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12月学情检测(20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12月学情检测(2016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2月学情检测 历史 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 1555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斯堡合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主要是(  )‎ A.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2. 1774年,路易十六上台时,杜尔阁应邀参加内阁,,并被任命为内阁大臣.为他进行经济改革取得了实验场所,他提出并采取的改革计划包括取消徭役制、取消手工业行会,开放谷物国内自由贸易以及改革不合理的粮食税法、粮食运输规定、动物油专卖制等。杜尔阁的主张 A.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B.代表了重商主义学派 C.体现了凯恩斯主义思想 D.代表了封建地主的利益 ‎3.卢梭认为在民主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分割,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对卢梭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B.与雅典的民主制本质相同 ‎ C.赞同三权分立的思想                   D.可能导致侵犯人民的自由 ‎4.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5. 文艺复兴在继承希腊、罗马优秀文化的同时,希腊、罗马的很多落后于时代的社会习俗、思潮也被继承。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耍原因是 A.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走向近代影响深远 B.资本主义生产力尚未达到彻底变革社会的水平 C.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对希腊罗马文化的偏爱 D.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文化和社会冲突的必然 ‎6. 18世纪牛顿学说通过法国自然科学家得到深化,启盟思想家甚至提出了“牛顿主义”:就是把牛顿建立于近代物理学革命基荃础上的”科学理性”推及为一般的人类理性,从而把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人文社会领域。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百科全书派的发展壮大 B.民主与法治愉神的张扬 C.自由主义成为时代潮流 D.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提出 ‎7.近代科学始于14——16世纪,随着大国的兴衰变迁,世界舞台上先后出现过五个科学中心,其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通讯领城遥遥领先,先后研制出有线电报、电话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②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③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地 ‎④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并研制出发电机 ‎⑤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A. ①③③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8. 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回到中世纪”。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浪漫主义作家对宗教信仰的坚守 B.表现了对中世纪时古典主义文学的向往 C.体现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D.意味着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精神危机 ‎9.如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发现人类社会也有”三大定律”: 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说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法律平等 ‎10.法国十六世纪某一著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曾经说道:“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据此判断,该学者的思想滥筋于如图中的(  )‎ A.A B.B C.C D.D ‎11.赵林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指出:“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对此话理解错误的是 A.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 C.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凭借信仰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 D.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社会底层群众 ‎12.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政府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 ‎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13.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 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14.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摘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5.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现在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商朝的地方诸侯有侯、伯、男、甸不同的称号,中央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员,以尹为长,另有卜(中央负责占卜的官员),作册,亚服等各种名目。从以上材料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中国早期的制度中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B.殷墟是商朝的政治中心 C.商朝时期中央集权神化并加强 D.初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16.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礼乐制度(     )‎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17.西周时期,诸候国掌握的人口称作“公民”,卿大夫控侧的人口称作“私人”。春秋时期起,各诸侯国纷纷将居民纳入国家控制之下,消除“公民”与“私人”的分别。到战国中期,诸侯国的民众陆续变为统一的编户民。由此产生的影响有 ‎①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②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地位③消灭了卿大夫阶层④强化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A. ①②③ B.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18.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 A.分封制的废除 B.宗法制的消亡C.刺史制的建立 D.内阁制的形成 ‎19. 观察下图所示的两朝帝王世系表(局部),可以推断西周较之商朝实行了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嫡长子继承制 ‎20.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家族血缘关系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2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债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22.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 “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23.学者张鸣说,周商易代,不仅有正史记载,而且还有专门描写这一过程的民间小说,《封神演义》 就是一个典型,只不过神话色彩过重,人间的征伐腆变成了天界神仙们的大战。”“征伐”变成了“大战”说明 A.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 B.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才可靠 C.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现象需要详加考辩 D.文学作品中的神话色彩具有史料价值 ‎24 .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 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B. 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C.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D. 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D.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5.夏曹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26.右图所示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社会变化的描述,该时期是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 ‎27.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28.公元前338年,秦惠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 A.变法违背民意    B.法制代替人治  C.变法深入人心   D.变法最终失败 ‎ ‎29.