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九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专题九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线索一 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企业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 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较快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突出表现为中西合璧、不土不洋;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考点一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1.(题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因为洋布充斥市场,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材料说明( ) A.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转型 解析 由材料“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因为洋布充斥市场,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 答案 C 2.(题点: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1843 1 656.23 123.93 1847 2 167.44 162.16 1844 1 724.12 128.96 1848 2 299.34 172.02 1845 2 024.74 151.51 1849 2 354.98 176.19 1846 2 208.36 165.22 1850 2 230.32 166.86 推动表中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B.政府镇压农民运动 C.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D.白银大量流向外国 解析 材料反映了白银价格上涨,不能体现出稳定的银本位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当时并未爆发大规模农民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白银和制钱的比例,不是制钱的流通问题,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导致白银外流,银价上涨,故D项正确。 答案 D 3.(题点:洋务企业的特点)1878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新订的章程中提出:“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 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一切惟总办之言是听”,商股不得过问局务。这说明上海机器织布局( ) A.具有脱离官方管理的商办性质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C.管理人员具有专利保护意识 D.官督商办的封建性色彩浓厚 解析 根据材料,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不但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而且不允许商股过问局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晚清时期封建性极强的官督商办企业的突出特点,故选D项。 答案 D 4.(题点:洋务经济的影响)“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主要作用是( ) A.列强控制中国水运局面被打破 B.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 C.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 D.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解析 按照材料意思,“少入洋商之手”是“收回利权”的重要举动,也就意味着近代以来外国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被打破,故A项正确。 答案 A 视角1 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如价值观念、生产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等。 视角2 从近代化角度,分析洋务运动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主要表现及意义。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减少;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①农产品商品化加强;②“耕”与“织”的分离。 (3)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影响: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考点二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题点:近代工业的发展)《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抽缫满洲野生蚕茧供出口之用的缫丝业是一个比较现代的工业,洋式的脚踩缫丝机早已被普遍用来代替手摇缫丝车,效果极佳。材料表明( ) A.缫丝业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 B.列强资本输出促使民族工业兴起 C.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机器进口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 材料只是反映了缫丝工具由手摇缫丝车到洋式脚踏缫丝机的变化,故A项错误;洋式的脚踩缫丝机的输入利于民族工业的兴起,这属于列强的商品输出,不是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材料的时间无法判定是一战期间,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缫丝工具的机器化,促进了缫丝业这一比较现代的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2.(题点:民族工业初步发展)1895年底,清政府就芦汉铁路兴建一事颁谕,允许能集资千万两以上白银的富商设立公司筑路,赢绌自负。1896年,总理衙门根据王鹏运准民招商集股开矿、官吏认真保护不得阻挠的奏折,奏请咨令有关省份厘定章程,地方官不得勒索,得到皇帝同意。这些措施( ) A.说明洋务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B.推动民间兴办实业浪潮的兴起 C.体现出对“中体西用”的反思 D.是在为“新政”的实行制造声势 解析 据材料中“1895年底”“1896年”可知,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A项错误;根据材料“允许能集资千万两以上白银的富商设立公司筑路”“准民招商集股开矿、官吏认真保护不得阻挠”“地方官不得勒索”可知,清政府实施了一些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办厂,这必然会推动民间兴办实业浪潮的兴起,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D项错误。 答案 B 3.(题点: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下面是1919年全国部分地区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据此可知( ) 地区 江苏 直隶(今河北)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工厂数 155 45 42 33 31 20 19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 B.民族工业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平衡 C.全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D.北方的自然经济较南方解体迅速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19年我国部分地区注册工厂的情况,并没有与之前的情况进行对比,故得不出A项的结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厂集中分布在江苏,其他地区分布较少,这反映了民族工业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故B项符合题意;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B 4.(题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这次税制改革(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C.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D.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 解析 根据材料“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说明关税水平提升,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项正确。 答案 A 5.(题点: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据资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式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 354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 ) A.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利于企业发展 B.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D.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作准备 解析 材料体现了1940年相比于1937年西部地区及重庆工厂大量增多,这与抗战时期的工厂企业内迁有关。国民政府意图通过企业内迁保留经济实力与物质基础,为持久抗战作准备,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1 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视角2 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和近代民主革命的促进作用。 视角3 从经济政策角度,综合考查政府措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视角4 从中外经济联系的角度,认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对近代中国民族经济的深远影响。 1.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背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表现:民间出现办厂热潮,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3.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①1914~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4.