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涿鹿中学10月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班级类型:文科班;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60分,每小题2分)‎ ‎1.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含义是 A. 宣传西方政治学说以启国民之智 B. 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C. 学习西方之体以同中国之用 D. 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 ‎【答案】B ‎【解析】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据此应该选择B;A应该指的是维新变法时期的主张,C指的是洋务运动时期,D指的是辛亥革命时期,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 魏源建议清政府聘请洋人指导中国工匠制造战舰,还提出在闽粤两省的科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达到一定水平,授予科甲出身。对魏源以上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 ‎②具有民主启蒙的色彩 ‎③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④力图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是考四书五经的,而林则徐提议“增设水师一科,达到一定水平,授予科甲出身”,这就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故①符合题意;魏源的建议都是关于西方先进技术的,没有涉及到政治思想,更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排除②③;魏源的建议是要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用魏源给清政府提的建议作为新情境,来考查“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的理解,考生需要明确这时魏源等思想家的主张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且主张也没有跳出封建思想的藩篱,只要是把这一点把握好,这一题就好做出来了。‎ ‎3.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是指中国教育的内容,“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说明出题者(代表了清政府)已经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一些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认同西方教育应该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故选D;单就这一些内容无法推论出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故排除A;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这时国学一直是主流思想,故C也不符合史实。‎ ‎4.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据此可知,康有为 A. 主张在社会习俗方面与世界趋同 B. 认为中国应该全盘西化 C. 企图通过“剪辫易服”推翻清政府 D. 积极倡导制定宪法、限制君权 ‎【答案】A ‎【解析】“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这意味着康有为主张在服饰和发辫方面与其他国家相同,故选A而排除B;推翻清政府不是康有为这个维新派人士的主张,故C不符合史实;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宪法、限制君权”的内容,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属于材料型新情境题,题干中的材料较长,而且类似于半文言,阅读障碍不大,但是阅读量相对较大,考生需要在阅读后归纳和提炼出材料主旨,之后就与其他的题目一致了。这一题关键是要读出我们中国的一些习俗如服饰和发辫对于近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不利之处,因而要主张与世界趋同,理解到了这一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5. 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其思想的本质特点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D. 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奠定变法的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时,通过《新学伪经考》是为了给维新变法制造舆论,来减轻维新变法反孔反正统的压力,通过《孔子改制考》把孔子说成并非守旧者,而是托古改制的先驱,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借孔子之口阐述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道理,故C符合题意,而D以偏概全,没有提到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故排除D;“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主张,都不是康有为的,故排除CD。‎ 点睛:康有为在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和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宣传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是很艰难的,为了减少阻力,他利用大家所熟知的孔子来宣传,先通过《新学伪经考》把历来统治者奉若至宝的儒家经典斥为伪经,然后说明孔子是主张变法的,所以通过孔子的口来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就达到了减少阻力的作用。这样做本身也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造成的。‎ ‎6. 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 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 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 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答案】B ‎ ‎ ‎7.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却认为用白话文书写的“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据此可知作者 A. 认为小说的文学价值最高 B. 前后观念矛盾,思想流质多变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继承 ‎【答案】D ‎【解析】作者认为白话文书写的“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所以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则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故选D,而B的说法则是错误的;小说的文学价值最高应该是通过比较得出来才可以,但是材料中没有说到别的文学体裁,故排除A;作者认为认为用白话文书写的小说是值得提倡的,所以C的说法错误,故排除C。‎ ‎8.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B.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A ‎【解析】略 ‎9. 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在1910年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初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A. 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 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C. 有识之士追求民主进步 D.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洪骍受进化论影响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号亚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崇尚西方思想文化,C正确。A夸大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改名并非政治化,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0.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人阶级尚未找到自己的领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20世纪初,本题凡是含①、③均是错误的,②④是对题意的正确理解,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含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含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名师点睛】这类试题往往以相关的知识作为干扰题肢,这类题目不难,不过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所以这就要求考生们在平常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历史学“宽”,对重要的事实、重要的史实,一定要尽可能的弄懂来龙去脉,防止混淆不清而遗憾丢分。‎ ‎11. 下表摘编自1923年《蒋介石日记》‎ ‎9月22日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10月4日 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l0月13日 晚,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8日 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由此可见蒋介石 A. 怀疑三民主义 B. 寻找国共合作理论 C.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 关注社会主义思潮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表格里,蒋介石看的书里几乎每天都有《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等相关信息的,这说明蒋介石当时对社会主义是比较关注的,故选D;题干没有对三民主义的信息,故排除A;这是国共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故B也不符合题意;C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排除。