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019年12月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联考试卷高二试题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周天子分封诸侯,要求他们“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构建了新制度,朝廷任命郡守、县令,警告他们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以宗法制基础 C.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D. 以井田制为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地方管理制度,故C符合题意;分封制下的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A不符合题意;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以井田制为基础而郡县制不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柏拉图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稳定的或永恒不变的,只存在不断变动和运动的事务。”下面简图可以用来描述中国古代 A. 士、农、商三个等级社会地位的演变 B. 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C. 儒、释、道三教地位的演变 D. 手工业生产格局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业的副业,地位稳固,私营手工业在明朝中期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项符合题意;士的社会最高,儒家思想自汉武帝起就占统治地位,故A,C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3.孔子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墨子崇天志、主明鬼;而老子则彻底抛弃了在鬼神问题上孔子的谨小慎微和墨子的勉力维续,罕言鬼神。此材料主要说明 A. 墨家思想迷信色彩浓厚 B. 先秦诸子具有理性精神 C 儒道墨三家思想完全冲突 D. 儒家思想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墨子和老子所持之鬼神观有差异,但这里的鬼神不再是早期祖先崇拜信仰中自然萌生的,而是经过理性审视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墨子主张兼爱,如何让人行兼爱,除了纯粹的道德说教,还需借助传统的天命与鬼神的信仰,不是单纯的迷信,故A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太绝对,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 A.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B. 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C. “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 D. 人文主义精神充分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表明家庭伦理关系延伸到国家政治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强调的社会等级关系而非政治权利,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对农业的态度,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对人地位、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A. 由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 B.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 C. 开放的社会环境使科举制发展完善 D. 士人人生价值追求的趋同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始不以进士握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入翰林知贡举”可知,唐宋时期士人注重官位升迁、以登相位为荣的价值追求,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向平民社会转化,A不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科举制发展完善,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康熙摒弃了天降祥瑞的虚浮学说,而把“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视为“莫大之祥瑞”;习近平也特别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与材料意思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B. 天人一理,格物致知的思想 C. 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 D. 兴实学、明道救世的经世主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强调关注民生疾苦,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将所学运用到实践活动中,都体现实践中寻求真知,力图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符合经世致用的观点,故D符合题意;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是把现实人事神学化,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故A不符合题意;BC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势力,而民族主义、公众舆论和群众游行是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先体现了此三种形式的革命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兼有民族主义公共舆论和群众游行,故D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群众游行,故A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没有体现民族主义公众舆论和群众游行兼而有之,故B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暴力反满,没有体现群众游行,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今之时代”。结合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的利润刺激 B. 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 一战后的发展受阻是因为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急剧下降是由于受到国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答案】D ‎【解析】‎ ‎【详解】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到1945年抗日结束,受到日本和本国反动统治的双重打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受到美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统治的双重打压,故D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而破产,A不符合题意;一战期间列强是放松了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停止”,故B不符合题意;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受阻是因为列强卷土重来,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材料描述上海的情景最早出现于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 D.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电报、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有重叠之处,故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时期尚未开辟公共租界,且早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晚于洋务运动,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为了振兴中华,严复大力宣传西方的富强之道。在他看来,西方所以富强,在于“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中国“自由一言”乃为“历古圣贤之所深畏”,“从未立以为教者也”,“自秦以降,为政虽有宽苛之异,而大抵皆以奴虏待吾民。”“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尊主(君主),而西人隆民,”这就是中弱西强的原因。因此,他主张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C.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D. 民主科学,实业救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严复主张西方的民主与自由,强调“重民”,提高人民的“自治”能力,实现国富民强,振兴中华。“鼓民力”即强壮民体,“开民智”即废除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废除八股,学习西学,提高民众知识水平;“新民德”即变更封建专制的政体,他认为封建专制是造成中国“民德薄”的根源,故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自由,民主,平等,反对专制,等级制度。A项和B项是洋务派主张,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AB不符合题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追求,材料未涉及科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这说明孙中山强调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 推翻清朝 B. 实现民主共和 C. 实现民族独立 D. 平均地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不知有民权……不知有民主……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可见孙中山主张民主权利,反对封建专制,故B符合题意;材料并不否认太平天国推翻清王朝和追求民族独立,故A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土地制度的看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下面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论联合政府》‎ C. 《论十大关系》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A项符合题意;B项,D项写于抗日战争时期,C项是1956年的论文,是新中国成立后,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自蔡英文当局2016年上台以来,台湾当局原本就屈指可数的“邦交国”更是出现了“断交”潮。2017年台湾“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大陆建交。目前,台湾当局的“邦交国”只剩17个,且在参与国际组织时也屡屡碰壁。这表明 A. “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可度增加 B. 大陆掌握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 C. 