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选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选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案

选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对应学生用书第269页)‎ ‎[知识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历史条件 ‎①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的整体性增强。‎ ‎(2)根本原因: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引发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3)直接原因:欧洲列强的矛盾斗争造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4)客观条件:19世纪下半期,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成果和巨大生产力应用于军事领域。‎ ‎(5)主观条件:进入20世纪后,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6)欧洲火药桶: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激化,使巴尔干半岛成为冲突的焦点。‎ ‎2.经过 ‎(1)爆发: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相继参战。‎ ‎(2)第一阶段 ‎①1914年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②1916年是关键性一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后协约国掌握主动权。‎ ‎(3)第二阶段 ‎①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②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战争结束。‎ ‎③1918年德国接受协约国的苛刻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双方均为非正义。‎ ‎4.影响 ‎(1)这场人类文明史上的大浩劫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2)西欧相对衰落:战争结束后西欧元气大伤,相对衰落,而美国和日本正在崛起。‎ ‎(3)革命和独立的浪潮 ‎①俄国十月革命使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普遍高涨。‎ ‎②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③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分崩离析,诞生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独立国家。‎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 ‎⑤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4)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大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③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引发人们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 ‎(1)构建 ‎①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6月签署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内容:a.德国承担战争责任。b.领土问题:德国归还阿尔萨斯和洛林,划定非武装区。c.殖民地问题:德国放弃一切殖民地,实行国际代管。d.军备问题: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限制军备。e.赔款问题:规定了德国在一定的时间内应支付的赔款总额。‎ ‎②对德和约签订后,协约国集团又陆续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了战后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 ‎(2)影响 ‎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②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③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 ‎④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演变造成了凡尔赛体系的解体。‎ ‎2.华盛顿会议 ‎(1)时间、内容:1921年,美、英、法、日、中等九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一系列条约,构筑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①《四国条约》:缔约国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②《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 ‎③《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规定了列强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等原则。‎ ‎(2)影响 ‎①暂时缓解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②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国际联盟 ‎(1)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激起了广泛的反战和平思潮。‎ ‎②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主张建立具有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③巴黎和会上,成立国际联盟被列入会议日程。‎ ‎(2)盟约 ‎①宗旨: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应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②维持世界和平的手段: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 ‎③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3)活动 ‎①为英法所操纵,美国没有加入。‎ ‎②初期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缔结《日内瓦议定书》。‎ ‎③后期对德、意、日侵略姑息纵容。‎ ‎4.《非战公约》‎ ‎(1)背景 ‎①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削弱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 ‎②法国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希望与美国结盟;美国建议签署多边公约。‎ ‎③1928年,美、法、英、德、日等15国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 ‎(2)内容:缔约各方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3)影响:第一次提出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但对侵略行为缺乏制裁措施,没有能够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国际关系日益紧张,德、意、日三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2)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 ‎2.经过 ‎(1)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①20世纪30年代,德国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日本侵略中国,引起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抗,形成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②1936—1937年,德、意、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轴心国集团。‎ ‎③面对法西斯侵略,美国采取中立政策;英法采取绥靖政策,1‎ ‎938年签订《慕尼黑协定》。‎ ‎(2)大战爆发和战争初期阶段 ‎①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②战争的初期阶段,德国迅速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法国投降。‎ ‎③英法宣战后,消极作战。1940年5月敦刻尔克大撤退为反攻保存实力。