‎ ‎12. 辛亥革命期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法规。其中能体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是 A. 《大总统令禁烟文》‎ B. 《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C. 《慎重农事令》‎ D. 《大总统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剪辫正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的具体表现之一。‎ ‎13.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由此可知孙中山 A.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 B. 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C. 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D.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答案】B ‎【解析】略 ‎14. 美国19世纪末知名社会活动和经济学家亨利•乔治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他称之为“大协作”的理想社会。他的这些主张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流派的一种,即“单税社会主义”。参照此学说而诞生的是 A.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B.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C.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前提);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发展)。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15.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里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 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 脱离了中国现实 D. 合乎世界政治潮流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钱穆重在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进步特征,“大杂烩”一词不准确,A项排除;钱穆对三民主义的论述没有提及中国传统政治,B项排除;钱穆称赞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没有对其进行批评,更不能表达脱离中国现实的意思,C项排除;钱穆在材料中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各自具有德国、苏俄、美英等国相关制度与“精神之优点”而规避了其“缺失”,说明三民主义能够体现当时世界政治的潮流,体现其进步性,D项表述正确。故选D。‎ ‎16. 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革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③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 ‎④敌我问题也是一种是非问题……但是这是和人民内部问题性质不同的另一类是非问题。‎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选文字的内容进行判断,①出自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②出自1949年9月的《论人民民主专政》;③出自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井冈山的斗争》;④出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故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内容 ‎17. 《诗刊》1967年1月发表了毛泽东于1965年作的一首词:“……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该词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下列哪一理论的实践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论十大关系 C. 新民主主义论 D. 城市革命中心论 ‎【答案】A ‎【解析】题干所述的时间为1967年,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知这里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28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在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选A;《论十大关系》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的文章,C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论断,D是1928年前中国共产党不了解国庆的情况下做出的错误举措,BCD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 ‎18. 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根据所学知识,只有D符合这一时间,故选D。‎ ‎19. 从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树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这“两大突破”是指 A.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 D. 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案】D ‎【解析】1987年的十三大在以往探索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系统阐述了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所以D符合题意;A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的,故排除;B是党的十四大上做出的决策,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则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故排除C。‎ 点睛: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之后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将这些会议进行梳理,有助于更好的解决这类问题。教材中提到的建国之后党的重要会议有:(1)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为建国初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2)中共“八大”: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3)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在北京召开,提出了忽视客观规律的总路线,推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4)庐山会议:1959年召开,错误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5)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在北京召开,是建国以来人数最多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了“反右倾”运动的错误。(6)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年夏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7)中共“九大”:1969年在北京召开,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8)九届二中全会:1970年夏在庐山召开,削弱了林彪集团的权势。(9)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确定了新的指导方针,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改革和开放的重大政策,纠正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10)十三大:1987年在北京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规划了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本蓝图。(11)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12)十四大:1992年在北京召开,确定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了迈向新世纪的航程。(13)十五大:1997年在北京召开,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4)十六大:2002年在北京召开,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0.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邓小平)虽然只是一个五尺身躯的短小汉子,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人物,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下列“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③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发表“南方谈话”‎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③②④‎ D. ①③④②‎ ‎【答案】C ‎【解析】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1988年,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据此可知,C符合题意。‎ ‎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②它同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③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④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故①的说法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但是与三民主义不是一脉相承的,故②错误;③④是正确的说法,故选D。