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三同步导学案:单元总结: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三同步导学案:单元总结: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单元总结(四)‎ 知识导图 思维整合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条件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膨胀,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2)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苏联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壮大,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形成。‎ ‎2.过程 ‎(1)从二战后期开始,美苏等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原则,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 ‎(2)随着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苏联采取一系列对抗措施,建立情报局,成立经互会,组建华约组织。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两极格局的演变 ‎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两极对峙演变为美苏之间的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双方既有紧张的对峙,如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也有缓和,如戴维营精神的出现,但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2.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美国开始调整全球战略,由全面扩张转为战略收缩,在与苏联搞“缓和”的同时,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策略。苏联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到处出击。‎ ‎3.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重新强硬,步步进逼,而苏联无法承受全球争霸带来的沉重负担,开始主动同美国“缓和”。‎ 三、两极格局的结束 ‎1.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苏联和东欧局势混乱。‎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宣告结束。‎ 四、冷战的发展:美苏争霸中三阶段的较量 ‎1.第一阶段的较量 ‎(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和解”——1959年的赫氏访美与戴维营会谈;美国艾森豪威尔的两手政策。‎ 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最具代表性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2.第二阶段的较量 ‎(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尼克松主义的外交方针和勃列日涅夫的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70年代外交政策的首位),也有对抗。苏联力争军事优势的积极进攻战略。‎ ‎(2)重大事件:①“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1975年欧安会的召开;②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霸权政策的顶峰;美国提出武力遏苏的“卡特主义”和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关系紧张。‎ ‎3.第三阶段的较量 ‎(1)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2)重大事件:①“缓和”: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和与西方缓和);②1987年与里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双方进入“第二次缓和”期。‎ ‎4.冷战的结束 ‎1991年12月21日,苏联完全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异同 ‎1.相同点 背景 世界大战破坏或动摇了原有世界体系 过程 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 实质 体现大国意志及大战前后各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有大国强权的烙印 结果 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内容 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作用 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解决根本矛盾 ‎2. 不同点 项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背景 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主宰 体现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意志 体现美苏两大国意志 特点 调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暂时妥协 中心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 性质 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政治等多重性质 ‎                   ‎ ‎【例题】 (2014·山东高考)如图一、二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一、二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概括指出图二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题思路 本题以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阅读、提取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注意第一幅图的时间1945年。根据二战中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协议,美、英、法、苏四大国在二战后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第二幅图时间是1948年。二战后美苏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形成冷战局面,后来美、英、法三国所占地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在苏联占区成立民主德国。第(2)问,影响从造成德国分裂、加剧世界紧张、冷战加剧等角度概括。‎ 答案示例 (1)图一: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图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 ‎(2)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 ‎1.题型特征 ‎(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2.解题技巧 ‎(1)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①政治影响:主要是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②‎ 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及经济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③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 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回答。‎ ‎④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2)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3)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①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②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