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A. “诸侯朝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B.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 “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薛无别,则宗族乱。”‎ D. “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CD分别反映了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等内容,而B礼乐征伐开始出自于诸侯,说明了分封制遭到了破坏,王权衰微,所以B符合题意。‎ ‎2.秦代的李斯、汉代的晁错、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王夫之、清初的顾炎武等人几乎一致认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不是哪一个英雄人物的智慧与力量所致,而是一种社会“时势”使然。这表明郡县制的推行 A. 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 B. 导致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C. 得到了后人一致认同 D.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不是哪一个英雄人物的智慧与力量所致,而是一种社会‘时势’使然”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推动了社会变革,故郡县制的推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影响,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后人的看法,故C项排除。‎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4.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小篆作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有利于秦朝思想文化的繁荣 ‎④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 A. ② B. 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A到B变化反映了秦朝统一文字的史实。因此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故选A。①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时间不对,③小篆作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有利于秦朝思想文化的繁荣④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史实错误,排除。‎ ‎5.英国史学家约翰指出:“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 A. 古埃及 B. 古罗马 C. 古希腊 D. 古印度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故选C。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均非民主制政权,故排除ABD。‎ ‎6.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 A. 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B. 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C. 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D. 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针对知假售假或误导卖方的不诚信行为,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罗马对外扩张,且该规定并非出于适应对外扩张而制定,故A项错误; “私有财产”并非材料重点,因为买卖的物品所有权是谁的,不重要,关键是知假售假问题,排除B项;该规定并未强调僵硬的法律形式,故C项错误。‎ ‎7.下列革命不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范畴的是 A. 美国独立战争 B. 美国南北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B ‎【解析】美国南北战争是在工业革命开展、南北矛盾激化的背景下爆发的,不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故答案为B项;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均是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发生的,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范畴,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8.下列关于美国政治中“分权与制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对国会负责 B. 国会有权弹劾总统 C. 最高法院有权宣布国会的立法违背宪法 D. 总统有权提名最高法院的联邦法官 ‎【答案】A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对宪法负责,有权提名最高法院的联邦法官,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的表述错误,A符合题意;国会掌握立法权,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有权宣布国会的立法违背宪法,总统有权提名最高法院的联邦法官,B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9.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垚认为:“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 A. 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政体典范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C. 第一次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D.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民主共和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政体典范,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强调的是其政治意义,而不是经济意义,故B选项错误;“第一次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符合美国革命,而不是英国革命,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美革命没有建立中央集权的民主共和国,故D选项错误。‎ ‎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领导德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是 A. 俾斯麦 B. 华盛顿 C. 查理一世 D 沃(尔)波尔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故选A。华盛顿是北美独立的领导人,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查理一世是英国国王,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沃(尔)波尔是英国第一任首相,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1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反对国王专制统治的阵地在 A. 议会 B. 三级会议 C. 教会 D. 大陆会议 ‎【答案】A ‎【解析】早在13世纪,英国就有了议会,议会长期就有享有征税权的传统。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后,国王相信“君权神授”,经常侵犯议会的征税权。17世纪初,英国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矛盾的焦点是税收问题。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议会为阵地,同国王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故A正确。‎ ‎12.‎2016年9月28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投票,强行通过了允许“9.‎11”‎恐怖袭击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法案,拒绝了奥巴马的总统否决。根据美国宪法 A.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B.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C. 总统可提起全民公决 D. 该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答案】D ‎【解析】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议案,但国会参众两院若均以三分之二的票数反对该否决,则总统的这次否决无效,法案将会自动生效。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 ‎13.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 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 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 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不能得出清政府极度反感英国侵略行径的结论,故A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初,清政府不同意与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故B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不同做法不是出于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而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天朝上国的尊严,故C项错误;材料“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没有体现被迫接受自由贸易,故D项错误。‎ ‎14.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10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材料中中英两国官员分别从北京到广州和从伦敦到澳门的时间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交通技术迅速发展,中国在战争中丧失了有利条件;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剧增,在战争中占了优势,这说明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故①④正确;②题干没有体现;决定战争胜负有很多因素,③项“首位”说法错误。故C项 正确,排除ABD。‎ ‎15.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2年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并提出“物物归上主”。但是,“上帝”、“上主”、“天”都不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 A.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太平天国领导者没有践行《天朝田亩制度》‎ C.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D.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提不出科学的指导思想,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故D项正确。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发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排除。B项,太平天国领导者在一些占领区内,承认耕者有其田,实践了《天朝田亩制度》,排除。