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优化提升学案
专题优化提升 一、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 方面 特点 农业生产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重心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经济思想 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冲击 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 1.(2020·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 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12分)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通过材料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为自然经济;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 【尝试作答】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13分)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现象,通过材料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知,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作答。 【尝试作答】 【答案】(1)经济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等。(任答四点即可) (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原因:农业,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等等。 概括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概括就是把不同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的或非本质的)抽象出来后加以综合,从而形成一个概念。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概括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概括就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逻辑思维。概括和学习的迁移关系密切,概括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历史概括能力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高考历史试题也十分重视对考生概括能力的考查。 (1)历史概括类试题的概念: 历史概括类试题是指要求考生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相同之处、特点、原因、背景、目的、作用、措施等进行归纳概括的试题。高考历史概括类试题常以非选择题为主。 (2)历史概括类试题的分类:历史概括类试题可分为因果类试题、影响(作用)类试题、特点特征类试题等。 (3)历史概括类试题的特点:历史概括类试题的特点就是在设问中一般出现“概括”两字,有时也会出现“归纳”“概述”等近义词。“概括”就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纳在一起,意味着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归纳。因此,在解答历史概括类试题时,应该语言精练,简明扼要。 (4)历史概括类试题的解答方法 ①精读材料,划分层次:如前所说,高考历史概括类试题常以非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通常会呈现较多的历史材料,让考生从较多的历史信息中概括答案。从语言繁简程度上说,就是要以少概多。因此,首先,同学们应该精读材料,充分理解材料。然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设问在材料中画出要点,划分层次。 ②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者核心句子:关键词句或核心句子就是材料中的中心词、中心句、转折句等。 ③将关键词句或者核心句子用抽象的语言进行概括:材料中的句子一般都是具体的描述,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应将材料中标注好的句子进行抽象概括,不能将材料中具体描述的原文当成答案。用抽象的语言进行概括时,同学们要注意三个方面:a.不能用定量的语言进行描述,要用定性的语言进行描述。b.不能进行反面描述,要正面描述。c.不能进行具体描述,要用抽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④用历史学科专业术语进行概括:学科专业术语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语言,具有专门的含义。用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能体现考生的学习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同学们应用历史学科专业术语对历史试题材料中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这有助于同学们考取理想的成绩。 ⑤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或挂一漏万。对策在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多层次、多角度概括要点,可以借鉴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式,分层(分句)提炼中心思想(或要点)。 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 1.制度性因素 (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 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拓展训练——对接12分开放题] 2.(2020·石家庄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章节 主要内容 第1章 早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等概念解读 第2~6章 纺织业、食品工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造纸业与印刷业以及重工业(工具制造业与建材工业、造船业)的发展状况 第7~9章 早期工业化的能源与材料问题(动力、燃料、铁、木材)、原料输入与产品输出问题、人口与工业劳动力问题 第10章 工业发展的特点,即节能省材型的发展模式 第11章 英国模式与江南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上表为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从其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思路点拨】 扣准时间段1550~1850年可知,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主要叙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现象,但是这种新生事物并没有发展成为生产力领域的资本主义经济,据此我们可以把论题定位为“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在论述过程中,我们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同时我们还要做一个小结,以呼应论题,使论述结构更加完整。 【尝试作答】 【答案】 示例 论题: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 阐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早期工业化成就突出,但其是建立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使早期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治保障;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依然实行,使早期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要素;社会上的农本商末观念和消费观念制约早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政治、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和16世纪西方的“商业革命”的比较 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 16世纪西方的“商业革命” 表现 宋元: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特点 发展水平 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 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市场范围 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 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 影响 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 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针对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 1.