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课件(62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课件(62张)

专题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 板块三   现代的世界和中国 知识 框架 内容索引 考点 突破 基础落实 考向聚焦 素养渗透 考点突破 基础落实 1. 毛泽东对现代中国的 影响【加试】 ——( c) (1) 缔造新中国: 1949 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 (2) 社会主义革命: 1953 ~ 1956 年,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3 ~ 1957 年,进行了 “ 一五 ” 计划; 1956 ~ 1966 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 知识排查 考点一 毛泽东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b) 1956 年底,经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 中共八大的召开 ——(b) (1) 内容 ①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 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4.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1) 过程: 1958 年,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 影响: “ 左 ” 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 5. “ 文化大革命 ” 对中国经济的破坏 ——(b) (1) “ 文化大革命 ” 对经济的破坏: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 (2)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 ① 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 ② 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复苏和发展。 (3) “ 文化大革命 ” 的影响 ① 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② 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重点深化 1. 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 (1) 萌芽 —— 国民革命时期 —— 强调重视农民及农村革命的作用。 (2) 形成 —— 井冈山时期 —— 开创了 “ 农村包围城市 ” 的革命道路,形成了 “ 工农武装割据 ” 理论。 (3) 成熟 —— 延安时期 —— 形成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 新发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等理论。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是其突出特点。 2.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 (1) 提出 “ 工农武装割据 ” 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 创建了人民武装力量。 (3) 领导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壮举。 (4) 制定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持久抗战的正确方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 领导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三座大山,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历史 。 (6) 领导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7) 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使现代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 3. 探索中的失误在各领域的表现 (1) 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 “ 文化大革命 ” ,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 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 1959 ~ 1961 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3) 外交上,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 “ 革命外交 ” ,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 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评,破坏了 “ 双百 ” 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5) 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 “ 工农兵学员 ” 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对点训练 答案 解析 1.(2017·4 月浙江选考 ) 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 “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 这里 “ 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 ” 是 指 A.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 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周恩来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应该采取 “ 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方法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故选 D 项。 答案 解析 2.(2015· 浙江会考 ) 一位北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 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我们到了长沙。一切都在为钢而战。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 这主要反映的历史事件应 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土地改革运动 C. “ 大跃进 ” 运动 D . “ 文化大革命 ” √ 解析   由 “ 为钢而战 ”“ 土炉 ” 等信息可判断 C 项正确。 解析   1966 ~ 1968 年处于 “ 文革 ” 时期,工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都处于下降趋势,很明显是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 C 、 D 两项只是当时 “ 文革 ” 动乱的某一方面;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在 1960 年。 3.(2018· 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 )1966 ~ 1968 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工业总产值由 2 534 亿元下降到 2 015.3 亿元,国家财政总收入由 558.7 亿元下降到 361.3 亿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 是 A. “ 文革 ” 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B. 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C. 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被废止 D. 大批工人、干部停产 “ 闹革命 ” √ 答案 解析 4.(2016·4 月浙江选考,节选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 “ 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 。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 “ 纯而又纯 ” 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 “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 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56 ~ 1965) 》 答案   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成果:正确判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和市场的作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 “ 初步成果 ” 。 答案 知识排查 考点二 邓小平与伟大的历史转折 1.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 贡献【加试】 ——( c)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①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局面,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 平反冤假错案:一大批被打倒的老干部恢复了职务,一批知识分子被摘掉 “ 右派分子 ” 帽子。 ③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维护了毛泽东思想,这是邓小平在新时期作出的一大历史贡献。 ④ 恢复高考制度:从 1977 年起,恢复统一考试制度,为中国现代化建设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2) 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 “ 三条路线 ” 拨乱反正,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3) 南方谈话,影响深远,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 (4) “ 一国两制 ” 的伟大构想 ① 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邓小平提出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的创造性构想。 ②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2. 邓小平作出的巨大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 精神【加试】 ——( c)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 1978 年 12 月 13 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也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2)1992 年 “ 南方谈话 ” ——(b) ① 主要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 意义: “ 南方谈话 ” 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 (3) 中共十四大 ——(b) ① 1992 年 10 月召开。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 作用: 1992 年,邓小平 “ 南方谈话 ” 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4) 核心理论创新 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b) (1) 主要内容: “ 包产到户 ”“ 包干到户 ” 。即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4.