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选考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选考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案)

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 ‎(1)三大主要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2)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国同 盟原因 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过程 ‎1879年德奥结盟——明显的反俄性质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德国成为其核心 三国协 约原因 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均势,寻求盟友 过程 ‎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1904年英法协约 ‎1907年英俄协约——标志欧洲两大对立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3.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二、概况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两大军事同盟 ‎(1)协约国集团: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 ‎(2)同盟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3.战争的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 ‎①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②东线:德、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③1914年东西两线的战事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①1915年战况: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②1916年战况: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海上爆发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最大规模的海战)。‎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①美国参战: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②中国的参战:北洋政府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③苏俄的退出: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④同盟国集团的失败:1918年11月11日德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三、后果 ‎1.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战争(虽然塞尔维亚、比利时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2.一战的影响 ‎(1)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催生了新世界(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瓦解四大帝国,美国和日本崛起;建立国际联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3)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4)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运动高涨;社会主义思想和观念兴起;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考点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2)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3)性质:战前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继续,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4)操纵者: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5)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 ‎①内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和赔款问题。‎ ‎②评价: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暂时缓解;承认民族自决,诞生了新的国家;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对德国的压制,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2.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构成:《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对奥、保、匈、土和约。‎ ‎(2)结果: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3.国际联盟 ‎(1)建立:1919年通过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盟约正式生效,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2)机构:国联大会、行政院、秘书厅。‎ ‎(3)原则:全体一致原则。‎ ‎(4)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5)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二、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 ‎(1)时间、与会国:1921—1922年;美、英、日、法、中、意、葡、荷、比等九国。‎ ‎(2)内容: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 ‎2.华盛顿体系 ‎(1)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2)与凡尔赛体系的关系: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与完善,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建了战后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被统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三、维护和平的尝试 ‎1.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 ‎(1)主要活动: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国际联盟中的卫生等机构或组织,为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30年代,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姑息、纵容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侵略。‎ ‎(2)评价 ‎①历史地位:它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②积极作用: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为联合国等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③消极作用: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 ‎2.《非战公约》的签订 ‎(1)时间:1928年8月。‎ ‎(2)创始国及签订:美、德、法等15国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 ‎(3)内容: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4)作用 ‎①积极方面: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国际条约;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也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 ‎②消极方面: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考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爆发的背景 ‎1.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它们对外侵略扩张,并逐步走上了结盟道路。‎ ‎2.