‎ ‎22. 1958年3月的《光明日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已经完全破产。它对我们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当作毒草来研究。”这反映出 A. “双百”方针受到干扰和损害 B.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强化阶级斗争 C. “右倾”错误影响到科学文化发展 D. 批判“毒草”是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题干说“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是“毒草”,这是背离“双百”方针的,指导思想上是“左”倾的,故A正确,而C的说法错误;1958年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不该在强化阶级斗争,故排除BD。‎ ‎23. 1957年7月15日,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1959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发表了《马寅初人口论的反动本质》一文,开始批判马寅初的人口论;但同时“马寅初的文章,根据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时发表。”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文革”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B. 当时马寅初还有在学术上的言论自由 C. 马寅初《新人口论》被证明是伪科学 D. “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学术批判过火 ‎【答案】B ‎【解析】题干所述的时间为1957、1959年,这时还没有发生“文革”,故AD的说法错误;《马寅初人口论的反动本质》的文章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是当时在文化领域里面有了“左”倾思想的表现,但是“马寅初的文章,根据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时发表”说明当时马寅初还有在学术上的言论自由,故B的说法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体现C,故排除。‎ ‎24. 为鼓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立的奖项是 A. 鲁迅文学奖 B. 茅盾文学奖 C. 五个一工程 D. 老舍文学奖 ‎【答案】A ‎【解析】鲁迅文学奖,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故选A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故B不符合题意;"五个一工程",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的评选活动,自1992年起每年进行一次,故排除C;老舍文学奖是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于1999年创立的文学奖,主要奖励北京作者的创作和在京出版和发表的优秀作品,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故D不符合题意。‎ ‎25. “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为此,1977年复出后的邓小平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直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下列哪些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措施 ‎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高考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制定“科教兴国”战略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目中设问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有两个关键词“邓小平”“新时期”(指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到1965年就形成了,排除;②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推动的,但不是在新时期,而在1977年,排除;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教育 ‎26.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最可能出现的是 A.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横幅 B.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211’工程”的标语 C.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C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复兴。‎ ‎27. “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生在1964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 年,故排除①②;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在1970年,故选C。‎ ‎28.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说明原子弹试验 A. 目的是增强民族凝聚力 B. 体现了中国人民协同合作的精神 C.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D. 带动了我国科技领域的全面发展 ‎【答案】B ‎【解析】“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说明原子弹的研制和实验是中国人民协同合作的结果,故选B;题干说到的是现实的努力,不是说的目的,故排除A;题干只是在说研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故CD不符合题意。‎ 点睛:做题时需要注意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论从史出,也就是选项的结论一定要从题干的材料中得出,而不是从所学知识得出。这个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符合原子弹研究和实验的相关结论,但是ACD要么是说的目的,要么是说的结果或者意义,都不是题干中所述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故都不是正确选项。‎ ‎29. 2016年9月15日,天空2号的发射引人关注。它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又有了新的飞跃,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是 A. 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B. “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D ‎【解析】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故选D。AC属于空间技术的相关技术或者是核技术,但不属于航天技术,故排除;B属于航空技术,但是时间晚于“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故排除。‎ ‎30. “10月16日下午3点,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无独有偶,这一天,不相信中国人的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材料中的现代中国科技成果 A. 打破了美苏等国家的核垄断 B. 表明中国拥有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 C. 使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D. 标志着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项科技成就打破了美苏等国家的核垄断,提升了我国国防力量,因此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二、材料分析题(40分,33题16分,34题13分,33题11分)‎ ‎31. 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进步为其先导。观察下图 请回答:‎ ‎(1)上述五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图二和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图二人物和图三人物在实施资本主义方案的方式、政体的不同点并指出两者分别借鉴了哪些国家的近代化模式?‎ ‎(3)指出图四、图五反映的历史现象产生的影响?‎ ‎(4)根据上述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它们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答案】(1)图一:“睁眼看世界”;‎ 图二:维新变法运动前后大量介绍西学;‎ 图三:民主共和国方案的确立 图四、五:新文化运动。‎ ‎(2)途径:改良派主张改良(改良);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 政体:改良派主张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共和制。‎ 借鉴国家:改良派借鉴日(俄);革命派借鉴美(法)。‎ ‎(3)动摇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正统地位,打倒了传统权威,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4)特点: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由器物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 ‎【解析】(1)这一题需要结合材料中的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图一:由图一中的“魏源与《海国图志》可以联系到所学鸦片战争之后,作为开明士大夫的林泽徐、魏源等人最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最先“睁眼看世界”;图二:由图二中的“严复和《天演论》”再结合所学维新思想传播的史实可知这代表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前后维新派大量介绍西学;图三:由图三中的“孙中山及同盟会纲领”再结合所学同盟会成立的相关史实可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20世纪初对挽救民族危机给出的救国方案——民主共和国方案的确立;图四、五:图四中的陈独秀和《新青年》代表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图五中的李大钊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代表的是新文化运动由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转变为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2)途径:由图二中的“严复和《天演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他们主张改良(改良);图三中的“孙中山及同盟会纲领”代表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他们主张暴力(革命)。