‎ ‎(3)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①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②反法西斯联盟形成:1942年,美、中、苏等26国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③转折: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和阿拉曼战役分别是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①1943年,反法西斯联盟各战场开始反攻。1943年9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②1943年,美、英、苏三国召开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③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投降;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 ‎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大国先后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3.影响 ‎(1)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2)战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3)战争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4)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冷战”缘起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英、美、苏等国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制。‎ ‎(2)美苏两国实力超群,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美国为了称霸,挑起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2.“冷战”形成 ‎(1)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提出遏制苏联的理论。‎ ‎(2)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 ‎(3)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4)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 ‎(5)1949年,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马歇尔计划。‎ ‎(6)1949年,美国联合加拿大、英国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7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标志着战后欧洲出现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 ‎3.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政策,世界出现美苏争霸局面。‎ ‎(2)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柏林是美苏较量的重点。‎ ‎(3)美苏争霸的核心是军备竞赛,20世纪70年代,美苏核力量处于均势。‎ ‎(4)美苏争霸使世界处于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就是突出表现。‎ ‎4.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1)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 ‎(2)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和美国签署《赫尔辛基宣言》,标志着“冷战”对峙得到一定缓解。‎ ‎(3)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4)1980年,美国提出用武力遏制苏联的“卡特主义”;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5)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新思维”理论。‎ ‎(6)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1)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3年,交战双方最终签署停战协定,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 ‎(2)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它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最终以美国失败告终。‎ ‎2.中东战争 ‎(1)1948—1982年,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称为中东战争。‎ ‎(2)1977年,萨达特正式访问耶路撒冷,开始了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和平谈判。1978年,美、以、埃三国签署《戴维营协议》。‎ ‎(3)1993年,巴、以双方在美国签署《奥斯陆协议》,这是中东和谈的一个重大突破。‎ ‎(4)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刺杀,中东和平进程 受阻。‎ ‎3.两伊战争 ‎1980—1988年,两伊进行了长达8年的战争,不仅造成两国经济的全面倒退,也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 ‎4.海湾战争 ‎1991年,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最终以伊拉克的战败而告终。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也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联合国 ‎(1)成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2)作用 ‎①成立初期为美国把持操纵,一度成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 ‎②20世纪70年代后,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 ‎③作为当代世界最大、最权威和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作用不可替代,特别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 ‎2.和平与发展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推动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发展促进和平。‎ ‎(3)21世纪,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 ‎[经典例析]‎ 典例1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 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等回答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为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依据等方面回答意义。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对日本的军事管制”“中美双方同意”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处置日本、中美合作、以美国为主导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典例2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中“第一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衰落”“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各国之间的利益与矛盾、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答案】 (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深化拓展]‎ 一、关于世界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 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对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威胁还没有消失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增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发展,并成功抑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促使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学会更加谨慎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伴随着“冷战”的开始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70多年来,妥协实例比比皆是,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与“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二、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地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提能训练]‎ ‎1.