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年高二春季联赛试题 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年高二春季联赛试题 历史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年春季联赛(高二)‎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至第6页,第II卷第7至第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II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 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2.孔子提出“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倡“仁政”,墨子提出“非攻”等。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A.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共识 B.诸侯争霸的客观需要 C.社会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D.适应了各国改革需求 ‎3.有学者指出,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说明 A.郡国并行制有其历史因素 B.汉代统一的局面将被打破 C.汉初期尚未具备统一基础 D.汉代君主专制度空前加强 ‎4.有观点认为,古代中国“由于帝国军事——官僚政治体制所造成的病态消费极为膨胀,……促使手工业部门结构恶性‘浮肿’,纺织、陶瓷、酿酒、制茶、金银首饰以致造纸印刷等都病态地偏向政府官僚的奢侈消费一头倾斜。”这种现象导致了 A.民营工商业发展空间较小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主导地位 C.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西方 ‎5.下列图片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北魏至唐代时期社会风貌,据此可以得出 A.佛教十分盛行 B.多元文明交融 C.汉字艺术发展 D.绘画成就突出 ‎6.据专家研究,清朝雍正年间,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将军、提督、按察使等多重关系之间,已形成相互以密折形式监督报告对方的“情报网”,大小文武官员无不在这种监视网络的扫描范围之内。这种做法 A.导致了地方机构臃肿 B.铲除了官吏贪腐根源 C.抑制了地方创新精神 D.健全了国家监察体系 ‎7.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同时,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也经常成为明清小说和戏曲的主人公。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社会影响日渐式微 B.反封建专制思想的深刻影响 C.追求个性自由平等蔚然成风 D.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8.1876年,两江总督迫于当地士绅的压力,拆毁了才修建两年的淞沪铁路。郭嵩焘出任清政府驻英国公使时,文士们刻薄地讥讽他弃圣贤之邦而追随于洋鬼,并迫使官府拆毁了郭嵩焘出使英国时所写日记的印版。这两件事情说明了当时 A.洋务派眼界狭窄 B.清政府顽固守旧 C.顽固派竭力阻挠 D.强大的社会惰性 ‎9.1886年,北洋舰队第一次在黄海上举行操练时,太监李莲英担任最重要的检阅官;1891年舰队出访日本时,旗舰“定远舰”‎ 两尊主炮炮管上竟晾晒着两水兵的衣物。据此可以推知A.清政府不重视海军建设 B.清军军纪败坏军备废弛 C.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D.清廷军事管理体制落后 ‎10.‎ 此表说明了 A.他们投身革命源自仕途失败 B.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广东西学影响超过上海地区 D.近代民主革命皆从广东发源 ‎11.1900年前,出国留学人数较少,20世纪初年大增,仅以留学日本为例,就从1903年初的900人发展到1906年的8000多人。同时国内中小学堂也雨后春笋般兴起,到1909年,全国中小学堂共计有52138所,累计中小学生1563214人。这种现象 A.表明新式教育已完全取代了旧式教育 B.说明教育发展不均衡情况已得到解决 C.推动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D.促进了新的知识分子群初步形成 ‎12.新文化运动初期,追求“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成为反对旧礼教的思想武器;但伴随着运动的发展,“改造社会”、“建设新社会”被思想界逐渐提到了突出而重要的地位。这种变化可说明 A.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条件初步具备 B.思想界已形成了救亡图存方式的共识 C.当时知识分子们认清了中国基本国情 D.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13.1929年,毛泽东等率领红军建立了赣南、闽西根据地,并开展了分田运动。与井冈山时期相比,在原则上作了重大修改,一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二是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这田由他人私有,别人不得侵犯”。这些修改A.开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B.形成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土地革命方案 C.使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成为全党共识 D.彻底地纠正了大革命后党内“左倾”错误 ‎14.对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有史学家评论到:“在正面战场上,只是在日本侵略军发动局部进攻时才发生比较激烈的战役……但这种战役一般都以日本停止进攻而结束。”该评论 A.肯定国民党军队仍积极抗战 B.指出国民党军队消极避战行为 C.强调日本仍能持续全面进攻 D.认为正面战场仍为抗战主战场 ‎15.史料表明,1953-1957年间,上海共有21万人支援内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万多人,熟练技术工8万多人,还有5万多人的设计、建设、安装队伍参加内地工程建设。这些支援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有助于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有利于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 ‎16.推动表2经济增速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A.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结果 B.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推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D.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17.