政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良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借鉴国家:由所学可知,改良派借鉴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日(俄);而革命派则是借鉴实行民主共和制的美(法)。‎ ‎(3)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四中的陈独秀和《新青年》代表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是宣传的是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它动摇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正统地位,打倒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权威,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图五中的李大钊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代表的是新文化运动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所以其影响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4‎ ‎)特点:需要结合图片及上述问题及答案回答。上述五幅图片都是关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先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后又提出了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后来又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后来又转变为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意味着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由器物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 ‎32. 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变的100年。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著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作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就是“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思想理论发展的角度举例说明在20世纪上半期孙中山是怎样顺应“潮流”的?‎ ‎(2)材料二中“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是指什么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是指什么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在第一阶段探索出什么革命道路?结果如何?‎ ‎(4)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1)提出三民主义,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顺应了走资本主义的要求;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顺应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 ‎(2)责任:反帝反封建。革命:国民革命。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结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作用:思想解放,为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解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而且是从思想理论发展的角度设问,所以不必回答孙中山的行动,只从其思想角度回答即可。材料一只提供了一幅图片,所以还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主张改良没有结果之后,转向革命,首先提出三民主义,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且这顺应了走资本主义的要求;后来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则顺应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 ‎(2)由材料二中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可知,这时处于20世纪20年代国共合作实现的时期,所以其责任是指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革命则是指1924年兴起的国民革命。而其指导思想则是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3)这一题需要结合材料三回答。道路:由材料三中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及其出处《新民主主义论》可知这里的第一步就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完成第一步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结果: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根本问题:需要“依据材料四”回答。由材料四中的“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知其根本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作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决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困扰人们的问题,最终实现了思想解放,为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3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中国正值经济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为核武器的研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南优2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年 ‎“神舟五号”飞船把杨利伟送上太空,成功返回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这些重大科技成就产生的原因。‎ ‎(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技术人员紧缺;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科研人员生活条件恶劣。‎ ‎(2)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和战略的实施;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和奉献精神等。‎ ‎(3)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达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标志。‎ ‎【解析】(1)背景: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二说明”。由材料一中的“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可得出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技术人员紧缺;由材料二中的“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中国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可知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由材料二中的“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为核武器的研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科研人员生活条件恶劣。‎ ‎(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由材料三中的一系列科技成就及所学新中国科技成就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建国以来我国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和战略的实施;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为科技成就取得提供了人才保证;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和奉献精神则直接促进了科技成就的出现等。‎ ‎(3)认识:上述材料提供的是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的科技现状非常差,但是后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科技成果大量涌现,这恰恰可以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达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标志。‎ 点睛:这一题以新中国的科技成果为主题,考查了考生对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薄弱、科技研究的条件差的了解,然后通过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来考查对新中国科技成果取得的不易及辉煌,这对于考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有深刻的印象。解答这一问题需要考生熟悉时代背景和相关的科技成就。‎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