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历史 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④不对,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时期。‎ 考点:春秋战国 点评:一定思想观念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2.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此段属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言论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材料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皆有仁的端倪,同理而言也都有礼、义、智的端倪。正因为人心有这样的端倪,所以人性都是善的。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修养工夫就是要寻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内心深处仁的端倪,仁德就会到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相比,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圆融的程度,所有论点都相辅相成,互为依据与结论。而孟子的“四端”说,就是孟子所有学说的理论依据。因此选择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 ‎3.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一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B.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C. “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D.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答案】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而选D是韩非子的主张,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孔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墨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老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墨家的“兼爱”思想 ‎【答案】D ‎【解析】‎ 抓住题干关键词“无父无君”“尊卑无别”,可知该思想冲击了等级秩序,墨家的“兼爱”思想主张同等的爱一切人,爱无差等,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强调长幼尊卑,故A、B项排除;法家思想主张君主集权,与“无父无君”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5.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 A. 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 B. 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 C. 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 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知,谥号不是贵族享有的特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是大一统王朝权威加强的汉武帝时期,故B选项错误;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知,谥号不具有舆论监督作用,故C选项错误;根据“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崇尚儒家思想,重视孝道,因此,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统治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故D选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结合所学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知识分析解答。‎ ‎6.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 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与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表明是关注帝王而非百姓,故B项错误;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力量,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7.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抓住材料,回答问题。题干材料中“天生民性,有善质”体现的是人性本善;“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所以选A 考点:汉代儒学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董仲舒的主要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大一统”。在做材料型的选择题时,要紧紧抓住材料的内容。‎ ‎8.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 )‎ A. 统治者的提倡 B. 社会环境的变化 C. 儒学内部的改造 D. 其他学说的衰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作出归纳、概括,并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原因。解读题干信息:能不能成为官方学说的主要原因在于儒学自身是不是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汉代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前提是董仲舒先将儒学进行了系列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集权的需要,儒学内部改造是儒学地位提高的重要前提条件。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9.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 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B. 儒学出现危机 C. 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 道教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唐朝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A项符合题意;儒学出现危机是在魏晋时期,且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10.《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 A. 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 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 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意思为“富贵不是贤者所祈求的,但违背人情。普通人没有好处,简直活不下去,怎么可以没有好处呢?”由此可见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北宋五子”‎ ‎11.宋代理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下哪些社会风气的逐步形成 ‎①重忠孝 ‎②讲廉耻 ‎③重实用知识 ‎④注重气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宋代理学强调伦理道德,因此会促进重忠孝,讲廉耻,注重气节,因此①②④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不注重使用知识,强调伦理道德,故③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影响 ‎1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 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 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C. 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 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认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认为儒家伦理道德是天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朱熹提出的“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心学的观点;B、C选项都是心学的观点,不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 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 “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 客观存在的事物 B. 人们的感知器官 C. 科学试验的仪器 D. 万物发展的规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故A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王夫之思想 ‎14.李贽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A. 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 奠定了“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 C.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 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农业思想,不是商业,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李贽等知识分子对商业和商人的看法有了改变,认为商人通过辛苦劳动赚取钱财,商人与士异业而同途,均属崇高之业,故D项正确。‎ 点睛:从材料“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中可以看出,材料体现了重商的思想,结合时代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15.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经世致用指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阐发了儒家为君之道和为臣子之道,故选C;黄宗羲的思想没有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D。‎ ‎16.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B. 新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C. 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 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代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答案】B ‎【解析】‎ ‎【详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由、平等的理念需求不断发展,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故选B;选项A 表述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在明清依然是统治思想,排除;明末清初思想家实力较小,而且这些人不是改革家,排除C;选项D只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到话本、小说是面向市民阶层,而市民阶层的壮大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7.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主要表明智者学派 A. 没有法制观念 B. 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C. 忽视道德建设 D. 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材料“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说明希腊智者学派忽视自身道德修养。所以应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智者学派主张的局限性 ‎18.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这位哲人是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苏格拉底 D. 普罗塔哥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信息可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句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柏拉图的思想集中表现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让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 柏拉图说:“闲暇乃是智慧产生的主要条件,……而绝对的平等会使智慧边缘化,从而无法实现普遍正义”。