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南昌十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研究指出,儒家、道家非是“无生法”的解脱而是“生生法”的成全,儒家所强调的本心主体之自觉与道家注重的天地场域之自然,有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该观点旨在强调 A. 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 儒家“克己复礼”的自律 C. 百家争鸣能解决现代化困境 D.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儒家……道家……有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可以用来弥补现代社会发展的不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A符合题意;材料不只是涉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故BD不符合题意;材料认为百家争鸣中的某些合理部分有助于化解现代化困境,故C不符合题意。‎ ‎2.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A. 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 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C. 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 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故选择D选项;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家国一体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故排除B 选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故排除C选项。‎ ‎3.在朱熹等人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A. 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 B. 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D. 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通俗教育读本都是理学思想世俗化的体现,通过理学思想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的生活理念,故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朝,与材料强调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而是调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而是调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4.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 A. 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 B. 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 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 D. 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的求实的批判精神,C正确。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排除。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仍然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B排除材料与陆王心学无关,D排除。‎ ‎5.下图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职业及其人数统计表 职业 道士 僧侣 王 官 官医 医生 隐 士 民 工 商 合计 人数 ‎3‎ ‎3‎ ‎4‎ ‎130‎ ‎11‎ ‎30‎ ‎7‎ ‎21‎ ‎19‎ ‎6‎ ‎2‎ ‎236‎ 比例%‎ ‎1.3‎ ‎1.3‎ ‎1.7‎ ‎55.1‎ ‎4.7‎ ‎12.7‎ ‎3‎ ‎8.9‎ ‎8.1‎ ‎25‎ ‎0.8‎ ‎100‎ 据此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研究 A. 与科学家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B. 得到君主的重视和提倡 C. 十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逻辑推理 D. 是政府官员的应有职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科学家中官员和医生的占比率最高,而官员和医生都需要接受大量的知识,受教育的程度也比其他职业更高,故选择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古代科技研究是否受到君主的重视和提倡以及侧重于理论知识推理,故排除B、C选项;古代科技研究也有一部分是医生、士农工商阶级的成果,并不是政府官员应尽的职责,故排除D选项。‎ ‎【点睛】做题前先看清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找出官员和医生的共同特征再进行作答。‎ ‎6.中国古代数学长期使用比较复杂的筹算。宋元后实用性的珠算在社会上逐渐兴起。明清时期作为应用算术书,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多次被翻印改编,时人谓“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若业举者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翕然奉以为宗”。宋明时期珠算发展是因为 A. 商业发展对实用算学的追求 B. 科举制提高对算学的重视 C. 雕版技术进步推动文化普及 D. 重道轻器文化传统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以后珠算逐渐兴起,明清时期应用较为广泛,根据史实可知,宋朝商业发展较快,明清时期进一步繁荣,要求有更便捷的计算工具来满足商业发展对计算的需要,故A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科举考试对算学不重视,以四书五经为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雕版印刷和对道的重视,故C、D项错误。‎ ‎7.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这表明杜甫的作品,具有 A. 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 B. 关注民生哀乐的现实主义特质 C. 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 D. 抨击时弊和避乱弃世精气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在盛唐时期,对于“良心”主要强调是关心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情怀,故本题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故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不正确,故排除A项:C选项的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不能体现材料主旨信息,故排除;“避乱弃世”的表达不合适,故排除D项。‎ ‎8.徽班初入京时,唱白纯用方言乡语,仅五十一多年,许多艺人“念字口音皆北京化了。”他们还根据百姓兴趣编了三十六本连台轴子“三国戏”,广受欢迎。这些都促成了京剧的形成。这表明京剧形成过程中(  )‎ A. 满足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B. 实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 融合了其他剧种的特长 D.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念字口音皆北京化了”、“根据百姓兴趣编了三十六本连台轴子‘三国戏’”可知徽班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应了当地居民百姓的兴趣和需要,促成了京剧的形成,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反映的是徽班满足了百姓的需要,而非统治阶级,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反应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排除B项;京剧的形成是迎合了百姓的需要,没有体现融合其他剧种的内容,排除C项。‎ ‎9.在古希腊传统文化中,凡人是与众神同宗同源的,人与神的生活一直被相提并论。自荷马之后,希腊人把凡人的生活作为众神生活的参照,众神甚至被想象成是“具有凡人萌芽形式的生命”。这种观念 A. 促成了近代人文主义在希腊诞生 B. 弘扬了神与人之间的平等精神 C. 反映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进步性 D. 推动了人文精神在西方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希腊人把凡人的生活作为众神生活的参照,众神甚至被想象成是‘具有凡人萌芽形式的生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文主义色彩,这有利于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觉醒,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近代人文主义诞生于意大利,不是希腊;B选项错误,这种观念提高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但人与神并非是完全平等,该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传统文化,没涉及“自然哲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 A. 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 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C. 两者斗争的目标大相径庭 D. 后者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但此运动只限于社会上层,宗教改革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其主要深入到社会下层,故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更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没有摆脱宗教束缚,A项错误;两者都是反对天主教教会的神权统治,都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材料未体现谁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B项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利用绘画和文学形式,宗教改革主张信仰方式改变,其目标都共同指向天主教会神权统治,故C项错误。