(2017·广东七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是美国近代军事学家、海军战略家。他以史学家的明鉴,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海上战争,1890年起总结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等一系列著述,创立了海权论学说。‎ 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进而阐明了“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其中,美国是海权论的最大受益国,二战前逐渐取代了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 ‎——摘编自程前光《马汉的海权论及对二战前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汉的核心观点,简析马汉海权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汉观点的实质,谈谈你从“海权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中得到的认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可得出控制海洋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标志。第二小问,抓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攫取海洋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化;19世纪末,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亟需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地位。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可得出资本主义“强权即公理”的扩张理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海权在大国崛起中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要增强海权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崛起之路;争取海权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等。‎ ‎【答案】 (1)观点:控制海洋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原因: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攫取海洋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化;19世纪末,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亟需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地位。‎ ‎(2)实质:资本主义“强权即公理”的扩张理论。‎ 认识:海权在大国崛起中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要增强海 权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崛起之路;争取海权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前,军队中死于疾病的人数通常都要超过死于战斗的人数,比例约为5∶10。1918年,这个比例倒转过来了……运输的改进使军队(至少在西欧)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时间不超过数周。这样就可以安排休息与体力恢复。最后,除了某些可怕的例外,入伍的公民把人道标准带进了军队生活,对战场上的平民百姓,对敌人,都以人道主义相待。另一个结果,甚至在前线的士兵们的生活条件,也是他们的前辈无比嫉妒的。按顿吃饭,饭菜不错。多亏附属的军事服务部门的发展,许多士兵实际上生活得比在家里好。‎ 材料二 到了20世纪初,工人阶级对于军国主义化的国家主义的反响已经等同于对社会主义的反响,能把这两种思潮搅到一起的人便成为其中最成功的政治领导人。工人阶级冲破各国边境联合起来的呼吁,在1914年吹起的喇叭声中随风散开了……之前,某些思想家曾以为20世纪的战争将是速战速决的。可是,1914年启端的战争,具有公众热诚、公众期望、公众义愤的威力……欧洲各国人民全部武装起来,并已承受了可怕的牺牲,是不会只作出一点小调整以保持权力平衡就罢休的……很快,两个海军大国英国与德国,抛弃了三百年来有关海战的种种限制,即:海上封锁须严格限于可用来从事战争的物资……交战双方的社会都经历着同样的变化,政府不得不接受工会作它的伙伴,并承认了工会的权利与它在社会上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英]迈克尔·霍华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众对一战的态度,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简析民众与一战的关系。‎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对战争中各种情况的利好分析可推断民众不反感战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1870年前,军队中死于疾病的人数通常都要超过死于战斗的人数,比例约为5∶10。1918年,这个比例倒转过来了”可知原因一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根据“运输的改进使军队(至少在西欧)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时间不超过数周。这样就可以安排休息与体力恢复”可知原因二为运输的改进;根据“‎ 入伍的公民把人道标准带进了军队生活,对战场上的平民百姓,对敌人,都以人道主义相待”可知原因三为人道主义的发展;根据“在前线的士兵们的生活条件,也是他们的前辈无比嫉妒的。按顿吃饭,饭菜不错。多亏附属的军事服务部门的发展,许多士兵实际上生活得比在家里好”可知原因四为战争前线生活条件的改善。第(2)问,根据材料二“1914年启端的战争,具有公众热诚、公众期望、公众义愤的威力”可知民众与一战的关系是民众受蛊惑推动了一战的爆发;民众支持并广泛参与一战;民众是一战的受害者;根据材料二“交战双方的社会都经历着同样的变化,政府不得不接受工会作它的伙伴,并承认了工会的权利与它在社会上的地位”说明战争结束后,民众的地位提高。‎ ‎【答案】 (1)态度:不反感战争。‎ 成因: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运输的改进;人道主义的发展;战争前线生活条件的改善。‎ ‎(2)关系:民众受蛊惑推动了一战的爆发;民众支持并广泛参与一战;民众是一战的受害者;战争结束后,民众的地位提高。‎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列颠之战开始后不久,一些德国飞行员遇到一种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当时德国飞机还没有独立的机载导航设备,主要靠地面无线电定向信标导航,在过去他们根据地面提供的无线电信号对目标进行轰炸,命中率是比较高的。可是后来,他们仍然是根据地面指令飞行和轰炸,绝大多数的炸弹却不能命中目标,而且多数投在了荒山旷野……原来,英国研制出了一系列“梅康”电台,用于截获德军电台发出的信号,然后加以放大再发射出去,把德国飞机引入歧途。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电子干扰,也是最原始的电子战。‎ 对于德国空军为何败在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手下,德国人贝克尔认为,戈林和空军司令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攻击目标,造成兵力分散,没有对重点目标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空袭,特别是夜间空袭的效果被大大的夸张了,使决策者不能正确判断敌人的真正实力,一再低估了皇家空军的力量,多次做出错误的决策。英国雷达网遍布各地,可以事先知道德方的一切攻击活动,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法成功。英国战斗机的损失率尽管较高,‎ 但由于大大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生产速度是德国的两倍以上),始终保持了较多的数量。‎ ‎——摘编自《二战中的决定性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列颠之战的意义。