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性诊断测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政治的权利分配原则,主要是指 A. 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 B. 债务奴隶制度的废除 C. 创立“四百人会议”‎ D.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利机关 ‎【答案】A ‎【解析】‎ 依据“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获得了一定参政权利,A正确;B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参政权利”,结合财产等级制度的内容和影响解答即可。‎ ‎2.梭伦在改革中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遗嘱法”就是其杰作之一,他通过“遗嘱法”‎ A. 保证公民的言论自由 B. 制止了贵族的土地兼并 C. 保障了平民的政治权利 D. 杜绝贵族侵占平民财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这就杜绝了贵族任意侵占平民的财产,故D项正确。“遗嘱法”不是保障公民言论自由,A错误。遗嘱法不可能遏制贵族对于土地的兼并,故B项错误。法律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显然不是保障平民的政治权力,故C项错误。‎ ‎3.‎ 公元前453年,由三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 B. 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 纳税的外帮人无选举权 D. 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是一种直接民主制,雅典民主的局限主要是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和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综上所述,ABC三项未涉及到这一本质,D项更符合题意。所以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局限 ‎4.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 “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国有制,而实质上土地所有权掌握在周王手中,也可以说是周王的土地私有制,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意思是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C项指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D项是王莽的“王田制”,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企图以此来遏止土地兼并。‎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5.商鞅变法中,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措施是 A.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 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 重农抑商,发展小农经济 D. 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质上就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制的经济基础,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是决定性的步骤;C项是A向的衍生选项;D项不是决定性步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废井田 ‎【名师点睛】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6.“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 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趋势 D. 顺应了从割据走向统一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商鞅虽然身亡,但是其新法并没有废除,根本原因在于新法能够壮大秦国的经济实力,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C。A项属于政治因素;B项属于经济影响;D项属于国家统一,都从属于C项。‎ ‎【点睛】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 ‎7.《吕氏春秋》记载:“共作则迟,有所隐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隐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 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变革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共作”属于奴隶集体耕作方式,“分地则速”说明土地私有后生产积极性提高,随着土地私有制出现,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型,“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说明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D正确。生产力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井田制开始瓦解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材料说明的生产关系变革导致生产力变化,C错误。‎ ‎【点睛】共作是商周时期的集体耕种,是贵族驱使奴隶为他们耕种土地,当时的奴隶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生命也没有保障,干起活来当然没有积极性,消极怠工。到了春秋战国时,有些开明的奴隶主贵族改变了原来的剥削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的租给劳动者耕种,劳动者只要交够了地租,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这就是所谓的封建生产关系,就是所谓的“分地”,也就是后来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农民有人身自由,有一部分属于自己的粮食,干起过来当然就有积极性。‎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对于加速鲜卑族社会封建化进程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实行均田制 B. 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 孝文帝迁都洛阳 D. 鲜卑族采用汉族姓氏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应该从经济这个角度来考虑,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令,有力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A项正确。BCD三项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但没有起到决定作用,排除。‎ ‎9.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其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 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 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此题审题的关键是“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关键是政治格局。四个选项都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只有一个是有关政治格局的影响,所以D符合题干要求;A是从经济上;B是从封建化上;C是从巩固自身统治上。‎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10.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 A. 内迁过程 B. 汉化过程 C. 农业化过程 D. 封建化过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所谓“汉化”,是指少数民族逐渐在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等方面趋同于汉文化传统,并最终融合于汉民族的过程。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农业化”,体现在社会形态上就是“封建化”,题干限定条件“从社会发展角度讲”,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而汉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是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D包括BC,A是行动不是实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 ‎(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11.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他是盖世英雄,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A. 均田制 B. 汉化政策 C. 租调制 D. 三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得到了永生。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故B项正确。A和C属于土地和租税措施。C属于政治措施,不符合题意。‎ ‎12.“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无论从服饰还是风度上,这句诗歌都反映了 A. 汉族年轻女子爱好骑射 B. 鲜卑族年轻女子爱好骑射 C. 汉族女子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 D. 