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 选择题 ‎1.“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夏商周政治制度。从题干中的“从王国到诸侯国”、“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等可知是分封制。选择C项。‎ ‎2.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 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 B. “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C. 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D. 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商朝的王位由“兄终弟及”逐步转变为“父死子继”,由以前的兄弟之间的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成为父子之间的小家庭,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家国观念也出现变化,故B正确;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A错误;王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都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材料与“优胜劣汰”无关,故D错误。‎ ‎3.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C.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 军国大事经过朝议之后由皇帝裁决,这样可以减少君主的决策失误,选项C正确;材料中未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选项A;军国大事最终由皇帝一人决策,因此并未削弱皇权,排除选项B;朝议制度并不是民主制,选项D排除。‎ ‎4.《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 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A ‎【解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指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B项是指中央行政体制,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和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属于思想文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5.《昭明文选》载:“中朝,内朝也。汉氏大司马、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六百石以下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强君权 C.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 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表明汉武帝时期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丞相权力受到削弱。故答案为B项。这一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答案】C ‎【解析】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和监督,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符合题意;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相权虽一分为三,但相互协商、相互牵制,并非独立施政,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就是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故B项不符合题意;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不符合题意。‎ ‎7.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A. 徒有虚名 B. 职权明确 C. 禁足军政 D. 权力分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内容。材料中显示宋代按照具体内容任事,而且有其他机构官职分担政务,所以对宰相来说,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答案选D。宰相不是徒有虚名,故A项错误。职权明确没有体现分权的特点,故B项排除。禁足军政的目的是权力分割,故C项排除。‎ ‎8. 史载:元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其中的“都省”应该是指 A. 中书省 B. 行省 C. 尚书省 D. 门下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总理全国政务,又称“都省”。都省直接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其余地方设十个行省管理。行省,意为行中书省,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都省之下,分设十省管理地方。故选A。‎ ‎9.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D.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答案】C ‎【解析】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皇权较前代有所强化,故排除A项;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力,故排除B项;内阁可以对皇帝的诏旨拒绝草拟,可以拒绝重拟,说明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制约,故选C项;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没有正式地位,权力不可能高于皇权,故排除D项。‎ ‎10.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A. 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B. 因满人官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 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D. 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能够得到雍正帝的极高评价,而且得皇帝遗诏允其配享太庙,就是因为他作为军机大臣恪尽职守,而作为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A项正确;军机大臣的职权决定了他不可能参与决策和掌握大权,只有遵守皇帝旨意,故排除BD;军机大臣没有监察职权,故C不符合史实,排除。‎ ‎11.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是独立存在的“公民”。在梭伦改革中,有利于巩固这一基础的措施是 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恢复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C.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D.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答案】D ‎【解析】在梭伦改革前,若平民无力还债,便要以人身作为抵押沦为债务奴隶,废除债务奴隶制可以使平民保有公民身份,故D符合题意;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针对的是已具有公民身份的人,故AC不符合题意。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谈不上恢复一说,排除B项。‎ ‎12. 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 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 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 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 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分民内部的关系,C项符合题意;A项本身表述错误,罗马法不适用于奴隶,不合题意;B、D项是罗马万民法的内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13. 下图是英国《权利法案》的部分条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王“统而不治” B. 议会权力的扩大 C. 内阁对议会负责 D. 责任内阁制形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考查的是《权利法案》的内容,确立议会主权,限制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当时国王还掌握着行政权,排除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于18世纪中期,排除C、D。‎ ‎14.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汉诺威选帝侯继英国王位,由于乔治一世来自德意志汉诺威,对英语和政务不熟悉,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料理国事。乔治一世的以上特点 A. 有利于内阁制的形成 B. 造成了英国统治的极端腐败 C. 有利于改善德意志和英国的关系 D. 标志着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在乔治一世后成为惯例,促进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在18世纪中叶,故排除D项,选A项。‎ ‎15.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A. 联邦原则 B. 制衡原则 C. 民主原则 D. 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总统在获得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拥有的具体权力,体现了宪法的制衡原则,故B符合题意;联邦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民主原则即人民主权原则,主要表现为总统合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故C不符合题意;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D不符合题意。‎ ‎16.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 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 外敌的入侵破坏了法国民主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材料“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反映的是法国共和政体建立的艰难历程,法国大革命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激烈交锋,是导致法国政治体制不断变更的主要社会根源,符合题意的是C项。该现象和启蒙思想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激烈交锋,是导致法国政治体制不断变更的主要社会根源,故B错误。D项是外因,故排除。‎ ‎17.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 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 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 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 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理解的关键是抓住“不彻底和不完善”这一特征表现来推断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并由此去认识德意志帝国立法权的问题:宪法赋予议会立法权,但其受皇帝的制约,从而得出结论。因此答案选C。ABD三项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干的意思。‎ ‎18.在代议制度下,议会是重要的政治机构,各国大多实行两院制。下列对近代各国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内阁需上院支持成为惯例 B.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由每州2名组成 C. 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帝国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 D. 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答案】D ‎【解析】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故D项符合题意;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组阁。因此内阁需要的是下院的支持,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参议员由每州2名组成;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故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故C项不符合题意。‎ ‎19.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答案】D ‎【解析】费正清的观点认为中国拒绝平等国际贸易引发了鸦片战争,这种解释忽视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选项D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英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寻找原料和市场,费正清的观点并未揭示这一点,排除A;费正清是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去考量战争的,这一分析和由此获得的结论是错误的,排除选项B;费正清并未提及中国人的反抗,排除C。