故选D。‎ ‎11.迈尔斯教授认为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教会存在着最为严重的丑闻和各种滥用职权;二是当时各国君主对教皇权力的妒忌和教皇统治与各国爱国主义思潮的激烈碰撞。据此分析,该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当时的教会存在着最为严重的丑闻和各种滥用职权”“各国君主对教皇权力的妒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该事件反对天主教会,支持世俗权力,因此该事件是指宗教改革,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当时的教会存在着最为严重的丑闻和各种滥用职权”,排除;B项不符合“各国君主对教皇权力的妒忌”,排除;D项反对封建制度及其宗教体系,排除。‎ ‎12.卢梭和伏尔泰是同时代的人,两个人的思想争论激烈,甚至互相谩骂为敌,但伏尔泰的伟大在于,他虽然对卢梭的作品深恶痛绝,却又愤怒地谴责要把卢梭作品烧毁的瑞士政府。这一现象主要表明伏尔泰 A. 与卢梭思想存在根本性分歧 B. 坚守言论自由的民主意识 C. 不赞同卢梭改造社会的方案 D. 谴责瑞士政府以避免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卢梭与伏尔泰的思想观点相悖,但是伏尔泰却反对瑞士政府烧毁卢梭作品的做法,体现伏尔泰主张言论自由,故选择B选项;卢梭和伏尔泰都反对暴政和压迫,只是在推行方法上产生分歧,并没有在思想上有根本分歧,故排除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卢梭的任何思想方案,故排除C选项;结合所学,伏尔泰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路人,并不可能避免革命,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选项。‎ ‎13.《物种起源》发表以后,进化论很快被绝大部分生物学家所接受,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之后,进化论传导开来,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推动了近代政治革命。这说明进化论被提出之后 A. 人类更加自信 B. 理性主义进一步升级 C. 宗教更为脆弱 D. 政体形式获得了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进化论很快被绝大部分生物学家所接受,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并结合所学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明确指出了生物演变的历程,把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上。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类自信的问题,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宗教更为脆弱,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政体形式的优化,排除。‎ ‎14.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主旨的准确解读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B. 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 C.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第三产业为主 D. 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三次工业革命的图示可以看出,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有新的工业部门产生。反之,新的工业部门也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故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是重工业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新经济出现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第三产业、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故C项错误。‎ ‎15.2019年4月15日,著名古迹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卡西莫多心爱的钟楼建筑尖塔在大火中倒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中那令人动容的场景不复存在。与《巴黎圣母院》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A. 《唐璜》‎ B. 《红与黑》‎ C. 《约翰克里斯多夫》‎ D. 《等待戈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拜伦作品《唐璜》也属于浪漫主义文学,选项A正确;《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排除选项B;《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现实主义文学,选项C排除;《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选项D排除。‎ ‎16.维新变法前夕,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再次强调“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表明他 A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B. 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C. 支持维新派政治变革 D. 力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材料“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映了张之洞坚持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兴民权的思想主张,故A错误;中体西用思想不等于维新变法思想,材料不能说明张之洞支持维新派政治变革,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内容,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实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7.19世纪末,汪康年指出:“四邻环伺不足惧,大变当前,而怡然无所动,斯为可惧也。割地赔偿不足耻,维新有机,而懵然无所知,为可耻也。”据此可知,汪康年主要强调 A. 民族危机的严峻性 B. 救亡图存的重要性 C. 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D. 抵御侵略的可行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汪康年认为与列强环伺,割地赔款相比,“大变当前,而怡然无所动”“维新有机,而懵然无所知”更加可惧可耻,由此可见汪康年认为思想启蒙很重要,选项C正确;汪康年意在强调民族危机背景下思想启蒙的重要性,而非强调民族危机本身,选项A排除;材料未体现出救亡图存,排除选项B;材料中汪康年主张思想变革,并未指出抵御侵略的可行性,排除选项D。‎ ‎18.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1897年冬天,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湘报》。维新派创办这些报刊 A. 意在利用报刊启迪民众思想 B.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C. 推动了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 D. 使用白话文,受到民众欢迎 ‎【答案】A ‎【解析】‎ ‎【详解】梁启超、严复、谭嗣同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创办报刊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报刊启迪民众思想,宣传变法思想,故选A;维新派创办报刊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排除B;C夸大了这些报刊的作用,并非这些报刊推动了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排除C;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D不符合史实,排除。‎ ‎19.1921年,梁漱溟指出,“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材料所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孔子创立的儒学已经成为糟粕 B. 人们已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C. 新文化运动文化观的极端倾向 D. 民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时间信息可以得出,所述现象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材料所述“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在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故C正确;儒学至今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故A不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不等于人们已经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故B不正确;新文化运动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民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的说法不正确,故D不正确。‎ ‎20.1919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讲述一个五四新女性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指出人有权利来决定自己的婚姻生活。这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 B. 新式婚俗成为社会主流 C. 新思想宣传方式日趋大众化 D. 妇女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说明胡适通过大众媒体----杂志宣传婚姻自由新思想,故C正确;1919年,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应了一个五四新女性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无法体现新式婚俗成为社会主流,排除B;材料说明胡适通过大众媒体----杂志宣传婚姻自由新思想,无法体现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D。