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西周时期“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一材料说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 等级关系明确而严格 B. 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 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D. 血缘与政治关系结合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将王室、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诸侯在封地内在进行分封,称之为卿;卿在封地内在分封,称之为士;士以下不在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等级分明的体系。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故应选A。‎ ‎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频繁更换丞相 B. 实行“内朝制”‎ C. 建立刺史制度 D. 颁布“推恩令”‎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借鉴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大量分封刘姓诸侯,终导致“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故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以解决王国问题,故D项正确;频繁更换丞相、实行“内朝制”属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措施,排除AB;刺史的设立旨在监察地方州郡,排除C项。故选D ‎3.在唐代,中书省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下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五花判事”‎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旨在避免决策失误 C. 加大了分化相权力度 D. 推进监察制度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五花判事”反映唐代拟旨经过中书省下众人商议而成,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项,“五花判事”并未分散中书权力,故不能体现分化相权的作用,排除;D项,中书省并不负责监察职责,排除。‎ ‎4.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撤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了 A. 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 清朝中央行政效率降低 C. 军机处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 D. 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到乾隆时期,设置和裁减军机处都是由皇帝决定,都是加强皇权的工具,C选项符合题意;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并非法定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军机处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C ‎5.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这是因为 A. 工商业奴隶主获得了政治权力 B. 下层平民获得部分政治权力 C. 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 D. 因债务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答案】C ‎【解析】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从而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选C;第四等级公民政治上无权,排除AB;D出自废除债务奴隶制,排除D。‎ ‎6.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平民开展了长期的反对贵族专政的斗争,也迫使贵族做出让步,许多有利于公民权的法案不断颁布,平民的公民权不断增加。这些法案的颁布表明 A. 贵族让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B. 平民与贵族取得了平等的地位 C. 平民的不懈斗争是重要推动力 D. 罗马帝国疆域扩大的现实需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平民开展了长期的反对贵族专政的斗争,也迫使贵族做出让步”“许多有利于公民权的法案不断颁布,平民的公民权不断增加”说明罗马平民长期与贵族斗争迫使贵族做出让步,平民也获得很多公民权利,颁布了很多有利于平民的法案,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罗马社会发展过程中平民的斗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故C选项正确;平民的斗争迫使贵族做出让步,颁布了很多有利于平民的法案,是平民的斗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不是贵族的让步,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可知,平民的斗争迫使贵族让步,颁布了很多有利于公民权的法案,但不能够得出平民与贵族取得了平等的地位,故B选项与史实不符;罗马帝国的建立是在公元前27年,故D选项与材料不符。‎ ‎7.下表是《十二铜表法》前十表的条文统计,后两表是对前十表的补充。由此可见 A. 法律与政治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B. 《十二铜表法》重视社会纠纷的调整 C. 当时罗马的法律体系已经成熟 D. 罗马法特别强调惩治危害政府的行为 ‎【答案】B ‎【解析】表格中罗马法涉及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及占有以及侵犯他人,说明罗马法非常重视纠纷的调整,故B正确;A中没有明显界限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表格中没有直接涉及对政府行为危害处理,故D错误;《十二铜表法》只是成文法,不是成熟的体现,故C错误。‎ ‎8.1701年英国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有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 A. 目的在于防止国王独断专权 B. 加强了对国王的控制 C. 促进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D. 说明国王行政权完全丧失 ‎【答案】A ‎【解析】“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说明以大臣副署来限制国王的行政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王的独断专行,有利于议会权力扩大,A符合题意;1701年时内阁制尚未形成,B不符合题意;《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C符合题意;国王行政权的丧失是在内阁制形成之后,故D不符合题意。‎ ‎9.“每个州都印刷了自己的钞票,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并且起草了自己的宪法。每个州都开始自己征税……国会没有权力通过征税来筹集资金。”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宪法规定实行 A. 共和制 B. 两党制 C. 联邦制 D. 总统制 ‎【答案】C ‎【解析】材料“每个州都印刷了自己的钞票,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国会没有权力通过征税来筹集资金”反映的是美国独立初期实行邦联制带来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故C项正确;共和制和总统制是政体类型,与材料反映的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无关,故AD项排除;两党制是政党制度,与材料反映的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无关,故B项排除。‎ ‎10.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C. 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 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知该战争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但并非形成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主权受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BC均属于这场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1.史载:太平军刚到达南京一个月,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大兴土木直接导致太平天国失败 B.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 C.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 成为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统治象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可见太平天国统治阶层出现腐化享乐之风,反映了农民阶级无法跳出传统封建等级制度束缚,体现其阶级局限性,故B项正确; 军事防御失利是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排除C项;太平天国并未推翻清朝统治,排除D项。故选B ‎12.漫画《文明的进化》(如图)中张牙舞爪的日本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挑战手执双管火枪的中国巨龙,而既文明又爱好和平、头戴橄榄枝的西方人则背靠重机关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该漫画表明 A. 清政府采用外交手段维护权益 B. 日本借助于西方侵害中国权益 C. 甲午战争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D. 西方列强力图避免中日的冲突 ‎【答案】C ‎【解析】漫画反映了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日本、西方列强的状态,漫画中西方列强“头戴橄榄枝”“隔岸观火”,说明西方列强既非文明又非爱好和平,实际上是希望在中国与日本的冲突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表明中国面临着来自日本与西方的侵害,故C项正确,D项排除;漫画并没有涉及清政府采用外交手段维护权益,故A项排除;材料表明西方列强希望通过日本侵略获取更多利益,故B项错误。‎ ‎13.按照《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惩治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一百多人,包括郡王、亲王等皇室成员,大学士、六部尚书、地方督抚等高官。