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3)

‎【时空坐标】 ‎ ‎【线索引领】 ‎ 线索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伴随生产力发展及全球侵略扩张逐步形成发展的 ‎(1)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而完成。‎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在世界市场中,欧美工业化国家是中心,而亚非拉广大国家和地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线索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1)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荷兰、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伴随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美国,核心成果是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伴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15讲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考纲要求]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渴望到东方“寻金”。‎ ‎③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引起商业危机。‎ ‎④思想因素: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 ‎(2)条件 ‎①主观条件: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②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过程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家 新航路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开辟了到非洲“好望角”的新航线 ‎1497—‎ ‎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了绕道非洲到达印度的新航线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1519—‎ ‎1522年 麦哲伦 西班牙 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3.影响 ‎(1)对欧洲:出现重大社会变革。‎ ‎①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世界: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交流会合,日益连成一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资产阶级的“黄金热”不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贪婪,而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进取,其目的是积累原始资本,发展资本主义,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进取思想。‎ ‎(2)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内在的经济发展即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产阶级要求获得高额的利润;次要原因是商业危机、传播天主教等。‎ ‎[名师指津] 葡萄牙、西班牙所掠夺的财富的去向和影响 ‎(1)去向: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是封建国家,虽然掠夺了大量财富,但没有转化为资本,而是用于享受,这些财富很快流到荷兰、英国、法国。‎ ‎(2)影响:促进了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衰落下去。‎ ‎[轻巧识记] 1.开辟新航路可归纳为三个“四”‎ ‎2.构建网络图,把握新航路开辟的路线 ‎[概念辨析] 商业危机与“商业革命”‎ ‎(1)商业危机是指旧商路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造成欧洲市场上的亚洲商品奇缺,物价上涨。‎ ‎(2)“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出现全球性的商业联系;商贸中心转移,各国商业地位变化。‎ ‎[答题术语必备]‎ ‎1.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不是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而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2.“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它一方面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另一方面导致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 ‎3.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全球逐渐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考向 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世界历史地理》‎ 史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史料三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史料一中“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说明世界贸易区域的拓展;“海外产品……开始进入欧洲市场”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 ‎2.史料二中“……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说明作者从文明史观出发看待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说明作者从社会史观角度看待新航路开辟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 ‎3.史料三中“彼此隔绝”“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说明了人类交往与联系的加强。‎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试答:(1)商品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贸易规模的扩大。(2)商品种类的增多。(3)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2.有人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试答: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史论归纳]‎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 ‎(1)原因 ‎①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需求。‎ ‎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使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阻。‎ ‎④教会鼓励传播天主教。‎ ‎⑤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2)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1)全球史观: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由彼此分散、隔绝逐渐连成整体。‎ ‎(2)现代化史观:是西欧资本主义扩张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之路。‎ ‎(3)文明史观: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革命史观:是殖民掠夺之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之路。‎ ‎(5)社会史观:世界各种物品交换、交流,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对点训练]‎ ‎1.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的手段。”这反映出15世纪的欧洲(  )‎ A.东西方贸易开通  B.商品经济发展 C.宗教改革开始 D.出现了商业革命 解析:选B。结合史实可知在15世纪之前,东西方就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黄金的作用,可知体现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之下,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重要的支付手段,西欧社会出现了对黄金的渴求,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故C项错误;商业革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其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拓展、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等,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河北唐山一模)“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据材料中的“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东西方传统商路被阻断引发了新航路开辟,故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是材料所述信息的结果,‎ 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所呈现的是新航路开辟,而非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安徽合肥一模)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解析:选A。本题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角度考查新航路开辟。材料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这个维度来说,其使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故A项正确;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是站在西欧的角度,是一种西欧中心论的反映,B项错误;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也是站在西欧的角度,是一种西欧中心论的反映,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故D项错误。‎ 考点二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荷兰的殖民扩张 ‎(1)条件 ‎①地理:濒临大西洋,是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所在地。