鲜卑族女子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材料说明汉族女子受到鲜卑族女子影响进行骑马射箭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汉族年轻女子爱好骑射,A错误。材料描绘的是汉族女子受到鲜卑族文化影响,故B和D项错误。‎ ‎13.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主要职责是 A. 负责市场税收 B. 核准市场物价 C. 管理对外贸易 D. 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 ‎【答案】D ‎【解析】‎ ‎【详解】这是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的内容之一。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其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故选D。市场收税、市场物价都不是市易务管辖范围,A和B项错误。市易务不是负责对外贸易,C错误。‎ ‎【点睛】王安石是在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之下进行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 ‎14.从可操作性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法的下列措施,在当时很难真正实行的是 A. 募役法 B. 农田水利法 C. 方田均税法 D. 保甲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方田均税法主要是针对官僚、地主兼并的土地,因而必然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很难实施,故C项符合题意。募役法主要是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可以操作实行,农田水利法是关于地方水利修建,保甲法是关于地方治安问题,均可以实施,排除A、B和D项。‎ ‎15.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最大不同是 A. 是否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 B. 是否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 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 D. 是否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都是地主阶级改革,不同的是前者是政治改革,后者是经济改革,商鞅变法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后者属于封建社会中期改革,C正确。A和B属于二者共同点。D属于商鞅变法措施,不是二者最大不同点。‎ ‎【点睛】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不同点:‎ ‎1.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结果不同: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废除了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王安石变法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4.矛盾不同:商鞅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封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奴隶制的矛盾.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地主阶级的矛盾,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问题.‎ ‎16.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关于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 B. 改革是加强民族融合的唯一方式 C.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D. 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到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改革并不是加强民族融合的唯一方式,除此之外,战争、经济发展等也可以促进民族融合,B错误,符合题意。A、C和D项都是孝文帝改革对于民族融合影响,排除。‎ ‎17.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严格“恩荫制”主要是 A. 使科举制度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B. 通过裁汰冗员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C. 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 D. 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庆历新政中心环节是整顿吏治,增加恩荫的年龄限制和恩荫范围,主要是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故C项正确。“恩荫制”并不是改革科举制度,A错误。裁汰冗员不是“恩荫制”主要目的,B错误。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不符合“恩荫制”措施,D错误。‎ ‎18.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 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 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 世俗封建主要求剥夺天主教的经济特权 D.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给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和以摆脱天主教会束缚为目的的宗教改革运动,故答案选D,A项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重要背景, B ‎ C两项说法不够准确,当时罗马教廷与封建王权之间确实存在权力之争,但并非与“各国”王权的矛盾都激化,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两者有着一致性。‎ 考点:西欧宗教改革 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 ‎19.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 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 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 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 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知识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披着宗教改革的外衣,而兴起的反封建广泛的社会运动。所以选D。A没有揭示宗教改革的阶级属性,排除A;B 指看到教派的斗争,排除;C忽视了资产阶级的角色,排除C。‎ 考点: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实质 ‎20.16世纪,英国断绝了与罗马天主教会的联系。发生在英国的这次宗教改革实质上反映了 A. 新兴资产阶级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 专制王权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C. 新兴地主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D. 英国社会各界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世纪是教会统治社会一切,王权受制于教会。英国的宗教改革实质是专制王权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故B正确。此时资产阶级还没有参与教会反对斗争,A错误。宗教改革主要是王权和教权的斗争,新兴地主和社会各界均不符合宗教改革实质,故C和D项错误。‎ ‎21.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崛起的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是 A. 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 B. 英法的殖民侵略 C. 马木路克的暴政 D. 奥斯曼帝国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社会意识因素”,埃及受到英国的殖民侵略,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立的民族意识,是导致穆罕默德•阿里崛起主要因素,故A项正确;英法的殖民侵略和马木路克的暴政两项是社会现实因素,排除B和C;此时奥斯曼帝国并没有支持埃及反英斗争,故D项错误。‎ ‎22.《剑桥非洲史》第五卷主编费林特曾断言说:“拿破仑对埃及的占领启动了北非现代化运动。”拿破仑在埃及的下列措施中,客观上具有这一作用的是 A. 拉拢埃及上层人士 B. 建立食品厂等工厂 C. 建立后勤服务保障系统 D. 迎回逃跑的帕夏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启动了北非现代化运动”属于推动殖民地近代化问题,“建立食品厂等工厂”属于推动经济近代化表现,故B项正确。拉拢埃及上层人士和迎回逃跑的帕夏属于维持旧势力的表现,故A和D项错误。C不属于近代化表现。‎ ‎23.史学界认为,就近代化大门的开启来看,中国和埃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 A. 都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了近代化要求 B. 都与西方列强同时了近代化历程 C. 经济、政治两方面近代化都同步展开 D. 都是在西方侵略的刺激下开始近代化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 中国是在两次鸦片战争后促使政府内部人士觉醒开始了洋务运动,埃及是在英国侵略下促使国内默罕默德阿里近代化改革,D正确。洋务运动并不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了近代化要求,A错误。二者都不是与西方同时进行近代化,B错误。中国洋务运动只是经济方面改革,没有涉及政治改革,C错误。‎ ‎2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最突出的进步意义在于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了本民族的社会经济 C. 