-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五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 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 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 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解析:选B。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分权与制约平衡”与材料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不符,故A项错误;“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相符,故选B项;内阁不会缓和国家阶级对立,更不会有效限制君主专权,C、D项错误。 2.(2019·钦州质检)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它从根本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商品经济发展 B.封建教育发展 C.君主专制强化 D.思想控制加强 解析:选C。书院性质反映不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书院办学经费来源的不同,不能体现教育的发展,故B项错误;官办书院的增加表明思想控制的加强,但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3.(2019·茂名综测)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 )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 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 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 解析:选A。根据“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可知明代政治与人伦相结合,故A项正确。 4.(2019·黔东南模拟)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 )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解析:选B。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 5.(2019·衡水金卷)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由此可知( ) A.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 B.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力 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 解析:选A。材料“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说明皇权受到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皇权的关系,且议政王大臣会议并不能避免决策失误,故C项错误;康熙帝的做法是为了加强皇权,并没有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故D项错误。 6.(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 )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大臣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清代军机处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可知,军机大臣需要敏锐严谨,故D项正确。 7.(2019·济宁模拟)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 8.(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清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解析:选C。皇帝对官员处理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摇摆性即反复无常,会使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题干并没有反映雍正帝对法律的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皇帝在决策方面更具随意性,而没有反映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故D项错误。 9.(2019·宣城期末)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 )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解析:选B。由材料“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结合所学可知清代文字狱严重,文人作诗都小心翼翼,不敢直言,反映了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故B项正确。 10.(2019·临沂期中)1376年,明朝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这反映了明朝初期( ) A.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 B.地方权力间形成了相互制衡 C.布政使掌握着一省全部权力 D.行省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解析:选A。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 可以得出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故A项正确。 11.(2019·滨州期末)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解析:选A。材料中讲述的是清朝改明朝地方“三司”互不统属为固定的督抚制度,这实际上是把行政权力合三为一,把权力进一步集中,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A项正确。 12.(2019·茂名五大盟校联考)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 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解析:选D。“藩”是封建时代对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的称呼,结合材料“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处理与俄国的关系”可知,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以及俄国的极度优越感,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百校联盟高三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是来自帝国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这种观念) 之上。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刻度作为标准,但是它在英国17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其所处的地位、当时的基层组织的发展及三大系列之间的关系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积极作用,从对基层的社会政治秩序、经济发展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不同,从二者的特点看,清政府主要是靠宗法关系,而英国靠社会习俗,从管理看,清代政府对地方管理靠三大系列社会组织,而英国则是教会管理为主;第二小问原因,要承接第一小问的不同进行说明,清代从宗法观念的影响和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分析,英国则从教会发达及民主思想的角度回答。 答案:(1)主要特点: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积极作用: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等。 (2)不同之处:清代宗法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世纪英国社会习俗及睦邻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影响较大;清代基层有代表官方的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而17世纪英国基层主要是选举产生的民警与教会管理结合。 原因: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向地方延伸,宗法观念影响深远;英国民主思想产生较早,且宗教对社会影响较大。 14.(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 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明: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提出观点,可对该学者的观点表示赞同或反对,如“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或“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也可以提出另外的观点,但要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其次,结合所学知识,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对所提观点进行分析论述,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观点。 答案:示例一: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如清朝晚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清政府由重农抑商转而鼓动近代工商业发展。政治上,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上,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思想传入,维新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而起,封建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化特征。因此,“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示例二: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如晚明时期:政治上,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君主专制强化并持续到清代。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思想上,李贽由于其“异端”思想,受到严重迫害,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