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乌云: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但由于没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些斗争没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3.慕尼黑阴谋: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避免战争,并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二、概况 ‎1.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德国闪击北欧、西欧,英法联军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占领法国,法国成立维希政权。‎ ‎(4)不列颠之战:希特勒下令执行“海狮计划”,武力入侵英国,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阶段 ‎(1) 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人民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加强。‎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使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2)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攻克柏林:1945年5月,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2)日本投降: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三、意义及反思 ‎1.意义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与邪恶殊死搏斗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为战后基本清除德国、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势力,扫除两国浓厚的封建主义残余,使之走上和平、民主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血腥的战争体验也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诱导、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战争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原子能技术、现代空间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起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2.反思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它历时6年,波及61个国家和地区的20亿人口,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昭示人们:各国必须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威胁和挑战,才能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 考点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1.背景 ‎(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基础。‎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3)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2.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3.特征 ‎(1)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 ‎(2)具有地缘政治与战略的特点,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4.表现 ‎(1)政治上: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苏联组织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来应对。‎ ‎(2)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苏联组织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3)军事上:美国倡议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组织成立华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二、美苏争霸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的美苏关系 ‎(1)特征:既有紧张对峙,也有缓和,但战略优势在美国。‎ ‎(2)表现: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访美。‎ ‎2.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关系 ‎(1)特征:由对峙走向缓和。‎ ‎(2)表现:尼克松政府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推行多极均势外交。苏联开始推行“缓和”外交。‎ ‎3.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 ‎(1)特征:战略优势转向美国,美苏关系再次“缓和”。‎ ‎(2)表现:美苏签署了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协议。‎ 三、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1.联合国 ‎(1)建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2)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等。‎ ‎(4)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不得干涉别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 ‎(5)作用 ‎①“维和行动”:有助于控制局部性冲突的升级,并达成众多裁军协议。‎ ‎②“保护人权”:《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宣言》,人道主义援助等。‎ ‎③推动非殖民化。‎ ‎2.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1949年、1950年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共同要求裁减军备、禁止核武器、保卫世界和平等。‎ ‎3.《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和平解决争端,反对核战争。‎ ‎4.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的亚非新兴国家的反战运动。‎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 ‎(3)20世纪80年代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 考点五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的展望 一、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1)背景:二战后初期,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国家。南北政府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 ‎(2)经过 ‎①爆发:1950年6月。‎ ‎②扩展:美国操纵“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内战。‎ ‎③中国参战: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④结束: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2.越南战争 ‎(1)背景 ‎①二战后,越南独立以后开展抗法斗争。‎ ‎②美国扶植傀儡政权,越南分裂局面形成。‎ ‎(2)经过 ‎①爆发:1961-1964年,特种战争。‎ ‎②升级:1965年美国发起局部战争。‎ ‎(3)结果:越南人民胜利,美国从越南撤军。‎ ‎3.中东战争 ‎(1)原因: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 ‎(2)含义:1948-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5次战争,统称为中东战争。‎ ‎(3)核心问题:巴勒斯坦问题。‎ ‎4.两伊战争 ‎(1)原因:各种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2)经过: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1988年。‎ ‎(3)影响:两伊战争造成了两伊经济的全面倒退,造成了中东的分裂,为美苏等大国插手海湾地区创造了条件。‎ ‎5.