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九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是古代中国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此推断 A. 分封制产生于东周 B. 古代历朝都实行分封制 C. 分封的核心是土地 D. 封侯有义务保护周天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西周建立后就开始实行分封制,故A错误;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为历代所沿用,故B错误;依据“分土封侯制”可知,分封制关键是分封土地,故C正确;题干“分土封侯制”没有说明诸侯要尽义务,故D错误。‎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即可。‎ ‎2.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它成为地区上神圣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众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能够维系这种“关系”的是 A. 君主制 B. 宗法制 C. 中央集权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故能够维系材料中这种“关系”的是宗法制,故B项正确。君主实行终身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是世袭的,与材料不符,排除A。中央集权制度是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D。‎ ‎3.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正确的是( )‎ A. 夏、王位世袭制 B. 周、分封制 C. 周、宗法制 D. 唐、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这些词可理解到,它们都与“祖”有关系,即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代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是西周的宗法制,C选项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有两种方式: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A选项排除;分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B选项排除;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 ‎【点睛】‎ 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主旨是在强调血缘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 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其根本目的是( )‎ A. 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打破旧有附属国的界限 B. 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 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 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的统治,不管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还是先代贵族,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故答案为D;AC项明显不符合分封商代贵族的目的,排除;B项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 ‎5.“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 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 D. 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秦朝有君臣集议制度,故可知秦朝集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A项正确;题干强调秦朝实行集议制度,与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无关,且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强调秦朝实行集议制度,与皇权相权矛盾无关,排除C;D项强化君主个人独裁与题干“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矛盾,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秦廷有集议之制”“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6.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 A. 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 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C. 西周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D. 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而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心,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商朝特点;B说法错误,当时周天子尚未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D属于郡县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8.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 A. 秦始皇非常勤政 B. 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 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 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皆决于上”体现了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的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皇帝勤政无关,A选项排除;秦朝地方官员失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秦朝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期,D选项排除。‎ ‎9.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谏官的职能由评议皇帝变为评议宰相,这说明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提高,故D正确;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受一定的制约,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故B排除;宋代谏官向皇帝负责,故C排除。‎ ‎1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 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 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由于受封的诸侯享有世袭的统治权,所以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局面,故选C;A.是历史教训,排除;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排除B、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郡县制 ‎【详解】‎ 请此输入详解!‎ ‎11.秦朝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三公”为分管监察的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和负责监督百官),辅佐皇帝处理政令的丞相与主管军事的太尉,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C选项排除;D选项是地方长官,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 ‎1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其中论及的制度变化是 A. 分封制→郡县制 B. 三公制→三省制 C. 世袭制→禅让制 D. 封国制→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A正确;三省制是唐朝时期的,夏之前是禅让制之后是世袭制,行省制是元朝的,故B、C、D错误。‎ ‎【点睛】‎ 根据关键信息“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联系秦朝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即可。‎ ‎13.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 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九卿主要是处理皇室事务,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不断加强,C选项说法错误,排除;六部直属于皇帝是在明朝,D选项排除。‎ ‎14.“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邓寇列传》)这一现象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世袭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出自《后汉书•邓寇列传》足以证明本题考查的选官制度是汉朝的,而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C正确;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的;世袭制是夏朝的,商鞅变法后以军功爵制取代了世袭制;科举制是隋唐时期的,A、B和D项错误。‎ ‎15.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子弟和普通民家的优秀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唐代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 A. 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 B. 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 C. 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 D. 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材料“招收低级官员和普通百姓的子弟”可知,科举制不分门第出身,使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只能看出通过“四门学”这一种选官途径,未提及其它选官途径,故A项错误;材料“‘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反映了生徒来源,与生徒人数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不符,故D项错误。‎ ‎16.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叫做“敕”,名义上是皇帝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 A. 审核决策 B. 拟撰诏书 C. 执行决策 D. 监督审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信息“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说明中书省的职能是拟撰诏书,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审核决策属于门下省职责,故A项错误;执行决策是尚书省职责,故C项错误;监督审判是监察部门的职责,故D项错误。‎ ‎17.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 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 财政权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18.