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通史第五单元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通史第五单元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  )‎ A.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 B.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 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 D.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选B项。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2019·安徽定远月考)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  )‎ 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不易产生明君贤臣 D.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 答案 B 解析 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他反对君主专制,由材料“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言论是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B项正确。A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均排除。‎ ‎3.(2019·衡阳联考)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表看出,唐代、宋代丞相人数明显多于其他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宰相,相权从秦朝的位高权重到日益削弱直至废除,君主专制日益加强,B项正确,C项错误;元朝宰相权力有所反弹,A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均由朱元璋亲阅。永乐年间,明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这主要说明(  )‎ A.内阁逐渐取得最高决策权 B.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制约 C.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 D.内阁成为君相斗争的工具 答案 C 解析 最高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故A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内阁取得票拟权力,但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可知,内阁票拟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故C项正确;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内阁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故D项错误。‎ ‎5.(2019·新疆月考)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与内阁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现失控之势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获得“票拟”‎ 职权的同时,又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种做法是通过宦官与内阁的共同参与、相互制约来保证皇权独尊,故B项正确。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理解过于表面和片面,故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宦官权力恶性膨胀呈失控之势,故D项错误。‎ ‎6.(2018·四川四市三模)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国家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宰相权曾一度得以恢复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决策权仍旧在皇帝手中,故A、D两项错误;据材料“圣意所予夺”和“采纳内阁‘票拟’”可知内阁只具备建议权而不是决策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中枢权力的运行有序,故C项正确。‎ ‎7.(2019·黑龙江双鸭山月考)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阁臣拥有“批红”的权力 B.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 C.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D.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不同时期内阁权力不同,说明明代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故B项正确。明代内阁掌握“票拟权”,皇帝及司礼监掌握“批红权”,故A项错误;内阁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制的建立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D项错误。‎ ‎8.(2019·湖北孝感联考)雍正时期,内阁逐渐分化,兼军机处职责的是内中堂,留守内阁的是外中堂。嘉(庆)道(光)以后,甚至出现了内中堂不看本章的情形。有史书则记载了当时皇帝发布上谕不许军机大臣将部务带到军机处处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军机处日益成为权力决策中枢 B.内阁与军机处的权力争夺激化 C.内阁地位下降,已经形同虚设 D.军机大臣必须以阁员身份入选 答案 A 解析 ‎ 据材料可知清朝军机处处理机要事务,成为决策中枢,内阁则沦为处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因此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内阁与军机处争夺权力,B项错误;C项错误,据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军机处设立后,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并非形同虚设;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军机大臣必须以内阁成员身份入选。‎ ‎9.(2019·河南新乡七中月考)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嘉庆发布该上谕的实质是(  )‎ A.协调各部门之间关系 B.确保皇权的至尊地位 C.限制军机处权力扩大 D.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可知,通过发布上谕,敲打军机处,限制其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C项是确保皇权独尊的手段,不是实质,排除;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是军机处设立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 ‎10.(2019·贵州贵阳联考)嘉庆四年(1799年),皇帝下令满汉章京“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这一诏令主要是为了(  )‎ A.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B.明确官员选拔范围 C.完善军机处的职能 D.保障皇权高效行使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选择一些人品端方、字画端楷的官员到军机处当差,而军机处是清朝皇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的机构,让这些人到军机处当差主要是为了保障皇权的高效行使,故D项正确。清朝官员选拔的方式是科举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员的选拔范围,故B项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11.(2019·贵州安顺测试)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C.地方自主权力得到加强 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答案 D 解析 ‎ 明清时期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这说明专制皇权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机制的运转,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激化等封建统治危机,故B项错误;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意味着地方自主权利越来越小,故C项错误。‎ ‎12.(2019·四川新津月考)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 A.促进思想文化的创新 B.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C.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 D.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答案 D 解析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明清实行文化专制,阻碍文化创新,社会环境并不宽松良好,故A、B两项错误;推动封建经济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广东潮州月考)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力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胡惟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朱元璋杀胡惟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 宰相制度的废除》‎ 材料二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在《翰林院》一卷中予以附带介绍。‎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 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三 ‎ 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 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内阁制度的发展结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明清中央官制的变化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1)原因:宰相位高权重;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权力欲望导致的猜忌;胡惟庸的专权跋扈。理解:君主政务繁多;统领百官的需要。‎ ‎(2)特点:拥有一定的议政权;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始终是非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作用: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制衡六部权力;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 ‎(3)结果:军机处制度。趋势:相权不断削弱以至取消;皇权不断加强(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实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朱元璋杀胡惟庸”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理解,结合丞相的职责分析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内阁是有议政权的”“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政务负担”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得出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结果,根据材料三“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得出军机处制度。第二小问趋势,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小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反映的实质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 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阐述: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释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示例二)‎ 论题: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阐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三)‎ 论题: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阐述: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僵化没落。‎ 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论述题,从材料表格中唐代至明代“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方面进行作答,如“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然后辅以相关的史实论据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