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卷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7·河北保定期中)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时期 整地工具 中耕工具 夏朝 耒、锛、铲、斧 锄、博 商朝 耒、锛、铲、锸、斧、析 铲、博 西周 耒、锛、铲、锸、斧、析、援 铲、罅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 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解析:C 分析表格可知,商朝与夏朝相比、西周与商朝相比,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种类增多,功能也越来越细化,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耒”“析”等农具表明当时仍使用木制农具,B项错误;表格中不涉及农业管理信息,D项错误。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D 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耕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专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3.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A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农业的发展,C项因果倒置;土地兼并是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的主要途径,农业发展,小农经济形成无法阻止土地兼并,D项排除。 4.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6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解析: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是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这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的生产模式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也体现不出“有田者无力可耕”,故A、B两项排除;“佃则有田”说明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D项排除。 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解析:D 材料中“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说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从根本上说明了其滞后性。 6.“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解析:D “千年土地八百主”,土地主人的变换,反映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买卖频繁,“田无定主”,故D项正确。A项从属于D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无体现。 7.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 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解析:B “逃田”是指田主逃跑而收不到赋税的土地,“诡寄”是将自己的田地伪报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赋税的一种方法;“飞洒”特指明清地主勾结官府,将田地赋税化整为零,分洒到其他农户的田地上,以逃避赋税的一种手段;“移丘”“换段”指改动地段的区划来谋取私利。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8.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解析:D 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了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粮,原因是害怕佃农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损失会更大。这说明了当时的佃户在选择租种土地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9.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6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 10.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解析:D 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以后及两宋之际,因黄河流域出现战乱,中国北方人口出现了三次南迁高潮。北民南迁,为南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铁制农具在汉代已经普及,A项错误;B、C两项均非三个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故错误。 11. 如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 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 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解析:B 汉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都较大,而画像石中只有一台织机,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根据画像石上每个纺织工序由一人完成和一个织机等信息,可判定画像石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故B项正确;棉纺织业在宋代以后才兴起,故C项错误;画像石体现了女织,并没有体现男耕,故D项错误。 12.北宋时东京开封城内:“倘欲修整屋宇,泥补墙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南宋时都城临安城内沿街的临时工匠,如补锅、修鞋帽、穿珠子、修刀剪、磨镜等匠人,随时可叫唤……有数十种。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行业分工开始出现 B.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C.以官营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解析:B 材料中“候人请唤”“随时可叫唤”等信息反映的是一种雇佣关系,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手工业领域出现了雇佣现象,并非强调行业分工开始出现,A项错误。材料中谈及的是民营手工业,C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的信息,D项错误。 13.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这种现象( ) A.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B.使得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是封建政府的政策所致 D.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解析:A 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城内的丝织业分为两个主要派别,各自的技艺都是单线传承,各有各的市场,相互之间不得越出本分,言下之意就是不能学习别人的技术和争夺对方的市场,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在手工业领域的反映,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反映,故排除。 14.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6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解析:A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各诸侯国君重视商业的发展,其原因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 15.宋代在户籍管理上明确设立“坊郭户”(城市居民)和“乡村户”户籍,这种户籍划分主要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B.市民政治地位提高 C.商业地域限制打破 D.官府限制商业发展 解析:A 从材料可以看出,城市有专门城市的户籍,侧面反映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但并不能反映市民政治地位的提高,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地域限制被打破而非商业地域限制,C项错误;D项材料无体现,排除。 16.某同学搜集到唐朝晚期的二则史料,一则是关于唐文宗禁止京城夜市的诏令,另一则史料中有“锦江(成都)夜市连三鼓(三更)”的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市的管理落后于新形势 B.南方夜市比北方发达 C.市已经突破时空的限制 D.夜市已经与早市相连 解析:A 根据题干中唐朝晚期一方面明文禁止京城夜市,而另一方面成都夜市繁荣,说明市的管理落后于新形势,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南北方的夜市的比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市冲破时空的限制是在宋代,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出现早市,故D项错误。 17.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 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 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 解析:A 根据材料中“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得出农民的迁业现象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因此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故B项错误;C、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 18.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一现象说明( ) A.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 B.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 C.“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 解析:B 根据题意,工商业阶层在宋代、明代也可参加科举考试,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B项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意相悖,故均排除。 19.如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外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 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6 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解析:D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倭寇侵扰,与材料中“乾隆六十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浙江地方政府对外贸易的有关情况,与广州开放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一并……治罪”表明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而非限制外国商人,C项错误,D项正确。 20.康熙五十四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A.踹匠罢工不是为了经济目的 B.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C.政府立法以管理民营手工业 D.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解析:B 踹匠罢工,要求“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虽然罢工不是为了经济目的,但这点不是本质上要说明的问题,只是表面的、片面的现象,故A项错误;把踹匠的罢工放在康乾盛世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手工业者提出一些不被理解的要求,说明当时农耕文明高度发展,分离出某些变异,故B项正确;清政府的命令禁止了踹匠罢工,这不是本质问题,依然浮于表面,故C项错误;禁止踹匠罢工,不满足工匠的要求,这不是保护工商业的行为,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1题18分,22题22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8分) 解析:第(1)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北魏到隋唐……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宋代……租佃关系盛行……佃户人身自由”可知农民身份从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主要原因”据材料一中“宋代不立田制”及所学知识从国家政策、商品经济发展、生产规模等角度考虑。“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可知黄册、鱼鳞图册的编制一方面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另一方面为封建国家赋役征收具备有效法律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来源。“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三可知农业生产实现了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产品商品化。第(2)问,“变化趋势”据材料一归纳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从材料三归纳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市场与农民的联系等方面归纳。 答案:(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 主要原因: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变化,均田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等。 6 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备确实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 主要特征: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产品商品化。(10分) (2)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继续发展;市场与农民的联系日益紧密。(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 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4分)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等信息来分析。第(2)问,注意审清题目要求是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对材料“老妇攀机女掷梭”的理解主要概括为手工业在家庭中进行。第(3)问,“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反映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说明理由,注意角度是“经济史”。同意主要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等角度说明;不同意主要从农耕文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等角度说明。 答案:(1)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6分)(如答“商户多、商品种类多”酌情给分) (2)特点:手工业在家庭中进行。(4分)(如答“手工业与农业结合或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得2分;“男耕女织”“赋税沉重”,得1分)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分) (4)观点:同意。(2分) 理由: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6分) 观点:不同意。(2分) 理由:明清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6分) (只回答观点,不说明理由的不给分。如从西方角度说明理由,同样给分;其他理由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