‎ ‎21.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具体的技术,更多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方科学理论不断取得新突破 B. 民族工业萧条技术无用武之地 C. 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深入 D. 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科学指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具体的技术,更多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表明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深入,故C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西方科学理论问题,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和马克思主义,故BD不符合题意。‎ ‎22.2018年3月14日,斯蒂芬·霍金去世,他生前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被认为是可以与广义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比肩的科学家。霍金的科学发现 A. 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 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新的视角和方式 C. 与量子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D. 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斯蒂芬·霍金”“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新的视角和方式。故答案为B项。A项,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是伽利略,排除;CD项,与量子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及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 ‎2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 是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严重脱离中国现实国情 C. 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D. 完美结合中西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钱穆重在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进步性,AB两项侧重局限性,故AB排除。 钱穆在材料中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各自具有德国、苏俄、美英等国相关制度与“精神之优点”而规避了其“缺失”,说明三民主义能够体现当时世界政治的潮流,故 C项正确。D项完美结合中西政治制度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24.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 A.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 坚持独立自主的群众路线 C. 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D.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走自己的道路”可知两者都强调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故A正确;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的主张,与毛泽东无关,故C错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的思想主张,与毛泽东无关,故D错误。‎ ‎2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是 A.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B.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 《论持久战》的发表 D.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答案】A ‎【解析】‎ ‎【详解】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故选A;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1938年《论持久战》发表,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BCD均不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排除。‎ ‎26.“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这论断的意义在于 A. 纠正了长期“左”倾错误 B. 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C. 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D. 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邓小平的南巡谈话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指明了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对于接下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C选项正确。纠正长期“左”倾错误和实现工作中心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本题要求分析的是这一论断的意义,而不是内涵,ABD三个选项错误。‎ ‎27.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和精神财富。下表中关于几种时代精神的表述,前后搭配不正确的是 选项 名称 核心内容 显著特点 A 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B 井冈山精神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 C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 ‎“两弹一星”精神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五、六十年代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其核心内容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所以D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选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故A项表述正确,排除;中共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体现了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故B项表述正确,排除;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诸多困难,体现了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故C项表述正确,排除。‎ ‎28.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A. 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 美苏等国家对原于弹垄断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争霸,垄断原子弹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应当发展原子弹。故答案为C项。A项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提出时,新中国尚未建立,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发展原子弹的客观因素,排除;D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属于国内因素,排除。‎ ‎【点睛】国防尖端武器装备不但代表着综合国力,而且代表着军队现代化的程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为世界5个(美、苏、英、法、中)有核国家之一。‎ ‎29.20世纪8O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史学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双百方针”的恢复 D. 导致形成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术界的繁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并提出了“二为”方向,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故答案为C项。A项,“完全摆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史学研究方面,属于学术问题,是“百家争鸣”的表现,不是“百花齐放”的反映,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史学研究的趋势,排除。‎ ‎30.1978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此后就办好外国语学校、提升中学外语教育、‎ ‎ 构筑高校外语教学体系、编写外语教材等开展了大量工作。据此可知,外语教育 A. 为中国融入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B. 推动了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C. 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服务于新时期中心工作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1978年”“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等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外语教育,这与新时期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专业人才有关,故D选项符合题意;外语教育仅仅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条件之一,并没有发挥基础性作用,A选项不符合题意;外语教育与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无直接关联,B选项不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时间不符,C选项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分析题 ‎31.