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九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长沙县第九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宋国大夫华元于公元前579年首倡弭兵休战;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及中原小国达成弭兵之盟:晋、楚共为盟主,自后中小国家对晋、楚同时朝贡;齐、秦分别同晋、楚联盟,不向晋、楚朝贡等。这些弭兵会盟 A. 消除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B. 顺应了民众祈求和平的愿望 C. 确立了晋楚两国的霸主地位 D. 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的开始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连年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当时的弭兵会盟有利于减少战争的爆发,在客观上顺应了民众祈求和平的愿望,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弭兵会盟的内容可以体现出当时晋楚两国的霸主地位,但是并不表明是通过这两次弭兵会盟才确立霸主地位,排除C项;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在西周晚期就已经开始瓦解,排除D项。 2.《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罚二甲。这一规定折射出秦代 A. 统一后社会环境较宽松 B. 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严密 C. 法律文化具有专制色彩 D. 小农家庭的社会主体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等信息可知,秦朝重视保证发展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表明秦朝注重农业经济,也反映出小农家庭的主体地位,故答案为D项。秦统一全国之后,实行严刑峻法,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信息与官员考核无关,排除B项;单凭材料中对农民征发兵役的规定,就得出秦国法律文化具有专制色彩,证据不充分,排除C项。 3.从西汉中后期开始,一些被册封的诸侯王在年龄已符合就国规定的情况下往往延缓就国。他们居留京师,何时就国以皇帝的意志为准。这一现象反映出西汉 A. 削藩政策的成功践行 B.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边患问题 C. 朝廷与王国矛盾解决 D. 地方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汉中后期,一些年龄已符合就国规定的诸侯王只有在皇帝同意的前提下才能就国,这表明当时皇帝权力得到加强,这与汉武帝的削藩政策有关,故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西汉削藩政策的成功践行,答案为A项。材料中未有边患的信息,得不出B项结论,排除B项;C项的“解决”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西汉在地方仍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管理体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4.曹魏以《周礼»中的“八辟”为原型确立了“八议”制度;晋代将表现宗法制度的服制纳入律典以处理宗族内部犯罪;陈朝公然允许不同级别的官职抵免相应不同的刑罚;北齐在修定律典时把严重危害政权和礼教的犯罪总结为“重罪十条”。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魏晋南北朝 A. 社会统治秩序日益稳定 B. 律令是维护专制的工具 C. 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定 D. 宗法血缘成为审判依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八辟”“将表现宗法制度的服制纳入律典”“不同级别的官职抵免相应不同的刑罚”等信息,体现出儒家的“礼”“等级秩序”等内容,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影响了法律的制定,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表明当时社会统治秩序日益稳定,排除A项;B项表述虽然正确,但是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不能反映材料的共同信息,排除。 【点睛】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5.下面为敦煌莫高窟第45窟壁画《胡商遇盗图》,取材于《观音经变》。画面描绘了山谷中一队西域胡商遭到强盗拦路抢劫的情景,胡商身后是驮着丝绸、珠宝的毛驴。该幅壁画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A. 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 B. 敦煌地理位置的重要 C. 佛道思想文化的融合 D. 区域商贸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胡商”“驮着丝绸、珠宝”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有胡商到敦煌来经商,反映出唐代不同区域之间贸易往来较多,区域商贸经济有所发展。故答案为D项。单凭材料信息得不出唐朝治安形势日益严峻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敦煌地理位置的重要,排除B项;壁画虽然可以反映出佛教信息,但未反映出道教的信息,排除C项。 6.下表是宋代张方平在《论国计事》中对景德和庆历年间商税、酒税和盐税征收的记载。据表可知,当时 项目 景德年间(万贯) 庆历年间(万贯) 商税 450 1975 酒税 428 1710 盐税 355 715 总计 1233 4400 A. 朝廷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 商税成为主要财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朝景德至庆历年间商税、酒税、盐税均呈增长的趋势,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答案为B项。北宋时期仍然实行抑商政策,排除A项;商税等税收呈增长趋势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能反映当时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农业等其他税收的数据,不能得出“商税成为主要财源”的结论,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商税、酒税和盐税征收不断增加,则表明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增加,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7.宋代通俗文学中的女性,富贵者多不愿意屈尊为妾,糟糠妻亦不肯让出正妻之位;而到了明代小说中,女性柔顺谦让、姐妹相称共侍一夫的情节屡见不鲜,妻妾相睦不争之作蔚为风潮。促成明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世俗文学的兴起 C. 理学思想的炽盛 D. 社会风气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明代小说中,女性柔顺谦让、姐妹相称共侍一夫的情节屡见不鲜,妻妾相睦不争之作蔚为风潮”,表明明代较之于宋代而言,男权色彩更为浓厚,反映出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主要是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B两项表述与材料的变化在逻辑上不成立,均排除;D项就是材料信息反映的社会风气的变化,不是原因,排除。 8.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继承了先秦儒家推崇的唐虞三代圣王之治的传统,在《潜书尊孟》中提出了自己的追求目标,即“君明臣忠,上下和易,老幼保暖,养生送死无憾”。这表明唐甄 A. 依托历史经验构想愿景 B. 以复古为基本政治目的 C. 主张强化传统伦理纲常 D.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甄在继承先秦儒家推崇唐虞三代圣王之治传统的情况下,提出了自己的目标,体现了其依托历史经验构想理想社会的愿景,故答案为A项。唐甄推崇唐虞三代圣王之治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是为了复古,排除B项;唐甄主张“君明臣忠”是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并非表明其主张强化传统伦理纲常,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西方启蒙思想的信息,排除D项。 9.