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天水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天水一中2018级高三第一次考试试题 历史试 题(文科)‎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5分,共70分。)‎ ‎1. 从某种程度上说,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持关系,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这说明在周代 A. 诸侯拥有了与周天子同等的权利与义务 B. 以分封制作为政治统治的核心 C. 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 D. 中央集权的体制已经初具规模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这说明诸侯与周天子并不是同等的权利与义务,故A错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属于宗法制的内容,不是分封制,故B错误;材料“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反映了周代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故C正确;周代并未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的特点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材料反映了 A. 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 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 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 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明代制度 “和过去大体相似”到清代行政“成了私下的秘密”,不再像前代那样“有制度可循”,这一变化反映了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置等制度调整,行政成为私密,皇帝权力不再受制度的牵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发生了不同以往的重大变化,C项符合题意;材料探讨的是清朝政治的发展问题,A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分析军机处与内阁的不同,而是将其代表的清代行政与之前的政治比较,探讨的是清代国家管理上的变化, 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变化,不是内阁与军机上的相同之处,D项错误。‎ ‎3. 公元6世纪的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在出现严重政治争论的时候,保持中立或不参与的将被剥夺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A. 民主政治存在弊端 B. 重视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 C. 公民参政热情不高 D. 公民的参政权利受到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公民在政治争论中保持中立或者不参与争论,意味着其并未充分行使公民权,因此雅典法律相关规定说明当时雅典重视对公民政治素养的培养,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材料中并未提供保持中立或者不参与争论的公民数量,因此无法得出公民参政热情高低的结论,排除C;雅典法律的目的在于鼓励公民充分行使参政权利,而非限制公民参政,选项D排除。‎ ‎4. 《十二铜表法》规定: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会议的权力。这一规定蕴含的原则是 A. 社会契约 B. 天赋人权 C. 法律至上 D. 司法独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规定: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会议”的权力。这一规定蕴含着司法独立的原则,D项正确;社会契约、天赋人权和法律至上都与“专属百人团会议”才能判决“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规定不符,ABC三项错误。‎ ‎5. 1830年英国辉格党人要求改革下院选举制度,时任首相的托利党领袖威灵顿公爵竭力反对,他认为英国现行的选举制度“完美无缺”。这一顽固立场使首相威信大跌,托利党内阁垮台。辉格党人组阁后提出的改革法案在下院获得通过,但遭上院否决。此事在英国引发骚乱,辉 格党人利用时局迫使国王和上院让步,最终于1832年通过议会选举改革的法案。材料反映 A.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 辉格党和托利党的根本利益难以调和 C. 斗争与妥协推动英国宪政制度完善 D. 立宪政体未能有效阻止国王和上院专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辉格党人组阁后提出的改革法案在下院获得通过,但遭上院否决。此事在英国引发骚乱,辉格党人利用时局迫使国王和上院让步,最终于1832年通过议会选举改革的法案。”可知,斗争与妥协推动英国宪政制度完善。故答案为C项;《权利法案》没有遭到破坏,依然是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议会的主要权力在下院,排除D项。‎ ‎6. 197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的窃听丑闻,即“水门事件”爆发后,《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民主党候选人乔治·戈迈文声称水门事件是对美国民主与自由的践踏;国会也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材料最能体现美国 A. 主权在民原则 B. 天赋人权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答案】C ‎【解析】‎ ‎“《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和国会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体现的是总统权力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最能体现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故答案为C项。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出联邦制原则,排除D项。‎ 点睛:美国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①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②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制来实现的。‎ ‎7. 下表是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 年代 法案 主要内容 ‎1883年 ‎《疾病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护理、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 ‎1884年 ‎《意外事故保险法》‎ 保险费的2/3由个人承担,仅占每天工资的1.5%,1/3由雇主支付。保险包括免费医疗、医疗护理、死亡丧界、病中休养等。‎ ‎1889年 通过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年满70岁即可享受老年赡养费。‎ 上表反映了德国 A. 专制体制完善 B. 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 C. 社会管理的进步 D. 帝国议会独掌立法大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废保险法》,说明德国的社会管理不断完善,故C正确;表格信息反映的是社会保障问题,无法体现专制体制问题,排除A;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是在二战后,故B项错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掌握立法权,故D错误。‎ ‎8. 1858年,在中国与英、美、法三国的税则谈判中,清廷代表桂良等人一方面指出“皇上驭天下之大柄,唯信与财”,多次强调“利柄应该收回,税则不可轻免”;另一方面,桂良等人已经看到,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这表明 A. 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内政外交 B. 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 C. 中国传统外交体制逐渐转型 D. 政府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桂良一方面强调清廷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也看到对待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体现对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反思,反映了向近代外交的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的对外关系,没有涉及内政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朝中央集权的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外交经济制度的完善,故D项错误。‎ ‎9.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 B. 塑造新的意识形态 C. 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 D. 应对尊孔复古逆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教育领域废除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这是为了在思想领域塑造与民国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故B选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让广大民众参与政权的措施,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高国民思想觉悟的措施和政策,故C错误。尊孔复古逆流发生于袁世凯复辟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辛亥革命,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教育领域除了以需家思想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这是为了在思想领域塑造与民国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10. “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1912年。