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学科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58分) 一、选择题(共29题,每题2分,计58分) 1.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材料“重视天人关系”“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因此两人不同天人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BD项错误;两人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 2.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异质的新思想系统”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B. 西方启蒙运动思想的深刻影响 C. 程朱理学失去了其统治地位 D. 中国自然经济的崩溃和瓦解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重点关注的是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的背景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项正确;通常情况下,根本原因都是从经济方面去思考。B错误,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不符合事实,D出现于鸦片战争后。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原因 3.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③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上述材料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入 A. 儒家、墨家、法家 B. 道家、墨家、儒家 C. 墨家、儒家、道家 D. 儒家、法家、墨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强调社会等级制度与规范,故①是儒家思想,“强本节用”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②是墨家思想,“严而少恩”“正君臣上下之分”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故③是法家思想,选择A项符合题意。 4.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答案】B 【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兼士”、道德极峰等均强调了人道德修养。 5.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一则治、一则安”等字眼意在强调只能用一种思想来治理国家,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吻合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对思想自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天人感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亲亲得相首匿”体现的是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即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是得到强化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权力滥用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法律与儒家伦理的兼顾而非法律与道德兼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体现的是儒家的伦理观念。 7. 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可见,朱熹认为 A. 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 B. 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 C. 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 D. 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 【答案】A 【解析】:根据教材内容可知: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所以选A。 8.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一个人看见小孩子掉进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强调 A. 格物致知 B. 内心反省 C. 心外无物 D. 天人感应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意在强调内心反省,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意在强调融会贯通而明“理”,排除A。心外无物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与题干不符,排除C。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观点,强调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解决本题理解题干“必然会动侧隐之心”“他必定会奔走呼救”意思,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心外无物。 9. 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 A. 反对盲目相信孔子 B. 强调人的个性自由 C. 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 倡导经世致用学问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儒强调“道”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明清进步思想家则强调“道”就是普通百姓的日用生活,肯定人的正当私欲,C项正确。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反对盲目相信孔子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强调人的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与题干强调肯定人的正当私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0. 自程朱理学以来,儒家形成了以个人人性修养为主的思想路线。明末东林党精神领袖顾宪成说:“官辇毂(在朝廷做官),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东林党人强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据此可以推知,东林党人的志向 A. 继承发展程朱理学注重个人人性修养的文化传统 B. 开辟了明末淸初社会批判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之路 C. 反映了明末官场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和士人隐居 D. 取决于精神领袖顾宪成等人的日常讲座和熏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知,明朝东林党人批判当时政治腐败,同时劝勉读书人要以救国为己任,故可知东林党人的志向开辟了明末淸初社会批判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之路,B项正确。题干强调东林党人对明末淸初社会批判和倡导经世致用,与注重个人人性修养无关,排除A。C项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排除。东林党人的志向的转变与顾宪成等人的思想有关,但“取决于”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 11.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厂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答案】A 【解析】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12. 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科技 类别 数学 天文历史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35 7 17 8 8 A. 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 B. 重视经验实用性强 C. 不重视对自然的探求 D. 长时期领先于世界 【答案】A 【解析】地学、农学、水利均与农业相关,而地学、农学、水利所占项数多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古代科技的确是重视经验实用性强,但表格未体现之一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重视对自然的探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表格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表格中地学、农学、水利所占项数多,而地学、农学、水利又均与农业密切相关。 13.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 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不同的文学形式是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赏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但不能说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形势变迁 14. 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 A. 京剧是在融合多个剧种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B. 京剧是我国的“国剧” C. 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 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戏剧的理解。A符合题意,京剧以徽剧和汉剧为主,同时融合了一些地方戏。B不符合题目意思,C同样不是材料主旨,D错误,它形成于道光年间,成熟于同治和光绪年间。综上,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的戏曲·京剧 15. 随着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下列作品中,与之相符的是 A. 《诗经》 B. 《兰亭序》 C. 《送子天王图》 D. 《红楼梦》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诗歌、书法、文人人物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明清长篇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口味,如《西游记》等。而A,B,C都为高雅艺术,与市民文化无关。因此,D符合题意。同样,风俗画、宋词、元曲都是市民文化的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16.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主张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 A. 探究人的问题 B. 强调人的价值 C. 树立人的尊严 D. 注重人的道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强调人的价值,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A.B.C是其相同点;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苏格拉底则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所以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17. 法国学者费内隆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复古。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们 A. 借助了传统文化的外衣 B. 都是古典主义的拥护者 C. 没有提出新的思想主张 D.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借助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为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故复兴是指借助了传统文化的外衣,A项正确。B项错误,思想家们借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为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说他们是古典主义的拥护者,排除。C项错误,文艺复兴思想家们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主张追求现实幸福生活等,排除。宗教改革是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18. “如果上帝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虔诚的基督徒要尽可能地利用这天赐良机;如果你拒绝它,那么你就会背离上帝赋予你的天职和使命,上帝的圣训是,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 A. 薄伽丘 B. 马丁·路德 C. 加尔文 D. 伏尔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你必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加尔文先定论的思想,故C项正确。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排除AB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加尔文) 19.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孟德斯鸠在此主张 A. 建立联邦体制 B. 建立共和政体 C. 实行分权制衡 D. 