这一行为客观上 A. 加剧了统治阶级排外情绪 B. 减少了清朝上层阶级改革阻力 C. 扑灭了中国人民反帝运动 D. 反映了列强反封建专制的态度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清政府惩治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包括郡王、亲王等皇室成员,大学士、六部尚书、地方督抚等高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包括郡王、亲王等皇室成员,大学士、六部尚书、地方督抚等高官属于顽固派势力的代表,清政府流放他们间接的打击了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 B正确;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说“排外情绪”加剧是错误的,A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C错误;据材料“惩治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可知,是指惩办那些参加过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官员,不是列强反封建专制,D错误。‎ ‎14.下面是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最高军政长官来源统计表 据此可知 A. 辛亥革命只是偶然的事件 B.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 清廷的统治根基已经松散 D. 清廷仍有稳固的政治基础 ‎【答案】C ‎【解析】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最高军政长官来源统计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后多个省宣布独立,说明这时期清廷的统治根基已经松散,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来源情况,无法得出辛亥革命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武昌起义后多省脱离清政府统治宣布独立,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的相关信息,故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最高军政长官来源,武昌起义后很多省宣布独立,显然清廷不能够有稳固的政治基础,故D选项错误。‎ ‎15.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传唱度很高的歌曲曲谱(部分),该时期是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歌曲创作于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故选A;其它选项与时间不符,排除。‎ ‎16.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其中“敢闯新路”主要体现在 A. 打土豪,分田地 B. 工农武装割据 C. 纠正“左”倾错误 D. 开展经济建设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B项符合题意;打土豪,分田地属于土地革命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强调新的道路选择,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C项;开展经济建设属于土地革命内容之一,排除D项。故选B ‎17.从1935年起,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钨、锑等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进行了全面统制;同时,从德国大量购进重工业机械设备,在四川、江西等省份筹建工矿企业25所。这些措施 A. 增加了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改变了中国重工业薄弱的现状 C. 壮大了官僚资本的经济实力 D. 为抗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1935年起”“对…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进行了全面统制”“从德国大量购进重工业机械设备,在四川、江西等省份筹建工矿企业25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从1935年起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加深,国民政府的这些措施为以后抗战做了物质准备,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故A项排除;材料中措施促使了中国重工业的发展,但没有改变薄弱的现状,故B项排除;材料没涉及到官僚资本的状况,故C项排除。‎ ‎18.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 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 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 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答案】B ‎【解析】材料“1937年8月”“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反映出抗战防御阶段,中共要变敌后为抗日的主战场的战略,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1932年土地革命时期,排除;长征是 1936年10月胜利完成的,故C项错误;D项是1938年春,排除。‎ 点睛:关键时间“1937年8月”,用此分析出答案。‎ ‎19.1938年4月上旬,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华中第十一军相呼应夹击武汉,后来考虑到华北地区“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而放弃了这一计划。日军改变计划的原因是 A. 世界战局变动的影响 B. 日军进攻重点的改变 C. 日军侵华准备不充分 D. 敌后战场力量的牵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可以知道敌后战场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故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是周密的,故排除C;此时处于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世界战局的影响,故排除A。‎ ‎20.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此次“壮举”‎ A.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D. 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 ‎【答案】B ‎【解析】根据“刘伯承”“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结合所学,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建立了中原革命根据地,从此,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故B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时间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不合题意,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1.巴黎公社委员会每逢开会时,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规定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已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 体现群众的直接意愿 B.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 C. 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D. 缺乏稳固的领导核心 ‎【答案】D ‎【解析】临时推选“会议主席”、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已的职权发号施令,说明公社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故选D;因为是公社委员开会,所以不能说体现群众的直接意愿,即使体现,也只能是间接体现,故排除A;B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2.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该演讲认为俄国 A.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 B. 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 C. 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农民斗争 D. 革命胜利开创俄国历史新局面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可知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并出现两个政权并立局面,《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政权应实现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尚未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尚未成功,排除A项;题干未强调革命胜利的归功,排除C项;此时社会主义革命尚未开始,并未开创俄国历史新局面,排除D项。故选B ‎23.195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 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B. 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中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而是“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结合已学可判断出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A不符合史实,因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不是政党制度;B表述有误,各民主党派不直接参与政府管理,坚持中共的执政党地位;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与题干的主旨无关,故选C。‎ ‎24.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A. 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 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 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利 ‎【答案】A ‎【解析】 “一国两制”指的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根据这个概念可知“一国两制”得前是“一国”即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答案选择A项。