海湾战争 ‎(1)背景 ‎①1990年7月,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8月2日,伊拉克出兵占领了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 ‎②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要求伊拉克撤军,后来又通过决议,准许对伊拉克使用武力。‎ ‎(2)经过 ‎①空中打击: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空中打击,海湾战争开始。‎ ‎②地面进攻:2月24日,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 ‎③战争结束:2月28日,在伊拉克宣布接受联合国的多项决议后,多国部队停止军事行动,海湾战争结束。‎ ‎(3)特点 ‎①海湾战争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 ‎②海湾战争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 ‎③‎ 海湾战争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现代战争所产生的诸多新特点。‎ 二、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威胁人类和平的因素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①政治上,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强制推行西方的政治模式与价值观,竭力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以干涉和颠覆发展中国家。‎ ‎②经济上,通过制裁与封锁等手段逼迫对手让步。‎ ‎③军事上,避开联合国的授权,使用武力对其他主权国家进行威胁或攻击。‎ ‎④思想文化上,通过“和平演变”方式对别国进行大力渗透。‎ ‎(2)恐怖主义: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已上升为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该事件使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只有加强在反恐斗争方面的国际合作,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是彻底解决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本途径。‎ ‎(3)传统的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仍然在很多地区存在着,成为影响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隐患,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局部冲突的发生。‎ ‎2.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1)缓和地区冲突:联合国通过调查、调解、斡旋、派遣维和部队以及实行经济与外交制裁等多种手段,有效缓解和制止了许多国际冲突。‎ ‎(2)各方普遍重视:进入新世纪后,联合国的作用得到各方普遍重视,几乎所有国家都认识到,只有通过各国共同参与和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对付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挑战。‎ ‎(3)2000年9月,联合国通过了《千年首脑会议宣言》。‎ ‎3.建立新秩序的斗争 ‎(1) 20世纪70年代 ‎①1973年,发展中国家明确提出“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目标,并围绕着改善南北关系、缓和南北矛盾与发达国家展开了一系列对话和谈判。‎ ‎②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 ‎(2)冷战结束后的斗争 ‎①‎ 在人类跨入21世纪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 ‎②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准则。‎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希望得到利益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6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 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 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原因 ‎(1)根本原因 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 ‎(2)直接原因 ‎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②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3)结果 ‎①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 ‎②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局部战争出现原因 ‎(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3.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全国卷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材料出处 命题视角 考查主题 命题特点 ‎2017全国卷Ⅱ 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背景类、原因类 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以国外著作为主 ‎(2)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作用类、原因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 ‎(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 ‎(4)从内容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及影响 ‎(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与选修3教材中第二、三、五单元密切相关,与其他单元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l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 ‎2017全国卷Ⅰ 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内容类、意义类 二战时期中美合作 ‎2017全国卷Ⅲ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内容类、评价类 二战中日本侵略口号的变化 ‎2016全国卷Ⅱ 杨晓明《欣悦的灵魂: 罗曼·罗兰》‎ 比较类、原因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的变化 原因类 越南战争 ‎2016全国卷Ⅰ 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2016全国卷Ⅲ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背景类、原因类 ‎1918年,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2015全国卷Ⅰ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原因类、归纳类 二战及二战后的戴高乐、法国抗战与复兴 ‎2015全国卷Ⅱ ‎(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背景类、说明类、作用类 二战后苏联与原子武器 ‎2014全国卷I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比较类、原因类、作用类 二战后,联合国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014全国卷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比较类、作用(意义)类 二战,中国远征军 ‎2013全国卷I 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比较类、原因类、作用(影响)类 二战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及国际关系 ‎2013全国卷Ⅱ 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 比较类、作用(意义)类 一战后、二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与《纽伦堡原则》‎ ‎ [真题演练]‎ ‎1.(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并联系《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签订的影响概括。第(2)问,结合“欧洲联邦”设想本身的缺陷、法德的矛盾、欧洲各国的利益诉求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分析。‎ 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2.