《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 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 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 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 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故材料范进中举的故事正是科举制消极作用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没有涉及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而是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程序和难度,无法推断出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排除D。‎ ‎【点睛】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科举制的局限,紧扣材料信息“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即可知道作者认为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19.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汉代设中朝 B. 唐代设三省 C. 宋代设副相 D. 明代废丞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寿终正寝”即这项政治制度完全的消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前六部由三省管理,直接向三省负责。而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因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六部就直接向皇帝负责,故选D;汉代设置中朝是为转移宰相的决策权,A选项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是为了分散相权,B选项排除;宋代设置副相是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割相权,C选项排除。‎ ‎20.“(明朝)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于是他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 执行诏令 B. 审核政令 C. 协理奏章 D. 决策军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中可知,朱元璋废丞相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其职责是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故C项正确,BD项不正确;“执行政令”是六部的职责,故A项不正确。‎ ‎【点睛】‎ 首先明确材料中洪武皇帝,我们可知这是朱元璋,然后材料“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以及“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1.“一般来说,外部的压力大多不至于引起政权的变革,而内部的紊乱,則会影响到政权的稳定续存。尤其是当血缘关系不再能约束政治利益的分歧时,国内的政治环境就会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以下哪一选项能说明此观点 A. 七国之乱 B. 推恩令 C. 安史之乱 D. 黄袍加身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地方威胁中央的政治斗争,分封的七国和中央皇帝均有血缘关系,西汉平定“七国之乱”,促使政权更加稳固,故A项正确;B不存在“内部的紊乱”的信息;C和D均不符合“血缘关系不再能约束政治利益”的信息。‎ ‎22.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材料中的“府”指的是(  )‎ A. 军机处 B. 内阁 C. 唐中书省 D. 宋提点刑狱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雍乾后百八十年……”,故此项机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故A项正确;内阁是明朝时期设立,在雍正时期以后权力被架空,故B项错误;唐朝的中书省在明朝时被裁撤,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是掌管刑狱之事,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和检察官,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3.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内阁非国家法定行政机构 B. 国家政治稳定导致无事可理 C. 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 D. 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造成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的原因是被军机处架空了,不是因为国家政治稳定的原因,故B项错误; 据材料“清朝嘉庆时”和所学可知已建立军机处,职权范围不断扩张,取代了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作用,故C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在材料无体现,导致内阁大学士无事可为是制度变迁的原因,故D项错误。‎ ‎24.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丞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丞相的权力。与之相关的措施有 ‎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分析选项可知,西汉设置中朝限制外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①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制,相权被一分为三,加强皇权,故②正确;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丞相制度已经消失;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二者不符合题意“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故③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丞相的权力”,结合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5.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 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 B. 中朝内阁军机处 C. 中朝中书门下内阁 D. 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所示应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是废丞相,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地方的管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图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个制度?这两个制度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为解决这一制度带来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简述宋朝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4)综合上述信息,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 ‎【答案】(1)分封制,郡县制。分封制的实行扩大了周人的统治范围;郡县制加强了秦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制度:郡国并行制措施: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3)措施:全国精兵编入禁军,由中央控制;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地方设转运使,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指的是分封制;根据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可知指的是郡县制。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前期和郡县制都有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 ‎(2)制度: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是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最终酿成了七国之乱。解决:汉武帝通过推恩令、酬金夺爵、附益之法及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措施: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即可,如全国精兵编入禁军,由中央控制;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地方设转运使,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虽然通过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造成了“三冗”的局面。‎ ‎(4)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措施可知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治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是怎样强化君权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3)指出材料三中机构的名称。有人说它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答案】(1)神化皇权、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分权。‎ ‎(2)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3)军机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通过它,皇帝实现了对军国大事的独裁。‎ ‎(4)皇权日益加强,相对日益削弱。‎ ‎【解析】‎ ‎【详解】(1)从材料“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中可以归纳出答案。‎ ‎(2)准确理解“独相”“群相”“兼相”的含义,并依据相关史从皇权和相权矛盾斗争的角度,分析秦、唐、明三个朝代丞相(宰相)的设立情况来作答即可。‎ ‎(3)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雍正时代”“王朝的权力中心”判断。第二小问结合军机处的基本职责说明。‎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是皇权日益加强,相对日益削弱。‎ ‎2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标准:个人品行。‎ ‎(2)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解析】‎ ‎【详解】(1)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始于汉朝;标准:据材料一可知,“以德取人”,即看个人品行。‎ ‎(2)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得出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特点:据材料二“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得出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规定:据材料三“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得出分地录取;作用:据材料三“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得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取向:从察举制中得出古代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以德选官,重视人的品德;从科举制中得出选官的自由开放,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公平公正。‎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