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卷 1. 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辨而制。铸造此鼎,釆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这反映了当时 A. 青铜器开始作为礼制象征 B. 人工冶铜方法相当普及 C.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庞大 D. 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 【答案】D 【解析】 【详解】著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釆用了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才铸造成功,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青铜器“开始”作为礼制象征,A项错误;人工冶铜方法“相当普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庞大”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2. 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据此可知 A. 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 B. 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 C. 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 D. 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孙思邈提倡的不问病患身份,不计个人得失救死扶伤的“大医”精神,反映了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A项错误;理学形成于宋代,在唐朝时期还没有产生,不会影响之前医生的实践,B项错误;材料与“从医资格”无关,D项错误。 3. 明清时期数学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明代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新增题目中有“就物抽分”“合伙经营”等内容;程大位著《算法统宗》中运算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这表明 A. 数学研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B. 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C. 明清科技重总结而缺乏内容创新 D. “西学东渐”促进了数学的新发展 - 13 - 【答案】A 【解析】 详解】“就物抽分”“合伙经营”以及“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所涉及的都是与商业相关的内容,这反映出数学研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A正确;材料不能证明形成体系,排除B;材料与创新无关,排除C;从材料中看不出内容的变化是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D。 4. 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 )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 增强了政府领土主权意识 B. 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 C. 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D. 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明朝为沿海安全复设澎湖巡检司加强管辖,抗击荷兰收复澎湖保证领土完整等史实,可知明政府的领土主权意识在增强,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澎湖列岛,未涉及台湾岛,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明军仅收复澎湖,未涉及荷兰对亚洲其他地方的殖民侵略,排除BCD三项。 5. 1895年清廷准许内河行小轮船,以杜洋商攘利,1898年又同意将通商省份所有内河,无论华洋商,均可行驶小轮船,藉以扩充商务,增加税厘。这些举措 A. 缓解了国内严重的阶级矛盾 B.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 13 - C. 有利于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 D. 阻止了外国轮船航运业侵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将通商省份所有内河,无论华洋商,均可行驶小轮船,藉以扩充商务,增加税厘”可知,清政府放宽了对内河航运的限制,这有利于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故选C;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兴起,排除B;D项“阻止了”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 6.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期间,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 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 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 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奇观”说明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因充满着尖锐的斗争与矛盾而进程缓慢,故A项正确;1912年1月民国的建立就标志着立宪体制退出了中国政治的舞台,故B项错误;民国初年内阁更迭频繁,这是多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和民主法制不够完善的产物而非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的结果,故C项错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虽然近代民主的精髓基本荡然无存,但最基础的民主形式依旧还是存在的,故D项错误。 7. 任伯年(1840年-1896年),清末上海著名海派画家,曾在教堂所办图画馆学习素描、水彩。《藤竹水仙图》(如图)为其代表作,这幅画既有传统写意花卉的韵味,又结合色相、色调和明暗度的微妙关系,表现出花枝的阴阳向背的空间感,而且设色典雅绚丽。这表明当时 - 13 - A. 绘画题材以花鸟为主 B. 传统文人的审美需要 C. 中西艺术技法的融合 D. 美术出现全新的类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这幅画既有传统写意花卉韵味,又结合色相、色调和明暗度的微妙关系,表现出花枝的阴阳向背的空间感,而且设色典雅绚丽”可知,这幅画中有中国传统技法,而绘画中的空间感、设色典雅绚丽属于西洋画的技法,结合画家生活时代可知,这一幅画体现了中西艺术技法的融合,C正确;画作中并没有鸟类,排除A;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对色彩、层次度、空间感关注度不高,但是后者在这幅画中有所体现,因此排除B;这幅画中既有传统画的技法,也有西方画的技巧,并不能证明已经出现了全新类型的美术,排除D。 8.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五”计划开始到“五五”计划,主要是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从“六五”计划(1981—1985年)开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从规划国民经济发展扩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又进一步扩展为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变化( ) A. 稳步推进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彰显了改革开放的多层次性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 体现了国家战略的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我国的“五年计划”规划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并开始由关注经济发展到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说明体现了国家战略的与时俱进,故选D;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排除A;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以后,B项不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故选D。 - 13 - 9.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类社会有三种好的国家形式和三种不好的国家形式,它们一一对应分别是:君主制和暴君制,贵族制和寡头制,共和制和暴民的统治。在此,亚里士多德区分“好坏”的标准是 A. 掌握政权的人数数量的多少 B. 统治者产生方式是否民主 C. 政府决策方式是否相对理性 D. 政体中民主适用范围大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和暴君制、寡头制和暴民统治的对比可知,这几种国家形式的区别主要是在政府决策上是由谁来做决策,是否合理,故选C;暴民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人数数量并不少,所以标准并不是掌握政权的人数数量的多少,排除A;亚里士多德的标准是决策是否理性,并不是统治者是怎么产生的和民主适用范围的大小,排除BD。故选C。 10. 日本文部科学省2018年在高中“地理历史科”中强调整合课程内容,着眼历史进程中各个区域之间、日本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这是理解现实世界的关键课题等。这说明日本 A. 比较强调时空观的学习 B. 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 注重世界意识的培养 D. 教育带有军国主义色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着眼历史进程中各个区域之间、日本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这是理解现实世界的关键课题等”可得出,日本对国民的培养特别强调世界意识,世界观。故C正确;材料强调世界观而不是时空观,排除A项;日本谋求大国地位在70年代就开始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国主义,排除D项。 11. 有学者指出:“电影制作技术和叙事手段是在殖民政治的重要转变时期发展起来的。随着亚非拉人权的被践踏,欧美商业文化的出口和殖民权威的建立在同步进行。好莱坞专家早在1912年就发现,好莱坞电影所到之处,对美国其他商品的需求也有所增加。”材料意在说明 A. 电影业促进了殖民地文明不断进步 B. 殖民统治有利于商业文化发展 C. 商业文化带来了殖民地的繁荣 D. 列强借助文化影响力进行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 13 -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美商业文化出口和殖民权威同步进行,好莱坞电影所到之处,对美国其他商品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即列强借助文化影响力进行经济侵略,D正确;题干主旨是列强将文化输出作为经济侵略的手段之一,并未说明电影对殖民地的影响,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商业文化是殖民侵略的手段之一,其对于殖民地而言,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排除C。 12. 1935年在苏联斯顿巴斯的年轻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此后,在全国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据此可知苏联 A. 工业化进程存在左倾冒进思想 B. 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极力消除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 D. 工业化的建设得益于工人们的奋斗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超过定额的13倍”、“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可知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工人阶级的艰苦奋斗,D项符合题意;斯达汉诺夫采煤超过定额13倍是实际情况,并不是左倾冒进,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经济体制,排除B;苏联没有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C项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D。 13.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也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基本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民法典编纂及其当下镜鉴》 材料二 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 ——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 - 13 -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民法典》制定的背景?并谈谈你对民国民法典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民国和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给我们当下的启示。 【答案】(1)背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民法法典化的根本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共和民主政体的确立,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和政府能力的增强则为民法法典化提供了保障;西方法学思想的传播和世界各国民法法典化浪潮的冲击;固有民法的历史局限性是民法法典化的内在动因;清末民法法典化的影响;政法精英及优秀人士的推动。 - 13 - 认识:民法法典化是近代民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诞生具有重要意义。是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为后世的民法法典化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民法法典化进程走向深入。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该法典具有明显的弊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以及中国政局的不稳定,导致该民法典未能与现实很好的结合,没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2)特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民法典制定进程不断加快;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 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3)启示:民法典的编纂必须密切关注传统和国情;重视立法者的素质;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直面社会现实。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材料二信息“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和政府能力的增强、西方法学思想的传播、固有民法的历史局限性、清末民法法典化的影响以及政法精英及优秀人士的推动等角度分析。 “认识”,依据材料二信息“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法法典化是近代民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为后世的民法法典化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民法法典化进程走向深入;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以及中国政局的不稳定,导致该民法典未能与现实很好的结合,没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等角度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三信息“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九十年、21世纪”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民法典制定进程不断加快、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等。