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到:“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父系家长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皇帝制度 ‎【答案】C ‎【解析】‎ ‎“封建”是指分封和建邦,属于分封制,故C正确;A属于原始社会制度;A属于首领传承制度;D是秦朝设立。‎ ‎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 ‎【详解】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既正妻的长子拥有继承权,故A项正确。BCD排除。‎ ‎【点睛】通过宗法制西周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A. 定期朝觐秦始皇 B. 主要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 C. 按受秦始皇任命 D. 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可知赵佗、任嚣是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任职。分封制下地方诸侯要定期朝见周天子,秦废除了分封制,故排除A;郡尉掌管兵事不负责财政,排除B项;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是中央丞相的职责,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 ‎4.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 秦朝郡县制 B. 西汉郡国并行制 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汉初戒于“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但“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些诸侯国的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A、C、D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均可排除。故选B。‎ 考点: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其结果导致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削弱,无力与中央相抗衡,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 ‎5.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宗法制得以恢复 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为了解决地方上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制度的现象而采取的削弱诸侯国的措施,这种推恩令的做法削弱了地方上势力的实力,并且汉代的地方豪强是在东汉末才出现的。C项与西汉的史实不符合,与材料内容也不相符合。D项明显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 ‎6.下列按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 A.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 B.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部 C. 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比较简单。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故选D。其他各项均错误。‎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三省的职责以及它们的运作关系。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相互配合,大权把握在皇帝手中。此外唐朝实行的科举制也需要把握。‎ ‎7.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看,讨论的是节度使制度。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各道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这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属于君主专制范畴;C、D选项与材料无关。‎ 点睛: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的含义,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整句话的含义,但是可以从关键词入手。唐代“藩臣”和“王臣”之间的问题体现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本题讨论的内容就是藩镇割据问题。‎ ‎8.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它负责管理 A. 起草政令 B. 审核政令 C. 全国军事 D. 行政事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负责管理行政事务。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名师点睛】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 ‎9.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恩 荫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相关制度演变脉络的把握。‎ 由材料关键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汉代以来察举制度演变,衍生出了比较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名师点睛】关于中国的选官制度,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宏观方面来说,即从世官制度,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再到当今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从微观方面来看,要注意挖掘细小的知识点,注意古代中国三大选官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诸如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九品中正制等,要做到灵活运用。要明确“九品中正制是由察举制衍生出来的”。 从“举孝廉”到“偏重于门第”,这是一种退步,本质上体现出“世官制度”的回潮。‎ ‎10.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 A. 荐举制 B. 封邦建国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意思是:优秀的人可以通过某种制度参与政权,更替阶级成分,不会存在特权阶级。这表明,此种制度可以使下层人进入上层社会,打破了贵族特权的仕途垄断。而只有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庶族子弟、寒门子弟皆可参加,依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冲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不会存在特权阶级,故选C。荐举制受地方实权派操纵,具有半封闭的特征,难以保证“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排除A;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C;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而非选官制度,排除D。‎ ‎11.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最能体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A. 天坛 B. 太庙 C. 颐和园 D. 太和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文史知识。古代中国的建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如四合院、宫殿、寺塔等。本题考查建筑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往往与皇家建筑密切相关。A项是皇帝祭天的地方,体现天人感应,与此制度本身关联不大。B项是皇家宗庙,供奉列祖列宗,这个普通百姓家也有家庙。C项是皇家园林,风景优美,与中央集权制无关。D项俗称“金銮殿”,是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的地方,地位很高,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殿内的铜鼎、嘉量是皇权的象征。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太和殿建筑特点 ‎12.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战国时秦国以王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 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符合材料主旨,故D正确。‎ ‎1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 分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很容易导致诸侯混战的局面,排除;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项是C项的一个表现,排除B、C;D项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有助于维持长期的文明统一的局面,故选D。‎ ‎14.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通判负责监督 B. 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C. 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 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答案】B ‎【解析】‎ 参知政事不是监察机构,不能行使地方监察权,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通判的职能就是负责监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枢密使的设置是加强君权的产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知州是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所以可以管理地方行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 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 C.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行中书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D项符合题意;行省制下,中央并不直接控制地方行政,排除A项;B项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排除;“多渠道、多层次管理”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C项。‎ ‎16.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逐渐取得了更多的席位。他们采取的方式是 A. 议会改革 B. 暴力革命 C. 政变 D. 