到1919年底,在《申报》可检索到30条,平均每年不到4条。1925年迅猛增加到81条,报刊的发行量也随之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A. 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 B. 精英阶层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 C.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 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 ‎【答案】C ‎【解析】‎ ‎【详解】历经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具有民族建构意义的重大事件的刺激,民族观念通过大众传播渠道逐渐深入下层民众。而国民运动的发展,使这一观念进一步走向普及,C正确;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不符合材料现象原因,A错误;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在甲午战争之后已经出现,B错误;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属于报刊的功能,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错误。‎ ‎11. 《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革命,当时工人们选举产生了工人代表会议即苏维埃,以协调他们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尽管苏维埃当时遭到了镇压,但它们作为鼓动和直接行动的机构已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与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所具有的主要“价值”是 A. 以推翻沙皇专制为革命目标 B. 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C. 同工农群众联系紧密 D.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具有的独特优势是其与工农群众联系紧密,在发动群众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故C正确;1905年革命资产阶级和工人苏维埃都以推翻沙皇专制为革命目标,无法体现与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所具有的主要“价值”,排除A;苏维埃只是掌握了大部分武装,不是全部,排除B;材料反映工人苏维埃在1905年的革命的作用,此时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工人们选举产生了工人代表会议即苏维埃,以协调他们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 ‎12. 1836年6月,在木工威廉·洛维特的领导下,伦敦工人协会发布了《人民宪章》,要求普选权,随后开展了“全国请愿书”签名活动,到1839年5月前,签名人数已超过129万。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高涨 B. 早期工人运动以和平方式为主 C. 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第一个战斗纲领 D. 无产阶级具有伟大的政治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伦敦工人协会发布了《人民宪章》,要求普选权,随即开展“全国请愿书”签名活动,到1839年5月前,签名人数超过了129万,这说明无产阶级力量的强大,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号召力,故选D;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在1848年,A错误;早期工人运动如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不是和平为主,B错误;国际工人运动第一个战斗纲领是《共产党宣言》是在1848年发表的,C错误。‎ ‎13. 《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 A. 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B. 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C. 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D. 不同的政治理想决定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出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的差异带来他们的政治行为的不同,故C项正确;纳粹德国的诉求不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A项排除;纳粹德国为了实理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是不合理的,B项排除;纳粹德国的政治理想是反人类的,不能体现世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D项排除。‎ ‎14. 2017年3月2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其中有如图这件绘制于20世纪早期的展品。瓷盘中央是一座冒着白烟的红色工厂,周围放射出的光芒驱散了过去专制社会的黑暗。一名男性(工人)从左侧走进,他手里举着的锤子,脚边有一个齿轮。他马上就要踏上一片在石间散落着单词KAPITAL(资本)的地方。这件展品宣传的是 A. 英国革命 B. 明治维新 C. 巴黎公社 D. 十月革命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20世纪早期的展品”“红色工厂,周围放射出的光芒驱散了过去专制社会的黑暗”“他手里举着的锤子,脚边有一个齿轮。他马上就要踏上一片在石间散落着单词KAPITAL(资本)的地方”可知,这是20世纪初,工人阶级打破资本主义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1917年的十月革命,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中的“20世纪早期”。‎ ‎15. 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暴露的种种弊端,圣西门主张一切人都要劳动,废除一切特权,实现人的完全平等;傅立叶抨击商业是资本主义罪恶和灾难的集中表现,主张妇女解放;欧文提出建立公社劳动联合体,消除城乡对立。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上述主张旨在( )。‎ A. 改造现实,勾画未来理想社会 B. 解释世界,科学指导工人运动 C. 完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 D. 宣扬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圣西门反对现实生活中“特权”现象,希望未来社会人人“完全平等”,傅立叶抨击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罪恶,希望妇女能得到解放,欧文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消除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对立,因此他们提出的主张旨在改造现实,勾画未来理想社会,故选择A项;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科学理论指导,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学说,排除C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是指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反对的是教会和封建势力,排除D项。‎ ‎16.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迅速提高群众参政能力 B. 增强人民当家作主意识 C. 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是增强人民当家作主意识,故B正确。群众参政能力不能迅速提高,且与题干“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不符,故A错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结成的革命統一战线,与建国后的国家实际不符,故C错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是政治程序,与“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的思想宣传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 ‎17. 黄炎培说:“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一所新的大厦来。这大厦是钢骨水泥的许多柱子撑起来的。这些柱子是什么?第一是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这些单位就是一根一根柱子。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战线。”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大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B. “柱子”体现了平等团结的愿景 C. “第一”凸现共产党领导地位 D. “钢骨水泥”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 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战线”,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性质,D解读有误,符合题意,故选D;根据“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一所新的大厦来。……这些柱子是什么?第一是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这些单位就是一根一根柱子”可知, “大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体现共产党领导地位,“柱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的平等团结,ABC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8. 《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A. 社会主义性 B. 完备性 C. 过渡性 D. 