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历史试题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 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 1.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是 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答案】D 【解析】 燕国离周朝都城较远,分封到此地属于“开辟荒地”,周的贵族属于“故旧移殖焉”,符合题意。D正确;A属于第二类分封特点;B和C属于第一类分封特点。 点睛:本题是地图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朝棉花种植区域的扩大和棉纺织技术的进步使棉纺织品变得物美价廉,取代丝麻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明朝时期西方工业化还没有开始;C选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这与纺织原料变化无关;D选项错误,丝绸造价高昂,不是当时民众的主要原料,明代丝织业的发展不是造成麻种植减少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 4.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 5.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匮。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商业革命导致传统商业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使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下降,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主要是导致通货膨胀,不符合题意,B错误;工业革命开展是18世纪60年代,故C错误;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与材料中商路中心转移的信息不符合,故D错误。 【点睛】商业危机、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区别:(1)商业危机是指旧商路受奥斯曼土耳其阻断,造成欧洲市场上的亚洲商品奇缺,物价上涨。 (2)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全球的商业联系;商贸中心转移,各国商业地位变化。 (3)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它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6.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也就是说国王必须要让议会参加才能行使媾合与开战的权力。本题表明的现象是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权力,但是必须让议会参见才能行使。实质上说明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关荣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受到侵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国王专权,故B项错误;此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国王不能控制内阁,故C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 7.“《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A. 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 贯彻平均主义基本原则 C.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方案,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故C项正确;A、B不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排除;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体现,不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排除D项。 【名师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方案的影响解答即可。 8.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 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D. 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项,依据时间信息“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C项正确。A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故B项错误。D项,民国二十五年是1936年,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9.以下图表内容最能反映出近代以来 A. 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基本历程 B. 科学发现促进了技术不断更新 C. 技术发明孕育于科学发现之中 D. 科学成果与实际运用日益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表所示内容是科学发明从定型到应用的时间,由图示信息可知科学发明从定型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科学成果与实际运用日益密切,故D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图表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B项中的技术不断更新无法从图表中得出,排除;从图表可以看出,1831年产生电磁感应原理,1872年才有发电机的技术发明,无法体现“技术发明孕育于科学发现之中”,排除C。 10.伏尔泰声称《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无知的平民阶层设计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故事,便是出自伏尔泰的手笔。伏尔泰此举主要意在 A. 借用牛顿学说推动思想解放 B. 贬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作用 C. 推动文艺复兴运动走向高潮 D. 启发平民探寻自然科学的奥秘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以故事的形式来阐释牛顿思想、描述牛顿所遵循的科学方法,把牛顿思想通俗化,实质是借牛顿学说推动思想解放,A项正确。B项错误,伏尔泰没有贬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作用,而是借用牛顿学说推动思想解放,排除。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伏尔泰的做法实质是借用牛顿学说推动思想解放,而不是启发平民探寻自然科学的奥秘,排除D。 11.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中国共产党总结的是自1931-1938年这七年内的东北抗战经验,而非1937年以来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故①项错误。中共中央在《解放》周刊的文章中,总结了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表明党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故②项正确。1938年正处于抗日的胶着时期,抗日战争的前景尚不明确,故③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作为第一条经验,可知强调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答案为C。 12.如表为20世纪50至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值(单位:%)。这表明二战后的30年间 A. 德国、日本经济持续高增长 B.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日益呈现 C.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巩固 D. 福利国家的财政政策制约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的信息可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获得共同发展,呈现经济发展的多极化势头,故B项正确;材料中1971~1980年德国、日本增长值分别是2.8和4.8,相对1961~1970年的4.7和11.2而言,是削弱,故A项错误;美国霸主地位是削弱,而不是巩固,故C项错误;福利国家的财政政策材料没有任何体现,故D项错误。 13.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这一思想 A. 强调农、轻、重发展并重 B. 吸取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C. 成为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强调在经济建设要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吸取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的体现,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不符,材料强调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等于强调农、轻、重发展并重,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确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2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4.据中新社布鲁塞尔2017年2月22日电,世贸组织宣布《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据此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 A. 巩固区域集团化 B. 消除国际竞争 C. 促进国际合作 D. 推动贸易自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它的宗旨是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材料中的“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正说明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推动贸易自由化,故D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故A项错误;世贸组织主要是解决贸易纠纷,显然不可能消除贸易竞争,故B项错误;世贸组织宗旨不是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故C项错误。 15.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说明 A.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的真理 B. 恩格斯承认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C.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问题 D. 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的理论才有生命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B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可见,恩格斯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问题,故选C项。 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釆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质: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过大。 【解析】 【详解】(1)制度: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而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2)作用:依据材料二“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知郡县制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依据材料二“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可知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以及是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重要标志等。 (3)原因:依据材料三“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依据材料三“釆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可知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质:依据材料四“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和所学可知是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抑制地方势力过大。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摘编自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竟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并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相似性”。 【答案】(1)中国繁荣原因:中央集权强大,政治稳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政府对商业采取务实政策。“大分流”的原因:西欧海洋意识强烈,不断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扩大海外市场和资本积累;中国实行“闭关锁国”,自闭于世界;西欧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达到顶峰;西欧工业革命和自由主义思潮兴起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中国仍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欧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中国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影响:一方面西学东渐,使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近代文明;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势力的逐步东侵,原本主权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相似性:生活质量提髙,人口增加迅速;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达;商人群体活跃,海内外贸易兴盛;社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市镇大量涌现;资本主义萌芽或发展。 【解析】 【详解】(1)中国繁荣原因:依据材料一“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可知中央集权强大,政治稳定;依据材料一“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可知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依据材料一“采取了务实政策”可知政府对商业采取务实政策。“大分流”的原因:依据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可知西欧海洋意识强烈,不断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扩大海外市场和资本积累;依据材料二“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和所学从中西此时实行的对外政策、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措施回答。影响: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西方势力的逐步东侵导致的变化回答。 (2)相似性:依据材料一“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以及材料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的信息和所学从生活质量、人口增加、农业商品化、手工业、商人群体、海内外贸易、社会分工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等分析回答。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主要史学思潮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从材料中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答案示例: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多元化。 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标志着进化论的诞生,梁启超将该理论与史学结合,推动了“新史学恵潮”的出现;新文化运动宣扬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科学精神得以传播,王国维主张“二重证据法”与胡适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中国旧有之学术,都推动了“新历史考证学”思潮的诞生;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李大钊将其与史学结合,从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郭沫若则从辩证唯物论的视角来研完中国古代社会,进一步推动了“唯物主义史学”思潮的发展。由此看出,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也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体现出时代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从材料中归纳出论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观点进行论述即可。本题可以从材料中史学研究的变化从“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多元化”提取观点。论述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梁启超“新史学”、王国维的和胡适的“二重证据法”以及李大钊的“唯物主义史学”出现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回答。最后从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也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体现出时代的发展进行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