美国学者指出,古希腊“繁忙的公共世界给个人内心体验留下的空间很小”、“强烈的政治关系把不适合人类集团的领土组织的行动和情感排除在外”。该结论分析意在 A.批判城邦政治的局限性 B.肯定希腊文明辉煌成就 C.阐释希腊文明兴起原因 D.强调希腊人热心于政治 ‎18.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假设“自然”规定了某些必须遵守的规范,法的戒律是让人活着而有尊严,而不损害他人。这表明 A.法律起源于自然 B.法律本身具有尊严 C.法律应顺应民心 D.法律理应公平正义 ‎19.1694年,英国议会创办英格兰银行,允许发行国债,并规定可以借款给政府,但必须由议会担保偿还,改变了以前以国王的名义举债并认为偿还债务是国王私人的做法。这种变化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B.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C.满足了工业革命所需的资本 D.促进了英国实力较快地发展 ‎20.康德认为,仔细分析人类大脑结构和容量将使我们]掌握准确而必要的有关感觉经验性质的知识,因为不可知事物本身只能通过人类感觉和思维模式才能被感知。据此分析,康德主张 A.人的大脑结构和容量影响思维 B.人类应该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C.人类无法感觉不可知事物 D.人的感觉判断有高低之分:‎ ‎21.17-‎ ‎19世纪,欧洲虽是铜的主要供给地,但铜的总需求量并不很大。19世纪末叶,随着世界铜需求量大增,美国开始开发铜矿,炼铜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精铜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60%。导致世界铜供给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欧洲铜产量严重不足 B.美国铜矿资源储藏丰富 C.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世界经济重心已转美国 ‎22.‎ 据此我们可以推知 A.苏联等东欧三国重工业较为发达 B.欧共体等三国综合实力显著上升 C.苏联模式制约着工业效率 D.西欧三国中法国发展最快 ‎23.1992年,欧盟成员国丹麦首次公投否决欧盟条约的通过;2005年,法国和荷兰先后也公投否决《欧盟宪法条约》;2018年11月,欧盟除英国外的27国领导人一致通过英国“脱欧”协议草案;2020年1月,英国正式宣布脱欧。这些事件表明 A.全球化阻力越来越大 B.英国与欧盟关系恶化 C.各国民族主义较盛行 D.利益永置于国家之首 ‎24.一战后,欧洲很多作家和艺术家们热衷于探索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而不涉及公众和官方话题,并冒着无法被别人理解的风险,由此去创作自己钟意的作品。这类作品 A.割裂了与现实关联 B.利于人们情感共振 C.继承了欧洲文学的风格 D.突出了对非理性的关注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25题21分,26题19分,27题12分,共计52分。)‎ ‎25.(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悠远久长。反观历史,饥荒不断,据统计,从公元前18世纪以来的4000年间,共计发生各种灾害有5500多次,平均每半年即发生灾害一次。为此,历代统治者往往将粮食看作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物资,把它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最早的粮食安全思想反映在《礼制·王制》,提出“耕三馀一”‎ ‎,即粮食的安全系数为50%,按粮食的年度计算,年末的库存率(包括政府和民间库存)相当于半年的粮食消费量。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的作用,如乾隆时期,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超过6000亿斤,1984年粮食产量超过8000亿斤,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13000亿斤,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主要做法以及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基本因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8分)‎ ‎26.(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新儒学最伟大的哲学家朱熹(1130-1200年)在世时,新儒学在南宋时期得到全面发展。但是朱熹及其门徒没有像孔子及其门徒那样,忠实地维持古代的思想。‎ ‎——摘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孪生却又相互对抗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分别强调了欧洲文化传统的不同方面。受到复兴异教古代知识、技术和优雅风度鼓舞的人们赞美欧洲历史上的希腊一罗马时代,而那些渴望根据《圣经》改革宗教的虔诚教徒则从西方文明的犹太——基督教成分中吸取营养。两个阵营中少数忠诚的人力图完全否定对方;但这是不正常的,因为这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场复杂的交叉演出。‎ ‎——摘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主要内涵并说明新儒学没有“忠实地维持古代的思想”的历史背景。(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场复杂的交叉演出”观点。(10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有三大要素:时、地、人。在时间——空间——‎ 人类三维构成的历史坐标系上,围绕着求生存、求发展的主题,落实到各个民族、国家,凸显出来的整体图像,多是升降不定的波浪形曲线,有起有落,绝少一路飙升。‎ ‎——摘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内容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年春季联赛(高二)‎ 历史试题答案 ‎ 选择题:1-10 DCAAB CDDDB 11-24 DABBB AADDB CCDD ‎1.D【解析】距今5000年的龙山文化处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晚期,众多考古发现并证明,这一时期已出现了权贵阶层和明显的阶级分化,材料中所示的宫殿、天文等建筑和礼器等表明,龙山文化时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发展已从部落逐步发展到国家的趋势,故选D项。材料仅仅言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不足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排除A项。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出现了天文建筑,但无法证明当时天文学十分发达,更何况当时处于较低生产力水平,,排除C项。‎ ‎2.C【解析】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因此选C。一些主要学派提倡民本思想但不能说明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墨子代表的是下层平民利益,不能说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和适应了各国改革的需要,另外诸如孔子、孟子、墨子的主张在当时并未为各国所采纳,排除B、D两项。