下列对柏拉图言论的解读,准确的是( )‎ A. 闲暇是智慧之源 B. 对民主政治存在偏见 C. 民主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 D. 雅典民主政治是虚伪的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绝对平等会使智慧边缘化,从而无法实现普遍正义”可知,柏拉图认为绝对的平等使闲暇之人变得越来越少,同时人们重视的是平等权利而非智慧,故无法产生智慧,从而出现民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因此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民主制弊端 ‎20. 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A. 抨击愚昧 B. 倡导平等 C. 讽刺贪淫 D. 推崇人性 ‎【答案】D ‎【解析】‎ 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斯的代表人物,“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反映了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 ‎21.‎ ‎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 宗教改革大量吸收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B. 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北欧地区是必然的 C. 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 D. 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B不对,材料是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但没有说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北欧地区,而且与史实不符,宗教改革首先开始于德意志地区;C不对,根据题干”可以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因此不能说两者完全一致;D符合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的表述,但与题干的核心思想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宗教改革。‎ 点评:为什么说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1、宗教改革是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不再迷信教皇的说教,教皇对人的思想的控制减弱,这为人文主义的传播进一步打开通道 ‎2、新教否定教会的作用,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话,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把资产阶级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通过宗教的形式表达出来(如马丁·路德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路德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这与文艺复兴倡导的对人性的尊重在思想上都是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的作用,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话。带有浓厚人文主义意味,资产阶级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通过宗教的形式表达出来。‎ ‎22. 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A. 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 B. 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科学 C. 坚持王权高于教权 D. 批判神学思想 ‎【答案】A ‎【解析】‎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故选A;B提倡理性、科学主要是启蒙运动,排除B;坚持王权高于教权符合宗教改革而不符合文艺复兴,排除C;宗教改革仍坚持宗教信仰,故排除D。 ‎ 名师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 ‎23.有一位学者指出:不能说他的理论仅仅是法国革命的激进主义源头其民意及契约理论对美国建国的一代同样产生了很大影响,不特孟德斯鸠的权力制衡理论。这段话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 洛克 B. 伏尔泰 C. 卢梭 D. 康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对美国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符合材料中“民意及契约理论”的信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洛克是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主要提倡的是分权学说;B选项错误,伏尔泰泰强调的是开明的君主专制,对美国共和政体影响不大;D选项错误,康德是德国思想家,提出“人的理性”思想,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 A. 人身自由 B. 推翻专制 C. 思想自由 D. 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思想方式……”“……缺少思想……”等关键词可知,康德所强调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所以答案选C。他认为人是自由、平等的;他在卢梭的“人生而自由”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思想的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 ‎25.伏尔泰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由此可知伏尔泰 A. 偏离了理性思考的轨道 B.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 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 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等信息可知,伏尔泰认为宗教有助于维护统治,为政治服务,这说明伏尔泰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思想武器,他并未偏离理性思考的轨道;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理性,反对天主教会,但不反对宗教,他并未背离启蒙运动的宗旨;C选项错误,伏尔泰反对天主教会神学思想的束缚。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孔子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在孔子看来,实现仁道政治的基础和关键是要靠那些具有仁德思想和才干的人才,教育就是培养从政人才,以道治国安邦。孔子所提倡的“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对于当时的世袭制度,具有一定的批判作用。‎ 苏格拉底对当时的暴力统治深感不满,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 他认为人们应当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应敬畏有专门知识的人更甚于敬畏其他所有人,是非问题上,只能“站在专家一边”。苏格拉底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用于教育,培养懂得怎样统治的专门人才。苏格拉底的理论又是后来柏拉图的哲学治国论的思想渊源。‎ ‎——摘编自王金娟《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影响。‎ ‎【答案】(1)不同:孔子主张培养贤才和君子;苏格拉底注重培养政治专家。‎ 原因:孔子面临礼崩乐坏、奴隶制行将解体的危机;苏格拉底处在政客结党营私、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 ‎(2)影响:孔子:冲击了世袭制度;为平民从政开拓了道路;对后世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 苏格拉底:培养了一批从政人才;为后世治国理论提供了借鉴。‎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可概括孔子主张培养贤才和君子。由材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用于教育,培养懂得怎样统治的专门人才”,可以概括苏格拉底注重培养政治家。第二小问,关于孔子思想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等方面思考;关于苏格拉底思想产生的原因,可从雅典民主政治弊端方面作答。‎ ‎(2)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可从打破血在官府、推动教育发展的等方面思考。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可从知识可以培育人才、为后世治国理论提供了借鉴等方面思考。‎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鸣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答案】(1)观点:抨击君主专制。‎ ‎(2)方法:分天子之权,实行“众治”;理由: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非人君所能独治 ‎(3)家天下、世袭等级制、中央集权制。‎ ‎(4)共同:抨击君主专制;‎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评价:积极: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为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消极:提不出新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信息可知,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2)依据材料二中“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信息可知,顾炎武提出分天子之权,实行“众治”的主张。依据材料中“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信息结合所学从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非人君所能独治等方面指出顾炎武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三中“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信息可从家天下、世袭等级制、中央集权制等方面作答王夫之否定的政治制度。‎ ‎(4)综合材料一、二、三可知,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抨击君主专制。依据材料四中“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信息结合所学从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依据材料四中“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信息结合所学从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为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提不出新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 ‎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3)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一、三各侧重什么?‎ ‎【答案】(1)“分权与制衡”(即权力分立,制约与平衡)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确立一套政治构想,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起了进步作用。‎ ‎(3)材料二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材料一、三侧重于通过规范国家权力来保卫自由和人权。‎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思想为资本主义确立一套政治构想,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依据材料二中“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信息可概括得出材料二体现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思想对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起了进步作用。‎ ‎(3‎ ‎)依据材料二中“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信息可知,材料二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依据材料一中“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及材料三中“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等信息可知,材料一、三侧重于通过规范国家权力来保卫自由和人权。‎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