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课件)(4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课件)(46张)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 —— 隋唐 、 宋元 时期 时空纵览 · 宏观概要 时空坐标 阶段 特征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 预测 真题诊断 题点 一   唐宋时期的制度创新 1 .(2019 课标全国 Ⅲ ,26) 北宋实行募兵制 , 兵士待遇较为优厚 , 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 , 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 (    )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宋代的募兵制。题干材料描述了宋代募兵制的状况 , 即士兵待遇优厚、兵员数量多 , 这就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 故 A 项正确 ;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 排除 ; 宋代军队中的精锐力量都直接控制在中央手中 , 这一措施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 故 C 项错误 ; 题干中的军费是政府支出 , 与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无直接关系 , 故 D 项错误。 2 .(2018 课标全国 Ⅱ ,26) 武则天时期 , 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 , 通过加授 “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头衔 , 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 宰相数量大增 , 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由材料可知 , 武则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的数量 , 这实际上降低了原来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 故 A 项错误 ;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武则天 , 她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自身的统治 , 并非为官员提供晋升的机会 , 故 B 项错误 ; 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 , 加强皇权 , 故 C 项正确 ; 题干只反映出宰相数量的变化 , 或者说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 并不能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强化 , 故 D 项错误。 3 .(2018 课标全国 Ⅰ ,25) 据学者研究 , 唐朝 “ 安史之乱 ”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 安史之乱 ” 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 , 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唐朝的藩镇割据。唐朝 “ 安史之乱 ” 后 ,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 但从材料图表看 , 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 , 直接参与 “ 安史之乱 ” 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 , 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 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 , 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 , 维护边疆安全 , 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 , 故 D 项正确 ; 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 , 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 , 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 , 故 A 项错误 ; 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 , 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 , 故 B 项错误 ; 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 , 故 C 项错误。 4 .(2018 课标全国 Ⅲ ,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 表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 , 反映出两宋时期 (    )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两宋时期出身于 “ 无官职记录 ”( 即平民 ) 家庭的宰相数量所占比重最大 , 且从北宋到南宋人数增加 , 这说明宋代科举制促使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加速 , 故 B 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出身于高、中级官员家庭的宰相数量在减少 , 这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在减弱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中未涉及宰相的权力 , 故 C 项错误 ; 题干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是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结果 ,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功能在增强 , 故 D 项错误。 题点 二   唐宋时期的经济变动 5 .(2018 课标全国 Ⅰ ,26) 北宋前中期 , 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 , 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 “ 他州别县 ”, 以 “ 佣身赁力 ” 为生 , 受雇期间 , 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 , 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 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式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 , 明代以前雇佣关系只可能出现于民营手工业中 , 故材料中以雇工和新技术制作井盐的现象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 故 A 项正确 ; 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中 ,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涉及的雇佣关系只出现于四川井研 , 无法判断其普及程度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只涉及盐业生产环节 , 未涉及流通环节的专卖制度 , 故 D 项错误。 6 .(2017 课标全国 Ⅱ ,26) 北朝时 , 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 , 北方城市中 ,“ 多开店铺 , 煎茶卖之 , 不问道俗 , 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 , 舟车相继 , 所在山积 ” 。据此可知 , 唐中期 (    )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 运 B .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 上升 D .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习俗变迁。唐朝中期北方城市中出现了很多茶铺 , 饮茶之人颇多 , 茶铺的茶叶多来自南方。北方人由嘲笑南方人喝茶到大量饮茶 , 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 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 , 故选 C 项。材料无法体现南茶开始北运 , 故排除 A 项。饮茶习惯只是饮食习惯的一个方面 , 南宋时期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 排除 B 、 D 两项。 7 .