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失败,很多民众思考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外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他们的理解中,“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们的不作为。这一认识 A. 科学分析了战败原因 B. 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 C. 掩盖了政府卖国行径 D. 便利于投降派推卸责任 【答案】B 【解析】 【详解】民众没有认识到外部发生的变化,认为“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的不作为,说明当时民众并未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腐朽才是造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一认识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故答案为B项,排除A项。材料中民众把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归咎于主事官员的不作为是在谴责投降派的妥协退让,排除C、D项。 10.有学者认为,古罗马雕刻在艺术创造性上弱于古希腊。古希腊的作品多为“人化”的神女和英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而古罗马的雕刻作品多是歌功颂德的大型历史题材,当中加入了纯粹的功利性因素。这表明 A. 艺术创作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B. 民主氛围决定人文主义发展方向 C. 希腊文明程度高于罗马文明 D. 罗马扩张促进了艺术风格的融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希腊作品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是民主政治带来的结果;古罗马雕刻作品多是歌功颂德的大型历史题材受到专制统治的影响,因此这一现象体现了政治因素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B项表述绝对,民主氛围会影响人文主义发展的方向,但不是决定因素,且古罗马并未实行民主政治,排除;古希腊、罗马文明没有程度高低之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罗马艺术风格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 【点睛】古希腊民主化的政治氛围在古希腊深入人心,人们无论对待艺术还是外界的文明都保持一种纯朴简单的情怀,并具体到雕刻艺术中,他们在艺术上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完美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因此古希腊的作品多为“人化”的神女和英雄;而古罗马的共和与帝国专制制度则是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这使得人民的自我意识薄弱,臣服并听命于君主,因此古罗马的雕刻作品多是一些歌功颂德的题材,带有功利性色彩。 11.有学者指出,尽管人文主义者总是指责教会的各种缺陷,但没有人敢于承认自己是个异教徒,甚至是无神论者,“当死亡逼近的时候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渴望上帝的恩典”。这体现出人文主义者 A. 对教会权威的肓目崇拜 B. 坚持以宗教神学为中心 C. 对因信称义的质疑批判 D. 理性与信仰交织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一方面人文主义者指责教会的各种缺陷,表明人文主义者认识到教会的问题,体现了其理性色彩;而另一方面,人文主义者“当死亡逼近的时候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渴望上帝的恩典”则体现了对宗教的信仰,故答案为D项。根据材料中“人文主义者总是指责教会的各种缺陷”可知,人文主义者并不盲目崇拜教会权威以及以宗教神学为中心,排除A、B两项;材料中的人文主义者坚持对宗教的信仰,这与因信称义原则是相通的,排除C项。 12.18世纪的英国议会制在运作中,贵族经常利用议会的自由辩论将公共事务决策转变成不同派别及其追随者分赃和妥协的产物。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 辩论是议会决策的主要手段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尚不完善 D. 混合体制是贵族专权的根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18世纪的英国贵族经常利用议会的自由辩论将公共事务决策转变成不同派别及其追随者分赃和妥协的产物,表明当时议会的辩论制度和程序方面存在不足,反映出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存在很多不足,尚不完善,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辩论是英国议会决策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国王专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贵族利用议会的自由辩论将公共事务决策转变成……产物”表明当时英国不是贵族专权,排除D项。 13.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这表明( ) A. 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 B. 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 C. 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D. 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说中书省即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唐朝后复命中书省,说明唐朝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故D项正确;曹魏时期中书省正式成立,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中书省和六官制,并不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唐朝官制的由来,并不是君主集权专制制度的加强,故C项错误。 14.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 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 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 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 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从材料可以看出,梁武帝是对九品中正制定的调整,重视九品中正制前提下加强对人才的文化教育。故A项正确。B. 从材料可以看出有九流常选,所以没有废除九品中正制,故排除B项。C.材料只是反映了对九品中正制下,进入官场子弟的文化教育,并没有说严重打击了氏族势力。故排除C项。D.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科举制开始是隋朝。故排除D项。 15.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A.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 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 D.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秦的统一和书同文。根据图片内容可看出,战国时期七国的文字各不相同,但最终都统一成了秦的文字,反映了秦攻灭六国后统一各国文字,说明政治局面影响到文化的整合。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没能全面涵盖题意的主旨,故排除B项;书同文无法反映文字书写艺术的不断发展,故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排除D项。故选A。 【点睛】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很不统一,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 16.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题干时间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C项错误。故选D。 17.