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2019-2020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2019-2020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30题,每小题2分) 1.据考证,商代青铜铭文的内容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到了西周,青铜铭文记载着王室的政治谋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诰、征伐方国、政治动乱、赏赐册命以及家史、婚媾等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 A.推动了文字体系创新 B.促进了宗法分封制的形成 C.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 D.使甲骨文失去了存在价值 2.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在《史记·历书》中说“敬授民时”。这说明占代帝王们 A.认为天象直接关系皇家的命运 B.十分注重其统治的合法性解释 C.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 D.重视农业以维护封建统治綦础 3.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4.汉初“七国之乱”后景帝对诸侯王国进行了调整,如对参加叛乱的吴楚等七国进行处置,继续大力推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这些做法 A.使王国失去了割据的物质基础 B.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 C.使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尖锐化 D.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 5.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生产方式的革新 C.田庄经济的兴起 D.社会经济的转型 6.元末顺德人孙责在《广州歌》中写道:“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春风列星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广州歌》主要描绘了元代广州 A.商贾大量云集 B.长途贩运发达 C.城市经济繁荣 D.国际贸易发达 7.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宋代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8.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于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B.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C.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D.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9.《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 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 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 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10.“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A.推动了儒学思想世俗化 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 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 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 11.1884年点石斋出版的石印本《申江胜景图》,将《吴淞火轮车》(如图6所示)作为新上海的一大胜景,并认为“维车之利,无间华夷,使人使马各有所宜。自通泰西,独出其奇,以电运轮,其捷难羁”。 图6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结构渐趋优化 B.民众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变 C.上海成为经济中心 D.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12.1882 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 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据此可知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 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D.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 13.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 C.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14.1911年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增至1.03亿银元,同时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动的机器设备。投资约为1.2亿银元。到1933年,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76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材料反映出当时 A.经济近代性的因素增加 B.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 C.中国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D.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15.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16.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17.表1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法规、规章、命令统计表。 表1 内容 政权建设,选举、公安、司法 土地、劳资 兵役制、人民武装 拥军优抗、荣军抚恤 婚姻、妇婴 社会管理 抗战勤务 农工商业、贸易、合作 财政、货币、金融 教育、卫生 件数 94 19 17 33 9 29 4 30 44 30 由此可知,晋察冀边区 A.成为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B.重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C.意在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 D.以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为工作的重心 18.国民政府于1934 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期目的是 A.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 B.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 C.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 D.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19.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农村实行“包上、包产、包费用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中建立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机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问管理制度。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对农业中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铺垫 C.纠正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 D.充分调动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20.下表展示的是1952—1978年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年份 国民收入指数 消费水平指数 全国居民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1952 100 100 100 100 1957 153 122.9 126.3 117.0 1978 453 177.0 212.0 157.6 (注:国民收入指数和消费指数均按可比价格计算,此表格出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 A. 国民收入主要用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B.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C.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 D.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2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第二、三产业,使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据此可知,当时 A.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 B.农村仍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 C.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保障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22.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 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这反映出罗马法 A.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 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 C.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 D.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 23.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尖 C.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D.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24.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向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对该观点判断错误的是 A.实际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B.即将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C.阐述了“不断革命”的合理性 D.有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25.历史学家斯宾格勒说:“与古典政治中借助广场集会把民众聚集在一起,从而驱使他们按要求行使权利的做法一样,当代的英美政治,则是借助出版业控制民众。”以下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批评英美出版业为资产阶级服务 B.认为英美政治缺乏言论自由 C.揭示出政治只是统治阶级的专利 D.抨击英美政治左右人们思想 26.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可以用来说明 A.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近代大学成为了新思想的摇篮 C.近代自然科学常识逐渐普及 D.人文精神与科学观念相互交融 27.图7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 图7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 28.《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29.20世纪60、70年代风靡西方的“嬉皮士”运动的精神核心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这实质上反映出西方社会 A.个人自由出现畸形发展趋势 B.福利制度助长社会享乐之风 C.突破传统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D.精神危机成为社会典型症候 30.2008年11月.美国国家情报理事会发表的《2025年的全球趋势》坦承:“今后15~90年里,对于国际制度的演变.美国将发挥比任何其他国际行为者更大的影响,但在一个多极世界上,它将拥有的力量要比数十年来所曾拥有的要小。”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基于当时 A.“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B.霸权主义影响力减弱 C.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国际关系实现民主化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 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所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1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17— 耶稣会士是16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士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除了传教以外,耶稣会士将传教与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还将天主教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成功。有明朝士大夫感叹道:“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土之富饶不如也。” 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莱布尼茨、狄德罗、卢梭、歌德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莱布尼茨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即欧洲及远东海岸的中国,现在是集合在一起了。”“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 ——摘编自冯天瑜著《中华开放史》等 材料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有关情况简表。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3.(10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50年,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随后,根据“整理已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简化规律适当补充”的原则,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又广泛征求意见,在“述而不作”的原则下,1951 年拟出《第一批简化字表》。1952年设立汉字整理组,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专门搜集草书简体字资料并研究规律,对常用字简化,同时精简字数。1953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二稿,此后专家们根据简化偏旁的方法扩大简化字数量。1954年《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三稿拟出,但由于简化字太多,出版印刷部门不适应。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简化汉字方案》最终在1956年在国务院会议通过并向全国推广。1977年又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在次年向全国推行,但是由于违背了汉字简化规律等原因遭到广泛反对而失败。 ——摘编自陈建伟《建国后的两次汉字简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第一次汉字简化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中国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改革。(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30.CCBDA CADDB DCBAA BBADC CCABD DCDDA 二、非选择题 31.(20分) (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每点1.5分,共4.5分) 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每点1.5分共4.5分) (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每点2分,共6 分)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答一点给2 分,两点给5分,) 32.(10 分) 示例一: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2 分)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某些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 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6 分) 总之,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2 分) 示例二:社会环境影响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2 分)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介绍给西方。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统治和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传教士对西方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出于传教的需要,其内容主要局限于宗教和科技。西学东渐虽然给中国带来西方文化的样本,但由于中国士大夫的自满心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型,西学东渐并没有给中华文明带来变革性影响,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只是少数官僚士绅和开明学者,范围较小,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实际作用有限。 17、18 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与罗马教会和专制统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教会神学和专制统治,追求个性和自由。正是随着欧洲自身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引进和改造,这同时也变革了欧洲本身,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6分) 由此可见,受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对东西方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2 分) 33.(10分) (1)特点:政府主导,群体参与;尊重汉字自身特点;渐进稳步推进。(6分) (2)简评: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文化改革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字改革提供了借鉴。(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