(2017 课标全国 Ⅲ ,26 )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当时该地 (    )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唐朝自耕农经济发展状况。从表格数据来看 , 占有 20—130 亩土地的户数占了绝大部分 (74.1%), 故 A 项说法正确。占有高额土地数量的户数较少 , 还不足 10%, 故 B 项说法错误。土地兼并不明显 , 无法反映出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 , 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占有情况 , 无法反映农业生产率问题 , 故 D 项错误。 题点 三   唐宋时期的社会观念与思想文化变化 8 .(2019 课标全国 Ⅰ ,26) 唐代之前 , 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 “ 牵钩之戏 ”, 至唐代称作 “ 拔河 ”, 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 :“ 壮徒恒贾勇 , 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 , 须明胜负多 …… 预期年岁稔 , 先此乐时和。 ” 据此可知 , 在唐代 (    )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唐代的社会生活。题干材料中的 “ 恒贾勇 ”“ 英雄志 ” 等信息反映出唐代广为流传的 “ 拔河 ” 运动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阳刚与力量的推崇 , 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未就江南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 , 因此无法得出 “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 的结论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农耕与战争的关系 , 故 B 项错误 ; 题干材料中的 “ 拔河 ” 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体育运动 , 故 D 项错误。 9 .(2019 课标全国 Ⅱ ,26) 程颢诗云 :“ 闲来无事不从容 , 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 , 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 , 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 , 男儿到此是豪雄。 ” 其体现的主旨是 (    )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宋代理学的思想观点。题干以程颢的诗为材料 , 其中 “ 万物静观皆自得 , 四时佳兴与人同 ”“ 道通天地有形外 , 思入风云变态中 ” 反映了理学 “ 格物致知 ” 的思想 , 即对万事万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得 “ 理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强调的是从自然界获得理的过程 , 即认识论 , 而不是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目的论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 “ 富贵不淫贫贱乐 ” 体现的是理学自我约束思想 , 故 C 项错误 ; 程朱理学是积极入世的思想 , 故 D 项错误。 三维 重组 一、隋唐时期 ( 581 — 907 年 ) 二、宋元时期 ( 960 — 1368 年 ) 拓展升华 一、多维度评价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 1 . 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 , 使平民阶层有机会进入统治集团 , 增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 扩大了统治基础 ,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科举制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是相对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2 . 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 ,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 “ 大一统 ” 局面。 3 .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 , 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 是唐诗宋词发展繁荣的重要原因。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 , 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此外 , 还推动了官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 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人才支持。 4 . 唐朝考试选才的方法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 , 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 , 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5 . 科举考试的长期实行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普遍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 , 重视读书也成为社会的普遍心理。 6 . 明清以来 ,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 , 不允许随意发挥 ,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创新意识 , 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 2019 江苏盐城高三期中 )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 , 才有机会参加省试 , 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 , 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    ) A. 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评价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由表格内容可知 , 解试合格者人数增加 , 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录取比例变小 , 说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显著增加 , 考试难度加大 , 也就是说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增加 , 故 A 项正确 ; 名额分配上苏州和福州人数不同 , 无法说明确保公平公正 , 故 B 项错误 ; 南宋时南方成为经济重心但无法得出是文化重心 , 故 C 项错误 ; 宋代赴试人数显著增加 , 表明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故 D 项错误。 二、全方位认识隋唐的制度创新 1 . 政治制度 : 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 , 分工明确 , 提高了行政效率 ; 相互牵制 , 加强了皇权。 2 . 经济制度 (1) 继续完善均田制。在唐代均田制下 , 大多数农民都能足额得到土地 , 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 实行租庸调制。 “ 调 ” 即规定达到一定年龄的丁口 , 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 劳役 ),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 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3) 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 , 在一定时期内 , 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 ;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 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 . 军事制度 (1) 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 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 , 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 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4 . 