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江苏专用):第28讲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江苏专用):第28讲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学案)

时间 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至今 特点 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 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 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 内容 资本 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新经济”的时代 社会 主义 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体制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主旨 ‎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考纲清单]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 第28讲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 ‎(3)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活动、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 ‎2.概况 ‎(1)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价格暴跌。‎ ‎(2)表现:银行倒闭,工业生产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农民大量破产,失业人数剧增。‎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影响深远。‎ ‎3.影响 ‎(1)经济: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2)政治: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3)国际: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世界局势紧张。‎ ‎4.胡佛政府的应对 ‎(1)对策 ‎①前期:继续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大幅度提高关税。‎ ‎②后期: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家等提供贷款,紧急救济和工程建设,扩大投资。‎ ‎(2)结果: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人民生活困苦,竞选总统连任失败。‎ ‎[图示总结]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经济。‎ ‎(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3)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业:颁布《紧急银行法》,恢复金融秩序,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恢复工农业生产:颁布《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促进农业复苏和工业复兴。‎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缓解失业压力。‎ ‎(4)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了劳资矛盾。‎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会保险法》,有助于社会稳定。‎ ‎3.特点: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 ‎[概念辨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含义:是国家政权同垄断组织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 ‎4.影响 ‎(1)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2)维护民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3)改变生活: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4)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易错提醒] 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考点一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世界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①提高关税: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②实行货币贬值: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①繁荣与危机总是密切相关、同时并存的,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与时俱进。‎ ‎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发展经济要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 ‎④各国政府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国际合作,一旦危机发生,要共同采取措施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 ‎⑤规范股票和信贷市场,防范金融投机。‎ ‎⑥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1.论从史出:胡佛国情咨文凸显其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史料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结论 胡佛面对经济危机不想改变经济政策,实质上仍是坚持以自由放任为原则的反危机措施。不仅没能制止危机,反而使危机形势严重恶化。‎ ‎2.获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经济大危机的危害在中国市场的体现 材料 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1931年的美麦借款规定:“中国向美国粮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45万吨,此项麦价,嗣经结算,共美金9 212 826.56元,作为借款。”美麦连本带息,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30%以上。两年后,美国财政善后银公司向国民政府再次贷款5 000万美元,以购买美国的棉花和小麦。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汪效驷《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主要信息   ‎ 答案 经济大危机加剧了列强对中国市场的争抢,主要手段有:与中国政府签订合约;采取军事占领,控制中国部分市场等。这些手段不仅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而且,加快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考点二 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 ‎(3)新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4)新起点: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2.不同视角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视角: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视角: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视角: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视角: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史由证来:分析不同时期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论证美国主流媒体对新政态度的变化 ‎20世纪中期以前的部分书目 ‎21世纪初的部分书目 ‎ 塔格韦尔的《为民主而战》;伊克斯的《新民主》;华莱士的《新边疆》;埃诺迪的《罗斯福革命》;戴格勒的《超越我们的过去》;比尔德与史密斯合著的《未来的到来》;珀金斯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时代》;戈斯奈尔的《竞选者的冠军:罗斯福》;麦克唐纳的《复兴的威胁》;托马斯的《法西斯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等。