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的基本史实。 2.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方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①概况: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原因 a.地理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 b.区位优势:是著名的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13 (4)进一步对外开放 ①开发浦东: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从2004年以来,引起世人关注,有效地提升了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4.意义 (1)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思维点拨]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图解识记] 对外开放的格局 [易混易错] 正确区别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1)从地域分布上看,前者更为广泛,遍及各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2)从所占面积方面看,前者小,是从城市划出的一定区域;(3)从经济发展特点上看,前者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4)发展政策上,前者实行后者的某些优惠政策。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世贸组织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过程 (1)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2)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3)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意义 (1)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3 (2)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3)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4)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图解识记] 世贸组织 主题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 1.背景 材料 ①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②人家封锁我们……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史料解读] ①从世界潮流的角度说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②从经验教训的角度说明必须对外开放。 [问题思考] 据材料,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提示 吸取历史上闭关锁国的教训,顺应世界潮流实行对外开放。 2.过程 材料 因为绝大部分海外华侨都是来自广东和福建省的,所以两省被认为是吸引海外华侨投资者的最理想的地点。——柯林·麦克拉斯等著《1978年以来的中国—— 改革、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史料解读] 划线句子隐含的信息:一是海外华侨大多数来自闽粤地区;二是闽粤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问题思考] 中国最早设置的经济特区有哪些?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选择此处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提示 最早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3 原因: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打破封闭状态,以经济特区为窗口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地理条件优越:如位于东南沿海,隶属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海外华侨多,便于吸引外资;资源比较丰富;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权力中心,环境相对宽松、干扰少,有利于改革试验。 3.特点 材料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史料解读] 材料中以划线时间为线索,叙述对外开放的地点和范围。 [问题思考] 依据材料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提示 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 [史论总结]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2)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一、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同时通过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角度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二、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13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 现代中国对外开放 背景 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 内容 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 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性质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 B 解析 “窗”意味着对外开放与交流。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指出可以在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建立特区。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个重大决策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2.(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 13 ①创办经济特区 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可以判断A项正确;④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3.(2017·东城期末)1980~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上海并非经济特区,故①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上海金融业的活力,故②正确;上海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故③正确;浦东的开发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设置特别行政区 C.成立自由贸易区 D.开辟经济开放区 答案 D 解析 从图片信息可知这是珠三角和长三角。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开辟经济开放区,D项正确。 13 5.2017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6周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 ①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 ②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供了平台 ③保障了中国的经济安全 ④促使中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竞争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开放14个 沿海城市 烟台、青岛等 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 沿海经济 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 上海浦东 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材料二 区位优势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摘自罗木生《区位优势对经济特区的影响》 (1)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对外开放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英国《卫报》曾发表了题为《如果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则始于1978年》的文章。作者马丁·雅克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3 答案 (1)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原因:①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需要改变;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作重心转移,并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③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2)原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线面结合。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逐步融入世界,影响了世界格局,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解析 第(1)问原因,需结合中国的国情、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趋势进行回答。第(2)问原因,由材料二中的“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即可得出。特点结合所学进行回答。第(3)问,“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实际是在表达中国1978年作出的决策对21世纪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结合所学具体分析。 [基础达标] 1.(2017·杭州质检)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四大经济特区,其中汕头经济特区位于下图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1980年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其中广东省有三个,①为深圳经济特区,②为珠海经济特区,③是汕头经济特区,④为福建省的厦门经济特区,故C项正确。 2.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这五个经济特区( ) A.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享有高度自治权 C.率先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D.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五个经济特区“特”在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在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是指特别行政区。率先实行国有企业改革是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排除A、B、C三项。 3.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13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比被设立为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等地的经济基础更好,③错误;当时中国改革所受阻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尤其是国人的思想解放程度不足,④正确,②错误,排除②③即可。 4.(2017·绍兴学考)1984年,是中国对内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的一年。下列对外开放的措施,属于这一年实施的是( ) A.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包括宁波、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答案 B 解析 开放包括宁波、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是在1984年,故B项正确。 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开放沿海城市的阶段;A、B、D三项均为无关项。 6.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厦漳泉三角地区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经济技术开发区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厦漳泉三角地区属于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沿海经济开放区,故本题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7.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种情形在浦东开发后得到彻底改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浦东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3 C.改革开放政策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 C 解析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作出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8.(2016·湖南学业水平测试)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 A.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 B.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C.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D.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90年代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故C项正确。 9.《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记载:“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30年后”指2001年;“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根据所学可知是指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题选C项。 10.2001年,曾有一首词写道:“四海五洲举杯,华夏入世喜同醉。千年佳酿,万国友邦,歌舞盛会!”这首词吟诵的是( ) A.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 B.中国开始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C.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D.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2001年”“华夏入世”可知,这指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能力提升] 11.(2017·无锡检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 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 13 779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 ) A.广东省 B.海南省 C.四川省 D.安徽省 答案 A 解析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是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故A项正确;海南省、四川省和安徽省在改革开放初期是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地,故B、C、D错误。 12.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 ) A.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 B.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C.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 答案 B 解析 由“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可见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故B项正确。 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 ①建立经济特区 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③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④开辟经济开放区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经济特区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排除含①的A、B、C三项,D项正确。 14.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城市和地区开放顺序与之相对应的是( ) A.大连—上海—长江三角洲—温州 B.厦门—大连—环渤海地区—武汉 C.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武汉 D.浦东—大连—闽东南地区—温州 答案 B 13 解析 根据所学,“经济特区”于1980年建立。“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等14个城市于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对外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于1985年开辟,环渤海地区于1988年开辟。1992年国务院决定开放芜湖、九江、武汉、重庆等6个港口城市,选择B项符合题意。 15.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必须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人家封锁我们”,给中国带来困难 C.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答案 A 解析 邓小平的谈话内容意在表明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严重阻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增强综合国力,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时候我去广西火车站坐车,车站上就挂着大幅标语,写着‘坚决抵制来自广东的资本主义倾向’。”郭华雄回忆说,当时很多人认为搞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有很多名词,如“苏修”“资本主义”“搞复辟”等,“一开始,特区的建设只是作为一个试点,当时珠海景山路的左边是特区,右边就不是了,它的区域最开始只有8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10平方公里,最后才慢慢扩展到整个珠海。”——《“珠海经济特区好”》 材料二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把这些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既可以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也可带动内地的发展,并使沿海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局面。 ——摘编自《影响中国之60大事件: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材料三 从浦东的地区增加值指数可知,若以1990年为100,2001年至2006年增加值指数由735.5提高到1 492.2,增加值指数翻了一番。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指数由589.1升至1 187.6,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由1 259.6上升到2 591。全区财政收入由144亿元增至587.49亿元,年均增长32.47%。内外贸易增长迅猛,外向型经济层次全面提升。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由297.83亿美元提高到1 073.1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9.22%。 ——周轶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7年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珠海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何认识? (2)材料二表明了我国对外开放怎样的发展历程?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浦东地区的什么变化?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3 答案 (1)问题:珠海经济特区的设立在当时遇到了不少阻力,很多人并不认同设立经济特区的做法;最初的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很小。认识:经济特区作为新生事物被人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2)历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影响:为进一步拓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变化:浦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财政收入和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增长。原因:1990年国家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上海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较好;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 解析 第(1)问,“问题”由“资本主义倾向”“苏修”“资本主义”“搞复辟”等即可归纳;“认识”要注意到这是一个新生事物。第(2)问,“历程”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归纳;“影响”可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展开分析。第(3)问,“变化”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一系列数据得出结论;分析“原因”时需要从国家政策和浦东自身的条件等方面展开。 1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