控制国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谋取参政权所进行的积极斗争,都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议会选举制的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通过,扩大了选举的范围和降低了选举的财产限制。所以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更多的席位主要是通过议会改革的方式,故选A项。BCD项叙述不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17.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这段话较为全面的理解是 ‎①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 ‎②德意志确立起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仍然是封建国家 ‎④德意志帝国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可知,德意志帝国确立起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但是又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选项C正确;德意志统一后是资本主义国家,③错误,排除选项A、B;材料未反映出德意志的统一,排除①,选项D排除。‎ ‎18. 国王的权力特别是在立法方面的权力受到了某些限制,法案的提出与通过不再是国王的特权,但国王仍享有统治国家的“神圣的权力”,他是军队、教会和文官的首脑,他有否决议会立法的绝对权力。据此判断,该“国王”指的是( )‎ A. 英国女王 B. 德国皇帝 C. 法国总统 D. 美国总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国王仍享有统治国家的“神圣的权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过程中,德国国王依然享有很大的权力B正确;英国女王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排除A;法国总统和美国总统不是国王,排除CD。所以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名师点睛】‎ 相同点 ‎ 不同点 ‎ 内容 ‎ 英国 ‎ 德国 ‎ 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元首是君主,世袭制。 ‎ 君主 ‎ 统而不治 ‎ 掌握最高实权,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 内阁 ‎ 内阁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内阁对议会负责 ‎ 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 议会 ‎ 是国家政治活动中心,拥有主权、实权,限制王权 ‎ 只拥有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对政府、皇帝没有监督权。 ‎ ‎19.梁启超认为“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 议会制 B. 联邦制 C. 总统制 D. 三权分立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联邦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中的“两重之政府”指的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故联邦制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A符合英国、法国,C和D不属于国家结构形式。‎ ‎20. 英国的国家元首和理论上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是英国君主,目前为伊丽莎白二世。实际上,女王只拥有象征性的地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事实上内阁首相拥有最高政治权力 B. 国王权力不受到惯例与民意的约束 C. 英国自古至今都是君主统治的国家 D. 君主与内阁之间在秘密会议中决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英国是国家元首象征着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统一,但国王并无实权,英国权力以议会为核心,责任内阁制建立后首相成为国家实际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和执行者,所以答案选 A,B C D 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1.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A. 国王有名无实,权力被架空 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开始成为趋势 D. 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社会转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即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权利法案》颁布之后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英国的影响,无法看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成为趋势,排除C。‎ ‎22.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三条规定:“士兵在和平时期,非经房主许可不得驻扎于任何民房;在战争时期,除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外亦不得进驻民房。”其基本精神是 A. 严明军队纪律 B. 保护私有财产 C. 维护法律尊严 D. 调节军民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宪法修正案对士兵进入民房有明确规定,这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的立法精神,选项B正确;选项A是现象,而非精神,排除;选项C和士兵进入民房无关,排除;选项D中调节军民关系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 ‎23.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法国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政体多次更迭。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的政体是 A. 帝制 B. 共和制 C. 君主专制 D. 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的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选项B正确;帝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均不符合1875年法国的政体,排除A、C、D。‎ ‎24.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直到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工业发展才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把这种发展速度的加快叫做“革命”是适当的。促成德国这场“革命”的主要原因是 A. 新教的胜利 B. 国家的统一 C. 欧洲霸权的确立 D. 垄断组织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870年至1900年可知,这一时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因此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B正确;宗教改革此时已经结束,排除A;这一时期德国并未确立欧洲霸权,选项C排除;选项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 ‎25.奥巴马于2012年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在任职期间的权力与义务不包括 A. 宪法负责,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 B. 对国会负责,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 C. 最高行政权并统率三军 D. 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选项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但是可以否决国会立法,体现了总统的权力,排除A;美国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并统率三军,体现了其权力,选项C排除;美国总统可以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选项D体现了权力,排除。‎ ‎26.1787年,华盛顿主持的制宪会议制定并通过的《联邦宪法》,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会议召开的地点在 A. 费城 B. 纽约 C. 波斯顿 D. 华盛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制宪会议是在费城召开的,选项A正确;纽约、波斯顿、华盛顿都不是制宪会议召开地点,排除B、C、D。‎ ‎【点睛】‎ ‎27.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的是 A. 皇帝 B. 宰相 C. 总统 D. 帝国议会众议院议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帝国议会众议院议员有成年男子选举产生,选项D正确;皇帝是世袭产生,排除A;宰相由皇帝任命,排除B;德国没有总统,排除C。‎ ‎【点睛】‎ ‎28.“美国联邦宪法既非神授,也非在一定期限内由人类的智慧和决心写出来的最伟大作品,而是一部实际可行的文件。它被人规划来满足某些迫切的需要,并被人修改以适应意外情况。”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宪法 A. 是一部完美的法律文件 B. 坚持了民主原则 C. 由少数人操纵进行修改 D. 适应了现实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一部实际可行的文件”“满足某些迫切的需要”强调了1787年宪法的实用性,D项符合题目要求。‎ ‎29.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其主要依据是 A. 清教徒要求进一步进行宗教改革 B. 议会成为反对英国王权的领导中心 C. 议会反对派拒绝通过征税法案 D. 查理一世和议会的矛盾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体现在革命的目标、对象和结果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专制王权,选项B体现了这一特征,为正确选项;选项A体现的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排除;选项C不能说明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选项D是表象,不能反映出阶级属性,排除。‎ ‎30.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拥有对法律最高司法解释权的是 A. 总统 B. 众议院 C. 参议院 D. 联邦法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法院有最高司法解释权,选项D正确;总统掌握行政权,排除A;国会掌握立法权,选项B、C排除。‎ ‎【点睛】‎ ‎3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 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 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 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D. 