‎ ‎——摘自胡国成《罗斯福 新政研究状况简介》‎ 托马斯·迪洛伦佐的《资本主义如何救了美国》;阿米蒂·什莱斯的《被遗忘的人:大萧条的新历史》(简介: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年代。罗斯福新政带领美国渡过难关——这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但那些“被遗忘的人”、那些新政下的牺牲者,他们的故事诉说的全然不是这么回事);H.W.布兰茨的《本阶级的叛徒》;伯顿·佛尔森的《新政还是苛政:罗斯福的经济遗产如何伤害了美国》;伯顿·W.小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等。‎ ‎——摘自凤凰网《美国涌动经济政策反思潮 ‎“衰落”情绪笼罩美国》 ‎ 提示 根据书名中“新民主”“超越”“未来”等词可知20世纪中期以前对新政的正面评价居多,根据“大萧条”“叛徒”“苛政”等词可知21世纪初对新政的负面评价居多。‎ 论证   ‎ 答案 在20世纪中期以前,对新政的评价是肯定积极作用占主流;21世纪初对新政的负面评价占主流。原因:20世纪中期以前,经济危机破坏巨大,人们希望尽快摆脱困境,对新政寄予深切希望,新政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来缓解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1世纪初,新政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政的历史负面影响暴露,尤其是美国新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对以往新政的评价产生怀疑和否定情绪,学者希望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为政府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5年 选择题T18,1920~1940年美国经济数据图 ‎2014年 选择题T16,罗斯福新政“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 ‎2013年 非选择题T23,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命题点:罗斯福新政后美国经济出现复苏 ‎(2015·江苏单科,18)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答案 D 解析 1921~1930年,美国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故A项错误。1930~1932年,罗斯福还未上台,美国尚未开始实施新政,故B项错误。1935年预算比重较上一年有所下降,故C项错误。由于实施新政,美国逐渐渡过经济大危机,故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D项正确。‎ ‎2.命题点: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理念的冲击 ‎(2014·江苏单科,16)《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信息“大多数美国人……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可知,他们主张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D项符合题意;第一种自由应在罗斯福新政之前,A项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未实现财富平等的分享,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方面,与政治自由无关,C项排除。‎ ‎3.命题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与评价 ‎(2013·江苏单科,23)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材料二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认识的史实依据 保守派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 与大商 业领袖 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①________。‎ 激进的 左派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 ‎②________。‎ 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 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 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 多数民众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答案 (1)事件: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或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2)因素: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表现:乐观情绪。‎ 新意:注重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 ‎(3)史实:①整顿金融体系(或监督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等)。‎ ‎②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或缓和劳资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 ‎(4)略。‎ 解析 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及曲线图,再现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失业率变化的事件。第(2)‎ 问考查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材料二认为罗斯福的个人魅力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此角度进行回答。第(3)问实际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为开放性问题,注意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1.命题点:贸易保护主义与世界经济危机的关系 ‎(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17)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 A.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B.有力地刺激了各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C.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D.客观上调节了各国的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 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与材料中“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相符,故C项正确。‎ ‎2.命题点:胡佛时代对经济危机的干预措施 ‎1931年12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这说明该计划(  )‎ A.坚持了自由放任政策 B.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 C.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 D.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胡佛向国会提交复兴计划大纲,说明并非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在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的措施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复兴计划大纲及内容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复兴计划大纲中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有利于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但材料未体现计划实行的效果,故D项错误。‎ ‎3.命题点:从历史的延续性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模式的变化 ‎(2017·南京高考诊断A卷,34)下面是高德步、王珏编的《世界经济史》第五篇章节目录摘录。本篇论述的历史主题是(  )‎ A.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 B.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 C.计划管理体制的确立 D.