“有利因素”,依据材料三信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等角度分析。 (3)“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法典的编纂必须密切关注传统和国情、重视立法者的素质、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等角度思考。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包括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政治、经济组织以及战后世界金融体系,都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 - 13 -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多,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合作可以被看作是进行全球治理的一种最基本方式,没有合作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一部全球治理发展史就是一部合作进化史。尤其是近现代社会中普遍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合作,更是人类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一个巨大成就。 ——摘编自颜旭《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于沛《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国际力量对比决定全球治理格局。 论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它们大肆对外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欧国家的衰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重新划分世界,美苏两极治理格局最终取代了近代以欧美为主导的治理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与日本相继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也冲击着两极格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国际治理体系面临进一步变革。(任意选择两个时期进行论述,论述充分即可) 总之,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力量的对比及变化,决定着国际关系格局,也决定着全球治理格局的不断演变。 示例二观点:全球化与全球治理需要国际合作。 论述:面对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危害,二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合作,先后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成员国在经济上的合作和为成员国提供援助,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45年联合国成立,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全球贸易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与日俱增,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继续发挥着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的积极作用,成为协调与组织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或者新冠肺炎等疫病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世界人们的生命健康,全球防疫抗疫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等等。)(可任选两个角度论述,论述充分即可) - 13 - 总之,在全球化过程中,斗则俱伤,合则共赢;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的稳定与发展。 示例三观点:西方国家主导着近现代全球治理。 论述:工业革命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控制着世界市场,攫取全世界的利益,主导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战后,在欧美强国主导下,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二战结束后,在欧美国家主导下成立的联合国,一度成为欧美控制世界的工具。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和美元的中心地位。欧美等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继续主导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的绝对优势,企图继续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旧的国际治理体系面临新的变革。(从两个不同时期展开论述,论述充分即可) 总之,近现代以来,欧美国家主导建立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由此也长期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中“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可选择国际力量对比决定全球治理格局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取代欧美主导的国际治理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格局出现等方面进行说明。也可依据材料中“在这样的时代中,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多,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信息选择全球化与全球治理需要国际合作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二战后世界各国建立一系列的国际组织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联合国和世贸组织成立的意义、全球防疫抗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进行说明。亦可依据材料中“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信息选择西方国家主导着近现代全球治理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全球经济发展、一战后在欧美强国主导下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成立了一度成为欧美控制世界的工具—联合国、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方面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13 - 在唐王朝,开拓西域、稳定西域、治理西域被置于国家大战略的首要目标。在唐初,面对多个敌对势力,唐代制定了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先退后进、先北后西、重点向西的策略,成功应对了各种安全挑战,化解了各种安全威胁。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武力打击那些执意与唐朝为敌的强悍势力,一经达成军事目的,迅即施行和亲羁縻之策。唐代在西域地区推行两套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一套是与内地相同的直属州县制,一套是保留游牧部落旧制的羁縻体制。同时,唐政府确定了与当地“地方精英”共同治理西州的基本原则。唐代还依托西北军镇、精兵布控、屯田和戍边相结合。在边疆防守兵力的征调与召募上,唐代从各个民族征募兵员,以蕃兵为主。唐代对西域的治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摘编自周德钧《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治理西域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唐代治理西域的意义。 