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 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 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 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 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宗庙制度,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把宗族关系同政治等级联系起来,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庙制度,不是分封制,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政治权利尚未形成高度集中,D错误。 18.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束 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答案】D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唐代监察机制完备,排除A;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君主专制,B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C不是材料主旨,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用,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取得了 “贞观之治”盛世局面,故D正确。 19.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 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 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 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答案】D 【解析】 在君主专制的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不是君民共治,而是指君主依靠文官来治理天下,由于宋代重文轻武,才会有“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种现象,据此可以排除BC,而选择D。A不符合宋代的史实,故排除。 20.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A. 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 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 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 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具有法律的地位,说明当时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D正确;该措施有利于封建国家的收税,A错误;材料中编户齐民有利于控制百姓,B错误;C中消除明显用词绝对。排除。 21.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 A. 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B. 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C. 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D. 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答案】D 【解析】 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品牌名称,并不能说明宋代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坊市制度,故C错误;店铺品牌名称较多说明当时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品牌意识的角度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22.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答案】D 【解析】 表格中《文献通考》是从积极角度说明地方制度被割除带来的积极作用,《朱子语类》从地方权力被收之后促使地方无权,导致外族入侵时地方没有足够对抗的经济实力,故D项正确;虽然实行分化事权并不能铲除割据基础,故A项错误;宋初君臣的构想是加强中央集权,却失去了对抗外族入侵的实力,故B 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显然没有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故C项错误。 23.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 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答案】B 【解析】 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 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 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表明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 B 正确;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 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 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是解题关键。 24.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 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元代的行省制。汉中本属于巴蜀故地,但被划入西安文化圈,说明区域文化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故排除A 项;经过几百年发展,汉中地区的西北关中氛围更加明显,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区域内的文化趋同,而非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推行,故排除C项; 题意没有反映行省制度对元朝统治的作用,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可知,通过行省制的设立,原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有了明显的西北关中氛围,说明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选B。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时期,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唐代常举科目是明经、进士两科。明经考试以背诵为工,无须通晓经文义理,故人贱其科。进士科以诗赋为主,并主要以此取士。诗赋之作,贵在创新,非聪明博学之士难成佳作,故进士科最受人推重。 进入宋代,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可应举入仕。宋代废除了“公荐”制度,考试中推行封弥、誊录法,从根本上保证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原则。进士科由以诗赋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但只要在科举考试中能侥幸取胜,就有可能踏上仕途,并且获得比以恩荫入仕的人更多的升迁机会。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材料二 在中世纪,所有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一切听命于国王,官吏的任命和升迁完全取决于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这就是所谓的“恩赐官爵制”。17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到极大削弱,随后建立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党派掌握了对政府中重要官员的任免权。于是,在议会选举中取胜而上台的党派,便把政府官职看作是“战利品”,合法地、公开地进行论功行赏,加以分配,这就是所谓的“政党分肥制”,……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这一现实促使资产阶级下决心改革旧的官吏制度探索新的人事行政制度。