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山东专用):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山东专用):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学科指导意见]‎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知识点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开国大典 ‎(1)准备: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3)意义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①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颁布: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③内容 ‎④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⑤意义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①正式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产生方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③历史意义 ‎(3)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②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③主要形式 ‎④历史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②确立 ‎③实施 ‎④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2)党的各级组织也遭到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背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措施 ‎①首要环节: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 ‎②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③法制建设:颁布了1982年宪法;出台《刑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④依法治国 ‎3.基层民主选举 ‎(1)目的: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2)内容 ‎(3)意义 ‎【构图解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信息提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构图解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 信息提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根本组织形式和核心运行机制,具有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协调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 ‎【构图解史】 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发展 ‎【漫画解史】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信息提取:基层民主的实质是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群众,农村基层民主是农村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探究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 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 主专政;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019·山师附中模拟)有学者说,1954年宪法“既不是一部《共同纲领》那样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也不是一部‘完全’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是因为此宪法(  )‎ A.修正了《共同纲领》的基本原则 B.缺乏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C.坚持了对私营工商业经济的保护 D.体现了社会转型过渡性 解析 1954年,当时中国处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从材料中“也不是一部‘完全’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不是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可以看出它的过渡特点, 故选D。‎ 答案 D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特点 ‎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2013·北京文综,20)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从题干结构图中可知,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和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时期,故①②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排除③④。‎ 答案 A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第1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2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核心论点:(1)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2)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核心论点:新中国实行“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如“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2019·山东济南模拟)“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个宪法”的制定(  )‎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解析 根据材料“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可以判断指的是1954年宪法。我国宪法的制定,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正确。‎ 答案 B 考法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特点 ‎【考题1】 (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 A ‎『』‎ ‎★明立意 从人民代表大会创立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 ‎★清误区 本题属于文字情境类试题,难度较小。考生易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时间记忆错误,错选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9月。‎ 考法2 中西方社会立法的比较及启示 ‎【考题2】 (2018·江西南昌检测)加强立法工作是近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共同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20世纪初,英国议会加快了社会经济立法脚步。1908年6月,议会颁布了《养老金条例》。其内容为:财政拨款120万英镑作为非捐助性养老金的费用。所有年收入不超过31英镑的7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金。1905年,《失业工人法》应运而生。1911年,《失业保险法》作为《国民保险法》的第二部分由议会通过。1908年通过的《矿工8小时工作法》是第一个对成年男子限制工时的立法。1912年又应矿工的要求通过了《矿工最低工资法案》。1909年,实行《行业委员会法》,专门解决“血汗工人”的最低工资问题。同年还颁布了《房屋和城镇计划法》。1908年,《健康保险法》获得议会通过。 ‎ ‎——摘编自刘华平《论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立法》 ‎ 材料二 八届全国人大以来,中国立法着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的构建:第一,规范市场主体的法,用以保障市场主体的权利和明确它们的义务;第二,调整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的法,用以确认市场交换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第三,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法,用以抑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第四,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法,用以针对市场竞争造成的破产、失业等问题,给予相应的社会救济,减少社会震动,维护社会稳定。现在,这个框架已经逐渐形成。 ‎ ‎——摘编自《当代中国立法的发展》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英国加强社会立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立法的主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一、二,说明20世纪英中两国立法侧重点的差异及启示。‎ 答案 ‎ ‎(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英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和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发展。‎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发展并更好地融入世界。‎ ‎(3)差异:英国立法重在促进社会公平;八届全国人大以来中国立法着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的构建及完善。‎ 启示:法制化是历史潮流;法制建设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保驾护航;法制建设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民主政治是法制建设和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前提。‎ ‎『』‎ ‎★关键信息 信息1 根据材料一“1908年……1905年……1908年”并结合所学,这是由经济领域第二次工业革命所致。‎ 信息2 根据材料一“《养老金条例》……《失业工人法》……《健康保险法》”并结合所学,从政治角度看,这些成果的取得有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但也有无产阶级自己的努力与争取。 ‎ 信息3 根据材料二“中国立法着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的构建”并结合所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中西比较类试题。英国加强社会立法的“背景”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立法“成就”,逐层提炼材料可得;“差异”可从立法的目的角度进行考虑;“启示”从国情、时代发展等角度进行思考。‎ 考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形成过程 ‎①最初提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②酝酿:1981年,叶剑英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③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含义。‎ ‎④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 ‎⑤定为国策: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方针,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①条件 ‎②过程: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门分别回到祖国怀抱。‎ ‎③意义 香港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高度自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1979年元旦,实现了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 ‎(3)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 ‎(4)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5)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遏制“台独”势力,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6)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 ‎【构图解史】 “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构图解史】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漫画解史】 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 信息提取: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探究1 从“历史解释”角度解读“一国两制”‎ ‎ 的内涵及两岸关系的影响因素 ‎1.“一国两制”的内涵 ‎(1)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2.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海峡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中共“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及成功实践对此产生了积极影响。‎ ‎(3)台湾与大陆经济具有互补性,发展海峡两岸关系,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4)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1.(2015·北京文综,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解析 根据四幅图片及其文字说明可知,①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②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③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反映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按照时间先后应为③①②④,故选C项。‎ 答案 C ‎2.(2018·江苏盐城期中)‎ 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 A.表明两岸之间矛盾基本消除 B.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C.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D.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解析 “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表明,这些做法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故B正确。‎ 答案 B 探究2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香港回归的意义和两岸关系 ‎1.香港回归的伟大意义 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的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 ‎ ‎——习近平在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的讲话 核心论点:清政府统治时期,国力衰落,列强侵略,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香港顺利回归。‎ ‎2.