较快发展(1927~1936年) (1)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于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法币政策。 (2)表现: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增加;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 5.日益萎缩(1937~1945年)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6.陷入绝境(1945~1949年) (1)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摧残,通货膨胀严重。 (2)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等纷纷倒闭。 考点三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题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 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解析 材料中“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表明革新思想,“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表明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 答案 B 2.(题点:住宅结构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 B.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 C.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D.上海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 解析 据材料“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可知,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故B项正确。 答案 B 3.(题点:大众传媒的作用)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 ) 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解析 《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故C项正确。 答案 C 4.(题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影响因素)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这说明( ) 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 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解析 维新派的呼吁,不属于政府行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三次重要的政治变革,都与社会风俗的变革相关联,故B项正确;社会变革是一个前后相续、渐进的过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社会的变革不一定都由政治变革引发,故D项错误。 答案 B 视角1 从文明冲突与交流角度,认识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及规律。 视角2 从近代化角度,分析社会习俗变迁、报刊媒介发展、交通科技变革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1.原因 (1)“欧风美雨”的影响。 (2)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3)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表现 (1)物质生活: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受政治的影响较大。 (2)社会习俗:婚俗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丧俗从土葬到火葬;民国时期开展剪辫、放足运动。 (3)交通工具:19世纪60年代轮船出现;19世纪末铁路运输发展;20世纪20年代民航事业起步。 (4)通信工具:1877年,有线电报传入中国;1882年,电话出现;1906年,无线电报出现;21世纪手机用户激增。 (5)大众传媒:1873年,中国人开始自办报刊;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诞生。 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题线1 从社会史观角度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 【追溯高考1】 (2016·课标全国Ⅰ,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解析 材料反映了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并非中国主动对外开放,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日常生活用品被外国商品占据,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故C项正确;中国关税主权丧失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C 『知识拓展』 多元视角认识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 (1)史论角度:①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②经济结构变动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③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史观角度:①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动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②从文明史观看,近代中国经济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③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对点训练1】 (2018·广东深圳一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连正税也要收货价的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 ) A.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 B.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 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D.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 解析 鸦片战争前夕,国人对列强并不了解,材料也无法体现对列强的警惕,故A项错误;根据“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腐朽落后的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关税“陋规”,与自然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海关关税虽然很低,但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不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故D项错误。 答案 B 题线2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 【追溯高考2】 (2017·课标全国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为了促进开平煤矿的煤炭增产,李鸿章通过行政手段降低出口税,这有利于洋务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增强了洋务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而有利于增加洋务企业信心,A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开平煤矿内部管理措施,“加强了管理”未体现,B项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不可能摆脱列强对中国的控制,C项错误;“煤矿业稳健发展” 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包括内部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仅凭开平煤矿,不足以说明煤矿业的发展状况。D项错误。 答案 A 『知识拓展』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思想领域: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2)经济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领域: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军事领域: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领域: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对点训练2】 (2018·安徽宣城期末)中国轮船运费为每石六钱,较外国轮船高出一倍。1875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表示愿意仅收运费每石一钱,与招商局竞争。清政府如允许旗昌承运,总经费可省下30万两。但清政府却不为所动,仍由轮船招商局承运。材料说明( ) A.洋务企业在与外国资本竞争中处于劣势 B.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得益于清政府的扶持 C.轮船招商局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经济侵略 D.初具维新思想的清政府与外国资本商战 解析 据材料“中国轮船运费为每石六钱,较外国轮船高出一倍。1875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表示愿意仅收运费每石一钱,与招商局竞争。清政府如允许旗昌承运,总经费可省下30万两”可以得出洋务企业在与外国资本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只能说明材料的前半部分的意思,“但清政府却不为所动,仍由轮船招商局承运”才是材料的主旨,故 A项错误,B项正确;轮船招商局只是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国家经济侵略,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B 题线3 从社会变革角度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 【追溯高考3】 (2016·课标全国Ⅱ,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解析 从题干中“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关键信息,可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加强,故选D项。