人民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说明宪法保护广大人民的社会保障权力,体现了宪法的人民性,故D正确;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宪法关于社会保障的规定,无法体现宪法是否完备,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宪法关于社会保障的规定,无法体现宪法的过渡性,排除C。‎ ‎19. 此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 曾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 D. 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结合所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A正确;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联系所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史实和意义分析解答。‎ ‎20.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A.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实现直接“三通”‎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A正确;实现直接“三通”是双方交流的步骤,排除B;加强经济密切合作是双方交流的体现,排除C;践行“一国两制”构想是两岸统一的结果,排除D。‎ ‎21. “一个关键因素是把新政权与过去联系起来,借此大力寻求正统性的最广泛的基础……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这一现象表明(  )‎ A. 抗战时期中共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 B. 新中国初期沿用了统一战线的策略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D.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借此大力寻求正统性的最广泛的基础”“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等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仍然团结无党派人士和民主人士,这沿用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策略,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人大制度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建国初期的内容,而不是新时期,排除D项。‎ ‎22.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 A. 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 B. 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C. 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 D. 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民法典的起草加快”“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列法律法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主要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助推法制建设,C正确。A中最完备说法绝对,排除。依法治国方略开始提出是1997年,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D错误。‎ ‎23.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承认现存世界是多样化的,认为多样化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有矛盾斗争一面,也有互相依赖的一面。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在处理一系列国际问题时存在着共同利益,需要进行合作,也可以进行合作。这有利于 A. 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 加速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D. 完善世贸组织的规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发展。新时期中国国家领导人以更加务实的观念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到国家间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大国之间在处理国际问题时要更加务实,这有助于改善中国同外界的关系,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A项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在当时并未瓦解,B项不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当时尚未成立,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 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饶伯森说:“这一会议为周恩来提供了讲坛,使他可以在反殖民 主义的掩护下向一些幼稚的听众传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中共还可能提出一些没有一个亚洲国家领导人敢于反对的反殖民主义的决议。”这一会议 A. 促使了中国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 B. 认同了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C. 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主张 D. 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会议应当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答案为B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排除A项;C项不是万隆会议的内容,D项不是万隆会议的影响,均排除。‎ 点睛: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认为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来掌握,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25. 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1个,到冷战结束前的1989年增加到37个。同期中国参加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则由71个增加到677个。到1997年,两者分别增加到52个和1163个。1977年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有45项,改革开放至冷战结束有112项。这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A. 积极融入国际体系走向世界 B. 实行全方位外交提高了国际地位 C. 抛弃闭关锁国转向对外开放 D. 受冷战制约对外韬光养晦 ‎【答案】A ‎【解析】‎ ‎【详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参加的政府间以及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数量显著增长,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走向世界,故选A;全方位外交应包括以联合国和其他各种国际组织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以及各种双边外交,B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前中国并非闭关锁国,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受冷战制约”,排除D。‎ ‎26. ‎ 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前指示:“对这次会议持积极态度,力争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促进国际形势的缓和……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同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这次国际会议 A. 是对“一边倒”战略的阐释与体现 B. 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定型 C. 使新中国国际大国地位得以体现 D. 反帝反殖团结合作的亚非精神形成 ‎【答案】C ‎【解析】‎ 从“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同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可以看出这次会议目的在于提升中国的形象和地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符合与西欧的关系;B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错误,不是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 点睛: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可以基本对这次会议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结合“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基本判断出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由此可以确定基本答案。‎ ‎27. 下表是关于1954—1955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 时间 记录 ‎1954年6月 周恩来访问印度,向尼赫鲁表示:中国赞同正在酝酿中的召开亚非会议的计划 ‎1954年12月 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认为,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非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 ‎1955年1月 毛泽东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责成周恩来亲自负责准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方案 A. 