美国人眼中的两岸关系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地区与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当地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 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 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核心论点:史料分析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使我们对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期待。‎ ‎1.(2017年4月浙江选考)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解析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的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9·江苏镇江模拟)观察下侧漫画,其反映的突出主题是(  )‎ 漫画“徒劳”‎ A.“一国两制”获得成功应用 B.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台独”‎ C.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D.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 解析 漫画内容反映的是“台独”分子企图将台湾与大陆分离,但台湾与大陆都为“中国领土”,“台独”分子的这种行为只是徒劳,D正确;“一国两制”‎ 在漫画中没有得到体现,A错误;漫画中并没有提到国际反华势力,B错误;漫画没有反映出台湾问题形势严峻,C错误。‎ 答案 D 考法1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及现状 ‎【考题1】 (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 D ‎『』‎ ‎★明立意 从海峡两岸关系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梳理出一个影响因素:“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 ‎★清误区 本题属于史料主旨类试题,难度适中。考生根据材料中多次出现“和平”和“谈判”两个词语,易盲目推断和平统一方针的正式确立,而真正的标志性事件为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考法2 “一国两制”理论和台湾问题 ‎【考题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美国与台湾关系大事记 ‎1950年6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有关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 ‎ ‎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 ‎——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 ‎ 史料二 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 ‎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 ‎ ‎——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 ‎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背景。‎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 答案 (1)变化:从台湾地位“未定”(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美国对新中国政权采取孤立、敌视、包围、封锁政策;美苏对抗;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有利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缓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 ‎★关键信息 信息1 由“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体现了美国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 信息2 解读材料二的关键是明确时空因素,“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 ‎★思路点拨 透过材料分析解读历史事件或现象,寻找隐藏历史背后的真实目的。如材料一中美国与台湾关系的背后是不同时期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反映,材料二中以“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为表象,实际考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政策与措施,长期经济互动往来,两岸人民的夙愿等。‎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临沂模拟)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答案 C ‎2.(2019·百校联盟摸底考试)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中央人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加强统一领导提高行政效率 ‎ B.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 D.确保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 解析 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故A项正确;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依法治国方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 ‎3.(2019·吉林长春模拟)‎ 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 ‎1912年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 ‎1931年 ‎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 ‎1949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 ‎ ‎1954年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82年 ‎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解析 《临时约法》颁布时,中国仍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内容无法得到落实;《共同纲领》颁布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故A项正确。‎ 答案 A ‎4.(2019·山东泰安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在讨论文字改革时,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模式(  )‎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B.体现了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C.表明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D.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 解析 材料中“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在讨论文字改革时,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体现了中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8·天津滨海七校联考)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己选举基层领导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体现了中共群众路线和民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故B项正确。‎ 答案 B ‎6.(2018·河江苏常州期末)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 A.首次宣布争取和平统一台湾 B.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达成“九二共识”‎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中国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B正确;“首次宣布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在题干中无法体现,A错误;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的说法不能作为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C错误;“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不合题意,排除D。‎ 答案 B ‎7.(2019·湖南永州模拟)2017年台湾民众调查显示,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材料说明(  )‎ A.民众支持是两岸统一最终途径 B.“九二共识”得到了广泛认可 C.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 ‎ D.“一国两制”是统一根本方法 解析 材料“45.9%的台湾民众支持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说明,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关系的主流,故C项正确。‎ 答案 C ‎ ‎8.(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模拟)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 ‎。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解析 由材料中的预言“香港已死”到《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客观上说明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故C项正确。‎ 答案 C ‎9.(2018·广东顺德调研)1963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 B.已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 C.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 ‎ D.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 答案 A ‎10.(2019·安徽蚌埠模拟)下图是美国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幅漫画。漫画中蒋介石用链条锁住了山姆大叔先生的鼻子。他们脚下是金门、马祖岛。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国务卿杜勒斯在向一位记者解释。该漫画意在(  )‎ ‎“我们只好跟着走以保全面子” ‎ A.指责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 B.讽刺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窘境 C.批评美国政府愚弄民众的做法 D.揭露美蒋勾结搞“两个中国”‎ 解析 新中国建立后,台海两岸对峙,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被蒋介石牵着鼻子走,材料讽刺了美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尴尬,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2019·南京师大附中模拟)1979年1月,邓小平几次接见萨姆·努恩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都说道:“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如果台湾回归大陆,他可以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这些谈话(  )‎ A.否定了《告台湾同胞书》的主要精神 B.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 C.明确表达了“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 D.表明中国维护主权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解析 依据材料“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如果台湾回归大陆,他可以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可知,邓小平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8·江西九江检测)1992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2008年以后,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2015年,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改写了最初未曾料到的两岸关系历史,重塑了可能趋于黯然的两岸关系的未来。这充分表明(  )‎ A.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B.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C.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越来越大 D.两岸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血浓于水的一家 解析 材料“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习近平、马英九……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 反映了两岸在改善关系道路上成果显著,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9·山东德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的法律、法令”,“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委员会组织通则》、《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 材料二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特别是经济方面,陆续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银行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 (1)特点:摧毁国民政府旧法统;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法制建设指导思想;侧重于国家政权建设;受苏联法制影响较深。‎ 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需要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遏制新中国;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建立友好关系。‎ ‎(2)新发展:制定新宪法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修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完善;注重经济立法工作;司法工作队伍壮大。‎ 影响: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14.(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 从制度角度来看,可以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理由从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角度回答;从政治角度来看,可以增加冷战与台海关系,理由从美苏全面冷战、台海分裂角度回答;可以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理由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角度回答。‎ 答案 建议1: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 理由:新中国成立,经过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建议2:增加冷战与台海关系。‎ 理由:二战后,美苏全面冷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加剧台海分裂程度。‎ 建议3: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 理由: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已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