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3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3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第2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试说明】‎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考情分析】‎ ‎【命题规律】本讲内容高考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全国卷高考近5年常有涉及,主要围绕战争发生的原因和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内容、影响及反映的时代特征为命题切入口。‎ ‎【命题趋势】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可能性较大。从考查内容看,《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依然值得关注,以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视野来分析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比较重要,中日关系一直是社会热点,相关史实要继续关注,多角度分析。‎ ‎【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中日甲午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以后,日本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2)直接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3)导火线:朝鲜爆发起义,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 ‎2.过程 丰岛海战 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平壤战役 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黄海战役 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 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威海卫战役 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①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洋务运动破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2)对日本的影响:日本的国际地位如日中天;占领台湾,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日本很快挤进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 ‎(3)对朝鲜的影响:清政府战败后,日本将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并逐渐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4)对远东政局的影响: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形成了英、俄、日争夺中国的新格局。‎ ‎[易混辨析]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以后,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资本输出。‎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人民群众的斗争迅速发展。‎ ‎(2)活动:提出“”口号,势力遍及京津地区;阻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3)结果:慈禧太后发布“剿匪谕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4)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的改革运动。‎ ‎[概念阐释]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灭洋”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但是义和团运动仇视一切外来事物,具有盲目排外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扶清”反映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对清政府缺乏正确的认识。‎ ‎2.八国联军侵华 ‎(1)根本原因:列强企图,变中国为殖民地。‎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经过: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犯北京,攻陷北京。‎ ‎(4)结果: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 内容 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盐税作抵押 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税收被列强控制 在北京设,允许外国驻兵保护 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使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惩办“首祸诸臣”等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5)影响: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史论归纳】‎ ‎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从不同层面看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质的变化,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走向半殖民地化境地。‎ ‎(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败,一方面,证明了只改变经济制度而不改变政治制度的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另一方面,列强瓜分狂潮日烈,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知识交汇】‎ ‎(一)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 ‎(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从近(现)‎ 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 ‎(3)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4)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二)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影响及特征归纳 战争 条约 列强获取利益 社会性质变化 侵华特征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政治: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2)经济: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资本输出。‎ ‎(3)军事:军事侵略,迫使清政府屈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军事侵略、经济侵略相结合,以商品输出为主 第二次鸦 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甲午中 日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进行商品输出,同时更注重资本输出 八国联 军侵华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经济上注重资本输出,政治上开始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运用多种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 ‎2016·全国乙卷·29‎ 西方人士对中日甲午战争结局的预测 中日甲午战争 ‎2016·全国丙卷·41‎ 通商口岸开辟 近代列强侵华史实 ‎2013·全国卷Ⅱ·29‎ 清政府海外设立领事馆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011·全国卷·31‎ 清政府与地方官僚对列强态度的分歧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考真题回顾】‎ ‎1.(2016·全国乙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 ‎2.(2013·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C。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面临列强的侵略,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D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3.(2011·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B。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东南保护约款》”“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理解思考。材料旨在说明在帝国主义“以华制华”策略的影响和“东南互保”幌子下中外分治。就选项而言,A项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C、D两项说法仅是题干材料的表层反映。]‎ ‎4.(2011·全国卷)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解析:答案选A “公车上书”是1895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故选A项。‎ ‎5.(2010·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答案选A 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排除B项;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第3节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 ‎1. “……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消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据此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剿灭政策 B、义和团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侵略 C、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D、义和团打出了“扶清灭洋”旗帜 ‎2.近代注明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义和团心思是很好的,却有几件大大的不好处,不操切实本领,靠着那邪术。……所以撞着洋人,白白的送了性命。……说到那围攻公使馆,烧毁天主堂,尤为无识”。以下对这段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 A.肯定义和团的爱国精神 B.反对义和团的盲目排外 C.批判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D.义和团助长了列强侵略 ‎3.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阅读右图中晚清时期外国领事馆给其本国国民颁发的护照的具体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该护照( )‎ A.颁布的依据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B.证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便利列强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D.促使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5. 19世纪末,一位美国商人来到中国。此时,他可能( )‎ ‎①按中美协定税率交纳商货的关税 ‎②参观英国人在重庆开设的工厂 ‎③在各国“势力范围”内自由贸易 ‎④到北京东交民巷拜访驻华使馆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7.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向同学们解说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他说:“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8.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观点,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 ‎①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③由以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 ‎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10. 19世纪80—90年代中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签订的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 A.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 B.割让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C.索取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D.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二、材料题 ‎11.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 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 ‎ ‎,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 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 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 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消失”说明是对义和屯运动的赞赏,并没有表现出政府对一个团的绞杀措施,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义和团主要是抗击八国联军,故B项正确;义和团是反帝性质运动,故C正确;义和团打出了“扶清灭洋”旗帜,故D正确。‎ ‎2.‎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义和团心思是很好的”即肯定了其爱国精神,“不操切实本领,靠着那邪术”“围攻公使馆,烧毁天主堂,尤为无识”是在批评义和团的愚昧无知和盲目排外,材料没有体现助长列强侵略,所以D项符合题意。‎ ‎3.‎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史列强强迫签订的条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知该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这符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所以正确的是C项,ABD项条约中没有涉及这项内容。‎ ‎4.‎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该护照是要求清政府给以进入中国内地游历的外国人特殊关照,这一现象更加便利了列强势力的深入,所以正确的是C项,材料没有提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A项;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 ‎5.‎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西方列强可以进驻北京东交民巷是通过1901年《辛丑条约》获得的,不符合题干中时间,所以排除④即可,正确的选项是①②③,选择C项。‎ ‎6.‎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是指此时期外国侵略中国已经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这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项时期是以商品输出为主阶段,C项不符合题意。‎ ‎7.‎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内容。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出自1858年的《天津条约》;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出自1843年《南京条约》的附件;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出自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出自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所以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B项。‎ ‎8.‎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的影响的考查,并且考查其与其他条约内容的区别。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所以排除包含①的选项。③的内容明显错误,军事侵略与经济侵略是同时并行进行的。故答案选C。‎ ‎10.‎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19世纪末期,列强加大资本输出,故A符合。BCD与资本输出无关。‎ 二、材料题 ‎11.‎ ‎【答案】‎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学生从材料中“兵舰既弱,坐守而已”“诸洋员请姑许乞降”“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概括;第二问学生从刺激列强侵略野心、引发瓜分中国狂潮等方面来阐述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期对中国人思想觉醒的作用,学生通过甲午战争引发爱国救亡运动、国内政治斗争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