‎ ‎②政治: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 ‎③经济:手工业发达,商船众多,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2)表现 ‎①成立殖民机构: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②参与殖民争夺:在非洲、亚洲、美洲夺取大量的殖民地。‎ ‎(3)结果:17世纪的荷兰成为世界商业殖民帝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 ‎①地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航运日趋繁忙。‎ ‎②政治: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③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④军事: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 ‎(2)殖民战争 ‎①英西战争: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②英荷战争:17世纪中期,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取代了荷兰海上殖民强国地位,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③英法战争: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3)结果:英国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市场的扩大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 ‎3.世界市场的拓展 ‎(1)途径 ‎①海外贸易:与殖民地贸易,抢掠和欺诈是惯用手段。‎ ‎②殖民掠夺:奴役殖民地的人民,抢夺殖民地财富。‎ ‎③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 ‎④贩卖黑奴:将大批非洲黑人掳掠到美洲卖为奴隶。‎ ‎(2)影响 ‎①对殖民地:带来了极大灾难。‎ ‎②对欧洲:对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③对世界市场: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轻巧识记] 早期殖民扩张 ‎[概念辨析] 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的区别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而资本积累是通过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积累资本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资本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是赤裸裸的、强盗式的直接掠夺,而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剥削。‎ ‎[图示记忆] ‎ ‎1.世界殖民霸权转移的“三步走”‎ ‎2.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 ‎[答题术语必备]‎ ‎1.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了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3.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早期的资本积累是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海外掠夺和奴隶贸易。‎ ‎4.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考向 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史料二 三角贸易 ‎1.史料一中“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体现了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体现了对阶级关系的影响。‎ ‎2.史料二中“中程 运奴隶到美洲贩卖”说明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沉重灾难;“归程 从美洲运金银、工业原料到欧洲”说明奴隶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根据史料一,你如何理解“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试答:大量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欧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2.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下半叶,疯狂的奴隶贸易逐渐走向衰落,到19世纪70年代大体废止。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试答:(1)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史论归纳]‎ ‎1.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殖民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 ‎(2)原因:资本主义刚刚在欧洲兴起,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2.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多重影响 ‎(1)对世界市场: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 ‎(4)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对点训练]‎ ‎1.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非洲南部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西方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解析:选D。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西方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亚非拉美许多地区成为其原料产地,因而生产单一经济作物,形成单一经济模式,故D项正确。‎ ‎2.(2017·广东佛山、揭阳联考)据估计,400年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 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途中而损失和死亡的。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劳动力短缺 B.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野蛮特征 C.非洲人具有体力劳动的先天优势 D.黑奴贸易使洲际人口失去了平衡 解析:选B。本题考查殖民掠夺。将黑人运往美洲与欧洲劳动力短缺无关,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了殖民掠夺,也正是“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故B项正确;C项忽略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性,故C项错误;美洲缺乏劳动力,因此“从非洲运往美洲”,并没有体现洲际人口失去平衡,故D项错误。‎ ‎3.(2017·东北名校调研)“不应该得出结论:殖民扩张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其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下列对材料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否定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 B.殖民扩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C.殖民扩张是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 D.殖民扩张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 解析:选B。本题从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角度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故A项错误;“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说明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表述错在“巨大”,故C项错误;材料偏重于强调“建设性”,故D项错误。‎  (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Ⅱ)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思路点拨]‎ 定位 知识 近代英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读 信息:在英国,茶叶从“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题干 主旨:说明英国与东方的贸易不断扩大,输出到英国的茶叶数量增多 辨析 选项 据题干紧扣时间,分析茶叶价格与地位的变化,可知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对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中变化,故选D项。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B项错误;随着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项错误 ‎[方法点拨] 立体式审题方法五个具体要求 ‎1.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题肢、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题肢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2.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3.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4.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5.明确理论观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1.(2016·山东潍坊期末)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出(  )‎ A.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 B.解决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 C.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解析:选B。