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案

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 新时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起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1992年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斐然,综合国力大大提升。‎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外交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科教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1.民主与法制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3)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修订1982年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实践 ‎①港澳回归:洗刷了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②‎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 ‎②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③中共十三大召开,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3)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两岸关系的发展:打破两岸隔绝状态;1992年,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2008年两岸直接实现“三通”;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实现会面。‎ ‎3.新时期的外交 ‎(1)政策:奉行不结盟、对外开放。‎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发挥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1980年起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2)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城镇、内地开放城市的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进一步建设和巩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3.科教文化 ‎(1)科技 ‎①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②新时期,中国的计算机(银河系列计算机)、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2)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实施义务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等。‎ ‎(3)文艺:恢复“双百”方针,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重现生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考向一 新时期的制度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 论点1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 ‎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 ‎②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③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而且以后者促进前者调整。‎ ‎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立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论点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 ‎(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 ‎①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 ‎①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 ‎②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 ‎①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 论点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运行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表现为:‎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4)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 命题点1: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农村经济结构 ‎1.(2019·全国Ⅱ卷,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关联主干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寻找题眼 题干中“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牧”“举办社队企业”等政策,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错点诊断 ‎1984年我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私营企业才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政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 ‎ A 命题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2.(2017·全国Ⅰ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关联主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寻找题眼 该报告认为,计划仅是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其实质是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发挥市场的作用 错点诊断 材料主张将国家干预和市场结合起来;经济模式与“经济全球化”无关;私人占有制是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材料无体现 ‎ C 命题点3:乡镇企业的发展 ‎3.(2018·全国Ⅲ卷,31)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关联主干 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寻找题眼 题干材料表明,当时农业中乡镇企业数量减少,其他行业中则都在增长,这些乡镇企业中的劳动力应该来自农业 错点诊断 当时,我国“城乡”差别大;“建立”是在21世纪初;材料反映的仅是乡镇企业分布,不能得出工业结构“合理”的结论 ‎ A ‎1.(视角1:改革开放的影响)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7年达到21 738亿美元;外汇储备1978年为1.67亿美元,2007年达到1.53万亿美元。这主要因为(  )‎ A.加入WTO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 D.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解析 根据材料“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7年达到21 738亿美元;外汇储备1978年为1.67亿美元,2007年达到1.53万亿美元”,解题关键“1978年”“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结合所学,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故选D项。‎ 答案 D ‎2.(视角2: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986年,浙江一家生产压力锅的乡镇企业与国企沈阳双喜压力锅厂联营,可以使用其技术并以“双喜牌”名义销售,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8%,最后取代了沈阳压力锅厂。这种现象成为当时的一种趋势。这表明(  )‎ A.乡镇企业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形势 B.国企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取代计划经济 D.乡镇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乡镇企业与国企联营,使用其技术并以国企“双喜牌”‎ 名义销售,这就保障了技术优势与品牌效应,因而市场占有率较高,说明这种乡镇企业的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形势,故选A项。‎ 答案 A ‎3.(视角3: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一决定(  )‎ A.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B.强化了经济特区窗口地位 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彻底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据题干材料“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结合时间点“1992年”说明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故选C项。‎ 答案 C 考向二 新时期的科教、思想和文化成就 论点1 多角度看待高考制度的恢复 ‎(1)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恢复高考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恢复高考制度让一批具备接受大学教育条件的人实现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如果不恢复高考、不让大学恢复秩序、没有正常的高等教育,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承就会断裂。‎ ‎(3)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恢复高考制度,其实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 论点2 新时期中国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命题点:教育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2017·全国Ⅱ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关联主干 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寻找题眼 解读大专院校招生录取比例逐渐增大的现象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错点诊断 ‎“得到了解决”过于绝对化;高等教育只是部分实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及”过于绝对化 ‎ C ‎1.(视角1:新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1985年,中共中央决定: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该决定的主旨是(  )‎ A.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 B.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 解析 据题干材料“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信息,表明该决定的主旨是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故选D项。‎ 答案 D ‎2.(视角2: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2000—2009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 B.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 C.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 解析 据题干中“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适应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题干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同于“高校的普及”,B项错误;“满足了”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双百”方针是我国文艺、学术方面的指导方针,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无关,D项错误。‎ 答案 A 一、从核心素养角度认识新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多元解读】‎ 核心素养 解读素养 时空观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各方面出现转型变化。