‎ ‎3.A【解析】材料明确指出汉朝政权虽已建立,但东西文化的融合尚不充分,正如有人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因此,汉政权建立后,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考虑东西文化差异,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故选A项。从已学知识可知,排除B项。汉初国家统一已完成,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 ‎4.A【解析】材料旨在表明古代中国由于军事——官僚政治体制所造成的病态消费促使涉及生活消费领域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病态偏向,从而导致了官府对手工业的严厉控制,这必然束缚了民营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空间,故选A项。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而且材料也未涉及到统一的国内市场,排除。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5.B【解析】三幅图片均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北魏至唐代时期的艺术成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前两幅既表现了石刻艺术成就,也表现了佛教对当时中华文明的影响,第三幅则表现了西域和周边邻国文明对当时舞蹈艺术的影响,并非单一地显示某种艺术成就。因此,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6.C【解析】材料表明了雍正时期这些做法使各级官员之间相互严密监视和严厉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地方分裂对抗中央的隐患,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但是这种做法的代价却是地方吏治失去了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严重扼杀了地方相对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故选C项。材料并未显示出地方军政机构臃肿,排除A项。B、D两项说法太过于绝对化,排除。‎ ‎7.D【解析】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且日益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排除A项。明清之际虽然出现了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活跃儒家思想家,他们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但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十分有限,排除B、C两项。之所以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成为明清小说和戏曲的主人公,恰恰表明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带来了社会娱乐活动日益丰富,故选D项。‎ ‎8.D【解析】由材料可以观之,并非说明洋务派,排除A项。也非仅指清政府和顽固派的,排除B、C两项。材料表明,当时社会上反对“夷务”和“洋务”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恰恰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偏见和大部分人们心理惰性的存在,成为洋务运动推进的重要阻力之一,故选D项。‎ ‎9.D【解析】北洋舰队“太监阅兵”反映出清政府不重视海军建设,但“炮管晒裤”则说明清军军纪败坏军备废弛,排除A、B两项。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从材料“太监阅兵”“炮管晒裤”中可以推知出,清朝海军军事管理体制存在严重不足,故选D项。‎ ‎10.B【解析】A、C、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从材料中所列的近代广东名人的事迹来看,可以看出近代以来,由于广东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西学传播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影响,从而出现了诸如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领导人,并且这些变法和革命运动更是对近代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故选B项。‎ ‎11.D【解析】19世纪末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主要的仍是那种旧式的封建士大夫,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力量的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但20世纪初,伴随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和民族意识的逐步兴起,加上清政府废科举、奖励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等举措和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从而促进了近代教育较快发展,随之也推动了新的知识分子群逐步兴起与壮大,故选D项。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均排除。C项是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排除。‎ ‎12.A【解析】新文化运动初期,高举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旗号,主张追求“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 ‎,这虽然在反对旧文化、旧礼教的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主张显然把个人的权利看得高于一切,与追求整个国家民族的解放相距甚远,也不可能使当时中国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伴随运动的发展,改造社会的问题被思想界逐渐提到了突出而重要的地位,更成为先进青年关注的焦点。这种新的觉悟和新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故选A项。B项带有绝对化,排除。认清中国国情发生在中共二大后,排除C项。D项说法既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偏离历史史实,排除。‎ ‎13.B【解析】开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始于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排除A项。红军在赣南、闽西根据地采取新的分田办法,既避免严重侵犯了农村中农阶级的利益,又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推动了中共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且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故选B项。