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板块专题整合(六)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板块专题整合(六)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学案

专题整合(六)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 [理清发展线索] ‎ ‎[掌握发展历程] ‎ 一、长路漫漫 ‎—— ‎[点清线通]‎ 时期 发展历程 ‎20世纪20年代 ‎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 ‎(3)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①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②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0世纪30年代 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后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重点阐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1)国家垄断资本的企业体系。这个企业体系的核心是国有化企业,另外还有国有森林和矿山等。‎ ‎(2)国家垄断资本的财政体系。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逐渐升高,是国家垄断资本高度发展的结果。‎ ‎(3)国家垄断货币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和国有化银行、国家信贷机构、国家货币金融政策三方面内容。‎ ‎(4)国家垄断社会管理和调节体系。这主要是指国家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协调地区发展平衡,对经济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和执行社会收入和保障政策等方面所形成的社会管理和调节职能。‎ ‎[迁移应用]‎ ‎1.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霍利—斯穆特法,该法案将2 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这一法案(  )‎ A.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C.是全球化加快的结果 D.标志着美国主导世界经济 解析:选A 题干中提到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说明美国的关税法导致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恶劣,故A项正确;1933年之后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B项错误;美国关税法案的实施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结果,故C项错误;美国主导世界经济是在二战之后,故D项错误。‎ ‎2.《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由材料信息“大多数美国人……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可知,他们主张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D项符合题意;第一种自由应在罗斯福新政之前,A项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未实现财富平等的分享,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方面,与政治自由无关,C项排除。‎ ‎3.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胀”‎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解析:选A 关键信息:材料中“‘全球化’取代‘民营化’”说明西欧各国在调整经济政策,使得西欧经济逐渐恢复。‎ 二、“轻重”难调—— ‎[点清线通]‎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列宁时代)‎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与专制 ‎(3)评价:‎ ‎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 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迷茫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重点阐明]‎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迁移应用]‎ ‎1.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该现象出现在(  )‎ 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赫鲁晓夫时期 解析:选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市场规律,取消自由贸易,而材料中有市场、各种副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规律,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材料中没有提到,故D项错误。‎ ‎2.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当时大萧条正使西方陷于困境。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独特实验是指新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C.斯大林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 D.苏联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大萧条 解析:选C 西方国家遭遇经济危机时,苏联的独特实验是指按斯大林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各有优缺点,B项说法过于绝对;从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看,斯大林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苏联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下国家集中力量推动,故D项错误。‎ ‎3.1990年10月,戈尔巴乔夫指出,“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过渡完全是由人的利益决定的”,“只有市场与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方向相结合,才能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财富的公正分配、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自由和民主的扩大”。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旨在为“民主的人道主义”造势 B.主张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众利益相结合 C.这一改革思路将会加速苏联的解体 D.说明苏联已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解析:选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已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并切实采取一些措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他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众的利益紧密相连,并会极大地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和财富的公正分配,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A、C、D三项与材料信息和史实不符。‎ 三、如履薄冰—— ‎[点清线通]‎ 时期 发展历程 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制度化、体系化(二战后初期)‎ ‎(1)过程:‎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影响:‎ ‎①确立了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区域化、集团化(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全球化、规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 ‎1.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 ‎(2)评价:‎ ‎①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③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3)存在的问题:‎ ‎①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③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 ‎2.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 ‎(2)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中国加入: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对中国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迁移应用]‎ ‎1.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准确理解材料。