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 D. 国际社会促进海峡两岸和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台湾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祖国大陆的地位上升,A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大陆掌握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材料无法反映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故BC不符合题意;国际社会的态度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和解,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马克思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甲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和欧洲 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乙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标志着我国京剧艺术的成熟 丙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标志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丁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体现了对“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贯彻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 ‎【详解】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和欧洲,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巨大影响,故A符合题意;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开始形成,故B不符合题意;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初步建立是1956年,故C不符合题意;“三个面向”是1983年由邓小平提出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有发言权。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成功开辟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借鉴。下列现象与材料相符的是 A.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巩固国防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答案】C ‎【解析】‎ ‎【详解】到21世纪初,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故C符合题意;“改革开放40年”指从1979年到2018年。1927年,在井冈山艰苦斗争时期,毛泽东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A不符合题意;建国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巩固国防,故不符合题意;D反映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成就,与题意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2019年的双11可谓是全民的购物狂欢节,下单都是以分秒为单位在抢时间。2684亿的成交额相比于去年2135亿的数据,增长了25.7%。只用时96秒,成交额就突破100亿;1时59秒,交易额超1000亿元。这主要反映了 A. 中国市场有巨大潜力 B. 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 C 互联网方便人民经济生活 D. 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2684亿的成交额”、“用时96秒,成交额突破100亿”反映中国市场有巨大潜力,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无法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经济生产”在图片信息中体现不充分,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缺乏“改革开放”的措施,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史学家认为,对公民资格严格限制,导致了希腊的衰落;而罗马帝国的管理机制和文化融合能力,还有对其他文化的接纳和包容能力,都给予帝国生命力。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B. 从自然法到《民法大全》‎ C.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D.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马公民法仅限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故C符合题意;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反映罗马法的形式上的进步,不能反映适用对象的扩大,故A不符合题意;从自然法到《民法大全》反映罗马法在内容上的系统化,不能反映适用对象的扩大,故B不符合题意;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不能反映适用对象的扩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强调,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且多数人民专制之在美国,和皇帝之在欧洲,是一样的可怕。由此推知,麦迪逊认为美国应该 A. 实行“三权分立”以防专制 B. 限制选举权以防范民主被滥用 C. 实行联邦制以强化中央集权 D. 限制总统权力过大以保障民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对人性黑暗的承认;且多数人民专制之在美国,和皇帝之在欧洲,是一样的可怕”,可见麦迪逊强调要限制选举权以防范民主被滥用,故B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权力结构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结构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限制总统权力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流行术语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时期 流行术语 ‎15、16世纪 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 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 上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术语: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术语是 A. 工业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B. 理性主义、经济危机 C. 印象画派、自由主义 D. 垄断组织、瓜分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A项符合题意;17、18世纪,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故B项不符合题意;印象画派兴起于19世纪后半期,故C项不符合题意;垄断组织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14世纪至18世纪,欧洲兴起了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涌现了许多新的学说。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下面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结合所学,文艺复兴根源于资本主义萌芽,是在继承和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而产生,与材料表述相符,故C符合题意;A是强调启蒙运动深刻的经济根源,故A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人文主义是借重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当时基督教是压抑人性的,故B不符合题意;人民主权学说并非是发自已有的思想材料,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论证,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理论突破。第一次是否定人类位于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结;第二次是把人类拉到了与普通生物同样的层面,彻底打破了人类自高自大,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这两次理论的建立者分别是 A. 伽利略与牛顿 B. 普朗克与爱迪生 C. 牛顿与达尔文 D. 哥白尼与达尔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第一次是指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二次是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22.俄罗斯的一份历史文献中写道:“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者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有 A.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战争胜利 B. 允许自由贸易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 建立“福利国家”,缓和社会矛盾 D. 大力推行国有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者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说明苏联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应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允许自由贸易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即采用新经济政策,故B符合题意;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C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之一,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2018年3月2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特朗普当场宣布:美国政府计划对至少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这些产品包括:航空产品、现代铁路,新能源汽车和高科技产品等1300个类别。特朗普表示,这只是许多措施中的第一步。此外,美国将针对对华技术转移和中资收购美国公司施加限制。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 A. 表明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B. 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 C. 表明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D. 