直到1930年,中共党内还存在比较激烈的革命道路之争,排除C项。同样,1929年底到长征前期,党内还一度出现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排除D项。‎ ‎14.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旨在批评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政策,实际上,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排除A项,B项正确。材料指出日本发动局部进攻后便停止了进攻,说明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兵力已明显不足,无法发动大规模的持续的进攻,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认为正面战场仍为主战场,排除D项。‎ ‎15.B【解析】国民经济恢复于1952年底,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作为我国经济、科技中心,云集了全国大部分工程科技人才,“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政府利用上海的人才优势,加大上海对内地建设的人才支持力度,其主要目的就是确保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实施,从而解决内地工业化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和建设经验,故选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于1965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上海人才支援内地建设,而不是人才的合理流动,排除D项。‎ ‎16.A【解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长期以来人们关注而思想上尚未完全弄清的许多重大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同年的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热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故选A项。我国政府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始于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C、D两项出现于21世纪初,均排除。‎ ‎17.A【解析】材料中所言古希腊“繁忙的公共世界”和“强烈的政治关系”‎ 指的是城邦利益高于一切。因而所有人的内心情感及其活动都必须服从城邦利益的政治需求,这必然给个人内心体验留下了狭小的空间,这不是褒扬而是批判希腊城邦政治的局限性,故选A项。B、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虽然麦克尼尔肯定古希腊人热心于政治活动,但这并未反映材料全部的意思,排除D项。‎ ‎18.D【解析】材料并未说明法律起源于“自然”,也未说明法律本身具有尊严和顺应民心,排除A、B、C三项。材料指出了法律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范,应该让每个人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活得有尊严,这实际上强调了法律具有公平正义的特质,故选D项。‎ ‎19.D【解析】“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不仅可以随意征税,还可以以国王的名义举债,这也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这种做法侵犯了资产阶级的切身利益。因此,1689年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则限制了国王随意征税权。1694年议会创办银行,允许发行国债,但最关键的变化是使议会负责偿还债务,同时偿还担保的可靠性增强,借贷的利率下降,这样就使公共借贷能够确保英国在与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过程中的紧急资金需要,从而推进了英国的综合实力较快增长,故选D项。A项属于《权利法案》的影响,排除。B项确立于《权利法案》中,排除。17世纪晚期,英国还未进行工业革命,排除C项。‎ ‎20.B【解析】据材料可知,康德主要强调人类能够根据自身实际和现实需要,以自身感觉和思维模式能够感知出感觉经验性质的知识和不可知事物,这实际上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故选B项。A、C、D三项并非康德所认为,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均排除。‎ ‎21.C【解析】铜作为电流常见导体的主要工业材料之一。世界铜的需求量大增,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发明使用和电器工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而世界铜供给地位由欧洲转移到美国,这恰恰说明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国家,美国的炼铜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程度整体上已高于欧洲,故选C项。A、B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20世纪20年代,世界经济重心虽逐渐转移到美国,但欧洲仍作为世界经济重心之一,排除D项。‎ ‎22.C【解析】这是苏联等东欧三国家与西欧三国的创造10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煤和钢的具体数据,因而表中无法显示出苏联等东欧国家重工业较为发达,也不能体现出西欧三国的综合实力显著上升情况,排除A、B两项。由表中所知,创造相同的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苏联等东欧三国消耗的煤钢大大超过了西欧三国,显然,这是因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所致,故选C项。材料虽列出了法国消耗的煤钢数量稍低于英、西德两国,但不能反映出法国在三国中发展速度最快,排除D项。‎ ‎23.D【解析】综合世纪之交的时代背景以及材料可知,欧盟的进一步发展遭遇了挑战,欧洲一体化遭到挫折,但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反复,说明利益永远置于国家利益之首,故选D项。欧洲一体化遭遇难题,并非代表全球化阻力越来越大,排除A项。英国脱欧但不能说明英国与欧盟关系恶化,排除B项。材料仅表明丹麦、法国、荷兰和英国对欧洲一体化问题的一些态度,不能理解为各国民族主义较为盛行,排除C项。‎ ‎24.D【解析】任何文艺创作都源于现实生活,排除A项。从材料中“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冒着无法被别人理解的风险”“自己钟意的作品”等表述,排除B项。材料所言作品的艺术风格为现代主义,其特点为反传统、反理性,重视文艺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故排除C项,D项正确。‎ 第II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现代农业经济。