‎ ‎20.“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指英法联军)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中国被迫签订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交战双方是中国和英国,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 交战双方是中国和英法,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北京天津,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故选B;甲午战争不是从广州开始的,交战双方是中国和日本,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是直接侵犯北京天津,侵略国不只是英国和法国,排除D。‎ ‎21.‎ ‎ 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A. 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 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C. 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D. 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准确理解及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核心是近代化。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封建清政府,从而为近代化的扫清了道路,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是灾难性的战争。对“灾难”解读正确的是 A. 满清政府主权完全丧失 B.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 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 D. 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B项正确。清政府主权的部分丧失,故A项错误。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是积极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社会性质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23.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民众的挟持下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进兵北京”和“暴乱”等信息可知,“这一次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联系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故答案为D项。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侵略者没有打到北京,排除A、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打到北京,但是与材料中的北京的“暴乱”不符,排除B项。‎ ‎24.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全面赞扬与肯定 D.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这是指的义和团运动排斥一切外洋文明;“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是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帝意义,故D项正确。A项和B项只符合部分信息,故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皮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材料二“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笫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并简要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3)如何理解“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这个观点?‎ ‎【答案】(1)设置:最高权利机构:公民大会;执行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司法机构:陪审法庭 区别:古代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 古代希腊是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2)过程:①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②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③《民法大全》汇编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影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3)理解:英国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革命后建立的总统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政治,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政体典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古代雅典的政治权力分配问题主要集中在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三者上。公民大会微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议事会是权力的执行机构,陪审法庭是司法机构。区别: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政体上的区别,一个是君主专制体制下的政治权力分配,一个是民主政体下的权力制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掌握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主要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最后到《民法大全》的编订正式完成。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对后世的主要影响,围绕着对欧美近代的法律的影响来谈。‎ ‎(3)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主要针对的是他们创立的政治体制而言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这是一个突破。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是民主制总统制共和政体,这是一个突破,这都对后面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宪会议代表麦迪逊认为:1787年制宪会议的与会者担负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以无比纯正的动机,彻底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全心全意投入会议工作,以实现人民所寄托的伟大目标,即:设计并提出一套完整的宪法体系,补充原有宪法的不足。‎ ‎——摘编自戴维·惠特尼《美国总统列传》‎ 材料二 ‎ ‎ 宪法在各州的通过是艰难的,并附加了一些条件。当南卡罗来纳州偏远地区的农民听说他们的州已经批准了宪法时,他们将一口棺材涂黑,拉着它举行丧礼,并庄严地把它入土,以象征公共自由的寿终正寝。‎ ‎——摘编自佟德志《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认为:美国宪法制定的动机是取决于制宪者各自所寻求的经济利益,其制定过程明显反映出是不同利益集团互相角逐的过程,而宪法之制定便是此种角逐的结果。‎ ‎——摘编自查尔斯·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1)以上三段材料分别从哪些视角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1)视角一:从当事人(会议代表)角度,认为宪法的制定秉持了公平正义,宪法体系完整。(4分)‎ 视角二:从当时人(农民、民众)角度,认为宪法没有保障公共自由,反对宪法。(4分)‎ 视角三:从后来人(历史学家)角度,认为宪法的制定是不同利益集团角逐和妥协的结果。(4分)‎ ‎(2)评价: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也存在不足,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后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6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1)注意材料一信息“制宪会议代表麦迪逊认为”“以实现人民所寄托的伟大目标,即:设计并提出一套完整的宪法体系,补充原有宪法的不足”、材料二信息“南卡罗来纳州偏远地区的农民听说他们的州已经批准了宪法时”“象征公共自由的寿终正寝”、材料三信息“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认为”“美国宪法制定的动机是取决于制宪者各自所寻求的经济利益,其制定过程明显反映出是不同利益集团互相角逐”,通过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被各国效仿。但是宪法承认了奴隶制度,保留了种族歧视,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后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到了建都天京,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从反满的民族革命大步跃进到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到太平军来了,“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了解倒悬”,给农民们解除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他们有衣有食,感受到革命所给予的幸福,效忠于太平天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再进一步采取向农民颁发田凭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摘编自罗尓纲《太平天国史》‎ 材料二 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真正成为太平天国实际赋税政策的是“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它不仅保护自耕农的利益,而且也保护地主的土地权和收租权。这种保护,体现了对赋税来源的关注,当然不是有爱于地主。……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农民革命的纲领”是指哪一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纲领的意义。 ‎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文件”成为“一纸空文”的原因。 ‎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位学者评价的侧重点的不同,并分析造成不同评价的因素。‎ ‎【答案】(1)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意义: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的思想结晶;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原因:《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是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迫于当时战争的残酷性,财政和粮食问题上面临困境;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局限性;当时中国尚未产生资本主义。(答出两点即可) ‎ ‎(3)不同:罗尓纲侧重于革命性、进步性;‎ 陈旭麓侧重于空想性、落后性。‎ 因素:依托的史料不同;史学观念不同。(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1)由材料“到了建都天京,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结合所学,1853年,天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关于“意义”,就地位而言,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就内容而言,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的思想结晶;由于《天朝田亩制度》涉及平分土地给农民,有利于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 ‎(2)从内容而言,《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和产品的设想体现的是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不可能实现,具有空想性;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天国忙于战争,内外交困;从阶级来看,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先进的科学的革命理论;就经济基础来看,当时中国尚未产生资本主义,不存在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因素。‎ ‎(3)由材料“从反满的民族革命大步跃进到反封建的社会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可得出罗尔纲侧重于革命性、进步性;由材料“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可得出陈旭麓侧重于空想性、落后性。关于“因素”,可以从占有史料不同、史观不同和立场不同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