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2020-2021学年重庆一中高2021级高三上期9月月考 历史(2020.09.2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甲骨文、金文等资料,商王朝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 A.国家管理体制已初具规模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2.商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周人则奉行“法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的祭祀原则。这种变化反映出早期宗教文化 A.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B.逐渐淡化血缘宗族关系 C.日益增长的人文理性因素 D.是法家集权思想的源头 3.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其中铜车的金属合金主要成分大体符合《考工记》“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二”的规定。铜车的各个部分采取分别铸造,再采用焊接、套接、子母扣连接等将3462个零件组成一个整体。这说明当时 A.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 B.金属冶炼水平居于世界的前列 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官营手工业已出现标准化生产 4.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荀子主张 “礼法并施”,以礼为主;韩非子则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反映当时诸子 A.积极思考个人价值 B.重视构建社会秩序 C.关注宇宙时空话题 D.相互吸收趋向融合 5.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只有二三成可信度,因为周武王是仁人,“何其血之流杵也”。这表明 A.战国时期儒家经典备受质疑 B.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C.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假难辨 D.价值理念影响对历史的认知 6.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法律制度细密严苛 B.基层治理行之有效 8 C.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D.社会控制较为严密 7.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A.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B.是朝廷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C.消除了六国遗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D.有助于营造家国一体的心理情感 8.汉初,天子和诸侯之相都称为“丞相”,使用黄金之印。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使用银印。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削弱外朝宰相的权力 B.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 C.挑起王国内部的纷争 D.为实行推恩令做准备 9.西汉末,出现了大量恢复“井田制”,或者采取一些所谓接近井田制的主张。如师丹向哀帝建言“占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平”,王莽篡汉后亦规定“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这些主张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 A.士族门阀势力不断壮大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政府对经济加强控制 10.西汉后期,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取得了参议朝政、监察百官的权力,同时尚书台扶摇直上,到了东汉已被比做“天之北斗”了。这样的制度设计 A.为三省六部制做了准备 B.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C.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D.表明宰相制度已名存实亡 11.西汉刘向作《烈女传》,以贞顺节义、仁智才华等为立传标准;东汉武梁祠列女画像以刘向《列女传》为文本,立传的标准则强调贞顺节义,其他因素则退居其次。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教育水平的下降 B.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C.儒家伦理影响的扩大 D.妇德的标准日益宽松 12.汉代虽已发明了造纸术,但两汉官方书写的材料主要还是简帛;直到东晋末年,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用纸书写普及开来。书写材料的变化说明东晋末年 A.出现文化平民化趋势 B.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 C.实现了书写材料革命 D.造纸技术获得新发展 13.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也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14.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 A.旨在实现人口的快速增殖 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8 C.适应赋税制度改革的需要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5.唐前期女性喜欢穿袖子很短的上衣,叫做半袖,男装中也有袖子很短的半臂;鸟、狮、马、孔雀、鹿等动物的形象也大量被用作织物的纹饰。这体现出唐代 A.实现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B.崇尚阳刚与力量之美 C.开放与包容的社会风尚 D.摆脱儒家伦理的束缚 16.安史之乱后,宰相正常的上朝制度被打破。不拘常规的延英殿奏事越来受到重视,成为君相沟通的主要渠道,并逐渐制度化。这说明唐中后期 隔闯导致政令不畅 A.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 B.君臣间隔阂导致政令不畅 C.中枢决策体制发生异变 D.君权与相权矛盾日益突出 17.唐代金融市场有了进一步发展,铜钱越来越受欢迎,在唐代后期还出现了“钱荒”。价值较高的白银开始出现在流通领域,甚至还出现了类似纸币的“飞钱”。这反映出当时 A.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B.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C.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 D.金属货币信用降低 18.1904年,一家德国报纸写道:“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德意志帝国……先是建立一个从北海、即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然后以此为基地从欧洲向全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材料可以说明德国 A.已有充分战争准备 B.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的苗头 C.军国主义开始泛滥 D.制定了瓜分世界的基本国策 19.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在对德国的宣战诏书中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后来,日本首相,强调“参战是对德国的复仇战”。日本此举 A.是德日矛盾激化的结果 B.保障了英日同盟的持久 C.力图维护东亚地区和平 D.掩盖了参战的主要意图 20.下表为英国女性劳动力在不同时期从事工作变化的统计表(单位:人)。这表明 女性从事行业 1914年7月 1918年7月 增加的数量 从事农业 190000 228000 3800 从事工业 2178600 2970600 792000 从事商业 50550 934500 429000 女性人口总数 2317000 24538000 817000 A.战争改变了英国社会经济结构 B.英国不如工业文明时代 C.战争影响了英国社会性别分工 D.英国人口实现快速增长 21.二战期间,丘吉尔曾把某战役看作是英帝国“命运的关键”,因为其不仅与“战争血液”——石油有关,而且是大英帝国得以维系的生命线和“腰带扣”。句次推知,这场战役是 A.不列颠空战 B.阿拉曼战役 C.敦刻尔克大撤退 D.诺曼底登陆 8 22.右图是1941年美国政府宣传部印制的战时宣传海报,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B.西方国家认可中国大国地位 C.美国拉拢中国进行反苏反共 D.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23.1944年10月,丘吉尔与斯大林在莫斯科会面。双方在一张餐巾纸上标注并确认了各自在巴尔干半岛势力范围的百分比方案,如在南斯拉夫双方各占50%。该方案 A.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分裂 B.