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 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 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 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 类型 A 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 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 A. 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 B. 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 C. 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 D. 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 ‎【答案】B - 12 -‎ ‎【解析】‎ 根据材料“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结合所学宗法制可知,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这说明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本身正确,但不能说明商周祭祖动机的变化本质,排除。西周的祖先崇拜是发展了商代的神灵崇拜,故C项 “已经取代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周祭祖动机的不同,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 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C. 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 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传统的血缘政治开始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开始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决定集权的发展,排除。‎ ‎3.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抑商政策的松动 B. 生产方式的革新 C. 田庄经济的兴起 D. 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A ‎【解析】‎ - 12 -‎ ‎【详解】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逐渐淡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商人也可以通过科举成功改变身份成为士人,不论是地主还是佃农都不一定专营农业,大多数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和商业贩运等,甚至进入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工商业者通过经营积累货币,也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或自耕农,也可以通过科举甚至买官进仕。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仍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创新;C选项错误,田庄经济兴起于汉代,不是唐宋时期;D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出现转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 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 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 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 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A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C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君心正而天下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5.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A. 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 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 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 12 -‎ D.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的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国立图书馆和省立图书馆都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主义;D选项错误,科举制度的废除是190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与图书馆的设立没有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白银法案》,大幅度提高银价,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由于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于是外国在华银行纷纷收购中国白银并运往海外。这一状况 A. 推动了国民政府金融改革 B. 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影响力 C. 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改善了中国对外贸易状况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外国在华银行纷纷收购中国白银并运往海外”来看,美国通过《白银法案》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这一状况推动了国民政府在1935年开展的以法币为流通货币、禁止白银流通的金融改革。故答案为A项。白银大量外流不会提升中国经济影响力,排除B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目的是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与白银外流关系不大,排除C项;白银大量外流无法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状况,排除D项。‎ ‎【点睛】1935年的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 ‎7.宋子文认为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过去,因此不再拍卖敌伪财产;另一方面,继承敌人的统制体系,要造成化公为私的国营企业,其中最大的便是中纺与中蚕。这 A. 激化了国民政府与民众的矛盾 - 12 -‎ B. 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新生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宋子文以统制经济体系化公为私,为四大家族企业的扩张提供了国家政权方面的帮助,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扩张,激化了国民政府与民众的矛盾,故A正确;材料反映宋子文以统制经济体系化公为私,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扩张,官僚资本的扩张压制了民族资本占有发展,B错误;“化公为私的国营企业”的中纺和中蚕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的扩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排除C;材料“继承敌人的统制体系”,应是抗战胜利后,故D错误。‎ ‎8.张謇从“通州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思想出发,于1895年冬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精心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反映了 A. 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 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 C.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个人努力程度决定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答案】C ‎【解析】‎ ‎“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等字眼意在强调实业救国思潮的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而非强调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个人努力程度不能“决定”民族工业发展状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9.罗马共和国末期,控制政权的军事将领一方面推动一系列法律的颁行,另一方面又不经任何法律手续拟定“公敌宣告”名单,宣告名单上的人为公敌,任何人都可直接杀死“公敌”并获得赏金。“自然法之父”西塞罗就因被列入名单而遭刺杀。材料反映出 A. 罗马统治者缺乏法律观念 B. 自然法精神不利于罗马的扩张 C. 罗马法的效用受制于强权 - 12 -‎ D. 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末期军事将领可以不经任何法律手续拟定直接处死“公敌”的“公敌宣告”,这说明当时罗马军事强权限制了法律的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控制政权的军事将领一方面推动一系列法律的颁行”结合所学可知,罗马统治者具备法律观念;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自然法精神对罗马扩张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共和制的评价。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19世纪上半期,英国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代替了传统的招贴画、路牌等,成为广告的主要载体,广告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传播现象和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职业。这一现象表明 A. 资产阶级控制大众传媒业发展 B. 经济对市场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C. 产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D. 报纸杂志的资讯传播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产品日益增多,广告有利于拓展商品销路,打开商品市场,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故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并未反映大众传媒受到资产阶级的控制,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故排除。D项,材料反映以报纸、杂志的传播为基础的广告业发展迅速,体现了报纸杂志的资讯传播功能的加强,故排除。‎ ‎11.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A. 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 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D. 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答案】B - 12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故本题选B项。凯恩斯主义出现于新政后,C项错误。因为新政只是缓解了经济危机,因此不能说根本改变了美国经济。‎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12.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 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代价沉重 B. 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 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根本原因 D. 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的发展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表明一国经济结构应合理,不能过度依赖于能源出口。A项正确。B、C项夸大了石油的作用;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所以答案选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使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 12 -‎ ‎——摘编自牛秋实《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1870‎ ‎210‎ ‎105‎ ‎93‎ ‎8‎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后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同:都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交通体系;都以政府修建为主;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对后世交通影响深远 异:秦帝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帝国与对外侵略联系紧密;‎ 秦帝国以公路主、运河为辅;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秦帝国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2)特点: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交通发展不平衡;(欧美地区发展快,亚非地区发展慢亦可得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亚非地区经济发展较慢)‎ ‎【解析】‎ ‎【详解】(1‎ - 12 -‎ ‎)同: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使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都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交通体系;都以政府修建为主;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对后世交通影响深远。异:根据材料“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可知秦帝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根据材料“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可知罗马帝国与对外侵略联系紧密;根据材料“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得出秦帝国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可知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根据材料“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可知秦帝国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根据材料“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可知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2)特点:根据图表可知“1870年世界铁路为210千公里,到1900年发展到760千公里”表示铁路发展迅速;根据图表发现“欧洲到1900年有铁路284千公里,而亚洲、非洲只有60千公里和20千公里”从而得出世界铁路交通发展不平衡。原因:根据图表的时间是“1870-1900年”联系所学可知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分析。‎ ‎14.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 12 -‎ ‎【答案】示例: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表格,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说明原因即可。“看法”,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之间的交融,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以来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的同时,国外的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也传入中国,从而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草。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统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中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贷学金制度和社会需求信息来引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引导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1997年3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再次明确了实行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1998年,首批“并轨”改革后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供求市场的调节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此后,全国高校全面按照新体制进行运作。在新的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自主择业。‎ ‎——摘编自孙步凌《我国高校招生就业体制的历史演变探析》‎ - 12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高校就业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有高校就业制度存在弊端,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市场发生的变化等 内容:废除国家分配的政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2)意义:有利于促进高校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才素质;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等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逐渐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原有的高校就业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可以得出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是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有高校就业制度存在弊端,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市场发生的变化等;第二小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可得出废除国家分配的政策,根据材料“引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和“实行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得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2)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有高校分配制度的人才政策弊端凸显,高校发展活力不足,毕业生因为没有就业压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据此可得出高校就业改革的意义有利于促进高校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才素质;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等。‎ - 12 -‎ ‎ ‎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