(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解析:本题围绕开罗会议的内容和影响,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分析归纳以及阐释历史的能力。第(1)问,回答内容时要紧扣“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这一关键要求,回答意义时要着重分析对中国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积极影响。第(2)问,可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对日本的处置及美国的真正意图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3.(2017·高考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三个时期,即“1931年初”“1938年11月”“1940年7月”,结合三个时期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提出的口号进行回答。第(2)问,结合三个时期侵略战争的口号,认识到口号是为发动战争服务的,从口号提出的目的、实质,对本国民众及对被侵略国民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模拟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到20世纪20年代末时,秩序似乎正在欧洲得到一定的恢复:繁荣程度在增长,失业人口在减少,各种国家问题似乎也因《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凯洛格——白里安公约》和苏联做出的进行五年计划而不进行世界革命的保证而得到解决。‎ ‎30年代上台的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去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势力平衡。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起来的苏联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出现了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方面的相互影响,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一再发生的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爆发的原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年代末时和30年代欧洲的不同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这三方面的相互影响,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一再发生的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爆发的原因”。‎ 解析:(1)20年代末时“秩序似乎正在欧洲得到一定的恢复”,随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大国间矛盾相对缓和,出现繁荣、稳定与和解;20世纪30年代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陷入萧条的同时,大国间矛盾再度激化,出现走向战争的趋势。(2)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走向二战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材料“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30年代德日要求摆脱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意挑起局部战争;“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因此奉行绥靖政策;“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起来的苏联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寻求建立集体安全失败后,转而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自保。 ‎ 答案:(1)形势: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 ‎(2)理解:30年代德日要求摆脱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德日意挑起局部战争;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英法企图“祸水东引”推行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各国在一定的时间内彼此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本身,就是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示威,加剧了两者的对立,加紧了帝国主义对苏的封锁、包剿和遏制;在洛迦诺公约中,帝国主义各国共同签署了保西不保东的协定,在欧洲造成了“西紧东松”的特殊格局。不管他们各自的打算和欲望如何,为德国向东发展造成了方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摘编自《略论洛迦诺公约的性质》‎ 材料二 德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想在无能为力之时参与战争,更不愿意为他人做嫁妆,所以向苏联表明“无意参加反对苏联的军事远征,将保持中立”。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胜过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正如斯大林所说:“洛迦诺公约表面上仿佛消除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一切矛盾,但实际上没有消除任何矛盾,而是使这些矛盾尖锐化。”‎ ‎——摘编自《略论洛迦诺公约的性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帝国主义各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一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 解析:(1)据材料一“‎ 在洛迦诺公约中,帝国主义各国共同签署了保西不保东的协定,在欧洲造成了‘西紧东松’的特殊格局。不管他们各自的打算和欲望如何,为德国向东发展造成了方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材料二“所以向苏联表明‘无意参加反对苏联的军事远征,将保持中立’”和“洛迦诺公约表面上仿佛消除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一切矛盾,但实际上没有消除任何矛盾,而是使这些矛盾尖锐化”可知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紧了对苏联的封锁和包围,为德国向东发展(扩张)提供了条件。‎ ‎(2)据材料一“帝国主义各国在一定的时间内彼此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本身,就是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示威,加剧了两者的对立,加紧了帝国主义对苏的封锁、包剿和遏制”、“在洛迦诺公约中,帝国主义各国共同签署了保西不保东的协定,在欧洲造成了‘西紧东松’的特殊格局”、材料二“所以向苏联表明‘无意参加反对苏联的军事远征,将保持中立’”和“洛迦诺公约表面上仿佛消除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一切矛盾,但实际上没有消除任何矛盾,而是使这些矛盾尖锐化”可知两种社会制度鲜明对立,矛盾重重,相互交织,相对和平,发展不均。‎ 答案:(1)影响: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紧了对苏联的封锁和包围;为德国向东发展(扩张)提供了条件。‎ ‎(2)特点:两种社会制度鲜明对立;矛盾重重,相互交织;相对和平,发展不均。‎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后,英国政府劝说工人阶级妇女在工厂劳动。为高工资和爱国主义所吸引,妇女涌向了这些新的,以前由男人从事的工作。战前的1914年,受雇于政府造船厂、工厂和兵工厂的妇女只有2000人,到一战结束的1918年,人数激增至24.7万;工会女会员从1914年的35万增加到1918年的100万。从绝对值来讲,妇女在工厂劳动工资在战争期间增加了,但仍然只是相当于男性收入的一部分。战后,这些妇女成为“多余的人”并被要求离开。到1921 年,英国在工厂工作的妇女人数比战前还少,工资下降,又恢复到男人工资的低比率上。‎ ‎1918年英国下议院一反四年前的态度,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有人认为,该法案是英国政府对妇女战时贡献的回报,同时也有诸多不同看法,主要基于以下事实:战前妇女解放运动余威犹存,一战前争取妇女普选权的激进分子采取了诸如纵火、破坏、人身攻击等暴力手段;1917年俄国纪念国际妇女节直接引发的二月革命导致沙皇的下台,后来的十月革命又催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英国政府生怕战后普选权运动风声再起,从而造成不可收拾的政局动荡,危及政权。