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校模拟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温提示:本试卷包括第1卷 (选择题)和第I1卷 (综合题)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1卷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15小题,共45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战国时期,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秦昭襄王晚期将“迁”纳入律令体系,使其稳定化与制度化,成为刑罚的一种。秦国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A. 扩大王朝统治疆域 B. 瓦解地方反抗势力 C. 巩固宗法血缘体系 D. 适应集权政治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主要是为了瓦解这些新占领地区的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这些地区的反抗势力,从而达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目的,而将“迁”入刑的根本原因是集权社会的基本成型,只有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君主才可以通过律令体系直接支配每一个人,才可以通过包括刑罚在内的各种方式使他们成为迁移的对象,故选D项;这些迁移的地区都属于秦国统治区域,与扩大王朝统治疆域无关,排除A;B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秦国这些举揹利于削弱地方宗法血缘体系,而不是“巩固”,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秦汉“以迁入刑”的目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 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B. 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C. 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D. 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 12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繁荣。“五行八作”中的“行”、“作”分别指商业和小手工业,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进城谋生的农民从事各种小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又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场所,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宋朝只是抑商政策有所松动,A项“工商皆本”错误;C项,南宋都城为临安(今杭州),不是东京,故排除;“五行八作”是泛指,不是“只允许”,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繁荣,由材料“‘五行八作’……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可知宋朝商业繁荣,原因是宋朝不抑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而失去土地进城谋生的农民从事各种小手工业和商业,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3.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 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 C. 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D. 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封建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儒家思想的独尊开始于西汉时期,故B项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B项。‎ ‎4.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在其著作《卢梭与法国》中写道:“卢梭所指的民主一词的意义,很难归入政治或历史所指的范围。……实际上他所喜好的‘选举的贵族政治’,就是我们所称的代议制民主政治。”这主要表明 A. 西方代议制蕴含着卢梭思想 B. 卢梭的民主思想具有时代性 C. 卢梭推崇的民主背离其本意 D. 民主政治是卢梭研究的对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 - 12 -‎ 在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看来,卢梭追求的“民主”是“代议制民主政治”,但其喜好的“选举的贵族政治”,不能归入政治或历史所指的范围,表明其认为卢梭的民主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B项正确;西方代议制蕴含着卢梭思想与材料中对卢梭的评价不符,A项错误;卢梭推崇的民主与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C项错误;“民主政治”是卢梭研究的对象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5.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量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 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 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 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可以看出《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选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废除《谷物法》才是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利益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6.1757年起,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另一部分是附属于东印度公司的众多“土邦”。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的《东印度公司法》,规定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B. 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 C.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D. 印度人民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取得成果 ‎【答案】B ‎【解析】‎ 英国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这说明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故A排除;1784年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并未壮大,没有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故C排除;1784年印度没有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故D排除。故选B。‎ ‎7.下表列举了甲午战争前中国三类新式企业的资本构成 (单位:‎ - 12 -‎ 万元)自此可知下列企业中属于丙类的是 A. 开平煤矿 B. 发昌机器厂 C. 轮船招商局 D. 福州船政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丙类企业是买办、官僚、一般商人创办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属于民间或者个人的投资,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选B;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都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属于官督商办,形式有国家资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C;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国家投资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 ‎8.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一文,谈到他对“五四”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梁启超的认识客观上有助于 A.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B. 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 C. 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D. 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梁启超认为五四运动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客观上有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即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D正确;五四运动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属于五四运动的政治价值,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不是五四运动的内涵,故C错误。‎ ‎9.山西省阳泉市有一座战争纪念碑,主碑高40公尺,寓意战争发生的年份;主碑与副碑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箭头,直指正太(石太)铁路,寓意当年这场战争以破袭该铁路拉开序幕。此战役 A. 根本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B.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 C. 取得了自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 12 -‎ D.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 “主碑高40公尺”“ 直指正太(石太)铁路”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故B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战相持阶段,并非初期,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排除C项;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是淞沪会战,排除D项。故选B。‎ ‎10.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工具。观察如图,对当时人民军队作战形势判断正确的是 A. 从北往南依次推进 B.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C.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D.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场形势图”可知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即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故选B;三大战役的顺序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并不是从北往南依次推进,A错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错误;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D错误。‎ - 12 -‎ ‎11.托克维尔(1805—1859年)认为,现在是到了统治阶级必须通过“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社会的冲突,弥合阶级之间的分裂,实现社会稳定。为此,西欧 A. 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B. 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形成 C. 真正实现公民自由平等 D. 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化解社会的冲突,弥合阶级之间的分裂,实现社会稳定”等信息可知,西欧各国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自由和民主是属于资产阶级的,难以真正实现公民自由平等,排除C。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D。‎ ‎12.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法德首脑会谈中说:“一个联合的欧洲将是一个民族的、国家的联盟,现存的共同体将被合并进去,防务将是合作的主题之一,因此北约应该根据欧洲人自己的倡议进行改革,以结束这种防务不给欧洲人任何责任的一体化局面。”这表明 A. 法国主张通过欧洲合作挑战美国 B. 美欧军事政治同盟关系瓦解 C. 