消除了马木路克割据势力的威胁 D. 从根本上改革了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阿里改革不仅消除了马木路克势力的威胁,强化了中央集权,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有力地推动了埃及近代化的发展,所以A C B三项表述正确,B比A C两项更具有进步性, D项说法错误,答案选B。‎ 考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点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以摆脱殖民压迫,但其改革的根本目的却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所以尽管其改革的举措采用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其实际目标却不是要真正实现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 ‎25.“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 因行称义 B. “人非工具”‎ C. 理性至上 D. 因信称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可知这反映了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B项符合题意,因行称义不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A错误。B和C项是启蒙运动主张。‎ 二、非选择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梭伦改革前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产生,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和行政事务,任期10年。‎ 材料二 雅典城附近土地有限。平民辛勤耕作却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向贵族借种子或口粮,为此将土地或人身抵押给债主,若不能按期还债,必须将收成的5/6交给地主,所有的债务要以人身作抵押。‎ 材料三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完成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雅典城邦怎样的政治特点?梭伦采取什么措施来扭转这一局面的?‎ ‎(2)据材料二梭伦针对雅典平民的生活状况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梭伦对原有的国家机构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又有哪些重大的创举?‎ ‎【答案】(1)特点: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在政治上实行专治统治 措施: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特权 ‎(2)解决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影响:取消了债务奴隶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利,经济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3)调整: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的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 创举:梭伦创设了两个新的国家机构,“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公民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产生”归纳出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梭伦改革措施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所有的债务要以人身作抵押”和所学从颁布“解负令”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利以及经济独立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从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完成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 ‎(2)材料二及材料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之处?‎ ‎(3)材料三中“王制逐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该是什么?‎ ‎【答案】(1)标准:注重对人性格、品质的评价 影响:忽略了对变法的客观社会效果的考察,不能正确认识变法失败的原因,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肯定:变法起到了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使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提高。‎ ‎(3)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作者持否定的态度 ‎(4)主要着眼点:是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社会的进步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其天资刻薄人也”信息从性格和品质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评价标准忽略社会效果、失败原因以及评价不全面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二“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和所学从富国强兵以及争霸诸侯角度回答。‎ ‎(3)‎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可知是否定态度。‎ ‎(4)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改革对于生产力发展、历史潮流以及社会进步等角度思考回答。‎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也。‎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 ‎【答案】(1)分歧:是节流还是开源实质:祖宗之法是否可变。‎ ‎(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3)原因:改革侧重于经济和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减节冗费”“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也 ‎”的信息从是节流还是开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是否进行改革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以及王安石个人思想回答即可。‎ ‎(3)依据材料三“财利兵革为先务”归纳出改革侧重于经济和军事;依据“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归纳用人不当;依据“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而祸乱极矣”归纳出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17世纪才常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恩格斯的评论 材料二 加尔文提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但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材料三 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采取何种形式?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恩格斯为什么称“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答案】(1)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原因:天主教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 ‎(2)加尔文教的主张:加尔文信条中以成功与否确定“选民”和“弃民”的标准,进一步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体现了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的要求,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对日内瓦的影响:加尔文建立的日内瓦教会和政府机构,是民主共和的体制,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要求 ‎(3)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可知是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和所学从天主教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回答。‎ ‎(2)依据材料二“加尔文提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的信息从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以及体现了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的要求角度回答。依据材料三“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的信息从适应了日内瓦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要求角度回答。‎ ‎(3)依据材料和宗教改革影响从打击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天主教的精神枷锁以及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角度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型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