由金融领导地位、工业首要地位、贸易优势、领导和指引等关键信息可知,美国企图确立在世界金融、贸易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美国确立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这都发生在杜鲁门执政时期(1945~1952年),故选C项。‎ ‎2.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解析:选C 本题解题角度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项突出了欧元与欧洲统一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金融秩序的影响;世界银行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目要求;D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直接表现。‎ ‎3.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截至‎2015年4月13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7个。虽然遭到美国的反对,但几乎美国所有的主要盟友都已经加入,其中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意大利、菲律宾和韩国。这表明(  )‎ 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一超多强”政治格局形成 解析:‎ 选C 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亚投行并不能说明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亚投行的成立无关,故B项错误;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亚投行,说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政治格局,故D项错误。‎ ‎[模块综合检测] 世 界 史 ‎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行政长官必须根据当事人的陈述记录原告的请求、请求的原因、法官的任命及判决的要旨等并形成一定程式的书状,后边有行政长官附加的事项。法官则要检查书状中所提出的事实,倾听双方的证词,审查双方的证据,并依据书状内容判断是否做出判决。据此可以推断当时的罗马(  )‎ A.行政权力干涉司法事务 B.法官审理案件重视证据 C.司法审查程序较为严格 D.法律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 解析:选C 材料中没有体现行政权力干涉司法事务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法律程序问题,不是重视证据,故B项错误;材料中“陈述记录原告”“书状”“倾听双方的证词,审查双方的证据”“判决”说明罗马法比较注重审查程序,故C项正确;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材料中只反映出部分信息,故D项错误。‎ ‎2.“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 A.人口迁移都是被迫的    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 C.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 D.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得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对外殖民扩张,各地联系逐步加强,故B项正确。‎ ‎3.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如蜀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草麻子而扁。”“西番葵”后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畅通 B.欧洲的商业革命 C.朝贡贸易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扩张 解析:选B 新航路开辟引发西方“商业革命”,亚欧贸易联系加强,一些西方的作物也开始传入中国,即当时的明代,故B项正确。‎ ‎4.(2017·太原模拟)‎ 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可以用葡萄酒的神奇魅力融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公元前7世纪在雅典出现了大量民众种植、采摘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以及酒神狄奥尼索斯形象的瓶画和神话故事。据此可以推知当时雅典(  )‎ A.葡萄产业为希腊神话奠定基础 B.已经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 C.人们渴望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 D.注重协调社会与神灵的关系 解析:选C 通过材料得出,人民发展葡萄产业以及出现酒神狄奥尼索斯形象的瓶画和神话故事是因为他可以用葡萄酒的神奇魅力融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故C项正确。‎ ‎5.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到1400年之间写作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C 从“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 ‎6.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批判宗教神学 C.提出民主制度构想 D.促进思想解放 解析:选C 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蓝图,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基础上又防止新的专制的出现,后者属于“把统治者关进笼子”,故C项正确。‎ ‎7.(2017·衡阳联考)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材料主要说明伏尔泰(  )‎ A.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解析:选D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还是要为政治服务,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倡理性,反对天主教会,但不反对宗教,故B项错误;伏尔泰反对天主教会对思想的束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可知,创造一个上帝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政治,故D项正确。‎ ‎8.有学者说,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家“‎ 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概被消灭”。这反映出英国(  )‎ A.国王仍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B.国民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C.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D.以政治妥协调和阶级利益 解析:选C 1688年“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王权的原则,国王的立法权为议会所夺,责任内阁制的成立,内阁首相夺取了国王的行政大权,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项错误,C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属于间接民主,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政治妥协,故D项错误。‎ ‎9.以博弈的结果为标准进行区分,可分为正和博弈、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正和博弈的结果可以用“互惠互利”“皆大欢喜”来形容。零和博弈的结果是有非均衡性和非稳定性,往往导致“以牙还牙”、循环往复。有人说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正和博弈,这是指美国(  )‎ A.实施宪政,保证中央集权 B.三权分立,实现制约与平衡 C.权力制衡,行政效率低下 D.宪政自由,实现真正民主 解析:选B 解答时注意题干对“正和博弈”结果的解释,结合美国宪政的史实可以判断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中,美国防止了专制的出现,故选B项。A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分权制衡而不是中央集权,故排除;C、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皆排除。‎ ‎10.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 B.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运的指导思想 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故C 项正确。‎ ‎11.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是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可知,公社委员来源于选民,对选民负责,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A项正确。‎ ‎12.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已经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 A.