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英国许多政治性报刊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主张实行中国式的文官考试。 ——摘编自顾杰《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答案】(1)特点:①扩大取士范围,彻底取消门第限制;②考试程序日益严格;③取才标准只重成绩,铲除考试中的人情因素;④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更注重实用性(官员行政素养);⑤录取人数更多,提供更多升迁机会。 积极方面影响:①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②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官僚队伍;③体现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④推动了两宋文化的普及和儒学发展,⑤对后世的选拔人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局限:①一定程度上造成冗官现象;②重视成绩而不问德行,不利于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2)背景:①“恩赐官爵制”导致任人唯亲、吏治腐败;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主政治;③“政党分肥制”损害了资产阶级整体利益;④中国文官制度对英国的影响;⑤英国资产阶级探索新的人事行政制度。 认识:①不同制度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②人才选拔关乎国家兴衰.要公平公正;③人才选拔制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根据材料“进士科以诗赋为主,并主要以此取士…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可应举入仕…考试中推行封弥、誊录法…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只要在科举考试中能侥幸取胜,就有可能踏上仕途,并且获得比以恩荫入仕的人更多的升迁机会。”从范围、程序、标准、内容及录取人数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积极方面从统治基础、提高人才素质、发展儒学、社会公平及后世借鉴进行回答;消极方面结合所学从北宋冗官现象及人才选拔弊端进行分析即可。 (2)一问根据材料二“这就是所谓的“恩赐官爵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建立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这就是所谓的“政党分肥制”…英国许多政治性报刊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结合所学从“恩赐官爵制”弊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党分肥制”影响及中国文官制度影响进行回答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文明的借鉴、注重社会公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回答。 26.材料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被动地吸收外来文化,而是把外来文化加以‘中国化’,纳入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之中,以保持中国的固有发展格局与方向”。 根据材料提取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拒绝外来文化。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汉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先后有佛教传入中原和高僧玄奘远赴印度求取佛经等;明朝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科技著作;清康熙时任用西方传教士,采用更先进的西洋方法制定历法;近代洪秀全领导的农民革命,也先后借助了西方宗教理论和资本主义文化;康有为则更是扎根于传统儒学的土壤,借助孔子的名义宣扬立宪改良思想;等等。 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排斥、拒绝外来文化。 示例二: 观点:传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的同时,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北宋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佛教中的部分主张形成理学,继续为封建统治服务;近代前期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旗帜,终将太平天国政权引向了封建化;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积极采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近代后期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立宪保皇思想,以维护君主体制;20世纪初孙中山在践行三民主义理念时,也主张传承古代的监察制和考试制度,倡导五权宪法等等。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以及服务现实的功能。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论述题。要求从中提取观点,然后加以论述。在论述时要围绕论点,举出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从材料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被动地吸收外来文化”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不拒绝外来文化。可以得出论点。联系历史上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吸收的例子如佛教中国化,西方传教士的来华,洪秀全利用基督教创立“拜上帝会”等进行论证即可。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承秦制,但也颇多创新。在中央军事领导体制上,中央警卫部队的领导机构从中央军事机构中独立出来并与中央的全国最高军事行政机构一起直接对皇帝负责。汉代在轮台等地设置使者校尉、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等,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军事领导机构。汉朝军队中统辖军队的大将军一般不常设,战时由皇帝任命,为最高军事指挥。另选派列将军分领各路兵马,大将军和列将军在战时自有一套指挥机构,称为莫府,其成员由将军自选而皇帝批准。 西汉的兵役制度以普通征兵制为主,武帝时出现了募兵制、谪兵制。国家正式募兵开始于汉武帝,所募之兵多为精心挑选的骁勇善战之士,由他们组成特种部队来保卫禁地。作为征兵制补充,由汉高祖开始视具体情况实行谪兵制,即征发罪人为兵,犯罪之人急于树战功来改变社会地位,所以向来凶悍亡命,作战颇为骁勇。 ——摘编自张朝阳《从铁马车师到八旗绿营——中国古代兵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兵制的创新之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兵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1)强化卫戍部队地位;在边疆地区设立常驻军事机构;强化战时指挥机构;兵役制度多元。 (2)提高了军队的战时反应能力和战斗力;保证了兵源;强化了皇帝对军权的控制;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统一;但也会导致穷兵黩武现象。 【解析】 由“在中央军事领导体制上,中央警卫部队的领导机构从中央军事机构中独立出来并与中央的全国最高军事行政机构一起直接对皇帝负责。”可以概括出强化卫戍部队的地位;由“汉代在轮台等地设置使者校尉、在西城地区设置西城都护等,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军事领导机构。”可以概括出在边疆地区设立常驻军事机构;由“朝军队中统辖军队的大将军一般不常设,战时由皇帝任命,为最高军事指挥。另选派列将军分领各路兵马,大将军和列将军在战时自有一套指挥机构,称为莫府,其成员由将军自选而皇帝批准。”可以概括出强化战时指挥机构;由“西汉的兵役制度以普通征兵制为主,武帝时出现了募兵制、谪兵制。”可以概括出兵役制度多元。 根据第一问概括出的特点强化卫戍部队的地位可以分析出提高了军队的战时反应能力和战斗力;从其概括出的特点边疆地区设立常驻军事机构可以分析出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统一;从概括出的特点之强化战时指挥机构可以分析出强化了皇帝对军权的控制;从其兵役制度多元的特点可以分析出保证了兵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