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山东专用):第26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山东专用):第26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

第26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科指导意见]‎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考点一 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一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改革内容 ‎(3)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 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知识点二 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推动。‎ ‎(2)过程 ‎(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的转型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什么是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厉以宁《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 知识点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2)意义: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图示解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信息提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实现了经济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 ‎【构图解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信息提取: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探究1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 ‎(2)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 ‎(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4)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1.(2012·课标全国,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1992年,下海经商人员迅速增加,许多人员甚至辞去公职“下海”,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大潮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联系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知A项符合题意。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所有制结构上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故排除B、C两项。仅凭“下海潮”并不能说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排除D项。‎ 答案 A ‎2.(2018·海南单科,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解析 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018·课标全国Ⅲ,31)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除农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减少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都在增长,说明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1988年我国城市化率还很低,农村发展程度远低于城市,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不能得出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A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市场经济的实质 ‎  市场经济是指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以市场作为基础手段,依靠供求、竞争、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经济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经济体制。‎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核心论点:市场经济的实质既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由自由价格机制引导的经济体系。‎ ‎(2013·江苏单科,12)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析 “甲线段”是从1990~1995年,这一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受此理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故选C项。‎ 答案 C ‎ 考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题1】 (2017·课标全国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 C ‎『』‎ ‎★明立意 从理论探索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肯定了市场的作用,实际上是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清误区 本题为史论阐释型选择题,难度适中。对“市场”与“计划”的分析,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式,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考法2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考题2】 (2018·河南豫中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后来是怎样克服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相关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答案 (1)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僵化,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后来解放思想,实行改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 ‎『』‎ ‎★关键信息 信息1 信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僵化的模式”说明与计划经济有关。‎ 信息2 信息“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信息“新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反映出要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 ‎★思路点拨 本题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角度考查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解答“弊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解答“克服”。第(2)问,据材料时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考点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经济特区 ‎(2)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青岛、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 ‎①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②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高潮迭起,各地出现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2.特点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4.深化——加入世贸组织 ‎(1)时间:2001年12月11日。‎ ‎(2)意义 ‎【图示解史】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信息提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探究1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2018·河南高考适应性测试)1988年海南省政府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际惯例,提出了由外商成片开发,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大胆设想。但在1989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就这个问题递交了提案,将此事与晚清政府割让香港的丧权辱国行为相提并论,引发“洋浦风波”。这表明(  )‎ A.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并未得到中央支持 B.经济特区的创办有沦为变相租界的危险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阻力重重 D.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 解析 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开发区”而不是“经济特区”,故排除A、B两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排除C项;依据“将此事与晚清政府割让香港的丧权辱国行为相提并论,引发‘洋浦风波’”可知,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故选D项。‎ 答案 D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特点 ‎(1)全方位:指对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根据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 ‎(3)宽领域:指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领域。‎ ‎(2019·如皋模拟)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  )‎ A.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的原则 C.重视边境与内地的协调性发展 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解析 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与材料中“从……开始,到……再到……”相符,故D正确。‎ 答案 D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经济特区的作用 据统计,从1979年建立深圳市到1984年底止,深圳市与外商签订的各种协议、合同共达3‎ ‎ 382项,协议投资总额193亿港元,实际投入使用的外资46.8亿港元。其中特区内所占的比重都在80%左右。‎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核心论点:经济特区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2016·海南单科,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开始的,与广东和福建两省不符,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确定的,与“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与“1979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考法1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考题1】 (2016·天津文综,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答案 C ‎『』‎ ‎★明立意 从立法维护对外开放的角度考查历史解释。‎ ‎★抓关键 时间:1979年7月、80年代;有效信息:《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清误区 本题为文字信息推理型选择题,难度适中。部分考生时空观念不强,对“1979年7月”“80年代”把握不准。本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立法保障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 考法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题2】 (2018·河南百校联盟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材料二 21世纪中国的城市群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说明党和政府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部三大城市群形成的主要因素。‎ 答案 (1)原因:政治: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边疆地区的稳定。经济:可以推动西部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贯彻西部大开发的决定。‎ ‎(2)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 ‎★关键信息 信息1 信息“东有深圳、西有喀什”“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是对外开放“多层次”和“全方位”特点的重要体现。‎ 信息2 图示信息反映出我国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大型城市群,发挥了其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 ‎★思路点拨 本题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角度考查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第(1)问设问指向性明确——从政治、经济角度解答。第(2)问,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解答。‎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下表为某学者对中国1952~198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百万吨)的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 粮食 ‎63.42‎ ‎195.05‎ ‎194.53‎ ‎304.77‎ ‎356‎ ‎407.31‎ ‎441‎ 棉花 ‎1.30‎ ‎1.64‎ ‎2.09‎ ‎2.16‎ ‎2.07‎ ‎3.25‎ ‎4.19‎ 油料 作物 ‎4.19‎ ‎4.19‎ ‎3.62‎ ‎5.21‎ ‎7.69‎ ‎11.91‎ ‎15.25‎ 甘蔗 ‎7.11‎ ‎10.39‎ ‎13.39‎ ‎11‎ ‎80‎ ‎39.50‎ ‎46.85‎ A.