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 ——(b) (1) 初步形成 ① 设立经济特区: 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1988 年海南省的海南岛 。 ②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 1985 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④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 年 4 月,开辟上海浦东为经济开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 特点: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5.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d) (1)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2)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 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21 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 “ 三个代表 ” 重要 思想【加试】 ——( b) 2000 年春,江泽民提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 的重大问题。 重点深化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特点、主要表现 时间 特点 主要表现 1949 年 到 1956 年 向社会主义过渡 (1) 政治上:建立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2) 经济上: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1956 年 到 1966 年 曲折中前进 (1) 经济上:中共八大,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成就也有失误 (2) 文化上:提出 “ 双百 ” 方针但又遭到破坏 1966 年到 1976 年 遭受 严 重 挫折 (1) 政治上:民主政治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 经济上:受政治运动冲击,几乎停滞 (3) 文化上:盛行 “ 阶级斗争 ” 文艺 1978 年 到 现在 全面繁荣 (1) 政治上: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2) 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3) 外交上: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4) 文化上: “ 双百 ” 方针得到贯彻,科技繁荣 1.(2018·4 月浙江选考 ) 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 “ 壮丽的日出 ” 。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 是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二大 D.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 对点训练 答案 2.(2018·4 月浙江选考 ) 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 ( 略表 ) ,它反映 了   2000 2006 2010 2011 2012 2013 中国对中亚出口额 ( 亿美元 ) 7.7 52.3 165.3 185.8 213 232.3 中国对中亚进口额 ( 亿美元 ) 10.5 35 135.8 210.2 246.4 270.3 ① 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② 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 ③ 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④ 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答案 解析 解析   ① 的结论从中国对中亚进出口额的不断增加可以得出 ; 中国 与哈萨克斯坦都是上合组织的成员,故 ③ 为正确选项 ; ②④ 与材料无关,故 C 为正确选项。 3.(2017·11 月浙江选考 )1997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本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果 有 ① 实现了 “ 一国两制 ” 的伟大构想  ②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④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 ①② B.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解析   1997 年 7 月 1 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现了 “ 一国两制 ” 的伟大构想,故 ① 错误 ;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 ② 错误, ③④ 正确,故答案为 D 。 答案 解析 知识排查 考点三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1.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方针【加试】 ——( b) 根本目的 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 提出 1956 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内容 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内,实行 “ 双百 ” 方针 实质 政治民主化在科技文艺上的反映,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格局 意义 (1) 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 ( 2) 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实践 (1) 文学作品:《红岩》《红日》《红旗谱》《雷锋之歌》等; (2) 电影作品:《上甘岭》《英雄儿女》《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 (3) 戏剧作品:《龙须沟》《茶馆》《关汉卿》《文成公主》等; (4) 舞台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 2.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 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a) 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b) 领域 时间 成就 国防 1958 年 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1964 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年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医学 1965 年 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农业 1973 年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3)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提出 ——(b) ① 提出: 1988 年 9 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论断。 ② 意义:反映了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 “ 科教兴国 ” 战略的理论基础。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b) 领域 成就 空间技术领域 ① 1984 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②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 “ 一箭多星 ” 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 从 1990 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运载火箭研究 ① 1980 年 5 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 ② 1999 年 11 月以来,成功进行了五次 “ 神舟号 ” 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 ③ 2003 年 10 月,中国成功发射 “ 神舟 5 号 ” 载人宇宙飞船 重点深化 1. 科技发展与中国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联 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 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背景 (1) 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2)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3) 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 主题 ( 2) 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3)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侧重点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 (1) 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 (2) 提出 “ 科教兴国 ” 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影响 (1) 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2)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2.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2)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3) 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1. ( 加试题 ) (2018·4 月浙江选考 ) 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 是 对点训练 时间 影事概略 1896 年 上海徐园首次放映 “ 西洋影戏 ” 1905 年 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 —— 京剧《定军山》 ( 片断 ) 1927 、 1930 年 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摄 20 世纪 30 、 40 年代 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 《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 ① 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  ② 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 “ 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   ③ 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④ 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A. ①④ B. ②③ C . ①②③ D. ②③④ 20 世纪 50 、 60 年代 《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 20 世纪 80 、 90 年代 改革开放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继问世;《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 √ 答案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掌握 “ 一箭多星 ” 技术是在 1981 年。 