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用权力来约束权力”体现的是分权与制衡,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建立联邦体制、建立共和政体均不是孟德斯鸠的主张,选项A、B 不符合题意,排除;实行君主立宪是伏尔泰的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 1967年马丁•路德荣登《时代周刊》封面,目的是褒扬马丁•路德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贡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较之文艺复兴有巨大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他将思想解放的领域扩展到 A. 下层人民群众 B. 上流社会 C. 骑士阶层 D. 知识阶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知识分子的范畴,对下层群众影响不大。在西欧,宗教渗透到整个社会的角角落落,宗教改革影响到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所以应选A。 考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1. 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不包括 A.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 “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 “那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D. “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是主张法律与自由,并且是强调法律对自由的作用,这种思想正是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当然就不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之列了。而A强调的是要服从国王等,这与启蒙思想相背;B是“君权神授”思想、D是教权至上观点,当然也在启蒙运动批判之列了。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22. 下图为《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作品。对这幅画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表达了画家对古典文化的仰慕 B. 体现了雅典深厚的学术氛围 C. 彰显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 D. 反映了雅典教育体系的完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与图画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从《雅典学院》与材料中可以得出,当时画家对古典文化的仰慕,雅典深厚的学术氛围,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但无法得出雅典教育体系的完备,所以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拉斐尔 23. “与上帝直接对话”,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 精神的是 A. 希腊先哲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与上帝直接对话”“传播和发展了人文精神”可知这次运动为宗教改革运动。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4.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A. 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 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 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 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关键是理解材料内容,该材料是赎罪券价目表,它反映了教会利用赎罪券搜刮钱财,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材料搜刮钱财主旨不符;材料讲的是兜售赎罪券,没有体现文化教育,C项不选;D项错在“什一税”。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宗教改革·直接原因 25. 《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A. 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B. 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C. 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 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唐代虽然政府严禁私置日板,但“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A项正确。历法关系到农业生产,但政府严禁历法私置,无法反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B项排除。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历法体系的混乱,D项排除。故选A。 26. 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 A.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 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C. 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D. 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乃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天文学的发展·影响 ........................... 27. 神创说和进化论是人类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进化论思想最终取代神创说的根本原因是 A. 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 D.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人类在生命起源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神创说和进化论思想。进化论思想取代神创说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B,其他选项非根本原因,注意根本原因从经济角度和生产力角度去思考。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原因 28.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成果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经典力学体系 C. 生物进化理论 D. 细胞研究成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C正确;ABD三项重大科学理论成果对于人类思想的解放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非直接针对教会,排除。所以选C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达尔文与进化论 29. 在元杂剧《冯玉兰》第一折中有这样的台词:“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下列西方名言中与“知书达礼”的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 “知识即美德” D. “认识你自己”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主旨,C正确。而A是智者学派的观点,强调道德约束力是相对的,明显错误。B与题意无关。D为苏格拉底的主张,但不符合“知书达礼”的相关要求。综上,本题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2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计42分。) 30.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单有礼乐,没有道德作根本,还不够适合政治上的需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传统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更新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 【答案】(1)作用: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维系宗族政治秩序。 态度:用法律取代礼乐。 (2)主张:把“仁”作为礼乐的道德根本(思想基础)。 (3)弊端:过度奢侈、繁缛。 改造主张:回归简朴(化繁缛为简朴)。 核心主张: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 (2)材料二中的“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就可以看出孔子更新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其实也就是把“仁”融合进了礼乐制度,即把“仁”作为礼乐的道德根本。 (3)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突出两点,一是传统礼乐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二是传统礼乐的繁缛,改造主张突出化繁缛为简朴即可,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就是要回归自然、无为而治等。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答案】(1)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 (2)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 (3)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但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 (4)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解析】(1)根据材料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可以得出“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根据“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些信息可得出“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考生易错答为“使得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这不是政治方面的影响。 (3)根据“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可以得出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根据“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可得出理学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 (4)根据“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可以得出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根据“反对空谈性理”结合顾炎武的思想可以得出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根据“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结合王夫之的思想可以得出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结合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学说可以得出重视工商业发展的答案。 32.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二: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三: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 (2)归纳材料二中的观点?简析该观点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1)观点:君臣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或君臣是师友关系) (2)观点: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 影响: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推动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 (3)态度: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伦理道德); 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中的“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反映了黄宗羲的君臣关系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是一种共同配合的关系。 (2)材料二中的“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二中的观点就是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该观点产生的影响要从推动宗教改革、打击天主教权威、减少天主教的剥削等方面综合分析。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是完全相反的,伏尔泰是赞美、推崇儒家文化而孟德斯鸠、卢梭却认为儒家思想不过是维护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对“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就能证明这一点。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都是一方面 批判专制主义、批判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资产阶级涉及社会方案。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