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年度过关考试(7月) 历史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年度过关考试(7月) 历史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年度过关考试(7月) 历史 解析版 命题人:单毅君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2018·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三市一模·24)据西周《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康王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同时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其它在封鲁、封卫、封唐时,也同时赐有“殷民六族”、 “殷民七族”、“怀姓九宗”。这一做法:‎ A.反映了土地私有化趋势                        B.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 C.加速了华夏族融合进程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解析】根据所学,西周分封土地是周天子所有,属于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同时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可知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管理是地方分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怀姓九宗”、“殷民七族”说明分封土地同时分封不同部落的人民,有利于各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故C项正确;材料中“鲁”和“卫”都是分封王族,分封有利于加强宗法制,故D项错误。【答案】C ‎2.(2018·福建毕业班质量检测题·24)在已发掘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随葬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变形,有的残缺,更多的是被折断为两截。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崇尚节俭     B.葬俗遵循周礼      C.冶铸技艺落后     D.历代盗扰严重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兵器的毁坏,非薄葬,故A项错误;抓住时间“西周早期”与关键词“高等级墓葬群”,题干提及兵器被“不同程度”毁坏,应该是为了显示对周礼等级制度的遵从而故意损坏的,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等,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盗扰问题,且盗扰只是盗取自己的墓地物品,不会故意损坏其他物品,且青铜器坚硬非强力不能损坏,故D项错误。【答案】B ‎3.(2017湖南十校协作长郡中学高三联考三·4)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解析】周的宗法制是基于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与国的相结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故A项错误;题干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官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同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汉确立和发展的,故B项正确;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D项错误。【答案】B ‎4.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椽属:‎ A.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                      B.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 C.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 ‎【解析】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椽属,不会对中央财政造成负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西汉时郡 守自行辟除椽属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地方长官辟椽属容易形成小集团,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椽属的出身,故C项错误;自行辟除椽属,易结成小集团,导致政治腐败,故D项错误。【答案】B ‎5.(2018·湖南怀化二模·25)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皇帝 ‎ 州刺史权力内容 ‎ 汉武帝 ‎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 ‎ 汉昭帝、宣帝 ‎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 汉平帝 ‎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 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                                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 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 ‎【解析】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刺史的职能是在增加,没有丧失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刺史职能不断增加,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较多,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汉代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刺史权力的变化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8·四川成都二模·26)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 A.门阀士族的衰落                                    B.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 C.人地矛盾的缓解                                    D.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解析】“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这些实质是被门阀所控制,而唐代其衰落,所以对其下人不再授田,故A项正确;均田制的授田行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无法判断人地矛盾,故C项错误;“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无法判断底层生活的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8·安徽蚌埠二模·25)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解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A项错误;据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知政府鼓励民众迁移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以得出这一变化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可以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故C项正确;据材料“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知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 ‎8.(2014·广东高考·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 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B ‎9.‎ ‎ ‎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题干中“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推知A项错误;唐朝时期,自耕农经济仍占主体,且题干中“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可知均田制下的国有土地不可买卖,自耕农经济存在,故B项错误;题干中政府对贫贱庶人、富庶兄弟、寺观、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C ‎10.