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答案 D 解析 经济大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凯恩斯主义,建立垄断资本主义,加之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市场经济,体现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故D项正确。‎ ‎4.命题点:罗斯福新政的社会质疑 ‎(2017·苏州高考考前演练二,34)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复兴局对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的雇主颁发蓝鹰标志,并号召消费者购买标示蓝鹰标志的产品。对此,有人在媒体上发表如下漫画,这表明作者(  )‎ A.站在罗斯福一边反对法西斯 B.质疑罗斯福新政侵犯自由 C.担心德国纳粹思想危害美国 D.拥护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漫画从一只蓝鹰最后演变成法西斯的标志符号,可见突出其“专制独裁”的特点,说明作者质疑罗斯福新政侵犯自由,故B项正确。‎ ‎5.命题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养老金保障制度,解决民生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一致性,故B项正确。A、D两项属于《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排除;提高农副产品补贴是调整农业的措施,排除C项。‎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南通、扬州、泰州二模)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从外国到中国,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 近年来则侧重于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找原因,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的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大危机的原因分析不可能取得定论 B.社会制度分析方法已无法解释经济危机 C.历史研究需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 D.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接近于历史真相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表明对其研究的深入,充分的研究有利于正确的认识,“不可能取得定论”说法过于武断,故A项错误;社会制度分析方法也是研究方法之一,“研究重点”的变化不等于“无法解释”,故B项错误;材料中“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近年来则侧重于从……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找原因,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表明研究视角的多样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表明近年来侧重于研究具体问题,历史真相既需要微观具体,也需要宏观视野,二者相辅相成,故D项错误。‎ ‎2.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它客观反映了(  )‎ A.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答案 A 解析 根据“1929~1930年”“1931年”等年份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再根据“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可知美国为了寻求商品销售市场,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与苏联发展贸易关系,故A项正确。‎ ‎3.(2017·盐城一模,35)从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碍了国际关系的程度。“经济民族主义”体现在(  )‎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C.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D.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 答案 C 解析 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保护了国内市场,但压缩了国际市场,因而会损害其他国家利益,故C项正确。‎ ‎4.(2018·无锡调研)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答案 B 解析 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收购农产品、举办公共工程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这种干预是有限的,没有对工业采取直接的措施,政府支出数额有限,故B项正确。‎ ‎5.(2017·泰州高三第二学期联考,34)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洲出现了—种社会思潮,“企图在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寻找“中间路线”。这种“中间路线”(  )‎ A.其实质是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失败 B.企图通过通货紧缩解决经济危机 C.目的是用政府权力替代市场机制 D.主张以扩大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的恶果,故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故A项错误;大危机的特征是生产过剩,通过通货紧缩不能解决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中间路线”是政府和市场同时并存,并非政府替代市场,故C项错误;大危机的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刺激消费来刺激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6.1934年1月,罗斯福政府决定废除金本位制,把美元与黄金的兑换价格从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提高到兑换35美元。这一措施对美国的主要作用是(  )‎ A.成为新政最重要的措施 B.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奠基 C.促进了美国外贸的发展 D.刺激了其国内的消费和生产 答案 C 解析 新政最重要的措施是颁布《工业复兴法》,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应对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美元和黄金的比价可以看出是实行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的商品进入别国市场,故C项正确;实行美元贬值并不能刺激国内消费和生产,故D项错误。‎ ‎7.阅读分析下图,判断其最有可能反映的是美国(  )‎ A.通货膨胀率 B.经济增长率 C.财政赤字率 D.失业率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不断扩大政府开支、加大纸币发行量,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好转,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美国政府整顿金融、调节农业、社会救济、以工代赈都会扩大政府开支,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尤其是以工代赈会降低失业率,故D项正确。‎ ‎8.(2018·宿迁一模文综,35)新政期间,罗斯福取消民用工程局临时性救济的做法,而实施“以工代赈”的公共工程计划。该政策实施的深远影响是(  )‎ A.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缓和社会矛盾 C.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 D.缓解失业压力 答案 C 解析 相比临时性的救济,“以工代赈”的救济是为失业者提供了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和自食其力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和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 ‎9.(2017·徐州、连云港、宿迁5月模拟)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多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其目的在于(  )‎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梁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万幢 ‎66.4万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实现国家干预经济 B.