(2020·石家庄二中模拟)南宋建康府所属各县计有十六个市镇,其中有十二个市镇位于距县城六十里以内的地方。会稽府有十个市镇,其中的八个距离县城在六十里以内。类似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同样存在。据此可知,南宋市镇的兴起( ) A.直接受限于交通条件的限制 B.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C.集中分布于经济富庶的地区 D.均由于政治中心的带动 解析:选B。建康府有十二个市镇在距县城六十里以内的地方, 会稽府也有八个市镇在距县城六十里以内的地方,这说明两府的市镇比较集中,因而市镇的兴起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故B项正确。 2.(2020·郴州质检)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解析:选B。18世纪的英国已经不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了,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与英国都是土地贵族把持政权,故B项正确;英国政府推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且农业已经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故C、D两项错误。 史学界对明朝后期社会转型的研究 【史界观点】 争鸣一 明朝后期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尚未达到推动社会转型的程度 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引用法国一位学者的话说,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但是,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 ——赵津《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看技术革命 发生的可能性:李约瑟之谜再探》 争鸣二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存在分歧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 争鸣三 中国古代社会能否滋生向近代社会转型因素的争论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实现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尽管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即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 【争鸣感悟】 1.赵津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 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新生的先进的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未来,显示了社会走向,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专题质量检测(六)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北京门头沟区一模)许多经济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下图所示时期的是( ) A.铁犁牛耕在农业领域中逐步推广 B.“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 C.已经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成为经济特点 解析:选A。从图中的秦、韩、赵、魏、楚、燕、齐分布可知是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是在战国时期逐步推广的,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在西汉武帝时期开通的,排除B项;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排除C项;区域间长途贩运在明清时期成为经济特点,排除D项。 2.(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三模)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 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解析:选A。材料中“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选A项;中国传统农业实行小农个体经营,这与材料“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无关,排除B项;农业大国不一定会出现材料中劳动力要素回报率长期高于土地的情况,排除C项;人多地少的现实,也不一定呈现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有些同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多余的农业人口会进行劳动力的转移, 从事手工业、商业等,排除D项。 3.(2020·太原一模)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佃农的政治权利大大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 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宋朝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而到清朝佃农与地主间“系平等相称”,联系史实可知,随着租佃经济与商品经济发展,传统佃农与地主间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选B项。 4.(2020·怀化一模)下表为清朝顺治至嘉庆年间人口和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 ) 年代 人口(亿) 耕地面积(万亩) 顺治 18 年(1661年) 0.191 52 850 康熙六十年(1721年) 0.256 73 564 雍正十二年(1734年) 0.273 89 013 乾隆十八年(1753年) 1.027 70 811 嘉庆十七年(1812年) 3.616 79 152 A.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和 B.小农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C.传统经济政策有必要调整 D.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减少 解析:选C。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朝顺治至嘉庆年间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有限的土地需要养活更多的人口,由此可推知传统经济政策有必要调整,故选C项。 5.(2020·济南一模)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解析:选A。材料“公田赏赐给……士兵作私田”和“向私田征税”说明国家逐步承认土地的私有性质,故选A项;经济改革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春秋时期其他国家的改革,由此无法得出“率先”,故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经济改革与王权的关系,排除D项。 6.(2020·厦门一模)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解析:选A。材料信息表明三道壕当时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没有涉及商业,排除C项;“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表明不是家庭手工作坊,排除D项。 7.(2020·南充二模)《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得出明朝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故选C项;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工具的改进,而不是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 8.(2020·昆明一模)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材料反映出( ) A.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 B.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 C.民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解析:选B。由材料“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可知,当时存在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故选B项。 9.