(2016·海南高考·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解析】推广铁农具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晋”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在魏晋、唐朝后期官府组织官府组织的屯田主要表现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土地荒芜,与“江南”不相符,故B项错误;东晋,唐朝后期至五代都是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减税这种方法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江南的开发与历史上魏晋时期,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有关,故D项正确。【答案】D ‎11.(2018·四川泸州二模·26)宋仁宗天圣二年,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毁拆”。……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这种变化:‎ A.宋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D.加强对商业贸易的控制 ‎【解析】根据所学宋朝商业环境较为宽松,但是并未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阐述了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没有涉及政治层面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仁宗表木(界限)毁拆,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体现了占道经营是被允许的,体现了对市场管理的松弛,有利于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分析宋朝放松了对商业管理,故D项错误。【答案】C ‎12.(2018·安徽宣城二模·26)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材料体现了北宋:‎ 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                        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 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                        D.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 ‎【解析】据材料“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可以得出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和“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可以得出北宋.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故B项正确;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故C项错误,台谏制度主要是针对皇帝的过世提出的谏议,不是用来监察官员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13.(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25)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宋代话本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不符,故A项错误;宋代话本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话本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不符,故C项错误;“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表明宋代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答案】D ‎14.(2015·海南高考·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解析】据材料中“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A ‎15.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A.主张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     ‎ C.注重道统权威     D.强调学术创新 ‎【解析】“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强调继承,没有改造,故A项错误;“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强调内心的反省,故B项错误;“‘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可见他们都强调是正统的继承,故C项正确;“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 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强调继承,没有谈到创新,故D项错误。【答案】C ‎16.(2015·广东高考·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答案】A ‎17.(2014·安徽黄山毕业班第三次质检·14)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 ‎【解析】“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与明末清初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这样背景下出现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故A项正确;明清儒家是对先秦的儒家学说批判继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弊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代传统经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 ‎18.(2018·黑龙江哈九中二模·27)马克斯·韦伯在《经济史纲》提到:清代施行“摊丁入亩”,此后大批民间手工艺精品问世,制瓷业在乾隆时更吸收西方景泰蓝制作技术,使景泰蓝工艺达于顶峰。这说明影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人丁编审制度的变革                            B.私营手工业生产关系变革 C.西方工艺的大量引入                            D.百姓的赋役负担彻底解除 ‎【解析】从材料“清代施行‘摊丁入亩’,此后大批民间手工艺精品问世”,可知清代手工业出现繁荣景象,与政府改革人丁编审制度直接相关,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标志着私营手工业生产关系变革,但与材料“清代施行‘摊丁入亩’,此后大批民间手工艺精品问世”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制瓷业在乾隆时更吸收西方景泰蓝制作技术,使景泰蓝工艺达于顶峰”,可知吸收西方工艺是景泰蓝制作技术的特点,不能体现清代的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都是因西方工艺的大量引入,故C项错误;清政府的“摊丁入亩”是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赋税制度,不是彻底解除了百姓赋税,故D项错误。【答案】A ‎19.(2015·江苏高考·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 ‎”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20.(2017.4·浙江高考·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解析】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表明盐商经济实力增强后,对教育投资,谋求社会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士贵商贱观念在清朝前期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答案】A ‎21.(2016·北京高考·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解析】材料中主要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引起轰动,但无法体现 “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论语》《大学》、多部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等信息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引起西方关注,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传播,但没有提及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因而无法体现中西文化交流,而且没有明确交代交流的人群仅限于传教士,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材料中的“引起轰动”在没有进一步资料佐证的情况下不能被当做“政治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B ‎22. (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27) ‎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 ‎ 法律条文 ‎ 出处 ‎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 ‎《唐律疏议·斗讼律》 ‎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 ‎《大明律》 ‎ ‎“亲属相为容隐” ‎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解析】古代的法律条文禁止亲属之间的检举揭发,相互告状,并处以重刑,这种做法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体现法律与儒家伦理道德的融合,不是法律与公德的融合,故B项错误;血缘亲情逐渐强化与表格的内容体现儒家伦理的法律化不符,故C项错误;等级秩序日趋固化与表格的内容体现儒家伦理的法律化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 ‎23. (2017·山东潍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提出:大体说来,汉初的几位皇帝,因受无为政治原则的影响,对政治都不十分积极,因此丞相权重。