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 B.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 D.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解析:选A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呈现的特点是技术工人凭借经验发明创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强调的科学技术引导发明创造,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科技对发明(工业革命)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与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3.(2017·晋中质检)1789年,英国大约生产1 000万吨煤,而法国仅生产70万吨煤。当时有位诗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他写道:英国是个完美的世界!它还拥有东印度群岛!修正你们的地图吧!新的城堡是秘鲁。这反映出(  )‎ 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实力的增强 B.英国掠夺海外资源满足工业革命需求 C.该诗人对英国煤炭产能的自豪 D.法国大革命减缓了其工业革命的进程 解析:选A 根据材料“1789年”,英国当时已经处于工业革命期间,且“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它还拥有东印度群岛”表明,英国实力在持续增长,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 ‎14.1887~1897年,议员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 A.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 B.夺权时期资产阶级的权力需求 C.19世纪末政治文明的倒退 D.代议制民主被政党政治所取代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式的资产阶级代议制。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英国式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行政权力膨胀的特点,而材料“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正体现该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向,故A项正确。‎ ‎15.旅美学者薛涌认为:“‎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 A.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B.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统治地位 D.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解析:选C 材料中“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表明欧洲中心地位被取代,故C项正确。‎ ‎16.“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 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 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 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 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 解析:选C 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与材料中“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相符,故C项正确。‎ ‎17.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知识界掀起一股苏联热,处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甚至有人要求“向俄国人学习”。这反映了(  )‎ A.苏联计划经济成效显著影响巨大 B.西方急需苏联援助摆脱经济危机 C.西方主张学习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D.苏联打败德国影响美苏外交关系 解析:选A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而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因此美国提出“向俄国人学习”指的是学习苏联制定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措施,故A项正确。‎ ‎18.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   )‎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解析:选B 农产品采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 ‎19.(2017·江南十校联考)下表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表中内容反映出(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7.0%‎ ‎38.0%‎ ‎55.0%‎ ‎1980‎ ‎2.5%‎ ‎33.4%‎ ‎64.1%‎ ‎2006‎ ‎1.0%‎ ‎20.0%‎ ‎79.0%‎ 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 B.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 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选A 表格中显示第一、二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体现出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 ‎20.《新全球史》记载:“美国试图在亚洲各地建立反共产主义的堡垒。援助前敌人日本进行重建,在韩国和台湾培植亲美势力。……中苏之间的伙伴关系成熟,呈现出独特的形式,北京承认莫斯科在世界社会主义中的绝对权威,以此来换得苏联在军事装备和经济上的援助。”这段材料说明(  )‎ A.美苏两国当时处于敌对状态 B.中苏之间通过妥协实现国家利益互换 C.美国的国家战略重点在亚洲 D.外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国家利益 解析:选D 材料中美国扶植日本、韩国和台湾是为了遏制苏联,维护美国利益,中苏形成伙伴关系也是为了维护两国利益,故D项正确。‎ ‎21.右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时政漫画《祝君晚安》。画面上,三位“病人”躺在病床上,他们盖的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床头的小牌上写着“美国导弹基地”,他们的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成立北大西洋集团对苏联进行核威慑 B.北约集团内部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 C.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峙加剧 D.美国大力发展核力量以扶植和控制西欧盟友 解析:选B 材料中“三位病人……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表明病人属于北约集团内部,材料中“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 不是治病而可能要命,表明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故B项正确。‎ ‎22.(2017·赣州期末)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解析:选A 推动世界多极化的根源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A项正确;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发展,但是五极论还是六极论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故B项错误;无论三极论、五极论还是六极论,美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这种局面并没有瓦解,故D项错误。‎ ‎23.(2016·汉中质检)在“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1945年以后,莫内、斯佩克和哈尔斯坦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  )‎ A.国家干预经济机制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D.欧洲一体化 解析:选D 根据“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可知冷战已经开始,西欧处于美苏冷战的前沿阵地,所以莫内等人寻求欧洲的联合来对抗美苏,故D项正确。‎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来调节彼此间的金融和贸易关系。这就使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战前相比有了改进。促成这一改进的主要动力是(  )‎ A.新的科技革命的开展 B.美国利用美元图谋称霸世界 C.跨国公司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D.电子计算机及互联网的运行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即第三次科技革命,故A项正确。‎ ‎25.19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  )‎ A.