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欧洲的胡椒价格高,并没有体现出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故A项错误;由于胡椒在欧洲获利丰厚,所以传统的欧亚之间的商路受到控制,出现了商业危机,成为导致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故B项正确;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被阻断即指商业危机,所以C项包含在B项中,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在当时没有出现,故D项错误。‎ ‎2.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的影响是(  )‎ A.促使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 B.促使世界各地交流密切,矛盾不断缓和 C.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性调整 D.推动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解析:选A。从图表材料可以看出,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并加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据此可判断,这一演变趋势的影响是促使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故选A。‎ ‎3.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欧洲(除英国外)‎ 英国 ‎1680‎ ‎0.85‎ ‎4‎ ‎1750‎ ‎1.90‎ ‎10‎ ‎1800‎ ‎1.98‎ ‎18‎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解析:选C。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英国崛起的相关历史。表格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远远高出欧洲其他国家,这一差距在18世纪下半叶进一步扩大,而这一时期又是英国最终确立海上霸权时期,由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A、D项与时间不符;B项与材料无关。故选C项。‎ ‎4.有学者说,15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一是“发现了新航路”,二是“发现了新大陆”。这两个“发现”(  )‎ A.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 B.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 C.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垄断 D.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 解析:选B。材料中的两个发现,新航路的发现指通向亚洲的航路,它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展,新大陆的发现指发现美洲,它促进了欧美贸易的发展,这都属于商业革命的内容,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美洲发现与垄断欧亚贸易无关,C项错误;欧亚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经不隔绝了,只是联系较弱,D项错误。‎ ‎5.(2016·河南洛阳二模)法国年鉴派学者布罗代尔说:“这场战争的结果将决定大西洋归属宗教改革派还是归属西班牙人,归属北欧人还是归属伊比利亚人。”据此,“这场战争”(  )‎ A.使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B.荷兰取得独立,成为“海上马车夫”‎ C.英国获胜,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地位 D.西班牙失败,丢失了海外广大殖民地 解析:选C。本题考查英国殖民扩张的进程。1588年,西班牙派出无敌舰队讨伐英国,遭到惨败,从此英国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但西班牙并未因此战失败而失去大量海外殖民地,故C项正确,D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A项错误;荷兰取得独立决定了荷兰的归属而非大西洋的归属,故B项错误。‎ 第16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考纲要求] 工业革命。‎ 考点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背景 ‎(1)政治前提:18世纪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经济条件 ‎①资本: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②市场:广阔的海外市场提供动力。‎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 ‎④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3)直接动力:市场的需求急剧扩大,推动生产技术革命。‎ ‎2.过程 ‎(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新阶段: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完成。‎ ‎3.影响 ‎(1)经济 ‎①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②生产组织: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③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2)社会 ‎①城乡结构: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②阶级关系: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③社会变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3)思想意识: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思潮兴起,殖民扩张和掠夺的步伐加快。‎ 二、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条件 ‎(1)市场: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 ‎(2)交通: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表现 ‎(1)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3.影响: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面貌。‎ ‎[误区警示] ‎ ‎1.正确区分工业革命开始和完成的标志 ‎(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2)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制造业的建立。‎ ‎2.工场与工厂:工场是以手工劳动为主,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组织形式;工厂是实行大机器生产,集中生产,分工细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名师指津] 工业革命的特点 ‎(1)历程:从英国一国开始,到18世纪末,才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扩展。‎ ‎(2)部门:主要侧重于轻工业部门。‎ ‎(3)影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五”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个中心:英国。‎ 二个标志:以珍妮机为开始,以机器制造机器为完成。‎ 三个领域:纺织、动力、交通运输。‎ 四大影响: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社会关系、世界市场。‎ 五点条件:政治前提、资本、劳动力、市场、技术。‎ ‎[图示记忆] 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题术语必备]‎ ‎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而不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制造业的建立。‎ ‎2.蒸汽机的出现,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工业城市兴起。‎ ‎3.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组织形式;工厂实行大机器生产,分工细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4.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考向 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及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 ‎——《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史料二 19世纪的思想一方面以旧思想为基础,对旧学说进行延续,另一方面是对现实的反思,尤其是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现实的反思。正如帕尔默认为“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和运动的产生”。‎ ‎——《论帕尔默“变革世界的引擎”》‎ 史料三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成了野蛮人。‎ ‎——1835年托克维尔评论曼彻斯特 ‎1.史料一中“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 ‎2.史料二重点强调了工业革命对思想领域的影响,一方面是“对旧思想的发展延续”,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3.史料三中“污秽”“肮脏”“野蛮”等说明了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1.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变革是多方面的。根据史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变革性影响。‎ 试答:(1)经济: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操作,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2)政治:①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②工人运动兴起;③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代议制不断完善。‎ ‎(3)思想: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4)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工厂”。‎ ‎2.如何理解史料三中“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成了野蛮人”?应该怎样正确应对文明转型?‎ 试答:(1)理解:工业文明在取代农业文明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加紧剥削工人阶级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 ‎(2)应对:加快科技进步与新技术发展;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史论归纳]‎ 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 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5.