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海市虹口区鲁迅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上海市虹口区鲁迅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鲁迅中学2019学年第一学期历史学科高三年级 九月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迫使其成为雇佣劳动者的资本原始积累,这一过程典型地体现在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英国 D. 意大利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圈地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一过程典型地体现在英国的圈地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用暴力把土地上的劳动者赶走,迫使他们成为雇佣劳动者,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也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下列属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是 A. 开设工厂 B. 投资银行 C. 手工工场 D. 采用黑奴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C项正确;开设工厂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的觉形式,开设银行是投资,采用黑奴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3.1558—1603年英国处于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之下,当时英国的国家政治体制被定义为 A. 封建等级制 B. 等级君主制 C. 君主专制 D. 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的国家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C项正确;封建等级是8—11世纪时期的英国国家政体,等级君主制是12—15世纪,16世纪英国的君主专制政体逐步建立,1689年开始,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4.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不包括 A.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B. 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C. 造船、航海技术发达 D. 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追求货币和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观动力,不是客观条件,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它ABC三项均为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不符合题意。‎ ‎5. 关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史学界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或评价。下列说法中,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立场和观点的是 A. 发现了“新大陆” B. 开辟了“新航路”‎ C. 找到了“无主地” D. 证实了“地圆学说”‎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对欧洲殖民主义者而言,美洲是美洲是““无主无主””土地,他们最先土地,他们最先“发现了”美洲,自然成为这块所谓美洲,自然成为这块所谓新土地的主人,故C项正确;AB项是全球史观;D项从地理学方面。所以答案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评价 ‎6.“人类将自己智慧与才华创造的一切,都看作是上帝的恩赐”,这种观念最初受到冲击,主要始于 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批判宗教神权,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故选B。新航路开辟主要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层面上,使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排除A;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时间要晚于文艺复兴,不符合题目中“始于”的设定,排除CD。‎ ‎【点睛】首先由材料“人类将自己智慧与才华创造一切,都看作是上帝的恩赐”可知,该事件首先是西方人文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次再结合题目中“始于”的限定条件即可作出判断。‎ ‎7.最初产生于15-16世纪德国的历史现象是 A. 民族国家形成 B. 文艺复兴 C. 手工工场出现 D. 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 据所学可知,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开展的宗教改革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故D符合题意;15-16世纪西欧出现了民族国家,A错误;14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B错误;15-16世纪西欧手工工场出现,C错误。‎ ‎8.“推翻了专制国王却保留了国王本身,剥夺了国王权力却让国王继续存在”的是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中国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光荣革命”推翻了专制国王,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推动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但保留了国王作为国家的最高象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美国独立战争前后都没有国王;C选项错误,法国大革命推翻了专制国王,并未使国王继续存在;D 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并未使君主继续存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 A. 孟德斯鸠 B. 狄德罗 C. 洛克 D. 伏尔泰 ‎【答案】A ‎【解析】‎ 美国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建构本国的政治框架的,此学说来自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故A正确。‎ ‎10.北美佛吉尼亚的海斯曾发问:“我们以什么身份进行交涉?如果我们向法国宫廷提供贸易,当我们承认(英国)居民时,他们会款待我们比利物浦更好吗?”这表明海斯最关心的问题是 A. 法国的贸易援助 B. 英国的居民身份 C. 北美的民族独立 D. 英国的贸易竞争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海斯质疑北美与欧洲国家交涉的“身份”等, 说明其最关心的是北美的民族独立问题,C项正确;海斯的问题与法国援助无关,英国居民身份与“北美”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与英国的贸易竞争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不是关系到全局的核心问题,ABD三项错误。‎ ‎11.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这里所说的彻底变更是 A. 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制 C. 废除君主立宪制 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3月”美国制宪会议前,华盛顿等美国政要希望对松散的邦联体制进行变革,D项正确;当时联邦政府和三权分立体制还没有建立,美国历史上没有实行过君主制度,ABC三项错误。