教育制度 (1) 教育内容上 : 制定了以儒为主 , 以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 , 这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在入仕制度上 : 开创了科举取士 , 打破门阀士族的垄断 , 使寒门学子走上为官之路。 ( 2019 四川内江名校高三联考 ) 下表是我国唐朝中期以前全国户数及人口数统计表 , 表中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唐朝 (    ) A. 统治者持续实行鼓励人口增长政策 B. 继续推行均田制 , 农业持续发展 C. 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 , 自耕农经济发展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唐代经济制度的创新及其影响 , 旨在考查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 , 唐朝中期以前全国的户数和总人口均有较大增长 , 联系所学可知 , 这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均田制、农业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 , 故 B 项正确。唐朝人口增长是由于均田制下经济发展 , 排除 A 项 ; 结合所学可知 , 唐朝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农业的发展 , 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 , 排除 C 项 ; 唐朝中期均田制受到破坏 , 但表格反映的是唐朝中期以前的现象 , 排除 D 项。 三、中国古代的 “ 市民阶层 ” 及其影响 在史学界 , 所谓的 “ 市民阶层 ” 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与其他等级相比 ,“ 市民阶层 ” 在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市民阶层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 , 但其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一般认为 , 中国古代 “ 市民阶层 ” 形成于宋代 , 明清时期力量进一步壮大。 在两宋时期 , 随着市坊界限的打破和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商人和手工业者获得了一个发展良机 , 人数不断增多 , 逐渐形成了市民阶层。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 , 他们开始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生活 , 要求摆脱诸多的束缚 , 因而推动了文学艺术向平民化、世俗化方向发展 , 如宋词和《清明上河图》的出现。两宋时期 , 市民阶层是推动两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傲视世界是与市民阶层的贡献密不可分的。 明清之际 ,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提出的变革要求 , 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同时由于明清文化专制 , 士大夫知识分子长期浸染于市民社会 , 推动了世俗文学如小说的大发展。 ( 2019 四川成都高三二诊 ) 《全唐文》中共计出现 22 条 “ 罢市 ” 记载 , 有 21 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 , 百姓悲痛 , 仅 1 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 , 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    ) A. 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B. 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 史家撰述更趋客观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市民阶层的兴起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由材料 “ 《全唐文》中 …… 仅 1 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 …… 屡见不鲜 ” 可知北宋商品经济繁荣 , 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 罢市现象多与经济利益有关 , 故 A 项正确 ; 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与社会拜金逐利无关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中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不是强化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与史家撰述是否客观无关 , 故 D 项错误。 四、从新的视角认识北宋的土地兼并 北宋 “ 不抑兼并 ” 的国策 , 过去由于受传统史观的影响 , 往往是以负面评价为主。如果我们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北宋的土地兼并 , 就会得出更全面的评价。 1 . 概况 : 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 , 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 一是土地私有制大发展 ; 二是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 ; 三是土地所有权的日益集中与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 ; 四是官田的私田化。 2 . 原因 : 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的私有制 ; 主要原因是宋代实行 “ 田制不立 ” 和 “ 不抑兼并 ” 的政策 。 3 . 影响 (1) 消极影响 : 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 , 使国家赋税收入受到影响 ; 激化了社会矛盾 , 导致农民起义不断。 (2) 积极影响 : 租佃制下 , 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的人身控制松弛 , 劳动者有一定的自由权利 ,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 富余的劳动力可以转向工商业、服务业等领域 , 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繁荣。少地的农民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 积极改进生产工具、革新技术 , 使精耕细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 2019 百师联盟原创押题卷 ) 有学者指出 :“ 宋朝从立国之初就开始采取的 ‘ 不抑兼并 ’ 的土地政策 , 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 , 促使了租佃制的繁荣 , 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的制度原因。 ” 这表明在北宋时期 (    ) A. 土地私有制开始成为时代潮流 B. 政府的土地政策冲击了租佃关系 C. 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 生产力发展得益于土地制度创新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宋代土地制度的影响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开始成为时代潮流 ,A 项错误 ; 政府的土地政策是促进了租佃制的繁荣 , 而不是冲击了租佃关系 ,B 项错误 ;C 项不符合史实且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 , 故错误 ; 依据材料信息 “ 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的制度原因 ” 可知 , 在北宋时期 ,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D 项正确。 五、多视角认识宋代的历史转折 宋代被许多西方学者甚至中国学者看作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具有魅力、最具有变革性和转折性的时期。 1 . 从生产关系的变化看 : 宋代是从庄园农奴制向地主租佃制转变的重大转折时期。如通过 “ 不抑兼并 ” 的政策 , 使土地进一步集中到大地主手中 , 从而使租佃制盛行。 2 . 从经济观念的演变看 : 宋代是商品经济观念和商品经济大发展的转折时期。经济领域的成就是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 , 如东南沿海经济地位的上升等。 3 . 从学术思想的变化看 : 宋代是从传注之学向义理之学、思辨之学的转变时期。即由 “ 注解、阐述 ” 经典著作 , 转向探求事物本原、阐发个人观点的方向 , 表现在理学的出现与发展。 