C项,主观原因是成败的关键,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属于外部因素,并非主要原因,故排除。‎ ‎16.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时间 承借人 贷款人 用途 ‎1861.11‎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上海外商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1862.6‎ 苏松太道吴煦 英商怡和洋行 ‎“常胜军”饷银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外商 部分湘军军饷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美商洋行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B. 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 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D.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答案】D ‎【解析】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从材料反映的用途来看,有“常胜军”饷银、部分湘军军饷和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联系所学可知,无论是湘军、淮军还是外国军队“常胜军”,此时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说明中外反动势力正在联合镇压中国革命。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华资本输出的变化趋势,不能得出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对外借款不是用于开展洋务运动,排除B项;对外借款不是用于清军的近代化改革,排除C项。‎ ‎17.下列对“同盟会党员证”(下图)的释读,不准确的是 A. 此证应颁发于1905年之后 B. 说明同盟会有明确的政治纲领 C. 这里的“中华国”指的是中华民国政权 D. 属于直接史料,对研究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有较高的价值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故同盟会党员证应颁发于1905年之后,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同盟会党员证上印有三民主义内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05年中华民国尚未成立,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同盟会党员证属于直接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下图是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双方在朝鲜境内交战 ②日军攻占天津、北京 ‎③双方在陆上和海上均有交战④战事涉及我国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没有攻打到京津地区,故②错误,其他选项均符合图片信息,故B正确。‎ ‎19.《临时约法》的内容不包括 A.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C. 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弹劾权 D. 实行总统制,总统有行政、立法、司法权 ‎【答案】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效仿美国民主共和制,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行使行政权,为防止袁世凯专权,还进一步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故排除ABC,选D。‎ ‎20.根据刘望龄先生的研究:“检阅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A. 湖北群众缺乏文化,只知反满 B. 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 C. 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D.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答案】B ‎【解析】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长期宣传,湖北群众对三民主义有一定认识,排除A;反满宣传容易激发民众的满汉问题,诱发民族革命,完成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这符合当时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故选B;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更多的能力去争取民权、民生,并非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从材料中的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当时资本主义力量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不符合“直接原因”的限定,排除D。‎ ‎21.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 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B. 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 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D. 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答案】A ‎【解析】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人们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促成了孙中山形象的转变,故A项正确;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没有被士大夫阶层所接受,他们接受的康梁的维新思想,通过改良救国的思想,说明他们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故B项错误;列强加剧侵略扩张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不是在1900后,故C项错误;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是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 ‎22.1939年5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的表述正确 A. 无产阶级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B. 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C.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彻底否定旧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因此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A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于1949年;1919年中共尚未成立,B项错误;D项与材料观点不符。故选C。‎ ‎23.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B.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 C. 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 D. 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 ‎【答案】D ‎【解析】结合课本知识可知1939~1941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由材料中的“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故选D项。抗战时期,全民族团结抵抗日本侵略,不存在消除地方分裂割据,故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是国民政府地方体制的改革,不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故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也涉及战后谋划,C项仅体现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故排除C项。‎ ‎24.下图是1938年初,大众出版社发行的革命文献的封面,该书中不可能提及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国共合作宣言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九一八事变发生与1931年,B西安事变发生与1935年,C国共合作宣言发表于1937年9月,三者均可能在材料所述著作中出现,ABC均与题意不符;D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晚于题干时间信息1938年,因此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25.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A. 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 C. 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抗战爆发以后,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民主选举,当时吸纳了很多的开明地主,绅士和国民党党员,主要是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服务,答案为A;从材料中的“也有不少开明地主”,可以看出,没有剥夺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力,B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任务是联合抗日,重点不是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C错误;推动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是抗战胜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D错误。‎ ‎26. 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 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 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 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 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比1948年6月(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尾声)和1947年6月(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结束、战略反攻阶段开始)中国国内民心向背的变化,原因是国民党独裁统治造成的后果。BD两项都是在1949年,C项错在“缺乏正确判断”,因为这一判断和态度转变都是正确而及时的。‎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 A. 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 C. 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 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 ‎【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系列法律法规涉及政治、经济、会组织、国家机构、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由此可知,此时我国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体系,故B项正确。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是1949年到1952年的任务,故A项错误。“依法治国”理念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法律法规并未具体涉及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故D项排除。