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宗法制是在同宗、同祖的血缘亲情基础上区别尊卑长幼,以确定财产、地位的继承秩序以及不同身份的宗族成员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制度。这表明宗法制具有鲜明的 A.礼俗性 B.平等性 C.等级性 D.地域性 ‎2、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有的封国二三十个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3、罗斯福曾说,“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他们(日军)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丘吉尔也承认,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听任德国人和日本人在印度或中东携手,对盟国的事业必然要引起无法衡量的灾难”。这说明 A.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B.中国的抗战具有战略价值 C.中国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力 D.中美英在二战中协同行动 ‎4、《天朝田亩制度》:“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追求 A.男女平等 B.绝对平均 C.按劳分配 D.等级差别 ‎5、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理解正确的有 A.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制度变革 B.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C.五四运动取得了中国外交的胜利 D.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6、2017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18周年纪念日,澳门特别行政区迎来了“成人礼”,各界举行庆祝活动,热议回归18年来的发展。18年来,澳门同胞当家做主,庄敬自强。澳人治澳,茁壮成长。澳门回归 A. 结束了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 B. 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 得益于中英两国的共同努力 D. 有利于推动香港和台湾问题解决 ‎7、毛泽东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 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毛泽东意在强调政治协商会议 A.成为联合执政机构 B.仍是国家立法机关掌握着立法权 C.职能已被人大取代 D.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 ‎8、苏格拉底案是雅典民主制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苏格拉底虽然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是不合理和错误的,但是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必须服从通过合法的程序所做出的判决,材料主要反映出 A.苏格拉底遵循法律至上原则 B.苏格拉底极力捍卫个人自由 C.审判苏格拉底的程序不合法 D.雅典民主制是一种精英政治 ‎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10、“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 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实行军事援助 ‎1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 ‎12.、《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13、《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文中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 B.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D.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 ‎14、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 C.“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5、朱元璋对户部臣僚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衣,欲人无贫,得乎?”这一理念 A. 强调了农业发展的重要 B. 导致了崇商风气的兴盛 C. 重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摒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16、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说:“明清时期,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未能给中国带来彻底改变社会的革命影响。”二者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A. 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 B.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 中西方的交流完全断绝 ‎ D.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17、鸦片战争后不久,我国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的情况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A.环渤海地区 B.五口通商地区 C.黄淮地区 D.成渝地区 ‎18、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 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19、下图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前洋纱输入中国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20、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德生曾感叹说:“天道变,世道却不变。我只想老老实实办实业,可是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这表明 A .荣德生思想僵化,坚持“天道” B . 荣德生想投身官场,升官发财 C. 封建势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要符合中国国情 ‎21、1934年,美国实行《购银法案》,次年又两度提升白银收购价格,人为的拔高银价,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C.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2、据资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式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A.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企业发展 B. 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D . 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作准备 ‎23.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以下一段文字:‎ 这表明 A. 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建设 B. 经济领域出现了“左”倾倾向 C. 经济生产秩序已遭到严重破坏 D . 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24、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 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 C.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25、“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 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 大跃进的“浮夸风”‎ C.“文革”的严重错误 D.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26、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D.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2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 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8、19世纪末,康有为上书清帝,请求变革服饰习俗:“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变易服饰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推动中国发展 B.近代服饰随着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C.断发易服本质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 D.近代风俗演变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过程 ‎29、《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 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 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 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30、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二、非选择题 ‎31、(14分)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三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6分)‎ ‎ ‎ ‎ ‎ ‎ ‎ ‎ ‎ ‎ ‎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4分)‎ ‎ ‎ ‎ ‎ ‎ ‎ ‎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4分)‎ ‎ ‎ ‎ ‎ ‎ ‎ ‎ ‎ ‎ ‎ ‎ ‎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8分)‎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英国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材料二: 通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依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53~1957年间中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政策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B B D A D A B B A D C D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C C C A D B C B D D A A A 二、非选择题 ‎ ‎31、(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6分)‎ ‎(2)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4分)‎ ‎(3)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4分)‎ ‎32、(1)原因:宗法关系;小农经济;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6)‎ 影响:束缚了自由劳动力,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2分)‎ 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释放了自由劳动力。(4分)‎ ‎33、(1)措施: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6分)‎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6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