下列关于右边漫画中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商鞅变法时首倡的 ‎③是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④保护了小农的利益,有利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候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32.《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慧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 ‎②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 ‎③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 ‎④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33. 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4.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作‘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5.《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 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宗法制的解体 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封建的经济发展 D.私学的发展 ‎36.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和希腊政治发展的特点分别是 A.从诸侯国家走向统一、建立起民主政治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C.官僚政治趋向完备,确立三权分立机制D. 专制皇权正式确立,公民参与城邦政治 ‎37.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中有孔子和学生宰予对此的言论。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子曰:“予之不仁也”。这体现出孔子强调的是 A.中庸人和 B.神本文化 C.以德治国 D.孝悌之义 ‎38.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拼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9.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 A.“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40.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而田之所入,豪民得其半,耕者亦得其半”。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士地的何种经营方式 A.自耕农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租佃制经营 D.官民合营 ‎41.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士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土地兼并的严重性 C.生产技术的完善性 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42.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43.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 C.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D.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44. 亚里士多德说:“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其目的是无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按亚里士多德思想“合乎逻辑的推想”下述思想明显与其不同的是 A.孔子提出,中国“乃士农工商四民之结合,而士农则总居工商之上” ‎ B.《史记·货殖列传》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C.韩非子把从事“末业”的“工商之民”列为社会中的“五蠹”之一 D.《管子》强调要利用国家垄断等手段挤压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空间 ‎45.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包括①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②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③形成许多著名的都会④货币流通以青铜铸钱为主,也有黄金、白银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6.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现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过犹不及”‎ C. “仁者爱人” D. “有教无类”‎ ‎47. IQ无限是一项益智类游戏,其规则是根据所提供三个提示,猜答案,每一个提示都与答案有关系.例如“南京条约-一二八事变-五四运动”答案就是上海。下面一组IQ无限:“自称一始祖一楚国” 答案是”‎ A .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48.《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 B.公家民本思想 C.手工业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 ‎49.“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 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其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下列关于“民本”与“民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两者都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社会生活和地位 B.两者的区别在于 “民”是否是国家的基础 C. 两者都具有限制和约束统治者行为的作用 D.两者都鼓励百姓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奋斗 ‎50.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下列人物中持这一思想主张的有①韩非子 ②孟子 ③黄宗羲 ④伏尔泰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木题共3道小题,51题12分,52题18分,53题20分,共50分)‎ ‎5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史记》‎ ‎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段时期经历的“有序一无序一有序”的历史趋势(12分)‎ ‎52.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三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溉括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翻度的形成过程。( 6分)53.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 ‎ 材料二 普罗塔哥拉说:“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得过的。” ‎ 材料三 他(伏尔秦)赞美孔丘”只诉诸过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得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扦击和揭露。‎ ‎——《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四 孙中山指出:“仁爱的好道德,中国现在似乎远不如外国。中国所以不如的原故,不过是中国人对于仁爱没有外国人那样实行,但是仁爱还是中国的旧道德,我们要学外国,只要学他们那样实行,把仁爱恢复起来,再去发扬光大,便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孔子与古希腊思想家探究对象的相似之处和各自探究的目的。( 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及其依据。( 6分)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2分)‎ ‎(3)指出材抖三和材料四中中“道德”含义的本质区别。(4分)材料四中孙中山的认识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2分)‎ 参考答案 ‎1-10:BADCB DACBC 11-20:CABCC BDADD 21-30:CDCCB BBCAA ‎31-40:ADBAB ADBBC 41-50:DCCBC CCACB ‎51.趋势:①有序: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 ‎②无序:春秋战国由于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出现诸侯争霸,社会陷入混乱无序局面;‎ ‎③有序: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文字、货币、度量衡等,重建 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每点4分,共12分)‎ ‎52.(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经营方式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兴修农田水利)‎ 土地制度由原来井田制下的土地国有发展为封建土地所有制。(8分)‎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4分)‎ ‎⑵土地形成过程: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鲁国实行出税亩率先承认了土地私有;‎ 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6分)‎ ‎53.(1)相似:将人、人类社会作为研究的对象。(2分)‎ 目的:孔子:维护周礼及周朝的政治秩序。(2分)‎ 希腊:为发展、完善城邦的民主政治。(2分)‎ ‎(2)态度一:尊崇。依据: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和人类理性的哲学。(3分)‎ 态度二:批判。依据:孟德斯鸠认为儒学维护专制统治。(3分)‎ 共同:批判教会神学和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2分)‎ ‎(3)区别:材料三:封建道德;(2分)‎ 材料四:资产阶级道德。(2分)‎ 肯定: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借鉴西方近代文明。(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