破坏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D.奠定了战后两极对峙格局 24.《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法、苏、英、美五国具有否决权;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安理会可决定采用合乎宪章要求之必要手段,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这反 A.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威胁 B.成为美苏推行霸权的工具 C.顺应了多极化发展趋势 D.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私学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私人讲学活动。教师到处游学,学生也跟着到处受教。如孔子“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一个私学大师就是一个私学学派。各派彼此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别。如孔门私学的教学内容与墨家私学的教学内容就有很大不同,招收的学生身份也不同。因此,先秦时期的私学,主要体现在学派私学上,无派不成学,无学没有派。 ——摘编自吴变《中国古代私学类型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东汉,民间的私学相当兴盛。“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讲读之所)暂建,赢粮动有千百”。经师的门徒,少的数百人,多的确实有成千上万。东汉中后期,他们与太学生一道投身于交游聚会,讨论文化或政治,成为强大的政治势力。经师所授是高等的经学教育,同时还有称为“书馆”的蒙学,其中有“书师”教授儿童初步的书写阅读技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私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私学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在当时产生的积极作用。(10分) 26.下列三幅图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唐、宋)的治水活动分布图。图中的数字代表该时期该地区能统计到的治水活动总次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8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治水活动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建议承袭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唯独廷尉李斯不以为然。他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事,谁来救助?为此,他主张以古为师。丞相李斯当即指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装。”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措施。“今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三代之事,何足效法! 唐贞观二年(628年),太宗问群臣:“朕欲使子孙长久,社履永安,其理如何?”诸大臣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尚书右仆射萧瑀主张实行分封制。魏征、长孙无忌等都反对实行封建制,李百药上奏疏《封建论》系统阐述了这一观点。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8 经历过河北诸镇和李怀光等叛乱的柳宗元著《封建论》,成为这一时期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代表。 ——摘编自白寿弊《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唐两朝发生的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做出合理的解释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20世纪上半叶,英帝国从顶峰上走下来,亚洲非洲各附属殖民地的民族主义开始抬头,民族主义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第二次世界大战推进了所有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潮流,英帝国的末日也即将来临了。 ——摘编自钱乘旦、许清明着《英国通史》 材料二 1946年3月4日,丘吉尔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在演讲中,丘吉尔一再呼吁英美联合起来,建立“特殊关系”,推动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他还特别强调美美“双方军事顾问继续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便共同研究潜在的危险、武器的异同、训练的教材以及在军事院校至换军官和学员等问题,它还应包括联合使用两国在世界各地掌握的所有海空军基地,使现有设施继续用于共同安全的目的”。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1945-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上半叶“英帝国的末日”即将来临的原因并指出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丘吉尔呼吁与美国建立“特殊关系”的根本原因并简要评价此后英美两国在军事领域建立起的“特殊关系”。(8分) 8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D B D C A B C C C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B C C B B D C B D C D 二、非选择题 25.(16分) (1) 特点:私学与思想学派互不可分;私学没有固定的场所;招收学生来源广泛;每一家私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4 分,任答两点) 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现象;(2 分) (2) 发展变化:拥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以儒家思想和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形成一定的教育体系;(6 分) 积极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培养了大量具有 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的读书人。(4 分,任答两点) 26.(12分) 图 1: 黄河中下游(关中)、长江下游(江南)地区治水活动次数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 政治、经济重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3 分)据此判定图 1 为唐代。(1分) 图 2: 南北治水活动次数差异明显,黄河流域、关中地区治水活动次数最多,南方地区治水 活动相对较少。这与汉代政治、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开发程度较低,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 吻合。(3 分)据此判断图 2 为汉代。(1 分) 图 3: 长江下游(江南)地区治水活动次数远超黄河中下游(关中)地区,这与宋代经济重 心南移,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已超过北方的状况相符。(3 分)据此判断图 3 是宋代。(1分) 27.(10分) 解释示例: 秦朝初建,面临如何安置“诸子功臣”、如何巩固新政权,(2分)以及统治策略是“师古”还是“师今”等问题,因此发生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2分) 唐初,太宗出于如何让李氏政权长久、稳固的目的让群臣讨论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2 8 分)唐宪宗时期,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柳宗元经历过藩镇叛乱,因此,反对藩镇割据,主张实行郡县制,维护中央政府权威。(2分) 总之,无论是秦、还是唐,关于实行分封还是郡县的争论,本质上都是为皇权的实现和 稳固寻找恰当的途径。(2分) 28.(14分) (1) 原因:亚非等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4 分)变化: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不断受到挑战并最终瓦解。(2 分) (2) 根本原因:保障英国国家利益的需要。(2 分,具体描述,如应对苏联威胁酌情给1分) 评价:有利于加强英美两国军事交流与合作,提升各自军事实力;但英美的军事同盟与合作 推动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形成,刺激了两大阵营在军事上的对抗;推动了二战 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6 分,对英国、美国角度3分;对世界格局、局势3分) 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