A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仅从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一件事不能说明国家对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项以偏概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 答案 D 『知识拓展』 民族工业发展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联 (1)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对点训练3】 (2018·安徽宿州一模)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 )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社会阶层变动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故B项正确;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故D项错误。 答案 B 题线4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追溯高考4】 (2017·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 由材料“钢琴曲、白纱、蓝袍黑褂、旗袍”可知,婚礼仪式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婚姻自主”、“门当户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C项。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D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深化拓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五大特点 (1)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对点训练4】 (2018·山东济南一模)近代以来,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女子也逐渐能继承遗产。这说明( ) A.“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B.女权运动推动时代变革 C.“西学东渐”改变婚恋观念 D.社会变革促进观念转变 答案 D 新视角(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史论储备]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变化 (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与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3)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都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4)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考题感悟] 【考题1】 (2018·重庆六校高三测试)(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年间广州海关征税,货税按货物精粗而定,大都为百中取二,或百之三四,由行商承保代缴(政府指定的十三行商人称行商)。正项的钞税,似属有限,夷商最大的负担,实为官礼与“陋规”(简称规礼),即纳入经手官吏私囊的各色繁杂费用。雍正初年,整顿财政,将规礼归公,每年总额常超出海关的正额。规礼归公之后,新之规礼又随之而生,据乾隆年间的调查,有六七十种之多。夷商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关税税率。 ——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材料二 1859年,两广总督和粤海关监督邀请洋人来广州“帮办税务”;咸丰十年,推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新关正式成立。海关总税务司以增加上缴税款数额来博取清政府信赖。参照西方管理体制,陆续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法规和办事细则,同时,改善计征关税程序,长期执行“协定税则” ,实征的进出口货物税额,都在值百抽五以下,减轻了外商税负。但因革除地方陋规杂费,计征漏洞较少,其上缴中央的税收总额,反较前有所增加。受清政府委托,海关还负责建设灯塔、设置航标、管理港口;资助外交使臣出访,促进中国参与博览会和世界会议组织;收集气象资料,用于天气预报;督办同文馆,培养外交人员;插手中国的内外债和外交事务。 ——[英]方德万《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关税征收的特点,说明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海关制度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造成的影响。(13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由“大都为百中取二,或百之三四”、“由行商承保代缴”、“将规礼归公”,分别得出税率较低;行商代为缴纳(没有专门的征收机构);制度不规范(缺乏明确完整的海关制度);政府承认规礼合法性。第二小问,从政治上的专制制度、经济上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以及低关税有利于农产品出口等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外籍税务司制度”反映出外国人控制海关;“陆续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法规和办事细则,同时,改善计征关税程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长期执行‘协定税则’”,关税税率不自主;“督办同文馆,培养外交人员”,海关兼领洋务活动;“插手中国的内外债和外交事务”,海关插手内政外交。第二小问,辩证地分析,既有利于推动洋务运动和海关制度近代化,也方便列强插手中国内政和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 (1)特点:税率较低;行商代为缴纳(没有专门的征收机构);制度不规范(缺乏明确完整的海关制度);政府承认规礼合法性。 原因:海禁政策限制外国人到中国经商;封建制度下对人治的认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海关制度的完善;低关税有利于传统手工业品出口。 (2)变化:外国人控制海关;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关税税率不自主;海关兼领洋务活动;海关插手内政外交。 影响:中国海关出现半殖民化;推动海关制度近代化进程;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方便外国商品打开中国市场。 新视角(二) 立足历史解释,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及特点 [史论储备] 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和特点 1.表现 (1)辫落欢呼齐拍手。留长辫子是满族人的习俗,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首次提出“断发”的主张,认为长辫子与近代机器化生产不相适应。剪发辫在当时的中国被视为反封建。 (2)天足跚跚海样妆。这是近代女子解放的一个重要行动,也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结果。中华民国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缠足。 (3)时样新装称柳腰,中西合璧市招摇。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近代中国出现了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相融合的服装,如满洲女子穿的宽大型旗袍受西方曲线美的影响,改成瘦小型近代旗袍;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山装出现。 (4)记得改元初变故,革鞋毡帽遍华街。中华民国改皇帝年号纪年为民国纪年,出现了元旦等新节日。 2.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考题感悟] 【考题2】 (2018·贵州黔东南州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一 建国前(1876~1949)铁路干支线总表(不包括矿山线、森林线、码头线在内) 时期 分布 新建(单 位:公里) 分布比 例(约) 经营 类型 清政府 (1876~ 1911) 关内各省 5 749.5 63%(主要 在华北、上 海周边) 国营、商办、中外合营、 官商合办等 东三省 3 387.7 37% 共计 9 137.2 北洋政府 (1912~ 1927) 关内各省 2 169.9 55% 国营、商 办、日本 擅修、中 日合办 东三省 1 776.8 45% 共计 3 946.7 国民党 政府 (1928~ 1949) 东三省 (1928~1931) 910.8 7% 主要为国营和日伪经 营,少量商办 关内各省 (1928~1937) 3 602.5 27% (主要 在南京周边) 国民党政治区 (1937~1945) 1913.6 14.5% 华北人民解 放区(1948) 59 0.5% 关内日伪控制区 (1937~1945) 924.7 7% 东三省和热河省 (1937~1945) 5 745.8 44% 共计 13 156.4 建国前全国大陆铁路 26 240.3 ——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 综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论证题。首先,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近代铁路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近代中国铁路分布不平衡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论题,合理引用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示例一 论题:近代铁路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阐述:晚清时,中国铁路在艰难中产生发展。由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国家不独立,思想观念和科技落后,铁路建设艰难。但在洋务运动的推动和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刺激、诱导下,铁路建设还是取得了较大成绩。 北洋政府统治时中国铁路整体发展缓慢。原因是国内政局动荡和战争频繁,日本大肆掠夺中国路权。 国民政府统治时,国内铁路取得快速发展。原因有国民政府全国政权的建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抗战运输的需要,日伪加大掠夺路权力度等。 总之,铁路的发展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铁路分布不平衡。 阐述:清政府统治时铁路主要分布在东三省和北京、上海周边。因为东三省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北京和上海分别是清政府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北洋政府统治时,东三省铁路所占比重较大。因为一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及奉系军阀的修建。 国民政府统治时,新建铁路主要集中在南京周边、东三省和热河。南京是国民政府政治中心,东三省和热河为日占区,日本通过铁路强化侵略。 总之,近代中国铁路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南地区,西北和西南较少,分布不平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