‎ ‎12. 马克思曾说:“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 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这段话反映了马克思观察社会变迁的视角是 A. 环境变化 B. 技术革新 C. 民众感受 D. 观念更新 ‎【答案】B ‎【解析】‎ ‎“蒸汽大王”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材料显然是从技术革新角度阐述社会变迁,B正确。环境变化、民众感受和观念更新不符合材料主旨,B、C和D项错误。‎ ‎13.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论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 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B.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 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 新型工厂制产生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型工厂产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各种破产农民和其他人口纷纷集中到工厂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由此造成了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的现象,故选D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并不是导致人口集中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力的集中,而不是对资本的吸引,故排除C项。‎ ‎14.《每周评论》在某译文按语中写道:“这个宣言……,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该则按语介绍的是 A. 《独立宣言》‎ B. 《人权宣言》‎ C. 《共产党宣言》‎ D. 《解放宣言》‎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等人创立《每周评论》介绍的相关“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的文件是《共产党宣言》,C项正确;美国的《独立宣言》、《解放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不符合“劳工联合”,不是《每周评价》宣传的主要内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5.如图是某论文提纲,据此判断,该论文研究的时代是 A. 18世纪初期 B. 18世纪中期 C. 19世纪中期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论文提纲中“世界殖民”和“世界市场”等“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D项正确;其它ABC三项中提到的时间,均不是世界市场等最后形成的时期,排除。‎ ‎16.“逃脱了被征服的命运”、“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是 A. 中国 B. 日本 C. 德国 D. 俄国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世界上“唯一”“逃脱了被征服的命运”,“以平等条件”进入“世界市场”的是日本,B项符合题意;中国的19世纪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A项不符合题意;德国和俄国在近代属于列强行列,没有被侵略和殖民的历史,CD两项错误。‎ ‎17.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其中在20世纪初期的最主要特征是 A. 实行竞争和自由放任政策 B. 生产和资本集中化 C. 以国家力量干预社会经济 D. 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运行模式是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A项正确;生产和资本集中是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国家生产关系的特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是20世纪中期的西方经济模式,重商主义是16到19世纪的经济政策,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8.当西欧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俄国仍然非常落后,是欧洲人心中的野蛮之地,开始改变这一面貌的是 A. 彼得一世 B. 亚历山大一世 C. 亚历山大二世 D. 尼古拉一世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西欧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致力改革俄国落后面貌的是彼得一世,A项符合题意;19世纪早期的亚历山大一世和19世纪中期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尼古拉一世,进行农奴制改革的亚历山大二世,都不符题意主旨,BCD三项错误。‎ ‎19.“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等美国企业家辈出于 A.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D.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垄断资本家,他们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因此D选项正确。他们都是某一行业处于垄断地位的资本家,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不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迟到者”转而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先行官”的是 A. 法国 B. 日本 C. 德国 D. 俄国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和美国属于资本主义强国中的后起之秀,发展资本主义的时间较之英国要晚,但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故C符合题意。法国、日本和俄国在两次工业革命进程中都未扮演过先行官的角色,并不是发源地,排除ABD。‎ 二、综合分析题 ‎21.思想之光古今中外,思想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1)请将下列思想理论与相关历史人物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2)随着思想学说的不断涌现,各国依据国情进行了制度革新的探索。请任选以上一种思想理论,结合史实简述其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答案】(1)ACEBD ‎(2)略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卢梭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专门对社会契约思想进行论述,凯恩斯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理念与罗斯福新政特点相印证,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而日本的福泽谕吉则是主张“脱亚入欧”的重要人物,将其一一对应,即是ACEBD的联系顺序。‎ ‎(2)这五位思想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里程。解题时可根据个人对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选取一位较熟悉的思想家,按照题目要求,首先明确所选思想家的观点及其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然后根据相关史实,指出这位思想家思想产生的重要背景,核心内容、主要实践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简述某一思想的历史影响不需要过多展开,但须史实准确,表达规范。