至武帝时,因为他本人想大有作为,亲自过问的事较前倍增,相权也就随之低落。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治国理念影响    B.君主专制制度     C.皇权相权制衡    D.国家实力强弱 ‎【解析】治国理念不是西汉时期皇权和相权变化的根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西汉初年皇帝对 政治不积极,导致丞相权重,汉武帝时“他本人想大有作为,亲自过问的事较前倍增,相权也就随之低落”说明相权的变化根源于皇权的强弱,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皇权和相权的制衡,故C项错误;国家实力强弱不是皇权和相权关系的决定因素,故D项错误。【答案】B ‎24.(2017·江苏扬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解析】根据题意的表述,由“制度创新”“政治原则公开化”“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可以推断此制度是科举制,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用的是察举制,故B项错误;由“委中正铨第等级”可判断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错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描写古代科举考中进士时的兴奋心情,故D项正确。【答案】D 二,材料题(25题25分,26题15分,27题1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提要》中说道:“吾人既欲实行民族主义,当以美为模范,以汉人之文明,另造一五族混合之新民族。如满蒙等怀疑及于并吞,则并以平等待遇加之。平等待遇之先,须先之以调和,则须弃汉族之名称,另造一民族名称,曰‘中华民族’。”孙中山的民族观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边疆政策的主要依据。国民党在历次大会的宣言、提案及重要讲话中,对边疆的范围均有涉及。1929年,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蒙藏与新疆之决议案》提道:“随此数地人民之方言习俗,与他省不同,在国家行政上,稍呈特殊之形式,然在历史上、地理上,及国民经济上则固同为中华民族之一部,而皆处于受帝国主义压迫之地位者也。”该提案将新疆与蒙藏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突出了蒙、藏、新地区在国家行政中的特殊地位。 ‎ ‎——摘编自王德《中国传统民族边疆观念的演变与近代民族边疆观的形成》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12分) ‎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治理理念有哪些发展,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13分)‎ ‎【参考答案】‎ ‎(1)措施: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8分,答出四点即可) ‎ 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4分,答出两点即可) ‎ ‎(2)发展:认同边疆民族与汉族的地位平等;强调边疆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将治理边疆 与反帝斗争相结合;强调民族交融的重要性。(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 原因: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观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帝国主义与中 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7分,前两点每点2分,第三点3分)‎ ‎2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隋中央政府必须处理的一个问题:在有关政策事务和行政表现方面,它如何与派往各地方政府任职三年的官员保持密切的联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建立了朝集使制。各州派代表出席御前的专门集会。在京师时,他们住在城东南的专区。集会在每年阴历二月、七月和十月的十五日举行。隋代的朝集使一般是刺史和其他高级官员,他们除了带贡品以外,还应带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来到京师。每个地方单位的官员的表现要经过考察,然后被召见。‎ 一次,隋帝对集会的地方代表讲话,并向他们推举某县令为模范,因为他的施政被评为京师附近地区的佼佼者。隋帝的讲话内容如下:“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民,此乃上天宗庙之所祐。朕若置之不赏,上天宗庙必当责我。卿等宜师范之。”据记载,隋帝于是提升他为州刺史。‎ ‎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代设立朝集使制的目的及其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朝集使制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目的: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保证政策事务的推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5分)‎ 特点:程序较为严格;朝集使职责多元化;儒家说教色彩明显。(5分)‎ ‎(2)作用:便于考核地方行政和官员的表现;有助于对地方官员进行教育;激励地方官员履行行政职责;加强了中央集权。(5分)‎ ‎27. 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时期 曹操形象 三国到隋唐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中推崇曹操为“明略最优”、“超世之杰”。在这一基调下,唐朝以前对曹操的评价以颂扬为主,尤其是李世民的《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对曹操充满敬仰。曹操在民间也具有广泛的影响。曹魏的主要建筑铜雀台和曹操的墓区西陵在屡经政权更迭之后仍能作为标志性的名称。‎ 宋 宋朝南迁之后。曹操的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化。南宋统治者同情地位和自己相仿的西蜀,而敌视地位和金国相仿的曹魏。曹操的脸谱彻底改变,变化成为欺世好雄。‎ 元明清 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明朝初年,民间说唱故事被罗贯中搜集在一起,编写成为《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而长期被世人切齿痛恨。‎ 新中国成立之初 毛泽东曾经多次赞场曹操,特别是1957年至1959年间,更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肯定曹操的讲话。‎ 一一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曹操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 变化:从三国、隋唐到宋代,曹操从伟人形象变为奸雄形象。‎ 论述:三国到隋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曹操突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有利于完成国家或局部的统一,反映了各阶层的社会心理需求;曹操采取屯田等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得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陈寿《三国志》为曹操的正面形象定下了基调;‎ 南宋偏居一隅,仍以自己为正统,敌视北方政权,曹魏政权自然受到统治者的厌恶 理学兴起,要求人们遵守封建道德规范。‎ 总之,曹操形象的变化,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示例二:‎ 变化:从南宋到元明清。曹操的奸雄形象由官方扩大到民间。‎ 论述:南宋偏居一隅,仍以自己为正统,敌视北方政权,曹魏政权自然受到统治者的厌恶:理学兴起,要求人们遵守封建道德规范;‎ 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学兴盛,民间文艺作品对曹操奸雄形象进行了生动描绘和渲染表演民间感情色彩浓重,尤其在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中国影响巨大的巨著《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 总之,曹操形象的变化,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要围绕着曹操形象的变化这个主题按照题目中两个相邻的时段的要求结合相应的史实进行论述即可,最后还要强调曹操形象的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