材料一展示了古代中国历代重视粮食安全情况,要求学生首先分析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主要做法,这只要抓住材料进行分析即可,难度较小;其次再要求学生分析导致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原因,这需要从整个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具体方面展开分析。材料二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上升的成就,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粮食产量上升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做法:将粮食安全提升到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农立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8分)‎ 基本原因: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人口增加与人地矛盾的影响;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封建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较低;历代统治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繁重赋税政策;自然灾害因素(也可以答水灾、旱灾、土地沙化等)。(5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持续推进;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工业化发展对农业的反哺与支持;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8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但不得超过本题总分)‎ ‎26.【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材料以东西方各自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所存在的关联性为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分析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关键能力。第一问要求学生指出新儒学的内涵,这比较简单,依据所学知识即可解决;之后要求学生分析说明新儒学没有“忠实地维持古代的思想”的历史背景,这需要学生调动已学知识,从宋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加以理解和解决。第二问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材料展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两大阵营对各自的立场加以否定,但作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交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依据所学对这两场运动之间的交叉关系加以论证阐释,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回答这两场运动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及一定的区别。‎ ‎(1)内涵: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3分)‎ ‎ 历史背景:长期分裂动荡导致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混乱或者自魏晋以来的儒学危机;书院发达和自由讲学风气盛行;佛道儒不断融合;宋代重文轻武等相对开明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所处的内外形势和政治变迁等。(6分,任答3点即可)‎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属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重要发展阶段,两者都着力批判封建天主教会和宣扬人文主义。(2分)‎ 因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阶段,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弱小,因此只能借助于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以文艺创作方式,反对封建神学世界观,虽然解放了人们思想,但它的受众范围较小。(3分)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以马丁·路德为代表发起宗教改革运动,他们借助宗教外衣,宣扬“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实质上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扩展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范围,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3分)‎ 总之,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加强了欧洲人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社会进步。(2分)‎ ‎27.【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本题以时空观念为命题角度,要求学生立足时、地、人历史三要素,以历史上某个民族和国家求生存、求发展为主题,以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展现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本题可供学生选择空间很大,可以结合中国史,也可以结合世界史,整体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对所涉及的时、地、人等史实整体把握和语言表达等。‎ ‎【例举】论题:近代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之路历经艰难曲折 自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近代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曲折艰难的救亡图存运动。诸如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中期至晚期洋务派领导的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康有为等维新派领导的企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运动,20世纪初孙中山等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相继失败,但无疑都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兴起创造有利条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斗争,虽然历经艰辛起伏,但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谋求民族独立、追求国家发展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