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 B. 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C. 强化意识形态,提升国际地位 D. 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洲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说明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发展同亚训、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故选D;材料反映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并非“发展睦邻外交”,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苏联”,排除B;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主要目的是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C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28. 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A.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 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而不是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故B错误;根据题干“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可以看出这是新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故C正确。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不是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故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30分。第29题14分,第30题16分)‎ ‎29. 【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现在,越来越多的德国人也准备开始了解这位一百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德国左翼党领袖拉方丹自然是马克思的坚定信徒。因为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德国现任财长施泰因布吕克,甚至成了马克思的粉丝,他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杂志采访时说:“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承认马克思理论的相当一部分是不错的。”《汉堡晚报》则评论说:“现在马克思的魅力正在飞速增加。”‎ ‎——《广州日报》‎ 材料二据俄罗斯 国际文传电讯报道:2000年12月31日,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人教版教材历史《选修4》‎ 材料三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越来越多的德国人也准备开始了解这位一百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 ‎(2)俄国人民为什么推举列宁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怎样多次挽救中国革命的?‎ ‎【答案】(1)原因: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 ‎(2)原因: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解析】‎ ‎【分析】‎ ‎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 ‎(2)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等方面概括。‎ ‎30.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 材料二 ‎ ‎ 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材料三 序号 重大事件 ‎①‎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等各界代表出席。‎ ‎②‎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④‎ ‎1980年,广西宜州市合寨村村民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直接差额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率先实行村民自治。‎ ‎⑤‎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包括《1982年宪法》《民法通则》《刑法》《行政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 ‎⑥‎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⑦‎ ‎1984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⑧‎ ‎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塞罗对法律的基本认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以英、美其中一国近代民主制度确立的史实为例,阐释以上观点。‎ ‎(3)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阅读材料三,围绕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某个方面,选用两则历史资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用所选资料对主题加以说明。‎ ‎【答案】(1)认识:法律具有广泛性;法律是理性的表现(法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律独立于宗教和政治之外。‎ ‎(2)示例1: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君权神授遭到否定,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 示例2:1776年,北美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美国人民在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的重要性。经过制宪斗争,通过了《1787年宪法》。这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既加强了国家权力,又突出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保证了国家政治上的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主题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序号:①⑤‎ 说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主题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法律保障 序号:③⑥‎ 说明:1954年宪法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成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法律保障。这一发展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3: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与扩大 序号:④⑧‎ 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由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进行村民自治,到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法律形式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这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和对群众民主权利的保障,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表现。‎ ‎【解析】‎ ‎【详解】(1)“认识”,依据材料一信息“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概括得出:法律具有广泛性、法律是理性的表现;由材料信心“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概括得出:法律独立于宗教和政治之外。‎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由材料二信息“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得出“观点”: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然后用立法手段固定革命成果。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如,英国通过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通过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或者,美国通过1776年的独立战争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通过《1787年宪法》加强了国家权力,突出了“分权与制衡”原则,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保证了国家政治上的稳定。‎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三信息,然后围绕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某个方面,选用两则历史资料并提炼一个主题,该主题必须明确;再次,运用所选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主题加以说明。“主题”,依据材料信息中的①⑤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由③⑥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法律保障;由④⑧得出: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与扩大。“说明”,依据相应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