‎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妇女一战前后就业情况的变化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投票权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解析:(1)据材料“战前的1914年,受雇于政府造船厂、工厂和兵工厂的妇女只有2000人,到一战结束的1918年,人数激增至24.7万”可得战前妇女就业人数较少;据材料“妇女涌向了这些新的,以前由男人从事的工作”“从绝对值来讲,妇女在工厂劳动工资在战争期间增加了,但仍然只是相当于男性收入的一部分”可得战争爆发后,妇女开始从事男性的一些工作,工资水平有所上升,但仍低于男性;据材料“到1921 年,英国在工厂工作的妇女人数比战前还少,工资下降,又恢复到男人工资的低比率上”可得战后就业比例再降低。(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该法案是英国政府对妇女战时贡献的回报”可得一战期间妇女对国家的贡献;据材料“战前妇女解放运动余威犹存,一战前争取妇女普选权的激进分子采取了诸如纵火、破坏、人身攻击等暴力手段”可得战前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据材料“1917年俄国纪念国际妇女节直接引发的二月革命导致沙皇的下台,后来的十月革命又催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英国政府生怕战后普选权运动风声再起,从而造成不可收拾的政局动荡,危及政权”可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可从妇女获得普选权的原因、意义等方面谈认识。‎ 答案:(1)变化:战前妇女就业人数较少;战争爆发后,妇女开始从事男性的一些工作,工资水平有所上升,但仍低于男性;战后就业比例再降低。‎ ‎(2)原因:战前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战期间妇女对国家的贡献。‎ 认识:可从妇女获得普选权的原因、意义等方面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之后,英、法等国立即对其寄予厚望,企图使极富侵略扩张野心的法西斯德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急先锋。因此,它们采取了对德妥协让步的政策以使“祸水东引”。英国人喊出的“‎ 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正反映了英、法等国统治者的愿望和心声。‎ 材料二 根本上来说,1939年3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英国政府的政策既转了方向,法国政府别无他计,也只有立即跟进,追随自己这个唯一还算有点办法的盟友。于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英国国民同仇敌忾,决意与希特勒作殊死战,不再分歧不合——可是为时已晚,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铁蹄迅速无情地踏进波兰。‎ ‎——以上材料均摘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扩张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解析:(1)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一“企图使极富侵略扩张野心的法西斯德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急先锋”可知是绥靖政策;第二小问实质,根据所学可得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维护既得利益,并力求把战争引向苏联。(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可得出由纵容侵略转向支持抵抗法西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可得出民意和舆论要求结束妥协,制止德国的侵略,根据所学可得出英法与法西斯国家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答案:(1)政策:绥靖政策。‎ 实质: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维护既得利益,并力求把战争引向苏联。‎ ‎(2)变化:由纵容侵略转向支持抵抗法西斯。‎ 原因: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德国侵略步伐的加快,欧洲人感到战争的逼近;民意和舆论要求结束妥协,制止德国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大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加深。‎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毫无疑问,联合国在诞生之际有着美好的理想以及雄心勃勃的冲劲;但在60年的成长、挫折、观望种种经历之后,她的威望经受了挑战,她的地位和构架也到了重新定位的阶段。联合国面对美苏争霸无奈的同时,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趋势,给联合国带来发挥作用的机遇,并且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另一方面,联合国也出现了秘书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第二任秘书长瑞典人达格·哈马舍尔德,他的活跃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发生民族斗争的角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冷战接近尾声,世界的关系出现缓和,联合国内也出现了以常任理事国为核心、安理会集体发挥作用的新运行机制,加之发展中国家与联合国的互动越来越积极活跃,联合国如同获得了新生,在化解国际矛盾中积极的斡旋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联合国发展回顾》‎ ‎(1)根据材料,指出联合国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作用越来越明显的原因。‎ 解析:(1)据材料“联合国在诞生之际有着美好的理想以及雄心勃勃的冲劲”结合所学得出减少了局部战争和避免了世界大战,据材料“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趋势,给联合国带来发挥作用的机遇”得出推动了世界民族独立运动,据材料“第二任秘书长瑞典人达格·哈马舍尔德,他的活跃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发生民族斗争的角落”“在化解国际矛盾中积极的斡旋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得出缓解民族斗争,化解国际矛盾。 (2)据材料“在诞生之际有着美好的理想”结合所学得出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为宗旨,据材料“发展中国家与联合国的互动越来越积极活跃”得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联合,据材料“联合国也出现了秘书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第二任秘书长瑞典人达格·哈马舍尔德,他的活跃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发生民族斗争的角落”得出著名历史人物的积极贡献,据材料“冷战接近尾声,世界的关系出现缓和”得出国际格局的转变,国际关系的缓和。 ‎ 答案:(1)作用:减少了局部战争和避免了世界大战;推动了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缓解民族斗争,化解国际矛盾。‎ ‎(2)原因: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为宗旨;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联合;著名历史人物的积极贡献;国际格局的转变,国际关系的缓和。‎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1942年5月,英国和苏联签订了为期20年的互助条约,第二个月,美国和苏联又签订了《美苏租借协定》;这两个协约是同盟国合作的具体表现。合作的另一表现是1943年6月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于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鉴于他们同西方列强的友好关系,苏联人这时断定共产国际已没有用处,不过应该指出,这一决定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到1939年时共产国际的主要官员已转入党中央书记处,他们在那里继续发挥作用。同盟国战时合作的另一结果是1943年11月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这一国际机构紧跟在军队的后面,向已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时为止。它于1944年春开始工作,到1948年9月解散时,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和药品。它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如果没有它所作的贡献,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实际上会更严重。