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质量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质量检测(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 ( )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解析] 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是1964年10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年10月,当时中美未建交,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故A项正确。 [答案] A 2.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30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下列各项能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佐证的是( ) 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③袁隆平培育出来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④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袁隆平培育出来杂交水稻——南优2号是在1973年,排除①③,②④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成就,故选C。 [答案] C 3.“嫦娥”落月舒广袖,“玉兔”信步广寒宫。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在月球实现软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这一重大事件的意义有 ( ) ①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②表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③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④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嫦娥三号”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并不能体现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④排除。①②③均为“嫦娥三号”在月球实现软着陆的意义。 [答案] A 7 4.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 整个材料介绍的是留学归国的学子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选择C项。 [答案] C 5.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谈话( ) 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D.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解析]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学术问题上的分歧应该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平心静气地讨论,不给对方扣政治帽子,体现了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A项与题意相反,C、D两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答案应为B项。 [答案] B 6.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后,我国文艺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以下作品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 [解析] “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学艺术取得了累累硕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后的出色作品,故选C。 7 [答案] C 7.如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 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的提出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解析] 注意时间“一九五七年”,当时中国已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A、B、C三项都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 [答案] D 8.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文艺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1979年4月,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上述状况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 A.政治运动影响文艺发展 B.该剧剧本存在严重问题 C.“双百”方针贯彻的曲折 D.党的文艺指导方针不断变化 [解析] 材料反映了该剧的曲折经历,“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受到了“左”倾思想的影响而遭到批判。 [答案] A 9.“双百”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经历曲折,主要原因是( ) 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 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 C.这一方针否定了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 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阶级斗争 [解析] 7 “双百”方针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遇到挫折,主要是因为受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的影响,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阶级斗争,A、B、C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10.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该是( )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 ① 第二次 民国初期 ②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③ A.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B.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D.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解析] 近代中国出现过的五次较大规模的留学热潮的初衷都不尽相同,从富国强兵、实业救国、科技救国、建设国家到创业立业,是因国情而异,如清政府晚期,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为富国强兵;民国初期,政府的鼓励,民族危机下,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国民政府时期,科技救国;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建设国家;改革开放,创业立业。 [答案] C 11.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为了解决考生的考试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由此,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 ①高等学校开始大量招收“工农兵学员” ②国家在教育战线实行拨乱反正 ③国家开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 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解读能力。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在教育领域拨乱反正,②正确;材料中先印试卷信息表明④正确;③是20世纪90年代的举措。故选B。 [答案] B 12.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7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A是对题干的重复;B说法错误;D是恢复高考的意义但却不是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故此题应选C。 [答案] C 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材料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希望工程更是对贫弱地区的照顾,因此①②④正确;“三个面向”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材料不符。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14.(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8分)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8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骄人成绩?(8分) [解析] 7 解答本题时,要把握不同时期的国内国际局势: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中美关系紧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90年代,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 (1)战略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速度。原因: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20世纪60年代初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 (2)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原因: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激烈。 (3)新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成绩:“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5.(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7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 (2)材料二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教育和时代的发展,意在考查获取和分析图文信息、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和提高民众的素质的角度进行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毛主席”“阶级斗争”等信息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左”倾错误发展、教育思想、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概括材料并结合当今的史学范式变化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抓住“时代要求”,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等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积极方面的评价。 [答案] (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2)“文化大革命”时期。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任答其一即可)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