2.(2016·10 月浙江选考 )2016 年 9 月 15 日, “ 长征二号 ” 运载火箭托举着 “ 天宫二号 ” 直刺苍穹,见证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中国掌握 “ 一箭多星 ” 技术是 在 A.20 世纪 60 年代 B.20 世纪 70 年代 C.20 世纪 80 年代 D.20 世纪 90 年代 √ 答案 解析 3.(2015· 浙江选考样卷,节选 ) 材料二  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1988 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论断。随着 “ 科教兴国 ” 战略的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一些科技成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 —— 据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 整理 答案   意义 :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 “ 科教兴国 ” 战略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成就:成功发射 “ 神舟号 ” 宇宙飞船;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 “ 一箭多星 ” 技术。 (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这一论断的意义。列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空间技术领域和运载火箭研究方面 “ 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 的科技成就各一项。 答案 考向聚焦 素养渗透 高考考什么 ? 将会怎样考 ? 考向一 常考主干知识 1.(2018· 台州新高考押题交流 ) 观察下图,图中的 ② 对应的行业应该 是 A . 工业 B . 农业 C . 交通 D . 教育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 一五 ”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图中的行业 ② 应该是工业,故 A 项正确 ; 农业 不是优先发展对象,故 B 项错误 ; 交通 不是 “ 一五 ” 计划发展重点,故 C 项错误 ; 教育 也不是 “ 一五 ” 计划重点,故 D 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2018· 台州新高考押题交流 ) 中国在 1965 ~ 1976 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 1965 年、 1973 年、 1975 年。其出现的共同 原因是 A. 纠正 “ 左 ” 倾错误 B . 坚持 “ 八大 ” 路线 C. “ 大跃进 ” 的推动 D . 贯彻 “ 八字 ” 方针 √ 解析   1 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66 年 “ 文化大革命 ” 爆发,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1 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到 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 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故 A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2018· 台州新高考押题交流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 是 A. 设立经济特区 B . 设置特别行政区 C. 成立自由贸易区 D . 开辟经济开放 区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1985 年以后,长江三角洲 ( 右图 ) 、珠江三角洲 ( 左图 ) 相继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故 D 项正确。 √ 答案 解析 4.(2018· 台州新高考押题交流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 两权分离 ” 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又实行 “ 三权分置 ” ,拉开了第三次土地改革的序幕。 “ 两权分离 ” 中的 “ 两权 ” 是 指 A. 所有权、承包权 B . 经营权、承包权 C. 自主权、承包权 D . 所有权、经营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1978 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拥有对土地的承包权,但是所有权仍然归国家,也就是所有权和承包权分离,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解析 考向二 必考与加试结合点 5.(2018· 台州新高考押题交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是 ① 《论十大关系》发表  ② 苏共二十大召开  ③ 中共八大召开  ④ 斯大林逝世 A. ①③②④ B . ②④①③ C. ③①④② D . ④②①③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① 《论十大关系》发表于 1956 年 4 月 25 日,特别强调要处理好人民的内部关系 ; ② 苏共二十大召开于 1956 年 2 月 14 日至 25 日,会上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 ; 1956 年 9 月 15 日至 27 日,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 ④ 1953 年 3 月 5 日,斯大林逝世,按时间排序为 ④②①③ ,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2018· 镇海新高考押题交流 )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 1992 年邓小平 “ 南方谈话 ” 的共同点 是 A. 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冲破了 “ 个人崇拜 ” D. 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材料强调共同点,邓小平 “ 南方谈话 ” 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体制改革, A 、 B 项仅涉及 “ 南方谈话 ” ,故 A 、 B 项错误 ; 关于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 “ 个人崇拜 ” ,与 “ 南方谈话 ” 无关,故 C 项错误 ; 1978 年的大讨论和 1992 年的 “ 南方谈话 ” 都促进了思想大解放,故 D 项正确。 √ 7.(2018· 舟山新高考押题交流 ) 以下资料符合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学习主题的第一手资料 是 A. 《井冈山的斗争》 B . 《新民主主义论》 C. 邓小平 “ 南方谈话 ”   D. 《邓小平传》 解析   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发表的一系列谈话,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也为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确立了基本原则,符合中国国情,符合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的学习主题,故 C 项正确。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2018· 丽水学考查缺补漏 )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 20 世纪中国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些 理论 ① 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② 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③ 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A.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② D . ②③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三民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排除 ② 。 考向三 学术前沿、价值观 9.[ 家国情怀 —— 浙江区域史 ] (2017· 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 )2016 年 9 月在杭州举行 G20 峰会。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一个城市 —— 杭州对外开放始 于 A.1978 年左右 B.1980 年左右 C.1985 年左右 D.1990 年左右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对外开放于 1985 年。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史料实证 —— 社会制度变革 ] (2018· 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 ) 阅读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 (%) ,表中我国国民收入各 所有制经 济比重 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 “ 大跃进 ” 运动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D . 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 √ 年份 所有制经济   1952 年 1956 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19.1 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营和个体经济 78.7 7.1 解析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1956 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了主导,这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有关。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史证意识 ——“ 双百 ” 方针内涵 ] (2018· 定海学考命题交流 ) 我们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 是 A. “ 大跃进 ” B . “ 八字 ” 方针 C. “ 文化大革命 ” D . “ 双百 ” 方针 解析   题干中 “ 独立思考的自由、辩论、创作、批评、发表意见的自由 ” 等体现了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应该给予自由的空间,这与 “ 双百 ” 方针的内涵一致,即艺术问题上 “ 百花齐放 ” ,学术问题上 “ 百家争鸣 ” 。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家国自信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2018· 宁波十校学考评估 ) 有学者认为,去苏联化是毛泽东、邓小平的共识。下列史实中,能佐证这一说法的 是 ①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③ 一化三改  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A. ①④ B . ②③ C.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答案 解析 解析   ①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了一条和苏俄不同的革命道路,故 ① 正确 ; 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受到了苏俄的影响,故 ② 错误 ; 一化 三改也是师承苏联,唯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与苏联不同的方式,故 ③ 错误 ; 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故 ④ 正确,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