“一五”计划以发展农业为核心 B.五十年代以来粮食产量逐步提高 C.“文化大革命”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D.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 解析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7年和1965年的粮食产量可知,这一时期粮食产量下降,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各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升,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9·山东枣庄模拟)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 召开时间 会议类型 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 ‎1961.3‎ 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 ‎1961.8‎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 ‎1961.10‎ 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 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 A.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B.人民公社化造成了严重后果 C.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 D.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解析 根据材料“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其次是粮食问题……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其次是粮食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结合所学知识,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 答案 C ‎3.(2019·山东烟台模拟)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解析 材料中实行“双轨制”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9·湖南长郡中学四校联考)据统计,中国农村1984年获得了创纪录大丰收,产量从1983年的3.05亿吨达到4.07亿吨,人均粮食产量超过了1957年,乃至解放前的最高水平;粮食增产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这可以佐证(  )‎ A.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农业建设上 B.农业实现了现代化生产 C.市场经济对农业具有推动的作用 D.经济改革助推农业发展 解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不能说明农业实现了现代化生产,故B项错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之后,故C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9·山东淄博模拟)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大幅度增长。从出访的国家来看,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  )‎ A.推动中美建交 B.推动改革开放  ‎ C.实现睦邻友好 D.引进先进技术 解析 根据材料的时间和出访国家看,主要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故B项正确。‎ 答案 B ‎6.(2019·山东潍坊模拟)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这体现了(  )‎ A.企业所有权的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经营方式的变化 D.分配原则的变化 解析 国营经济中国家直接经营管理,而国有经济中,国家不再核拨经费或核拨部分经费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经营性活动的社会团体,以及上述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国有资金投资举办的企业,由企业进行经营,因此两者主要体现了经营方式的变化,故C项正确。‎ 答案 C ‎7.(2019·石家庄模拟)2016年以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对深圳的报道数量达到275 517条,同比增长133%,互联网涉及深圳检索数量超过7亿条。这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C.新科技革命浪潮兴起 D.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解析 材料反映了国际媒体对深圳的报道及互联网关于深圳的检索数量增加,反映出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且对外开放推动深圳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1·山东文综)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 抓住关键词“198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B错误;个体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单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C符合题意。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是在1984年展开,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9.(2019·山东青岛模拟)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迁反映了(  )‎ A.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B.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解析 ‎ 从1986年纺织厂破产时的痛哭到1995年的掌声,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正确。‎ 答案 A ‎10.(2019·山东聊城模拟)1984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中,将生产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计划内的产品由国家核定价格,计划外的产品则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这表明,当时我国(  )‎ A.政府职能部门权限逐步扩大 ‎ B.劳动分配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调整 ‎ D.经济体制正出现转型的趋向 解析 根据题目中“将生产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计划内的产品由国家核定价格,计划外的产品则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可知,经济体制正出现转型的趋向: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9·山东济南模拟)下表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这反映了(  )‎ 年份 城镇人口 ‎(万人)‎ 城市化 率(%)‎ 大中城市 小城镇 ‎1979‎ ‎18 495‎ ‎18.96‎ ‎216‎ ‎2 361‎ ‎1986‎ ‎26 366‎ ‎24.52‎ ‎347‎ ‎10 718‎ ‎1995‎ ‎35 174‎ ‎29.04‎ ‎640‎ ‎17 53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B.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D.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解析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符合表格的内容,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2019·山东日照模拟)1984年,美国科幻大片《超人》登陆中国大陆,但上演没几天就被禁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该片又获准在全国放映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中美关系起伏制约文化交流 B.思想解放影响对外开放步伐 C.国人对西方文化持警惕态度 D.中国人对科幻文化认识不一 解析 根据材料“1984年,美国科幻大片《超人》……上演没几天就被禁了……一段时间以后,该片又获准在全国放映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思想保守,导致影片放映的反复,故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18·山东潍坊适应性训练)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表 材料三 1714年至1820年间,英国有超过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提出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并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有何根本性的不同?‎ ‎(4)英国、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乡发展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战略: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际因素:美国及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特点:工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资料生产发展迅速;工业消费资料生产(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主要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二战的影响;“冷战”与争霸的需要。‎ ‎(3)不同:英国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将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对立起来,依靠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市场经济,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4)启示:要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走适合本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工业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必须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化解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14.(2019·百校联盟摸底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外经济领域历史事件简表 ‎ 时间 ‎ 世界 ‎ 中国 ‎ 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 ‎ 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列强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 二十世纪 二三十年代 ‎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 国民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新生活运动,推进“币制改革”。 ‎ ‎;苏联形成斯大林体制,工业化基本完成。 ‎ 二十世纪四十 至六十年代 ‎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就有曲折。 ‎ 二十世纪 七八十年代 ‎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已经成为世界两大趋势;欧洲共同体影响力增强。 ‎ 中国经济焕发活力,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相得益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 二十世纪末 二十一世纪初 ‎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欧洲联盟成立,欧元问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猛。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表中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中明确论题。我们可以从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明确论题是:资本输出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然后,史论结合进行论证,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被垄断资本主义取代,相应地,列强侵略方式也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推动了列强抢占和瓜分投资场所;中国被列强视为理想的投资场所,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抢占租借地。因此,资本输出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推动力。‎ 答案 示例一 论题: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推动力是资本输出。 ‎ 阐述: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被垄断资本主义取代,相应地,列强侵略方式也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推动了列强抢占和瓜分投资场所;中国被列强视为理想的投资场所,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抢占租借地。因此,资本输出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推动力。 ‎ 示例二 论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促使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 ‎ 阐述:大危机使美国经济濒于崩溃,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用提高银价的方式来刺激其他国家的购买力,这样就可以向这些国家倾销美国过剩的商品;中国白银外流,对经济影响很大;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宣布“白银国有”并实施法币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倾销,但也使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得以膨胀。综上所述,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国际背景之一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