‎ 历史解释 ‎(1)政治上: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中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经济上: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到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外交上: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思想文化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科技文艺教育全面快速发展。‎ 家国情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在以上认识基础上,我们要明确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时代责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考题预测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秦汉时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二千年里,广州港的对外贸易几乎都居全国港口的中心地位。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这是广州港由宗主国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并在外贸地位上逐渐衰落的转折点。1843年到1853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1 430担增加到3 662担,而同时期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46 655担。‎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四月,广东省委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他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深圳速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据谷牧《回忆邓小平》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发生的变化。(4分)‎ 解题点拨:“变化”要从对比性角度分析,据材料从贸易港口地位、贸易地位等角度说明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深圳特区设立的过程,并分析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的国际、国内因素。(6分)‎ 解题点拨:“过程”注意结合时间节点,根据重大政策和策略梳理;“因素”紧扣时空观念,据材料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说明。‎ 答案 (1)变化:从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2分)外贸地位逐渐衰落,贸易中心地位逐渐被上海所取代。(2分)‎ ‎(2)过程: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第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2分)‎ 因素: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2分,回答“互联网技术进步”等也可给分)国内: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深圳特区人民思想解放。(2分,任答两点即可)‎ 二、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发展的影响 ‎【多元解读】‎ 核心素养 解读素养 时空观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天70多年中,中国的科技教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显示了一个大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实力。‎ 历史解释 科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之一,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迅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家国情怀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创新发展动力,从而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考题预测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中国出国留学情况一览表 时期 目的地(国家和地区)‎ 留学人数 费用来源 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前 苏联东欧等29个国家和地区 约10 000余人 公费为主 ‎“文化大革命”时期 ‎49个国家和地区 约1 600余人 公费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 ‎103个国家和地区 约300多万人 自费为主 ‎——据《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表格能够反映现代中国留学变化的多个特点。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解题点拨:‎ ‎1.审题:此题要求观察表格信息,回答现代中国留学变化的任一个特点,迁移所学分析原因。‎ ‎2.解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目的地的变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主要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到改革开放以来面向众多国家)、目的地数量的增长、留学人数的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文革由多到少、再从“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以来由少到多)、出国留学生费用来源的变化等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提取信息,然后,结合当时中国内政外交的基本状况分析原因。‎ 答案 示例: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度增加。‎ 原因: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加重视教育的投入;全球化的推动。‎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归纳特点:留学目的地由少到多;建国初期留学目的地以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以自费留学为主。其他言之有理皆可)‎ 课时强化练(十三)‎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1978年,广东清远为克服工业效益低下的状况,率先在国有企业中试点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立即取得显著成效。到1981年底,“清远经验”迅速由广东推向全国。这一现象客观上表明(  )‎ A.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已经具备 B.思想路线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 C.分配体制改革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 D.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解析 据题干材料对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说明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故选D项。A项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实现思想路线的转变,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 答案 D ‎2.(2019·山东淄博三模)1978年,安徽遭受大旱,安徽省委决定采取非常措施“供地度荒”: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麦、种油菜,每人借三分地,并鼓励农民开荒多种,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粮,不分统购任务。这一措施(  )‎ A.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B.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 C.为包产到户提供了契机 D.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每人借三分地”“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粮,不分统购任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省委“借地度荒”的做法和包产到户有异曲同工之处,为包产到户提供了契机,故C项正确;“借地”说明农民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D项史实错误。‎ 答案 C ‎3.(2019·云南昆明诊断测试)1980年深圳外贸出口商品总额仅为627万美元,2007年则达168 493亿美元,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到深圳投资,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亿美元。材料反映出深圳(  )‎ A.经济发展速度居于领先地位 B.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首要窗口 C.经济外向型和开放性程度高 D.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 解析 据题干材料“深圳外贸出口商品总额……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到深圳投资,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亿美元”‎ 可知深圳利用外资的水平提高,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速度,排除A项;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等对外开放格局,而深圳并非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首要窗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深圳进口贸易相关的内容,无法获得贸易顺差或逆差,排除D项。‎ 答案 C ‎4.(2019·四川凉山一模)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留学,去了英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高等院校做研究生。由此可知当时(  )‎ A.经济发展渴求专业人才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成果 解析 解题紧扣时间“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和三个讲习班——“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留学生留学欧美日,再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需要经济人才,故选A项;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应该是2001年中国入世,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且1980年改革开放才拉开序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排除C项;题干提及的是改革开放需要经济类的专门人才,且1980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排除D项。‎ 答案 A ‎5.(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1984年,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说:各地区都要根据本地区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国家规定的农业发展指标。据此可知,这一文件的主旨是(  )‎ A.剖析传统经济模式弊端 B.阐明农业规划落实的重要意义 C.肯定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要实事求是 解析 根据材料“各地区都要根据本地区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和“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国家规定的农业发展指标”,可知这一文件的主旨是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要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故选 D项。题干没有剖析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农业规划落实问题,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农民的生产自主权问题,排除C项。‎ 答案 D ‎6.(2019·百师联盟大联考)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 A.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B.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从中外合资、外国企业,“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等内容可以看出,中国是想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故选C项。题中只是涉及经济方面的法律,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1984年才在城市开展,排除B项;材料是有关保护外国投资安全问题的法律或协定,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7.