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7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7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

导学案17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战后表现 ‎(1)美国:独占日本,控制西欧。‎ ‎(2)苏联:控制东欧、蒙古等。‎ ‎(3)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德国、奥地利等。‎ ‎(4)对亚非拉广大地区没有明确划分,成为“中间地带”。‎ ‎3.评价 ‎(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 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力量削弱,美苏强大,争夺世界主导权。‎ ‎(3)美苏国家利益的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冲突),苏联力图把共产主义推广到世界,美国则竭力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 ‎(4)二战教训,美苏两国都拥有强大军事力量,不敢轻易诉诸战争,而采用“冷战”对抗。‎ ‎2.“冷战”:指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美苏“冷战”表现为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军备竞赛、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等方式。美苏之间不直接武装冲突,而是通过扶植代理人控制他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此外,美苏还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争夺,通过扶植代理人展开“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3.形成过程 ‎(1)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弹。‎ ‎(2)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递交咨文,提出遏制苏联、称霸全球战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冷战 ‎”的开始。‎ ‎(3)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手段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全球。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对抗“马歇尔计划”。‎ ‎(4)1948年,德国西占区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柏林与西德之间的通道,造成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先后成立,德国正式分裂。‎ ‎(5)1949年,美、英、法等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约。1955年,苏联和波兰、保加利亚等国成立华约,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4.影响 积极 影响 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消极 影响 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美苏争霸 苏联的对外政策中也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美苏争霸成为冷战的核心内容。‎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美国占优势。‎ ‎(1)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2)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攻美守。‎ ‎(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2)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1)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2)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1.(2019·开封测试)漫画《联合国的和声》反映出(  )‎ 联合国的和声 弗米且夫作 ‎“实际现在联合国与其说是世界性组织,还不如说是迎合美国侵略者需要的美洲人组织”‎ ‎(摘自斯大林对目前国际局势的讲话)——1951年2.16‎ A.联合国是伸张正义的讲坛 B.战后初期联合国被美国所操纵 C.联合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D.苏联企图控制联合国大权 解析 材料“1951年”“联合国……不如说是迎合美国侵略者需要的美洲人组织”说明20世纪50年代初,联合国被美国操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是美国控制联合国,没有体现出A、C、D三项,故排除。‎ 答案 B ‎2.(2019·吉林模拟)下图是一组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漫画作品,图1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军事化”,图2为“苏联和平经济不断高涨”。该漫画作品(  )‎ A.服务于意识形态的竞争 B.完全不能反映历史事实 C.揭示出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 D.夸大了苏美两国政治的对立 解析 从两幅漫画寓意来看,苏联发展和平经济,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化。但实际上这一时期美苏“冷战”已经开始,苏联经济发展也受到与美国争霸的影响。因此该漫画作品是服务于意识形态的竞争,故答案为A;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漫画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不能真实揭示出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排除C项;美苏对抗激烈,漫画并未夸大两国政治的对立程度,排除D项。‎ 答案 A ‎3.(2019·安徽联考)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时,要求欧洲各受援国必须以政府项目的形式签约和履行。这一规定(  )‎ A.反映了美国的霸权意识 B.加剧了欧洲各国的矛盾 C.推动了各国国有化发展 D.旨在遏制苏联势力扩张 解析 国有化与材料中“必须以政府项目的形式”‎ 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 ‎4.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解析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故A项错误;“交替”说明是一个规律性的产物,与材料美苏双方根据国家利益随时进行政策方针调整不同,故B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对峙的产物,材料中的现象是妥协的表现,故C项正确;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9·深圳模拟)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这条热线(  )‎ A.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B.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D.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 解析 苏联的霸权政策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与材料中“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与材料中“1963年”‎ 不符,故C项错误;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与材料中“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命题点一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美苏冷战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解读:史料一反映了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认识马歇尔计划。解读史料关键是注意作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史料二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杜鲁门总统 ‎⇨解读:史料二体现了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反映了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公开干预别国内政。它的出台既是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转折,也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转折,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探究1】 结合史料一,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试答: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 ‎【探究2】 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结合上述史料谈谈你的认识。