从生态史观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对点训练]‎ ‎1.(2017·山西晋中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 A.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解析:选A。“有血有肉的工匠……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落入……铁指当中”,表明机器生产取代人工纺织,故A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八中月考)有数据表明,1851年至1871年的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雇用的人数从95 000人增加到138 400人,增长率达44.9%。1851年至1911年女性职员从2 000人增加到166 000人,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这种变化最能说明(  )‎ A,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解析:选D。四个选项都是女性就业人数和女性职业比重增加的原因,但题干仅是涉及1851年至1871年英国女性在某些领域雇佣人数的增加和1851年至1911年女性职员比例上升的现象,最能说明工业革命后妇女由仅负责家务管理到可参与劳动,故排除A、B、C三项,选D项。‎ ‎3.(2017·广东汕头高三质检)英国教士马尔萨斯认为:“大不列颠人口翻一番的时间极有可能不超过25年。甚至在存在着大城镇和工厂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快于食物供给是一种自然趋势。因此,除非夫妇通过晚婚和节育进行控制,否则人口将超过维持它所需要的资源。”这一论断产生的背景是(  )‎ A.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换导致人口激增 B.殖民扩张,贩卖黑奴带来大量的移民 C.工业化革命,经济增长激化社会问题 D.经济危机,失业者过多导致就业困难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大城镇和工厂”及“人口将超过维持它需要的资源”,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化革命,经济增长激化社会问题。故选C项;A、B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体现不出。‎ 考点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②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化学工业发展,令人瞩目。‎ ‎(4)科学技术推动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影响 ‎(1)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工业部门:诞生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 ‎(3)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4)生产组织:一些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 ‎(5)世界体系: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二、世界市场的发展 ‎1.原因 ‎(1)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2)交通通讯: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 ‎2.表现 ‎(1)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非拉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经济上:世界贸易额增长三倍左右;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影响 ‎(1)建立起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轻巧识记] ‎ ‎1.“一、二、三、四、五”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个时代:电气时代。‎ 二个中心:美国和德国。‎ 三个特点: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几个国家同时开始、部分国家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 四点成就:电的广泛使用;内燃机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 五个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器制造业。‎ ‎2.“一、二、三”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二重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误区警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关系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指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体系(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整个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体系)和殖民体系(指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保护国)。‎ ‎[答题术语必备]‎ ‎1.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2.两次工业革命有显著不同:前者源于轻工业,以蒸汽机的改良为契机,英国为中心,‎ 科学与技术尚未密切结合;后者侧重于重工业,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美国和德国为中心,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 ‎3.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支柱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重化工业为支柱的工业化。‎ ‎4.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5.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为了满足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列强加紧对外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内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考向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特点及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19世纪晚期海外贸易示意图 史料二 19世纪晚期起,列强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的财富。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 ‎——《全球通史》‎ 史料三 下图反映了16-20世纪地球的变化。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有人说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16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马车的最大平均速度每小时10英里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蒸汽火车平均每小时65英里,蒸汽轮船平均每小时36英里 ‎20世纪50年代,螺旋桨飞机每小时300-400英里 ‎20世纪60年代,喷气式客机每小时500-700英里 ‎1.史料一表明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居于市场的中心地位。‎ ‎2.史料二中“牢牢地控制了……,榨取了……,最终摧毁了……,瓦解了……”体现了世界市场形成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影响。“掠夺性的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史料三中“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变’得越来越‘大’”说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1.根据史料一,说明19世纪晚期国际贸易获得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什么?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有何特点?‎ 试答:(1)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形成。(2)特点:海上贸易为主;发展速度快;以欧洲尤其是英国为中心。‎ ‎2.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贸易角度阐述“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这一观点。‎ 试答:(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2)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3)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交往形式也日益丰富。(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以及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使世界贸易进入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新阶段。‎ ‎[史论归纳]‎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特点及影响 ‎1.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特点 ‎(1)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2)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 ‎(5)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3.影响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对点训练]‎ ‎1.(2017·湖北黄冈高三质检)西门子是德国电气工程行业重要的成员,‎ 公司于1897年改组为股份公司,1903年合并舒克特公司,组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1897年购买一块绿地作为工业园区,新址上建成的第一座工厂西区电缆厂于1899年8月正式投产。后续的建筑包括1905年竣工的维尔纳工厂(公司的通讯工程中心),1906年建成的诺嫩丹的重型号机械厂和发电机厂,以及1913年建成的管理办公大楼。这块地方于1914年正式由官方命名为西门子城。