B项是两制的含义不是前提,因此错误。C项在材料中并未提及,也不是前提。故C项错误。特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是并没有外交的权利项因此D项错误。 ‎ ‎25.邓小平说,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而且,“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邓小平在此强调了 A. “一国两制”是因香港问题提出的 B. 驻军应该适当参与特区行政事务 C. 香港应作为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地区 D. 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 ‎【答案】C ‎【解析】从“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可以看出,在香港驻军和中央要管理,都可以体现出香港是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区域,故C正确;一国两制是因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A错误;特区驻军只是主权的象征,是香港繁荣稳定的保障,并没有说驻军有权利参与特区事务的管理,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出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排除D。‎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 《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客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客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摘编自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答案】(1)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意义: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通过分权与制衡防止了专制独裁,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2)原因: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宪政确立的长期性;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 ‎【解析】(1)表现:根据“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得出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根据“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得出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根据“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得出构建“分权制衡”机制。意义:根据所学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的积极意义即可。‎ ‎(2)原因:根据“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得出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根据“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宪政确立的长期性;根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是根本原因,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是重要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日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1887年天皇带头捐款,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1893年起,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1/10补充造船费用。日本各界为动员民众筹措战费,于甲午战争前掀起了一个以筹措战费为主要内容的“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 ‎ ——摘编自周彦、于春梅《论甲午战前日本的总体战准备》‎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普遍存在盲目虚骄、对日心存轻视。对日本最有警惕的朝廷高官李鸿章,在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后的中日外交危局中,仍判定日本不可能侵略中国,仍想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摆平。‎ ‎ ——摘编自薛伟强、吴克燕《也谈中日甲午战争研究中的层累现象》‎ 材料三 第三次长沙会战于1941年12月开始,1942年1月中旬结束。在会战中,中国军队实行诱敌深入,主力保持外线作战,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战术原则。为保证战术运用成功,中国海空军有力地配合了陆军作战。同时,20万民众将新墙镇经荆州镇至长乐街的公路、桥梁彻底破坏,将田地放水成为一片沼泽,致使日军重炮兵、骑兵部队无法通过。日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5万人,为历次会战所罕见。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气焰十分嚣张,美英接连失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军队的胜利格外引人注目,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 ——摘编自陆静<从抗日战争的试题反思教学)‎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取胜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答案】(1)原因:日本的统治者重视战前的准备,全民参与;清政府当时仍有自大的心理,对战争的准备不充分,没有形成民族意识。‎ 影响: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也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意识逐渐形成。‎ ‎(2)胜利原因:正确的战略战术;多军种的配合;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历史意义:沉重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战场的抗战;配合了太平洋战争,分担了英美盟军的压力;提高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日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日本各界为动员民众筹措战费…“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及材料二“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普遍存在盲目虚骄、对日心存轻视…高官李鸿章…仍判定日本不可能侵略中国”从日本及清政府当局认识及准备进行分析概括;二问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签订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但同时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民族意识逐渐形成。‎ ‎(2)根据材料三“中国军队实行诱敌深入…中国海空军有力地配合了陆军作战…20万民众将新墙镇经荆州镇”从战略战术、军种的配合、人民群众支持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打击日本侵略者、配合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国际地位进行阐述。‎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40年代,毛泽东进行了一系列农村社会调查,系统分析了中国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状况。在贫困根源上,他明确指出:.“现今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由已经被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造成的。”因此“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并试图从制度上消除贫富不均的根源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材料二 习近平同志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精准扶贫需要制度保障。‎ ‎(1)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农村贫困的根源和消除贫困的办法是什么?扶贫的重点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请指出我国建立最早和最晚的省级自治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建立之初“保障人民基本政治权利”的三大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请举三例予以说明。‎ ‎【答案】(1)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办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早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最迟的是西藏自治区。‎ ‎(2)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等。‎ ‎【解析】(1)一问根据材料一“主要是由已经被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造成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从制度上消除贫富不均的根源”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村贫困的根源是近代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消除贫困的办法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二问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建立最早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最迟的是西藏自治区。‎ ‎(2)一问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保障人民基本政治权利”的三大政治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问结合所学从1982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内容进行阐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