建立福利制度 C.创造企业复兴条件 D.缓解失业压力 答案 D 解析 “‘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多亿美元”修建工程的目的是缓解失业压力,D项正确。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不是为了实现国家干预经济,A项错误;建立福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与修建工程的信息不符,B项错误;修建公共建筑、新道路等只涉及部分企业,政府不可能花费130多亿美元只关注部分企业的复兴,C项错误。‎ ‎10.(2018·邳州一模,34)1933年,为了保证美国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 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方法与措施,罗斯福政府(  )‎ A.实行美元贬值策略 B.建立失业保障制度 C.颁布工业复兴法案 D.规定紧急救济方案 答案 C 解析 实行美元贬值策略有利于刺激出口,和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建立失业保障制度主要针对失业者进行救济,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颁布工业复兴法案有利于由国家干预、调节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条件,故C项正确;规定紧急救济方案是政府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11.《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因为该法(  )‎ A.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 B.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 C.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矛盾 D.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 答案 C 解析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而不是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B项属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改革,故B项错误;该法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故C项正确;D项属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的措施,故D项错误。‎ ‎12.1933年5月,美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1936年又将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这一变化(  )‎ A.维护了失业群体的独立精神 B.缓解了政府财政赤字的压力 C.忽略了州政府及救济者的责任 D.奠定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基础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1936年又将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可知使青年人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一方面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维护了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自尊心,故A项正确。‎ ‎13.(2018·无锡一模)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 A.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 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社会保障计划,与政府机构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社会保障计划本身属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开创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但题干问的是这一计划的目的,故B、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实施社会保障计划”可知,这是为了保障底层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14.(2017·靖江高三期末,18)“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里突出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经济政策上存在漏洞 D.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答案 A 解析 罗斯福新政最大特点——政府干预,所以成为“神话”,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缓和社会矛盾,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之一,但不是主要影响,也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故B项错误;“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意在肯定罗斯福新政,故C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政治经济哪个意义更大,故D项错误。‎ ‎15.(2017·南京市高三三模考试)1933年12月31日,凯恩斯在信中敦促罗斯福将NRA(全国工业复兴署)束之高阁,称NRA为一个“戴着复兴假面具而实质上也许会阻碍复兴”的机构,而应该致力于促进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操作。对此,凯恩斯解释说:“只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指望政府支出会不断起到主导作用。”凯恩斯旨在(  )‎ A.反对政府行政职能过大 B.避免国家出现财政赤字 C.强调国家加强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引发过剩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凯恩斯反对设置NRA(全国工业复兴署),因为它会阻碍美国经济的复兴,他认为“……人们才会指望政府支出会不断起到主导作用”,说明凯恩斯的目的在于反对政府行政职能过大,政府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操作,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2017·苏锡常镇高三二模)社会危机期间,民众的心理与情绪对能否稳定局势至关重要,‎ 政治家也把安抚民众作为扭转危机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经济危机引发的暴跌,胡佛的第一反应是把它当做一种心理现象。他选择了“大萧条”这个词,因为它听起来没有“恐慌”或“危机”那么可怕。1929年12月,他宣布“情况基本好转”。三个月后,他说最坏的状况会在60天后结束。1930年5月底,他预计经济会在秋季恢复正常,然而市场在6月全面崩溃,他却告诉为公共项目请愿的代表们:“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叙事史》‎ 材料二 3月12日星期日夜间,罗斯福第一次向全国人民发表“炉边谈话”,在谈话中他用热情感人的声调向他们保证,现在把积蓄送回银行是安全的,估计至少有6 000万人在收音机旁收听了他的谈话。效果果然不错,次日上午在12个设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城市,当银行开门时人们不是来提款而是来存款,表明公众情绪已发生急剧的转变。正如艾格尼丝·迈耶所指出的:“人民相信这个政府,恰如他们过去不相信它一样;这就是整个形势的奥妙之处。”……在罗斯福在任期间,这样的“谈话”不下35次。——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指出令美国民众情绪“恐慌”的因素。胡佛认为1930年5月底“‘大萧条’已经结束了”是否符合事实?为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首要措施及其目的。从结果来看,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胡佛讲话与罗斯福“炉边谈话”产生不同效果的政策原因,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 (1)因素:1929年经济危机。不符合。依据:市场的全面崩溃。‎ ‎(2)首要措施:整顿银行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 目的:稳定公众情绪;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 达到了。说明:“当银行开门时人们不是来提款而是来存款”。‎ ‎(3)政策:胡佛自由放任;罗斯福国家干预。‎ 启发:要因势改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