【答案】(1)特点:重视对西北地区的治理,推行正确的地缘战略;实行刚柔相济,文武兼施的策略;行政建制方面,采取因地制宜,一区两制的双轨并行制;军事上,屯戍结合,实行汉族和少数民族--体的军事动员体制。 (2)意义:保障了西北边疆的安全利益;推动了西北边疆的开发;促成了唐王朝盛世局面的形成;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经验。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开拓西域、稳定西域、治理西域被置于国家大战略的首要目标”可知国家重视治理西北;从“制定了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先退后进、先北后西、重点向西的策略”可知推行正确的地缘战略;由“经营西域的过程中,武力打击那些执意与唐朝为敌的强悍势力,一经达成军事目的,迅即施行和亲羁縻之策”可知,唐代治理西域实行刚柔相济,文武兼施的策略;根据“在西域地区推行两套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一套是与内地相同的直属州县制,一套是保留游牧部落旧制的羁縻体制。同时,唐政府确定了与当地‘地方精英’共同治理西州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唐代在治理西域时,采取因地制宜,一区两制的双轨并行制;根据“依托西北军镇、精兵布控、屯田和戍边相结合。在边疆防守兵力的征调与召募上,唐代从各个民族征募兵员,以蕃兵为主”等信息,可知唐代治理西域时,在军事上实行屯戍结合,汉族和少数民族一体的军事动员体制。 (2)意义: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唐代治理西域的政策、措施和策略,结合所学知识,从保障西北边疆安全和利益、推动边疆开发、促成唐朝盛世局面、为后世提供经验等方面,分析唐代治理西域的意义。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 13 - ,美国政府认为必须动员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战争努力,所以政府的计划委员会负责起了有关工业、运输、农业等各行各业的主要决策。工厂招募数百万的妇女来制造武器、弹药和军装,证明了战时经济能够迅速拉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一成功的记录为后来的政府对整个国家经济的管理,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极具吸引力的模式。 ——摘编自麦克尼尔《人 类之网:乌瞰世界历史》 材料二 如果说“ 一战”使美国脱颖而出的话,那么“二战”则把美国造就成了独一无二的经济巨无霸。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其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处于低迷,90年代初更是出现了负增长。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为借口,美国发动了海湾战争并迅速取得胜利。1992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高达3%。1999 年初,关国股市持续震荡股指大幅下跌,美国为首的北约酝酿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在战争前后100多天的时间里,道琼斯股指的涨幅竞与美国之前近百年的涨幅相当。 ——摘编自房宁《战争与美 国经济》 (1)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外战争 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外战争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答案】(1) 关系:战争成为美国发展经济、扩张资本甚至转嫁危机重要手段;美国经济的增长又推动了军力发展,并通过军事手段攫取全球利益。 (2)一战后,推动国际格局中心开始从欧洲向美国转变;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两极格局形成;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强化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格局在不断发展变化。 【解析】 【详解】(1)关系:根据材料“证明了战时经济能够迅速拉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极具吸引力的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成为美国发展经济、扩张资本甚至转嫁危机的重要手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的增长又推动了军力发展,并通过军事手段攫取全球利益。 (2)影响:根据材料“如果说‘一战’使美国脱颖而出的话,那么‘二战’则把美国造就成了独一无二的经济巨无霸”可知,一战后,推动国际格局中心开始从欧洲向美国转变,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两极格局形成;根据材料“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为借口,美国发动了海湾战争并迅速取得胜利。1992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高达3%”可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强化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格局在不断发展变化。 17. 材料 霍英东(1923~ - 13 - 2006),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亚洲足联副会长、国际足联执委。1970年代,在霍英东协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国际足联等国际体育联合会的合法权利。在谈判与斗争中,霍英东提出了既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同时允许台湾以中国地方名义入会的方案,这最终成为解决中国席位的基础。在申奥问题上,霍英东父子也做了大量游说工作。他带头在国内捐建体育中心、训练基地、体育博物馆、学校体育馆等各种重要场馆30余处,还特别强调学校体育馆应对学生免费开放。他设立“霍英东体有基金会”,赞助国际体育赛事;资助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扶植发展体育科研及其他体育事业。霍英东为人坦诚直率,言必信行必果,与许多世界体坛名人都有深厚交往,在世界上被尊称为“中国民间体育大使”。 ——据马明达、耿之矗《体坛功臣——霍英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霍英东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并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那学知识,指出霍英东能够为中国体育作出贡献的原因。 【答案】(1)协助新中国恢复在各国际体育联合会的合法地位,推动中国体育走向世界;开展积极的民间体育外交活动,提升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捐建免费开放的体育设施,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创办国际体育赛事、资助优秀运动员、扶植发展体育科研等,有利于中国体育竞技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2)雄厚的财力;爱国心驱使;良好的个人品德;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开拓精神;国家的支持。 【解析】 【详解】(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国际足联等国际体育联合会的合法权利”得出协助新中国恢复在各国际体育联合会的合法地位,推动中国体育走向世界;根据“中国民间体育大使”得出开展积极的民间体育外交活动,提升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根据“捐建体育中心、训练基地、体育博物馆、学校体育馆等各种重要场馆30余处,还特别强调学校体育馆应对学生免费开放”得出捐建免费开放的体育设施,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根据“赞助国际体育赛事;……扶植发展体育科研及其他体育事业”得出创办国际体育赛事、资助优秀运动员、扶植发展体育科研等,有利于中国体育竞技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2)根据“霍英东体有基金会”得出雄厚的财力;根据“霍英东提出了既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得出爱国心驱使;还可从良好的个人品德,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国家的支持等方面分析总结。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