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志士仁人开始探讨西学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1915—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后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创新机运”的主张及实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指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成果。‎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典型事件及指导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答案】(1)主张:中体西用(或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践:开展洋务运动。‎ ‎(2)原因: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成果: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3)事件:新文化运动。‎ 指导思想:民主,科学 ‎(4)特点:由被动到主动;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解析】‎ ‎【详解】(1)由材料“19世纪中后期”可知先知先觉之士的实践是洋务运动,其主张中体西用。‎ ‎(2)原因:由材料“甲午战后”可知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 思想成果是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出现。‎ ‎(3)事件:由材料“1915—1923年的思想革命”可知是新文化运动。其指导思想是民主与科学。‎ ‎(4)由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由被动向西方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逐步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变化。‎ ‎32.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 任何一个奉行民主制的希腊城邦都要求普通公民具备在公共场合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一个人仅懂得运用词汇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学会如何驳斥他人的观点,如何在讨论政治和伦理问题时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人们需要接受高等教育……那些游走各地的教师通过教授他人演说和辩论术,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他们还是百科全书似的人物,可以教授人们需要的任何知识。这些教师收费授业,因而被称为智者。‎ ‎——(英)伯里《希腊史》‎ ‎(1)依据材料指出古希腊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运用所学简述智者学派思想的历史价值。‎ ‎(2)图A和图B见证了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的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简练)‎ ‎(3)有人说1977年冬天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结合材料和所学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背景:随着民主政体的兴起,演说能力日益重要:广博的知识是提高演说能力的基础,人们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价值:强调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树立人的尊严,对文艺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 ‎(2)图A: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目的,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所新式学校,它培养了适应近代化需要的新型人才。‎ 图B:20世纪初,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聘请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认识:1977年冬天高考制度恢复,是我国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迅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这充分说明: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任何一个奉行民主制的希腊城邦都要求普通公民具备在公共场合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说明随着民主政体的兴起,演说能力日益重要;由材料“如何驳斥他人的观点,如何在讨论政治和伦理问题时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人们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说明广博的知识是提高演说能力的基础,人们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从而树立人的尊严,对文艺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 ‎(2)结合所学,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近代新式学堂的代表,它培养了适应近代化需要的新型人才。而北京大学在20世纪初,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说1977年冬天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要联系1977 年恢复高考的相关史实,它是是我国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认识方面要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民族雏形——夏。西周后期,北方民族戎狄内迁,南方自称“蛮夷”的楚国强大起来,威胁诸夏,夏民族意识高涨,于是改族称为“华夏”,意为“大而华丽”,以区别夷狄的“野蛮”,“夷夏之辨”由此出现。到春秋中晚期,孔子作《春秋》以礼乐文化作为判别夷夏的最高标准。孔子还主张对周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他的弟子就有来自夷狄地区的子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民族观成为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基本主张。‎ ‎——摘编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发挥“夷夏之辨”中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19世纪末,维新派考证了“夷夏之辨”的本义,提出诸国平等的观念。梁启超是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他于1901年提出:“民族主义者……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将“五族共和”“五族平等”确立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 ‎——摘编自耿云志《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民族观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做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族观相比,中国近代民族观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民族观。‎ ‎【答案】(1)夷夏之辨(以华夏中心,华尊夷卑;华夷有别,以礼乐文化区别华夷);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周边民族。‎ ‎(2)变化:扬弃“夷夏之辨”,主张学习西方;宣扬国内与国外各民族平等;反对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入,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近代政治运动的推动,如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西方近代民族观对中国的影响。‎ ‎(3)坚持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凝聚力;坚持民族自信,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坚持开放进取,认清自身不足,学习他人所长。‎ ‎【解析】‎ ‎【详解】(1)根据“夷夏之辨”得出夷夏之辨;根据“孔子还主张对周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他的弟子就有来自夷狄地区的子弟”得出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周边民族。‎ ‎(2)变化:根据“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发挥‘夷夏之辨’中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得出扬弃“夷夏之辨”,主张学习西方;根据“提出诸国平等的观念”得出宣扬国内与国外各民族平等;根据“民族主义者……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得出反对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根据“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得出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 原因:根据“鸦片战争后”得出西方列强的侵入,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据“19世纪末,维新派考证”得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根据“维新派”“孙中山”“ 五四运动”得出近代政治运动的推动,如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坚持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坚持民族自信、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坚持开放进取、取长补短等角度分析总结。‎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