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年--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下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说明:‎ A. 中西方文化科技存在差异 B.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 西方传教士在华广受欢迎 D.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2.汉宣帝时,有美丽而罕见的大鸟出现在彭城,民间认为这是凤凰降世,是圣明天子在朝的祥瑞。侍中翁一却认为,祥瑞不降临在天子所在的首都,却降临在彭城,不值得当作祥瑞。朝中儒生对翁一群起攻之,他们反驳说,天下一家,凤凰降临在京城和降临在彭城有什么区别呢?激烈争辩后,翁一磕头认输。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得的历史认识不包括:‎ A.祥瑞是古代帝王神化自己的一种手段 B.分封制对思想的影响在汉代未能完全消除 C.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念在汉代逐渐占据上风 D.这番争辩反映了儒家的派系斗争 ‎3.宋明时期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说明宋明时期:‎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儒学思想趋向社会化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4.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这个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句话影响西方哲学史两千年的伟大哲学家被控“不敬神”,只好逃离雅典并死于途中。由此可见古代雅典:‎ A.实行宗教神权统治 B.神意对政治决策有重大影响 C.自由缺乏必要环境 D.派系纷争造成政治权力滥用 ‎5.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在于:‎ 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 ‎6.“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B.宣扬理性主义 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    D.强调个人自由 ‎7.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 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     B.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 C.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8.“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这段材料出自下列哪一部历史文献:‎ A.《利维坦》 B.《论法的精神》 ‎ C.《社会契约论》 D.《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9.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C.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10.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临安后,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在临安城,他能够看到:‎ A. 阅读《三国演义》的文人 B. 穿着棉布的市民 C. 吟唱京剧的艺人 D. 违反“海禁令”的囚犯 ‎11.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 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 造纸技术 B. 雕版印刷 C. 活字印刷 D. 装订书籍 ‎12.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发展顺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 ‎②唐朝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作者被誉为“诗圣”‎ ‎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三国演义》中有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下列哪一项不可能是当时的史实:‎ A. 查阅了《黄帝内经》 B.用四诊法为其号脉 C.使用了外科手术 D.参考了《本草纲目》‎ ‎15. 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 B.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C.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1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材料中的“钥匙”是指:‎ A.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     B.牛顿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D.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17.《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 C.20世纪初期 D.19世纪中期 ‎18.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19.《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20.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1.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化。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依次经过:‎ A.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思想领域 ‎ B.经济领域 思想领域 政治领域 C.思想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 D.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思想领域 ‎22.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A.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 ‎ B.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C.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 D.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 ‎2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被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分别是在党的哪些会议上: ‎ 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C.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D.八大、十三大、十四大 ‎24.最早从理论上提出、最早从理论上否定、最早在实践上开创、最早在实践上完成否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分别是: ①韩非子 ②秦始皇 ③黄宗羲 ④康有为 ⑤孙中山 ⑥毛泽东 A.①③②⑤ B.①④②⑤ C.①③⑤⑥ D.①③②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题,25题24分,26题12分,27题16分,共计52分)‎ ‎25.(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个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民俗为合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必久安。‎ 材料二:伏尔泰认为,……“(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 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注:在18世纪的法语中,“哲学家”一词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哲学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 材料三:(孟德斯鸠)后来改变了看法,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没有强大的教会能与皇帝抗衡,所以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材料四: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 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 ‎——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8世纪“中国热”》‎ ‎(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 请回答:(1)概述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形象”是什么?(2分)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2分)‎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形象”分别是什么?(4分)并说明他们的各自依据。(6分)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看法不同的原因。(6分)‎ ‎(3)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的不同看法给你何种认识或启示?(4分)‎ ‎26.(12分)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阅读材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目的?(2分)概括作为“内学”的“中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4分)‎ ‎(2)材料二从哪一视角否定“中体西用”思想?(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分)材料三中陈旭麓的观点启示我们学习西方时应注意哪些问题?(4分) ‎ ‎‎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C A A D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C D B B D B C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C A A 一、选择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二、非选择题(25题24分,26题12分,27题16分,共计52分)‎ ‎25(1)“中国形象”是:用道德治理国家。(注重以道德、宗教、法律、礼仪、风俗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2分)‎ 目的:主张以人为本,以法治国;反对封建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2分)‎ ‎(2)形象:伏尔泰:开明专制国家;孟德斯鸠:专制独裁国家。(4分)‎ 各自依据:①伏尔泰:皇帝的英明、睿智(或贤能的君主);法律与伦理道德相结融合;②孟德斯鸠:君主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法律取决君主意志;君主掌控最高立法和司法权。(6分)‎ 原因:①信息来源途径有限,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其看法容易受到有限的不同信息的影响。(或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的看法受传教士提供信息的影响,并非自己的亲身体会,而传教士受个人因素影响对中国的描述可能并不一致) ②政治主张:伏尔泰主张“开明专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了解的中国政治状况符合他的开明专制,因此对中国制度大为赞颂。孟德斯鸠了解的中国政治状况背离了他的权力制约与平衡原则,因此对中国制度提出批判。(或两人政治主张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对中国的不同看法。)(6分)‎ ‎(3)、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不同国家、文化;加强交流展示中国真实形象。‎ ‎26.答案:‎ 侧重一:“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二: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考生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27.(1)目的:实现国家富强,维护清王朝统治;抵御列强侵略等外部冲击;应对内部危机,推动近代化。(2分)‎ 内容:政治:维护封建制度;文化:固守传统文化与儒家伦理。(4分)‎ ‎(2)视角:是否推动实现社会(文化)转型。(2分)‎ 说明:“中体西用”思想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利于深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中体西用”思想阻碍封建文化的近代转型,不利于冲破封建思想束缚。(4分)‎ 启示:学习西方应立足实际国情,尊重传统;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4分)‎ 解析:第(1)问,“目的”,由材料信息“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现国家富强,维护清王朝统治;抵御列强侵略等外部冲击;应对内部危机,推动近代化等。“内容”,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维护封建制度、文化上固守传统文化与儒家伦理等角度回答。‎ 第(2)问,“视角”,由材料信息“‘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得出是否推动实现文化的转型。“说明”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中体西用”思想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利于深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中体西用”思想阻碍封建文化的近代转型,不利于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等角度回答。“启示”,依据所学知识从学习西方应立足实际国情,尊重传统;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等放方面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