增强了各国对美国的依赖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美国的霸权行为会恶化中美关系,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B项符合题意;美国不代表所有发达国家,也不是材料主旨,故A不符合题意;逆全球化不是国际主流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的现象削弱了各国对美国的依赖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达达主义的倡导人查拉在宣言中为达达主义下定义说:"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达达主义体现的艺术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新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现代主义是各种反传统反理性的的文学艺术流派的总称,达达主义属于现代主义文艺流派之一。由材料“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可知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特征,故D符合题意;浪漫主义流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故A不符合题意;现实主义流行于19世纪中期,主张通过真实细节、典型形象来反映现实,故B不符合题意;新古典主义流行于兴起于18世纪的法国,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结构严整,规范严整,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第Ⅱ卷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朝。五代承唐,仍有书院的创设,但和唐一样,数量少、规模小,仅仅是书院发展的最早期形态。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承前启后,上承唐代,下启明清,书院在这一时期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教育组织。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宋元书院教育注重明辨义利的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同时书院在教育思想中是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即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上大都把以“四书五经”的经学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同时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之际,虽然朝代变更,宋元分属不同政权,但对书院在教化民众,从而稳定家族,并最终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因此,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标志着近代新学堂的兴起和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继同文馆之后,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设在地方和通商口岸的居多。新式学堂的设立是为了解决中国当时面临的现实问题,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因而洋务派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的各种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洋务派认为教育必须讲究实用性,培养出应付时局的人,这就使得新学堂遍设包括声光电化在内的各种自然科学课程。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中所规定的21种新设理工农医专业中,即开设有465种完全由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课程。同时效法西方采取班级授课,按专业分科进行教学。‎ ‎——摘编自范亚林《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与传统书院相比,洋务派开办新式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日益完善与规范;注重儒学价值观的培养(明辨义利价值观);课程以儒学经典为主;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体现学术自由;体现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教化。原因:政治上——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重文轻武,崇尚文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上——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2)变化:主要分布在地方和通商口岸;直接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课程设置上以西方自然科学为主;管理模式上采用西方做法影响:培养了近代化人才;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启迪了国人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1)关于“特点”,由材料“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可得出进入成熟期,日益完善和规范;由材料“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可得出重视价值观的培养;由材料“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可得出儒学经典为主,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由材料“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可得出体现对民众的教化。关于“原因”,联系北宋时期政经济、思想文化内容来回答即可。‎ ‎(2)关于“变化”,由材料“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可得岀推进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实现专业化等变化。关于“影响”,结合所学,从传播文化、思想启蒙、教育近代化和培养近代化人才等角度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简表 时期 行政区划 秦 郡、县 汉 郡、县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隋唐 道、府(州)县 宋 路、府(州)县 元 省、路、府(州)县 明 布政使司(省)府、州、县 清 省、府、县 根据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演变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认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行政区划设置演变中前期以二级制为主,后期以三级制为主;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变动最大,县制始终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最稳定单位;随着古代行政区划的不断发展演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从时间来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不是固定不变的。大致而言,封建社会前期以二级制为主,后期以三级制为主,这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从变动来看,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变动最大,说明中央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不断调整统治政策;而县比较稳定,一方面说明皇权控制力大致延伸到县位置,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县调整频繁导致基层无以适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亚洲、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绝唱。……从清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44—1684年)的四十年间,实行“寸板不许下海”和“片帆不准入口”的政策。康熙二十四年宣布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口岸。到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限定广州为单一对外口岸,直到鸦片战争。……由于中国封建统治者执行传统的天朝大国的政策,明朝采取厚赏贡舶的政策。朝贡贸易成为明代市舶的一大特点。明朝遵循厚往薄来的职责,往往赏赐数量惊人。清政府继续坚持这种理念 ‎——据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整理 材料二 英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5世纪末世界贸易路线的变迁让英国的商港猛增,西欧各国商人在此云集,这些商港贸易主要掌握在冒险商人公司手中。16世纪50年代以后,在英国政府战争和外交手段的积极支持下,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北美等市场,形成了一个世界市场网络。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使英国从印度获得的资金在1亿英镑到10亿英镑之间。英国人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原材料 和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获利甚巨。到17世纪末,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出现。‎ ‎——摘编自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15—17世纪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不同:中国严格限制,英国鼓励扶持;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萎缩,英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属区域性贸易,英国属世界性贸易;中国以和平方式进行,英国通过暴力殖民扩张方式进行;中国以政治目的为主,英国是为了发展本国海外商业势力。‎ 原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高度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对外闭关锁国;英国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外殖民扩张。‎ ‎【解析】‎ ‎【详解】关于“不同”,由材料“片帆不准入口”“英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比较贸易政策可得出中国严格限制,英国鼓励扶持;由材料“限定广州为单一对外口岸”“英国的商港猛增”,可得出在贸易规模上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萎缩,英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由材料“亚、非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市场网络”,可得出在贸易范围上中国对外贸易属区域性贸易,英国属世界性贸易;由材料“厚往薄来”“奴隶贸易”,可得出在贸易方式上中国以和平方式进行,英国通过暴力殖民扩张方式进行;由材料“执行传统的天朝大国的政策”“在英国政府战争和外交手段的积极支持下,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北美等市场”,可得出在贸易目的上中国以政治目的为主,英国是为了发展本国海外商业势力。关于“原因”,要分别对比中英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等方面说明。‎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