(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联合质量测评)1989年10月,中国领导人会见尼克松时表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国家不分大小和强弱,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的。这表明,当时中国(  )‎ A.致力于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 B.消弭与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别 C.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反帝斗争 解析 ‎ 解题注意时间是1989年即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再联系内容可知,我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外交政策,这时候的国家利益就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故选A项。意识形态差别是不可能消弭的,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反帝斗争问题,排除D项。‎ 答案 A ‎8.(2019·江西赣州十四县联考)从1990年3月至1991年8月,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相继宣告独立。但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的第二天,中国外长才分别致电三国外长,宣布承认三国独立。这表明(  )‎ A.我国政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C.中国积极开展各种多边外交活动 D.我国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解析 根据材料“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相继宣告独立。但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的第二天,中国……宣布承认三国独立”,表明我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共处,故选A项。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强调的是外交的自主性,故B项错误;材料所涉及的外交属于双边外交,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抗或和平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9·四川南充一模)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其原因是(  )‎ 年份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57.3‎ ‎13.90‎ ‎54.6‎ ‎1992‎ ‎270.6‎ ‎55.43‎ ‎298.7‎ ‎1993‎ ‎70.2‎ ‎99.03‎ ‎79.9‎ A.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 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C.“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一国两制”的认同 解析 观察表格,据所学可知,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故选C项。我国最早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排除A项;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在2008年,排除B项;台湾当局并不认同 ‎“一国两制”,排除D项。‎ 答案 C ‎10.(2019·湖南株洲统一检测)1978年至1994年间,在我国农村的人均纯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比由84.93%下降到63.1%,而非农产业收入由7.92%提高到30.7%。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市经济改革取得成效 B.土地产权关系得到调整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乡镇企业激活农村经济 解析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在农村开始的,主要有两个措施,其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有助于改变农民收入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故选D项。题干主要述及农村的改革,不是城市的经济改革,排除A项;在农村进行改革过程中,土地的产权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在21世纪初,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 答案 D ‎11.(2019·山东济南模拟)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据此分析20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对计划与市场认识不断深化 D.自负盈亏分配管理制度的确立 解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此以后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故选 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其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在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起来,排除B项;自负盈亏分配管理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排除D项。‎ 答案 C ‎12.(2019·河北保定调研)下表为1978—2008年中国三大产业比例变动图,据此可知,中国(  )‎ A.经济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B.技术更新速度制约了农业发展 C.城市企业普遍活力不足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放缓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相对平衡,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故选A项。图表并未体现农业产量降低,经济发展落后,排除B项;城市企业普遍活力不足,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活力增强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下降正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成果,排除D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 ‎13.(2019·广西柳州模拟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 ‎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1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摘编自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 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1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15—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影响的共同点。(8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从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办学方式、国家等层面分析;第二小问问题,据材料一从办学主要力量、培养目标及社会认识等方面归纳。第(2)问,据材料二从建校、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规模等方面分析。第(3)问,从对人才的培养、教育发展推动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说明。‎ 答案 (1)原因:①基督教会掌控减弱;②私人捐赠办学;③国王重视助推。(6分,每点2分)‎ 问题:①主要依靠私人捐赠办学;②培养社会精英为主;③不注重社会科学的教育。(5分)‎ ‎(2)成果:①建成一批重点大学;②形成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③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或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6分)‎ ‎(3)共同影响:①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②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科学的发展;③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经济的发展;④推动社会进步。(8分)‎ ‎14.(2019·四川凉山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广久,“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因邓小平多次在高层提及并收入《邓小平文选》而闻名全国,号称“中国第一商贩”。以下是“傻子瓜子”年广久大事记。‎ ‎1956年 年广久在安徽芜湖摆水果摊,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 ‎1963年 因贩卖板栗,被以投机倒把罪判刑一年 ‎1966年 因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个体户,被关押20天 ‎1972年 开始学炒瓜子,在街上偷卖 ‎1976年 年广久称他已赚到100万(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亿)‎ ‎1979年 年广久注册“傻子瓜子”商标 ‎1983年 因“傻子瓜子”工厂雇工超过100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复辟。但受到邓小平的保护而有惊无险 ‎1991年 年广久因经济罪名被判刑3年 ‎1992年 年广久因经济罪名不成立而获释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以上表格中提取一个或一个以上事例,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现代史中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事例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 示例一 事例:1956年摆水果摊,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或者1963年因贩卖板栗,被以投机倒把罪判刑一年)。(2分)‎ 历史现象:这一事例反映了1956年,中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 概述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之初,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国防力量薄弱,经济技术落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壮大国防力量,迅速摆脱落后的农业国面貌,1953年开始实行“一化三改”,学习苏联的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一五”计划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商品关系,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计划管理之下。为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将一些正当的商品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和投机倒把加以打击。这造成了经济效益十分低下的现象,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8分)‎ 示例二 事例:1983年因“傻子瓜子”工厂雇工超过100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复辟(或者1991年,年广久因经济罪名被判刑3年)。(2分)‎ 历史现象:这一事例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2分)‎ 概述和评价: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改革主要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因素,但由于长期受“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认识不清,特别是1989年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一部分干部和群众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产生了困惑,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8分)‎ 示例三 事例:1992年,年广久因经济罪名不成立而获释。(2分)‎ 历史现象:这一事例反映了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或者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将我国改革开放推进到了新阶段。(2分)‎ 概述和评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内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一部分干部和群众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产生了困惑,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论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