(2020·德州期末)南宋临安城内同类商品的经营有了更多相对集中的区域,或一处或数处,称之为“团”“行”或“市”,如:花团、青果团、布行、销金行、米市、珠子市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商品交换活跃 B.城市消费趋向奢华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政府加强市场管制 解析:选A。材料中出现了同类商品的集中销售区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选A项;材料中主要是日常生活消费品,不是奢侈品,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兴起是在明清时期,且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宋代政府放宽了对市场的管制,排除D项。 10.(2020·桂林、贺州、崇左一模)通过对比《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与《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我们可推知( ) A.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B.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唐中央对吐蕃实施了有效管理 D.汉唐间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 解析:选A。由材料图示可知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这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故选A项。 11.(2020·凌源抽测)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盐官令和盐官丞具体负责;在40个郡国设立了50处铁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 ) A.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B.盐铁行业发展迅速 C.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 D.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实施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操控,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盐铁行业的措施,未体现盐铁行业的发展情况,所以反映不出盐铁行业发展迅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实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体现不了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概况,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封建统治,而非解决民生问题,排除D项。 12.(2020·兰州二模)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 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解析:选D。题干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体现了清朝政府针对一些英国商船来浙江贸易的现状, 乾隆帝批示灵活处理,折射出中外贸易对原有管理体制的冲击,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0·汕尾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闽广商人手中,长期以来在朝贡贸易下,海外商人属于非法商人,直到1567年开放“海禁”以后才获得合法身份,但商船、数量和贸易地区仍受到严格限制,海关税饷虽有定额,但往往官吏“卖放指吓,倍索常例之外”。另外明朝政府刑法民法部分,有时“以罚代刑”,有时“以刑代罚”,更别说有独立的商法或海商法了。15世纪到17世纪,中国海外贸易商人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独资和合伙制度,其雇佣的工人多由虚拟血缘关系的“义男”“义女”组成。这一时期商人群体虽然形成了商帮,但组织涣散,缺乏自发形成的海外贸易同业组织。 ——摘编自王晶《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从身居高位的官僚到凡夫俗子、学徒、手工业者等都有经商倾向,例如南通状元张謇,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光绪十五年进士王同愈脱离官场从事商务等。近代沿江沿海的口岸处在中外关系的前沿位置,因“贸易旺、信息灵、人气盛”,成为商人群体的摇篮,据统计,1912~1928年,商人群体中,浙江商人占总数的34%、江苏占26%、广东占17%、福建占5.3%。伴随着商人群体的崛起,1904年诞生了跨行业、不限籍贯、拥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民主色彩的商会,其宗旨是振兴中华工商业。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商人群体的状况,并分析其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海外商人群体相比较,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分) 答案:(1)状况:发展不均衡,商人多集中在少数沿海地区;商人实力较弱;商人受到政府官员的压制勒索;明清没有专门法律支撑商人群体发展;明清商人群体发展较为传统,带有宗法血缘色彩;商业组织不强大。(任答三点即可)成因:明清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海禁”政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 (2)特点:来源更广泛;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成立了近代商会;受到爱国民主思想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型;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提供了社会基础,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经济的侵略,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答出四点即可) 14.(2020·贵州省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曹雪芹(1715~1763年)的作品《红楼梦》, 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小说情节摘编如下: 第十六回,凤姐和赵嬷嬷谈话时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第八十八回,贾芸求情凤姐时说:“听见老爷总办陵工,侄儿有几个朋友办过好些工程,极妥当的。”贾府建造偌大一座“省亲别院”只花了一年工夫,主要就是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来完成的。 第九十三回,叙述衙门差役打击客商的情景:“更可怜的是那买卖车,客商的东西全不顾,掀下来,赶着就走。那些赶车的但说句话,打得头破血流的。”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12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情节,如由材料“贾府建造偌大一座‘省亲别院’只花了一年工夫,主要就是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来完成的”得出贾府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短期内就完成了“省亲别院”。其次,根据情节并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得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18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再次,结合中国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史实进行评价。最后,多角度全面阐述分析,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从史出。 答案:示例 情节:贾府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短期内就完成了“省亲别院”。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18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概述和评价:中国18世纪上半期,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下,市民阶层虽然受到打压,但在反对封建势力中开始发展壮大,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受到挑战;工场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分工的扩大和大批雇佣劳动力的出现,标志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侵入,对中国有所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进行官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