‎ 试答:二者本质目的一样:都是为了遏制苏联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 历史理解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土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 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此来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 素养提升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练习1‎ ‎(2019·青岛调研)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 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解析 材料“‘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说明“冷战”实际上是苏联和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争,反映了美苏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冷战”的重要因素。‎ 答案 A ‎【思维升华】 辩证看待“冷战”起源的学术争鸣 ‎“冷战”持续四十多年,至今余波犹存,历来是历史备考的重点,“冷战”起源是命题的一个切入点。下面介绍几种关于“‎ 冷战”起源的观点。①“美国霸权论”,认为“冷战”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反苏反共的结果,是二战后期美苏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延伸;②“苏联扩张论”,认为苏联的“输出革命”、战略扩张和建立缓冲地带威胁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利益,铁幕演说、八千字电报、多米诺骨牌理论、杜鲁门主义等,渗透着西方对苏联扩张的恐惧,认为必须遏制苏联;③“美苏共振论”,认为“冷战”是双向的过程,“冷战”的爆发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大国决策者对战后世界形势和对方行为的误判;④“综合作用论”,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对抗不可避免;两国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与外交方式加速了“冷战”到来。结合不同观点分析“冷战”的起源,强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加深对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理解。‎ 命题点二 对抗与牵制的世界——“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解读:史料一论述了美国学派对“冷战”起源的观点,认为“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是导致“冷战”的主要原因,而美国是遏制苏联野心的正义者。‎ 史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 ‎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解读:史料二信息“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可以看出美苏争霸是一个紧张与缓和交替的过程,与当时的世界形势存在很大关系。‎ ‎【探究1】 依据史料一,概括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 试答: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原因:“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 ‎【探究2】 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试答: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或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及新力量的发展。‎ ‎■ 历史理解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阵线 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主导 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斗争 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体现 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对峙 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 素养提升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练习2‎ ‎(2019·抚州联考)下面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两幅漫画。比较两图,能够得出的认识是(  )‎ A.图1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图2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各自宣传目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 两幅图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目的,第一幅图片表明美国的目的是帮助欧洲从战后的废墟中站起来;第二幅图片揭示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深层目的是解决美国商品的海外市场问题,并进而控制西欧国家。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现象,第二幅图片则反映出本质。综合两幅图片,从现象到本质,揭露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称霸世界,故选D;图1反映的是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表层动机,排除A项;图2能够揭示的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而不是影响,排除B项;C项中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表述错误。‎ 答案 D ‎【思维升华】 ‎ 上题以漫画切入考查美国为对抗苏联在经济和军事领域所采取的措施。解题过程中,同学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或成立北约,并非一项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或谋求共同的安全,而是包含了多重目的:遏制苏联,控制欧洲,称霸世界等。但要注意的是,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是因为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在这一政策下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而当下也有某种意见认为,美国实行该计划的本意是通过援助欧洲使其经济恢复,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但事实上欧洲并未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通过一体化等途径成为世界舞台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马歇尔计划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的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题源史料——大领悟 史料 (摘自浙江高考)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有人说,“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结合史实加以说明。(新创题)‎ 试答:“杜鲁门主义”‎ 意味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冷战”全面开始。‎ ‎(2)有人说,“冷战”不等于战争。对此如何理解?(新创题)‎ 试答:“冷战”是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推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根据史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高考原题)‎ 试答:评价: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做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微课说法——大提能 定位:辨别不清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美苏争霸的关系 典例 下图为1950年2月中国出版的《世界新闻年鉴》摘录。据此可推测当时(  )‎ ‎10日,美国通过援助中国台湾、韩国的授权法案。‎ ‎11日,美国拟出援助印度等国的亚洲“小马歇尔计划”。‎ ‎23日,杜鲁门说与苏联作新的接近是危险的。‎ A.亚洲是美苏冷战的中心所在 B.亚洲局势已然处于战争边缘 C.杜鲁门主义扩展到亚洲 D.两大集团对峙已经形成 解题悟法 ‎ 定时空:1950年,世界 抓关键:中国的出版物,提到美国援助中国台湾、韩国、印度 析选项:‎ 选项 排查分析 正误 设障方法 A.‎ 美苏“冷战”的中心仍在欧洲 ‎×‎ 鱼目混珠 B.‎ 材料不能体现亚洲局势处于战争边缘 ‎×‎ 夸大其词 C.‎ 图片中文字反映了美国干涉亚洲事务,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 D.