4 . 从政治体制的演变看 : 宋代是从 “ 皇权 — 吏员 ” 体制向 “ 皇权 — 士大夫 ” 体制的转型时期。 (2019 湖北宜昌二模 ) 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 —— 《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 , 朱熹 (    ) A. 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B. 宣扬 “ 以民为本 ” 的思想 C. 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 D. 倡导 “ 理 ” 性的社会生活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宋代学术思想的转变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由材料 “ 皆需收拾爱护 , 常令洁净整齐 ”“ 不可妄大议论 ”“ 详缓看字 ”“ 无益之事 , 不可为 ” 等可知 , 它们的共性是告诉人应该 “ 理 ” 性生活 , 故选 D 项 ;“ 《童蒙须知》 ” 没有涉及社会生活的内容 , 排除 A 项 ;“ 儿童启蒙读物 ” 强调对人生习惯的培养 , 不是对统治者的要求 , 并非要救济其 “ 民本 ”, 排除 B 项 ;“ 衣服冠履 ; 读书写字 ; 读书写字 ; 杂细事宜 ” 意在培养人们的自觉习惯 , 不是正统的国家教育目的 , 排除 C 项。 六、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 1 . 思想 : 宋元时期 , 理学兴起 , 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 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 , 许多士人、官员与富商联姻 , 也反映出商品经济的繁荣对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2 . 科技 : 宋元时期是三大发明的成熟阶段 , 更是其西传的重要时期 , 反映了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 3 . 文学 : 宋词一方面是表达对国家分裂的悲愤情怀的形式 ; 另一方面也是商品经济发展 , 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元曲反映了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现实。 4 . 艺术 : 宋元时期诸多书画家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 盛行的风俗画是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景象的写照。 ( 2019 湖南怀化高三一模 ) 在宋代 , 官僚士大夫与富人联姻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文人进士及第还未做官 , 就选择富有者为妻 ; 更有甚者 , 真宗年间有朝廷命官居然为娶一有钱妇人而发生争执。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 经济发展引起价值观念 变化 B . 文人的道德水平滑坡 C. 冗官局面导致官员待遇 下降 D . 官员的自身素质低下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时代发展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宋代是商品经济十分繁荣的时期 , 官僚士大夫与富人联姻的现象大量存在 , 反映人们思想观念、婚姻观念、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变化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反映出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 , 并非道德水平滑坡 , 排除 B 项 ;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官员待遇下降 , 材料也不能说明官员的自身素质低下 , 排除 C 、 D 两项。 【典例】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时期 , 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 , 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 , 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 , 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 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 , 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 , 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 , 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 , 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 , 提炼出一个观点 ,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 要求 : 写出观点 , 观点合理、明确 , 史论结合 ) 方法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 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史料 信息 第三步   解中答 —— 逻辑规范作答 示例一 观点 : 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阐述 : 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 ,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 组织形式日益严密 , 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 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 ;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 抑制了门阀士族 ; 扩大了统治基础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示例二 观点 : 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阐述 : 唐代取士重诗赋 ,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 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 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 ,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 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 , 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 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 , 答卷的文体 , 有严格的规定 , 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示例三 观点 : 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阐述 : 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 ; 尤其是明清时期 , 由于采用八股取仕 , 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 ; 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 , 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 不利于社会进步 。 第四步   解后思 —— 素养方法总结 本题从科举制发展的角度提供了新情境、新材料 , 旨在考查独立提出问题、发散性思维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本题属于提炼观点类大题。这类题目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 第一步明确设问要求 , 带着问题解读材料 , 解读材料时要分层阅读 , 找出可以概括的或隐含着观点的关键语句。第二步是提炼观点 , 在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基础上 , 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观点 , 观点的角度大多不止一个 , 但必须注意的是提炼观点时切忌脱离材料 , 一定与材料相关。第三步选择观点 , 即从提炼的几种观点中选出一种观点进行阐述 , 选择观点的原则是自己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 ( 即掌握的论据充分 ), 切忌盲目求新。第四步搜寻与题目观点及要求相关的材料与史实。第五步组织答案 , 表述成文 , 做到史论结合 , 逻辑严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