完全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表明他的产生方式是民主的;帝国议会没有实权,不能监督政府;皇帝及其领导下的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属于间接民主,故选C。‎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西方民主政治的扩展·德意志帝国宪法 ‎ ‎【名师点睛】德意志帝国宪法是考试的难点。关于德国的议会,还可以考查联邦议会:联邦议会是由帝国各邦国的代表组成,普鲁士掌握多数席位;另外德意志“形式的民主”也是常考的内容。‎ ‎32. 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下列史实最能支撑德意志是“政治跛子”这一观点的是 A. 德意志帝国推行联邦制 B. 成立帝国国会等代议机构 C. 德意志帝国皇帝是国家元首 D. 首相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材料中说“经济巨人”指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指其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即行政权大于立法权,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内阁首相有皇帝任命兵对皇帝负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所以选D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33.“……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主要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 A. 联邦制原则 B. 权力制衡原则 C. 民主原则 D. 自由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总统权力受到议会制约,这体现了权力制衡,选项B正确;联邦制原则指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民主原则体现的是选民选举总统,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 ‎34.“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这份文件是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787年宪法》是美国宪法;《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文件。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故选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35.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最典型的共和国,它甚至被称作‘共和国之祖国’(梁启超语)……其影响之深远,已让许多历史悠久的大国望尘莫及。”他评价的是 A. 德国 B. 美国 C. 中华民国 D. 法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选项B正确;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排除A;中华民国仿照西方制度建立,不是“共和国之祖国”,排除C;法国是共和制国家,但建立时间不及美国早,排除D。‎ ‎【点睛】‎ 二、非选择 ‎36.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同时有所不同,有学者说汉初采用的是一种混合体。‎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和管理。‎ ‎【解析】‎ ‎【详解】(1)区别:根据材料“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可知,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根据材料“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可知,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意义:根据材料“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郡县长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可知,郡县制下,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官员不再是世袭,而且以才能为任职标准,领地并不世袭,使得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 ‎(2)行政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汉代实行混合制度是郡国并行。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势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3)特点:根据所学可知,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而且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根据材料“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可知,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特点:根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过程来看,呈现出的特点是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和管理。‎ ‎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四 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2)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答案】(1)①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朝八股取士。‎ ‎(2)变化: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八股取士以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 ‎(3)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可知,两汉时期采取察举制;根据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可知,魏晋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三“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可知,隋唐时期采取科举制;根据材料四“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五经命题试士,……体用排偶,谓之八股”可知,明朝八股取士。‎ ‎(2)变化: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看重德行。根据材料二“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可知,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科举制注重科举考试成绩,以学识能力为标准,明代八股取士制度则以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 ‎(3)启示:古代选官注重德行,或举荐,获通过考试选拔,由此可知在当今干部选拔方面应当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 ‎38.古人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的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 ‎(1)图一漫画“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政治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2)图二中的联邦政府结构是依据哪一部法律文献构建的?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什么原则?又是如何体现的?‎ 依据《1875年法国宪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 ‎(3)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在产生方式和权限方面有何不同?‎ ‎(4)美国和法国的宪法都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结合当时的背景说一说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答案】(1)政体:君主立宪制。文献:《权利法案》‎ ‎(2)文献:美国1787年宪法。原则:三权分立。体现:总统行使行政权,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法院行使司法权,三者相互制约,形成权力的平衡。‎ ‎(3)产生方式的不同: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选出;权限的不同:美国总统不对议会负责,法国总统要向议会负责,美国总统不参与立法,但有权否决国会的法案,法国总统有创议法律之权,但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4)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是在要强化中央政权的要求下制定的,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以保持联邦行政权处于强有力的地位为目标,法国宪法制定时,共和派和君主派已经过了长期反复的斗争,在双方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宪法赋予参议和总统较大的权力。‎ ‎【解析】‎ ‎【详解】(1)政体:根据“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可知,这一制度是君主立宪制。文献:根据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最早是通过《权利法案》确立的。‎ ‎(2)文献:根据材料可知,联邦政府结构是通过美国1787年宪法构建的。原则:根据材料中涉及的权力分割可知,权力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体现:结合材料可知,在美国三权分立下,总统行使行政权,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法院行使司法权,三者相互制约,形成权力的平衡。‎ ‎(3)产生方式的不同: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而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联席会议选出;从权限来看,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不对议会负责,法国总统通过议会产生,因此需要向议会负责。从立法来看,美国总统不参与立法,但有权否决国会的法案,法国总统有创议法律之权,但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4)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赋予总统较大权力的背景是美国要强化中央政权,因此宪法赋予总统较大权力,目的在于保持联邦行政权处于强有力的地位。法国共和派和君主派长期斗争以及妥协结果下制定了宪法,因此出现了总统权力较大局面。‎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