‎ ‎22.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一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 ‎(1)完成以下展板内容。‎ 材料二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笔下的工业革命。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30年代考察了工业革命中的英国曼彻斯特(棉纺织业中心)后,留下精彩评论:“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着人们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这里人性获得了最为充分也最为野蛮的发展;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论回野蛮人的境地以这里肮脏的下水道里却流出了足赤的黄金”‎ ‎(2)托克维尔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曼彻斯特有什么印象?用文中的关键词说明理由。‎ ‎(3)结合已有知识,谈谈你对作者“精彩评论”的看法。‎ 材料三:1962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发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 ‎(4)试以“人与环境”为主题,叙述人类在工业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答案】(1)①启蒙运动 ②开辟新航路 ③资产阶级革命④工场手工业⑤英国⑥蒸汽机⑦现代工厂⑧19世纪70年代⑨电机的发明和运用⑩垄断组织 ‎(2)印象: 褒贬兼有。理由: 褒: 文明的奇迹、足赤的黄金,贬: 野蛮的发展、肮脏的下水道。‎ ‎(3)作者既赞扬工业革命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又抨击其造成的问题。 机器生产、现代工厂制度,促成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足赤的黄金,堪称“文明的奇迹”;但是工业时代初期“血汗工厂”的种种现象,贫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等严重状态,造成严重的人文主义灾难,的确是“野蛮”发展。‎ ‎(4)英国工业革命后,煤炭在生产、生活中大规模使用,造成了空气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显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电力的广泛使用和汽车的发明、化学工业的产生,使煤炭和石油等资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深。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枯竭与生态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核能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在缓解能源危机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表明气候变迁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总之,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问题演变为全球性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按照题目思路,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前因后果进行整理,对应得出以是相关内容:如工业革命的条件①启蒙运动②开辟新航路③资产阶级革命④工场手工业 工业革命进程⑤英国⑥万能蒸汽机⑦现代工厂,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⑧19世纪70年代⑨电机的发明和运用⑩垄断组织。‎ ‎(2)印象:由材料二 “这里人性获得了最为充分也最为野蛮的发展;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论回野蛮人的境地以这里肮脏的下水道里却流出了足赤的黄金”等信息,可得出其对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的印象是褒贬兼有。理由:由材料二的信息可归纳出: 褒——文明的奇迹、足赤的黄金,贬——野蛮的发展、肮脏的下水道。‎ ‎(3)看法:首先肯定材料的辩证分析层次,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肯定从人类在工业进程中巨大进步,指出人类所付出的代价;在两个角度分析时,准确全面分析与工业化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膨胀,贫富差距扩大),已演变成了全球性的困扰人类的问题。‎ ‎(4)叙述成文:按照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影响,分析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及因此付出的环境代价,回答时注意运用最主要的史实,将工业化进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等,简要概括,准确描述。‎ ‎23.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以示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成功地创办了大型的现代纺织企业和日本第一国立银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其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离异”与“回归”的含义,并结合明治维新的措施加以说明。‎ ‎(3)你如何看待日本明治维新中的上述现象?‎ ‎【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离异”的含义:完全排斥本土文化,全盘欧化。措施引进西方民主政体,实行宪政体制,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建立军事制度。“回归”的含义:吸收欧洲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本土文化。回归:政治上保留天皇制度,文化上倡导“和魂洋才”;军事上延续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传统。‎ ‎(3)这些措施适应了日本实际,使日本实现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全面近代化;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成为了亚洲资本主义强国;同时又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不利于日本、东亚和世界的发展和平。‎ ‎【解析】‎ ‎(1)方式:根据材料一“创办官立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是日本政府“殖产兴业”‎ 主要方式。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中“以示实例,以诱导人民”,从主观目的和客观需要两个方面回答。‎ ‎(2)离异: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中 “‘欧化’铺天盖地”可知其含义为全盘欧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等信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其做法;回归:根据材料二“‘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含义为重新审视传统本土文化。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中“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等信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说明其做法。‎ ‎(3)评价: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从积极和弊端两个方面评价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