‎ ‎28.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 ‎③‎ 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属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进士以诗赋取人”属于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属于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依据时间选择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君毅先生认为西方成就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理论依据出于对人性中的“原罪”的 戒慎恐惧和克治省察,以及对人性中的阴暗面的高度不信任,从而建构出一整套制衡和监察之法律机制和政治设施,以防止政府和当权者滥用权力。中国崇尚性善论的道德之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胜于立法限制。由是可见,西人成就民主政治,中国却迟迟开不出民主政治的生命之花,两者最重要的理论差别在于中西政治制度设计中截然不同的“人性假定”。中国的性善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西方文化的原罪论则把每个人都视作可能的坏人。“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人治”与“法治”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亦有相关论述,并直接点出了道德操守治国的不可行性。‎ ‎(1)根据材料,概括中西方制度设计的差异并利用所学史实加以论证,指出其本质差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西政治制度设计差异的原因?当今中国是如何处理的?‎ ‎【答案】(1)(差异:中国人治(德治、圣人之治);西方法治。(或答:中国道德之治,以德治国;西方:制衡监察)‎ 论证:中国提倡德治、圣人之治: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儒家思想“仁、仁政、三纲五常、正君心而正天下”;西方提倡法治,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颁布了如《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787宪法》等调整和保障了民主制度。‎ 本质差别:中国人治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产物(封建君主专制);西方法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2)原因:经济上经济基础不同,中国是农耕的封建自然经济、西方是工业社会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思想上,中国受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以德治国影响、西方经历了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发展;人性探讨上,中国儒家主流是性善论、西方是性恶论,人性假设不同。 ‎ 处理:当今中国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建立起法治社会(以法治国);同时在国家机关的选才上注重以德为先的原则。 ‎ ‎【解析】(1)由材料“中国崇尚性善论的道德之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胜于立法限制。由是可见,西人成就民主政治”可归纳出中西方制度设计的差异,第二小问,可以从中国与西方的治国理论和西方民主政治的相关法律制度分析。第三问,要指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设计是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西方的政治制度设计是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要从经济基础、思想体系和人性的假定等方面归纳分析中西政治制度设计差异的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答为:当今中国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建立起法治社会(以法治国);同时在国家机关的选才上注重以德为先的原则。‎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债权人有权拘禁债务人,甚至可以给债务人戴上脚镣。在拘禁债务人60天后,双方未能达成和解则债权人可以连续3次把债务人牵至集市出卖。如果第三次没有出卖掉债务人的,或者没有人为债务人代为清偿和提供保证的,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债务人卖到外国甚至是杀死债务人。如果债权人是多数的,就由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 材料三 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种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美】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 ‎(2)读材料二,判断它可能出自哪部法律。‎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迈克尔·哈特为什么把查士丁尼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 ‎(4)你如何看待以上材料所涉及的两部法律的历史地位?‎ ‎【答案】(1)并非全体雅典人,而是指享有公民权的那些占有统治地位的成年男子。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 ‎(2)《十二铜表法》‎ ‎(3)因为查士丁尼制定了《民法大全》,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成为后世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其影响还涉及到亚洲。‎ ‎(4)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伯利克里”、“民主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古代雅典奴隶主阶级的直接民主政治,“全体人民”并非全体雅典人,而是指享有公民权的那些占有统治地位的成年男子。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 ‎(2)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可知,该法律竭力维护债权人的经济利益,而不顾及债务人的身心或者其他的东西,保护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这部法律是《十二铜表法》。‎ ‎(3)依据材料三中“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信息从查士丁尼颁布《民法大全》的意义、保留罗马法学创造成果、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等方面说明原因。‎ ‎(4)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民法大全》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以它们为始末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31.材料一 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 ‎——摘编自穆允军《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 材料二 ‎ ‎ 17世纪时,近代自然科学家大都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神学世界观;同时,他们又借鉴古代一些自然哲学的思想理论,推陈出新,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性和科学在一切人类社会活动的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和社会科学家们不承认任何的专制权威,不论是宗教信仰和自然观,还是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都经受了挑战和审判,一切都需要“理性的法庭”去审查、裁定。社会科学家们提出的许多科学的、理性的观点推动了当时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张丽敏《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科学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科学发展的不同之处。‎ ‎【答案】(1)特点:民主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并与国家富强相结合;知识分子各派对西方民主思想均持肯定态度;出现众多政治思想类型;自然科学的内涵跨领域渗透。‎ ‎(2)不同: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社会科学植根于西方传统文化,强调理性,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具有延续性。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科学发展主要是移植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强的排斥心理。‎ ‎【解析】(1)根据“都对‘民主’持肯定态度”、“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是对西方民主思想均持肯定态度,出现众多政治思想类型;自然科学的内涵跨领域渗透,民主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并与国家富强相结合。‎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可知,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科学主要是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是不一致的。而西方的社会科学则是植根于西方传统文化,强调理性,因此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家能在“借鉴古代一些自然哲学的思想理论”的接触上推陈出新,对西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而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材料三: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亚非会议中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方针。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加利认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对世界秩序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答案】(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方针:“求同存异”。影响:①提高中国国际地位;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③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2)有利于各国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 ‎(3)实行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事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解析】(1)“外交原则”,由材料一信息“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方针”,由材料出处得出“求同存异”。“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等角度回答。‎ ‎(2)由材料二信息“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得出“积极影响”是有利于各国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等。‎ ‎(3)“特点”,由材料三信息可以概括得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具有实行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事务、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特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