‎ 两大集团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 用时空线索设障 ‎  历史追问 结合上题思考,杜鲁门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试答: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谋求世界霸权。‎ 查错补短 ‎1.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所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雅尔塔体制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 ‎2.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 ‎3.‎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二战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表现为美苏争霸(主要表现在军备竞赛上。要注意斯大林时期并未形成美苏争霸的局面);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4.“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美苏争霸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名家评史——大收获 观点1 1945年,真实世界开始重建的方式也许和高屋建瓴的理想主义有关联,分享这一思想的有原抵抗运动战士、为和平而战的军人、震惊于原子弹破坏力的科学和基督教大同世界论者,但关联远没有达到他们所希望的紧密程度。塑造战后国际体制(实际上这一工作战时就已启动)更多的是政治因素,而不是宗教或道德理想。战时官僚、规划者、外交官和盟军领导人自始至终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战时联盟转化为一个稳定的、谋求和平的战后国际秩序。如何避免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如何防范未来的希特勒们再次发动世界大战……就这样,……在感恩和焦虑的基调中落下了帷幕。人们对世界大多数地方取得的和平感到欣慰,但不像过去那样对美好未来抱有幻想,同时也为愈来愈分裂的世界表示担忧。战争是否真的结束于1945年?有人提出全世界对抗状态直到1989年才走向终结。……1945年斯大林把欧洲一分为二,这是二战最深的一道伤口。‎ ‎——伊恩·布鲁玛《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 ‎【问题设置】‎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国际社会为谋求和平秩序所做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材料中“1945年斯大林把欧洲一分为二”的这一观点。‎ 试答:特征:“冷战”开始,世界日益分裂成为两大阵营;美苏争夺霸权,威胁世界和平。努力: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成立联合国;签订关贸总协定;欧洲的联合。‎ 这一观点是片面(错误)的。‎ 二战后期,美、苏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协议,就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做出了安排;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冲突的结果,不是苏联斯大林单方面的原因。‎ 观点2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试答:原因: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或文化习俗差异);国家利益冲突;国家实力相当,力量均势格局出现。对待:实行“冷战”,遏制苏联,提出“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 ‎1.(2018·北京高考)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 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美国在1948年和1951年前后财政出现盈余,其余时间段基本是财政赤字,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后,财政赤字严重,因此D项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而不是从欧洲吸引援助,排除A项;古巴导弹危机对美国财政状况影响不大,当时美国财政赤字主要是因为深陷越战泥潭,排除B项;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发生在1969年,不在题干材料所给的时间范围内,排除C项。‎ 答案 D ‎2.(2017·北京高考)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解析 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漫画中的关键信息是“美国纳税人”“欧洲”“自立”,其意在说明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推动欧洲自立。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兴计划”,美国通过此计划在经济上援助欧洲,帮助欧洲恢复经济,C项符合题意;A项罗斯福新政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从时间、内容上皆可排除;B项发表于1946年,与经济无关;D项成立于1951年,均可排除。‎ 答案 C ‎3.(2016·全国卷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 ‎ 马歇尔计划强调国家间的合作,这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不可能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建立,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联合而非对峙,C项错误;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欧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D项错误。‎ 答案 A ‎4.(2018·天津高考)(节选)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 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材料三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3)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 ‎(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解析 (3)第一小问“心态”可概括材料三中的要点作答,原因要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分析。第二小问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史实概括。(4)为开放性设问,可联系当今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对外政策来谈认识,立论一定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 (3)心态:视苏联为竞争对手,谋求领导世界。原因: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不同: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 ‎(4)示例:“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 资料1 “冷战”爆发的因素 显然,“冷战”‎ 主要是由美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苏联领土上进行,所以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方面是力图维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苏联采取的反击是回应式的,但是,冷战的发生和加剧苏联方面也有责任。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例如拒不从伊朗撤兵,对土耳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尽管它表现的范围有限,苏联出于安全带的考虑,主要是对周边国家,但为美国发动冷战提供了借口,也使冷战具有美苏争霸的色彩。当时斯大林在理论认识也有偏差,忽视了整体世界统一的世界经济,认为存在着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这反映了斯大林对时代估计的基本错误,对资本主义灭亡盲目乐观。‎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资料2 美苏争霸下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美国庞大的军费开支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增长,美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及其失败使美国在国际上处于被动地位,国内也出现了反战运动。西欧和日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形成的美国霸主地位发生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斗争,但是没有像历史上经常出现的情况那样发生战争。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得西方国家善于用妥协的方法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在矛盾斗争的同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