欧洲共同体不利于对抗美苏控制 D. 法德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北约是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建立的组织,法国总统戴高乐建议应该把北约改革成欧洲人的北约,使北约成为欧洲人的防务。表明戴高乐想加强欧洲的联合对抗美国,故选A;B不符合史实,排除;欧洲共同体建立于1967年,C错误;1960年时是两极世界,D错误。‎ ‎13.有著作评论中美关系:“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以下说法与之不符的是 A. “痛苦”包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效仿”主要指建立中华民国 C. “合作”的起点是在1972年 - 12 -‎ D. “对抗”包括抗美援朝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中美合作的起点是共同抗击日本侵略,C符合题意,故选C;ABD均与相关史实吻合,不符合题意,排除。‎ ‎14.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到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 A. 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 B. 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 C. 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 D. 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叙述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德国史学家对一战责任划分有着不同的结论,但是并没有分析出一战爆发的根源,A正确;B夸大了德国的战争责任,排除;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史学研究的结论,但取决于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信息并没有还原一战爆发的真相,排除D。‎ ‎15.邮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作为题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载着往昔的历史。下列三张不同年份发行的邮票,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迁。这些变革都 A. 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党的路线 C. 促进了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D. 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 - 12 -‎ 依据所学可知,不论是人民公社还是改革开放,都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D正确;人民公社没有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A排除;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不是与时俱进,B排除;人民公社反而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C排除。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3小题,第16题17分,第17题19分,第18题19分,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诚“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 ‎——摘编自王建朗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挑战”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答案】(1)特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具有忧患意识;主张改革、变革。‎ 原因:受佛道冲击,儒学面临危机;儒家知识分子的传统;宋代长期和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处于劣势;宋代积贫积弱,面临严重危机。‎ ‎(2)表现:传播进化论,宣传物竞天择;提出变法革新,实行君主立宪。‎ 影响:传播了民主思想形成维新思潮;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众觉醒。‎ ‎【解析】‎ ‎【详解】(1‎ - 12 -‎ ‎)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忧患意识、主张改革等方面概括其特点。‎ 原因:依据材料一中“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面对社会危机……直陈天下危机”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儒学面临危机、儒家知识分子的传统;长期和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处于劣势、宋代积贫积弱面临严重危机等方面说明其成因。‎ ‎(2)表现:依据材料二中“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信息结合所学从传播进化论,宣传物竞天择、提出变法革新,实行君主立宪等方面概括表现。‎ 影响:依据材料二中信息结合所学从传播了民主思想形成维新思潮、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众觉醒等方面说明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狄特里希・杰拉德在《旧欧洲:一种关于延续的研究》中,把1000~1800年的欧洲称为“旧欧洲”,其理由是:当时的欧洲,在诸多方面主要呈现“旧”的特征,“新欧洲”还在孕育成长之中。‎ ‎“旧欧洲”的特征 经济观 认同的是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 社会观 认同的是差异等级 而非竞争能力 ‎ 文化观 认同的是群体意识而非个人精神 宗教观 认同的是蒙昧盲信 而非自然主义 材料二: 19 世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此起彼伏,民族主义盛行。那些近代的民族国家在经济上为国民提供着自由大市场,在社会层面上为人们提高社会地位、社会威望提供着各种途径。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密集,为了生存空间而进行的竞争更为激烈,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代表着安全、自由、强大和希望,民族国家的存在及强大,才能有效地抵御现实的或潜在的不友好的力量,民族国家才能使世代续存得到保障。‎ ‎——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 20 多年间,“三环外交”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见示意图)。通过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借助欧洲大陆的力量,继续控制英联邦的殖民地,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三环外交”体现了英国传统外交中丰富的想象力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高超技巧,但现实是没有达到设计者的终极目的。‎ - 12 -‎ ‎——摘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00-1800年”间促使“新欧洲”孕育和成长的历史因素。‎ ‎(2) 根据材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欧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未能实现“三环外交”设计者终极目的的原因。‎ ‎【答案】(1)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文艺复兴促进近代人文主义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冲击旧体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 (2)19世纪的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增强;民族国家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是指引推翻封建王权、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旗帜;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拓展海外市场;民族国家意识也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 (3)二战后英国实力削弱;美苏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民族独立浪潮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法德推动下启动欧洲联合。‎ ‎【解析】‎ ‎【详解】(1)根据“交换价值”“竞争能力”,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等分析回答;根据“个人精神”得出文艺复兴促进近代人文主义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根据“自然主义”得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根据所学,还可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冲击旧体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分析总结。‎ ‎ (2)根据“19 世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此起彼伏,民族主义盛行”得出19世纪的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增强;根据“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代表着安全、自由、强大和希望”,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国家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是指引推翻封建王权、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旗帜,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拓展海外市场,民族国家意识也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等角度分析总结。‎ ‎(3)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二战后英国实力削弱、美苏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民族独立浪潮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法德推动下启动欧洲联合等方面分析回答。‎ - 12 -‎ ‎18.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突破的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的结果。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 ‎——摘自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 材料二 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室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分析说明改革开放的关键举措是现实问题“倒逼”的结果。‎ ‎(2)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根本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倒逼”史例:如: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中央的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 ‎(2)评分要求:‎ 论点 论据 论证 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发展。‎ ‎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掀起了关于实践和真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解析】‎ - 12 -‎ ‎【详解】(1)第一小问,据材料“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得出改革开放的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小问,关键是要理解清楚“倒逼”的含义,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等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2)首先要依据材料得出材料观点,据材料“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可以得出思想解放能推动经济改革,或者改革要成功必须先要解放人们的思想等(言之有理即可)。论证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从思想层面理解,如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方谈话等均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展开。‎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