‎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可从德国的战略战术、战争的非正义性,英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民众一心的角度去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英国雷达网遍布各地”“大大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可答出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据材料“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法成功”可答出打击了德国的侵略气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 (1)原因:德国战略战术的落后;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失道寡助;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技术;德国低估英国实力;英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2)意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打击了德国的侵略气焰,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在杜鲁门政府任职的一位官员指出,杜鲁门的顾问们没有认真地对待中国的警告,而且,即使他们是认真的,杜鲁门也会毫不理会。他写道:“五角大楼非常担心的是莫斯科而不是北京。由于联合国军队正在推进,如果仅仅是中国参战,似乎轻易就可抵挡,所以,这种来自中国的干涉极不可能发生。华盛顿和麦克阿瑟同样缺少准备来认真对付一个迄今为止以其政治和军事力量薄弱而闻名的国家。”‎ ‎——赵学功《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决策分析》‎ 材料二 牛军在其《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演变》一文中指出,在20世纪朝鲜战争爆发以前的年代里,美军几乎没有打过真正的局部战争,美军领导人的头脑中没有“有限战争”的概念。所以他们立刻想到的已经不是朝鲜战争会导致什么结局,而是“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苏联“终于决定要决一雌雄了”。美国决策者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举行的第一次高级会议上便达成共识,即这是苏联“企图违反协议把朝鲜搞到手”,是“柏林事件更大规模的重演”,美国除了坚决反击别无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与世界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杜鲁门的顾问们没有认真地对待中国的警告”得出美国对形势的误判;根据材料一“如果仅仅是中国参战,似乎轻易就可抵挡,所以,这种来自中国的干涉极不可能发生”得出中国明确反对美国侵朝战争但国力较弱。第(2)问,根据材料二“美国决策者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举行的第一次高级会议上便达成共识,即这是苏联‘企图违反协议把朝鲜搞到手’,是‘柏林事件更大规模的重演’,美国除了坚决反击别无选择”得出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是冷战引发的局部热战,是冷战在亚洲的发展;美国遏制了朝鲜共产主义,固定了远东的冷战格局。‎ ‎【答案】 (1)原因:中国明确反对美国侵朝战争但国力较弱;美国对形势的误判。‎ ‎(2)关系: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冷战”引发的局部热战,是“冷战”在亚洲的发展;美国遏制了朝鲜的共产主义,固定了远东的“冷战”格局。‎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靖国”二字取义于中国古籍《左氏春秋》第六卷僖公二十三年秋“吾以靖国也”,意为“镇护国家,使国家永保安宁”。之后,在历次对外战争中阵亡的军人、军属和准军属均被供奉于靖国神社。1945年前,其他神社均归内务省管理,唯独靖国神社归陆军省和海军省管理。二战后,如何处置神社,是美军占领计划的重要内容。‎ 材料二 鉴于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因此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准备将其烧毁,但罗马教皇代表布鲁纳·比特鲁对麦克阿瑟说:“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向为国家捐躯的人们表示敬意是人类的‘自然法’。烧毁靖国神社将是一种犯罪行为,也会在美军历史上留下污点。”麦克阿瑟接受了他的劝说。但是,促使麦克阿瑟改变主意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担忧烧毁靖国神社将遭到日方激烈抵抗。在当年题为“关于靖国神社将来的见解”的机密文件中,有这么一句话:“应该保留靖国神社,废止恐怕反而会增加事端。”最终,盟军总司令部于‎1945年12月15日 颁布了以切断国家对神道的保护等为内容的《神道指令》。‎ ‎——摘编自冯玮《靖国神社有“鬼”难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靖国神社应被关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麦克阿瑟没有关闭靖国神社的原因及后果。‎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45年前……唯独靖国神社归陆军省和海军省管理”可以得出靖国神社在二战前归陆军省和海军省管理,是培育军国主义精神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使其走上和平发展道路,靖国神社已没有存在的必要。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罗马教皇代表布鲁纳·比特鲁……麦克阿瑟接受了他的劝说”,可以得出直接原因是教皇代表的劝说;根据“促使麦克阿瑟改变主意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担忧烧毁靖国神社将遭到日方激烈抵抗”“……废止恐怕反而会增加事端”,可以得出根本上是美国从自身利益和全球战略考虑(稳定日本社会秩序,对付苏联,称霸世界的需要);第二小问,美国保留靖国神社,没有彻底清除产生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使得民主化改造不彻底,为后来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留下隐患(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同时给亚太和平进程带来巨大危险。‎ ‎【答案】 (1)原因:靖国神社在二战前归陆军省和海军省管理,是培育军国主义精神的工具;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使其走上和平发展道路,靖国神社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2)原因:根本上是美国从自身利益和全球战略考虑;直接上是教皇代表的劝说。‎ 后果:使得民主化改造不彻底,为后来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留下隐患;给亚太和平进程带来巨大危险。‎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大事记(部分)‎ ‎1946年,联大通过第一项决议,主要内容涉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及全面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48年,在巴勒斯坦设立第一个联合国观察团,即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 ‎1954年,‎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因其在欧洲救济难民的工作首次获诺贝尔和平奖。‎ ‎1978年,联大首次就裁军问题举行特别会议。‎ ‎1992年,安理会通过决议,向马其顿派遣维和部队。‎ ‎2005年,17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消除贫困、促进人权、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方面达成了主要决策。‎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国在维和领域出现一系列难题。1993年维和费用达36亿美元,维和行动的支出常大大高出维持联合国正常运转的花费。到2005年为止,维和行动中殉职人员已达2 000人。2006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称安理会制裁决议是“一张破纸”,根本无法对伊朗造成任何损害。2002年,美国正式退出美苏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和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面临的困境。‎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联的教训、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利益的权衡等角度分析背景;根据材料一“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在欧洲救济难民的工作……裁军问题……在消除贫困、促进人权、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方面达成了主要决策”概括贡献。第(2)问,材料二知识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联合国面临的挑战,结合所学知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其困境所在即可。‎ ‎【答案】 (1)背景:国联的教训;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 贡献:监督停火、战后重建、安置难民、军控与裁军、反恐等。(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2)困境:维和费用与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一些国家不断打破联合国的军控机制,影响联合国的职能与威信;各国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