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转向同苏联合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转向同苏联合作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中时间:“1942年5月,同盟国合作”,根据当前的主要任务,当前的主要敌人,一切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问题中强调英美与苏联的合作,侧面应肯定苏联为合作做出的贡献,“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于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鉴于他们同西方列强的友好关系,苏联人这时断定共产国际已没有用处”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达到最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法西斯国家成为世界公敌,英美与苏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淡化;英美出于自身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考虑;苏联解散共产国际表现出的合作努力。(2)根据材料“它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如果没有它所作的贡献,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实际上会更严重”“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同时肯定合作对世界大战,对壮大反法西斯的势力的作用:改变了盟国与法西斯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缓解了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未能认真地为战后的和解拟定计划,致使同盟分裂,最终走向冷战。‎ 答案:‎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达到最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法西斯国家成为世界公敌,英美与苏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淡化;英美出于自身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考虑;苏联解散共产国际表现出的合作努力。‎ ‎(2)影响:改变了盟国与法西斯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缓解了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未能认真地为战后的和解拟定计划,致使同盟分裂,最终走向冷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3月,法西斯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英法修改长期敌视苏联的政策,主动回应苏联关于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建议,4月,双方展开谈判,但过程中充满着不信任。德国也在此前后展开外交活动,分别与英国和苏联密谈。‎ ‎8月1日,德国驻英大使迪克森发回他与英国政客密谈的情报:“(一)德国答应决不干涉不列颠帝国方面的事务。(二)英国答应完全尊重德国在东欧和东南欧一带的利益范围。(三)英国答应停止其现今与苏联的谈判。”‎ ‎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加议定书”确定各自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波罗的海国家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双方瓜分波兰;苏联关心东南欧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现代部分第一分册)‎ ‎(1)根据材料,分析英法苏进行谈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苏谈判的结果并分析其影响。‎ 解析:(1)据材料“法西斯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可得受法西斯的威胁;据材料“英法修改长期敌视苏联的政策”可得英法外交政策的调整;据材料“苏联关于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建议”可得苏联的努力。(2)第一小问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落空。第二小问影响,对英法,绥靖政策破产;英法苏在与德国的外交活动中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严重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对德国,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对世界局势,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任答三点即可)‎ 答案:(1)原因:法西斯的威胁;英法外交政策的调整;苏联的努力。‎ ‎(2)结果: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落空。‎ 影响:绥靖政策破产;严重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年9月,斯大林就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对于苏联的建议,英国的回应只是派出小部队对欧洲大陆实施偷袭骚扰。‎ ‎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但英国在备忘录中对承担的义务作了一些保留。‎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抢滩登陆诺曼底,此后,288万盟国大军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 ‎——百度百科 材料二 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从日军偷袭珍珠港到巴黎陷落、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意义能够与诺曼底登陆相媲美。”‎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抹去了敦克尔克的耻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在1943年夏以前没能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的观点。‎ 解析:(1)根据材料一“英国的回应只是派出小部队对欧洲大陆实施偷袭骚扰……但英国在备忘录中对承担的义务作了一些保留”‎ ‎,结合所学珍珠港袭击前美国尚未参战,得出1941年底前美国尚未参战,英国无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战略登陆作战的军事实力;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后,英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不复存在,英国想乘苏德战争坐收渔翁之利,重塑欧洲大陆均势;想借美国力量恢复大英帝国海外殖民利益。(2)材料中观点过分扩大诺曼底登陆的意义,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既不应该过分扩大也不应该过分贬低。从诺曼底登陆的意义来看,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使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压力,与苏军协同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投降;使美军能够把主力投入太平洋战场对日全力作战,加速了二战的结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格局。从二战其他战役来看,二战中的阿拉曼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等都是关键性的战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一个积小胜到大胜的过程。各个战场、每场战役都功不可没,不能过分夸大任何一次。‎ 答案:(1)原因:1941年底前美国尚未参战,英国无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战略登陆作战的军事实力;英国想乘苏德战争坐收渔翁之利,重塑欧洲大陆均势;想借美国力量恢复大英帝国海外殖民利益。‎ ‎(2)评述:这一评价肯定了该战役的意义,但有夸大之嫌。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使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压力,与苏军协同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投降。使美军能够把主力投入太平洋战场对日全力作战,加速了二战的结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格局。二战中的阿拉曼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等都是关键性的战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一个积小胜到大胜的过程。各个战场、每场战役都功不可没,不能过分夸大任何一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