迎合了当时政治发展的趋势 B.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不满 C.折射了当时中法的社会百态 D.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 解析:选C 《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都真实地揭露和反映了社会现实,并未迎合当时政治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非“理想社会”的不满,故B项错误;《儒林外史》真切描绘了知识分子、官僚及乡绅的生活和心理,《人间喜剧》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故C项正确;《儒林外史》是封建农耕文明下的产物,并未反映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 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8分)‎ ‎(3)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指出两者的历史影响。(4分)‎ 解析:第(1)问,从孟子和孔子的言论中去归纳气节、立场、意志等原则;依据材料一,从中国传统政治(宗法制、君主专制)和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概括原因。第(2)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梳理人文主义发展线索并加以说明即可。第(3)问,依据材料一中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的特点,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民族性格的铸造与道德观念的形成等角度分析先秦儒学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中近代西方追求“人”‎ 的解放的特点,从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分析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最后通过中国、西方人文思想对比,概括出两者的共同点。‎ 答案:(1)原则: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别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 原因:宗法制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强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着力强化尊卑等级和人伦秩序。‎ ‎(2)说明:早期西方哲学家开始探索人的价值;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 ‎(3)影响:前者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性格的铸造与道德观念的形成;后者推动了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其中体现的思想观念都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节选自《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1951年9月8日美、英等46国与日本在美国旧金山签订)‎ 第1条 ‎1.日本与各联盟国之战争状态……‎ ‎2.联盟国承认日本与其领海之日本国民之完全主权。‎ 第2条 ‎1.日本承认朝鲜的独立……‎ ‎2.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名器与请求权。‎ ‎6.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之所有权利、名器与请求权。‎ 第6条 ‎1.自本条约生效之后,所有联盟国占领军应尽速自日本撤出……‎ 第10条 日本放弃,一切有关中国之特别权利与利益……‎ 第14条 ‎1.联盟国承认:日本应赔偿联盟国战中所生的一切损害与痛苦,但因日本目前拥有的资源不足以支持一个自主的经济体,且不足以完全赔偿前述之一切损害与痛苦。因此,‎ ‎1)对国土尚被日本军队占领且因日本而受损害需要接受赔偿且经联盟国同意者,应透过日本人的劳役以恢复生产、打捞沉船与其他相关作业而需费用之国家……此项赔偿不得加诸额外负担,若有原料制造之需,此原料应由联盟国考虑后供给,以免日本承受汇兑负担。‎ ‎(说明:中国、朝鲜没有受到邀请参加旧金山会议,印度、缅甸拒绝参加,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没有签字,中国政府声明此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 ‎ 材料二 (节选自《美日安保条约》,《旧金山和约》签署5个小时后,美国和日本签署的双边条约)‎ 第五条,共同防卫。各缔约国宣誓在日本国施政的领域下,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击,依照本国宪法的规定和手续,采取行动对付共同的危险。‎ 第六条,基地的许可。为了对日本国的安全及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允许美国的海、陆、空三军使用日本国内的设施及区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旧金山和约》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旧金山和约》和《美日安保条约》签订的背景。(8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条约的共同之处。(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说明”的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金山和约》是美国主导的、片面的、非法的条约;材料中第1、2、6、10条均是限制日本,但第14条却是扶植日本,可知《旧金山和约》是对日本既抑制又扶植;具有和平与对抗双重色彩;根据所学知识,在《旧金山和约》中宣称“台湾地位未定论”及要求中国政府不能过度要求日本战争赔偿,这就损害了中国利益,因而带有浓厚的反共反华性质。第(2)问,从两极格局和当时的国际关系上分析背景。第(3)问,根据材料可知1951年基于冷战的加剧,新中国的成立,美国由签订《旧金山和约》开始改变对日关系,由制裁转为扶植,《日美安保条约》使美日结成军事同盟关系,便于美国进一步控制日本,并将日本作为反苏反共的前沿阵地。由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同之处。‎ 答案:(1)特点:美国主导的、片面的、非法的条约;对日本既抑制又扶植;具有和平与对抗双重色彩;带有浓厚的反共反华性质。‎ ‎(2)背景: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逐步形成,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新中国建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引起美国的仇视和恐慌;朝鲜战争正在进行;日本国内反共反华势力比较强大;美国力图把日本变成反苏反华基地。‎ ‎(3)共同:都以扶日反共为目的;都严重危害了中国的利益;都有利于日本重新崛起;都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都加剧了“冷战”局势。‎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认为国际政治演变模式是循环的,周期约为100~200年。如下图:‎ 运用世界史的史实,对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进行探讨。(10分)(要求:可对整个周期,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周期进行探讨;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选择其中一个周期进行探讨。如选择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有一定合理性,可以以英国崛起到衰落为例加以说明;或反对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可以从四个国家中除美国以外均非脱颖于全球性战争的角度来论述。‎ 答案:示例一: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有一定合理性。‎ 探讨:近代以来,世界先后经历了五个周期。以英国为例,16到18世纪,英国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取得了大量海外殖民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独立,以及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的英国在世界的权威逐步受到挑战,但是并未完全出现权力的分散,随着工业革命开始,英国又再次开启辉煌时代,直至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才逐步丧失。所以,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示例二:反对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 探讨:近代以来,四个国家中除美国以外均非脱颖于全球性战争,葡萄牙与荷兰几乎没有经过大的战争就成为了当时的世界大国;英国只是在欧洲对西班牙、荷兰与法国进行了几场区域性的战争就轻而易举地夺得了世界大国地位;而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强国实力大为削弱,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最大受益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因此,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存在不合理性。‎ ‎(评分说明:“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考生须给出自己的观点,探究与分析该观点时应该结合周期理论中几个阶段之间的联系;要有史有论,逻辑关系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