这主要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联合经营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解析:选B。由材料“1903年合并舒克特公司,组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信息可知,西门子公司形成了垄断组织,由材料“1905年竣工的维尔纳工厂(公司的通讯工程中心),1906年建成的诺嫩丹的重型号机械厂和发电机厂,以及1913年建成的管理办公大楼”信息可知,西门子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从这个层面来说,是西门子公司的垄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 ‎2.(2017·湖南省十校共同体联考)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下列关于两种类型“垄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B.实质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都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选D。英国东印度公司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其成立适应了英国积极殖民扩张的要求,它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产物,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B、C项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3.(2017·广东清远质检)刘芃、朱汉国主编的《历史学习精要》认为:“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殖民扩张掠夺 C.西方的黑奴贸易 D.中国的改革开放 解析:选A。世界市场的形成实现了互通有无,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使不同国家的人民能吸取先进经验,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尽管其中掺杂着罪恶,但负面影响相对微小,故A项正确;殖民扩张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故B项错误;黑奴贸易给非洲造成了沉重的灾难,负面影响过大,故C项错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没有掺杂罪恶,没有负面影响,故D项错误。‎  (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Ⅱ)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思路点拨]‎ 定位 知识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读 题干 信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占72%‎ 主旨: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占据垄断地位,但呈下降趋势,说明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辨析 选项 观察表中数据可知,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选B项。从表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与本题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方法点拨] 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思路 ‎1.材料型选择题实质上就是把材料解析题转化成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中含有材料(文字、图表、图画等),题肢是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辨别题肢中对材料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主要考查考生利用基础知识和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解答此类题目,可参照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一般方法,必须先读懂材料,然后和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正确答案。一般可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材料的出处和其他相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弄清各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Ⅱ)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解析:选A。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上半期,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这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故选A项。B项“化学工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C项与工业革命时期农业也获得快速发展矛盾,排除。D项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整体进步矛盾,故排除。‎ ‎2.(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Ⅲ)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解析:选A。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和北方铁路轨距的不统一,实质反映的是美国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故应选A项。B、C、D三项皆不符合材料主旨。‎ ‎3.(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析:选A。19世纪初,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妇女和女孩们从繁重的手工纺车的辛苦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使手织机也多半被闲置,材料只说明纺车被弃置,不能得出妇女被解放的结论,故A项正确,B项不正确。材料也未体现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 ‎4.(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Ⅲ)(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 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要结合材料一、二从救济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等方面作答。二者救济方式的相同点有:都由政府主导,以立法来保障,设置救济机构,救济种类多。不同点有: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仁”等中国传统文化,而英国的救济制度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 答案: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单元总结提升 ‎【单元概览】‎ 一、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 ‎(1)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 ‎(2)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3)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区别 类别 工场制度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时期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 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 手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 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率 规模 相对于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规模较大 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规模较大,工人集中 垄断组织通过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形成,规模空前强大 影响 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 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2017·豫晋冀三省高三调研)有学者指出,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的托拉斯中,有316家托拉斯控制了美国制造业资本的40%以上。其中有78家大公司控制着各部门产量的50%以上,有26家控制80%以上。材料表明托拉斯(  )‎ A.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 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使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D.已控制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解析:选A。垄断组织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而托拉斯是一种垄断组织,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的托拉斯中……控制了美国制造业资本的40%以上……50%以上,有26家控制80%以上”相符,故A项正确。‎ 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的 殖民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 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的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进行资本输出 主要 国家 西、葡、荷、‎ 英、法等国 英、俄、法、‎ 美等国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扩张 地区 大多只能占有沿海地区,未深入内地 进行全球殖民扩张,深入内地 全世界范围 方式 公开的殖民掠夺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 武力扩张,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分割世界 活动 抢夺金银、贩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 在殖民地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进行资本输出,商品倾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结果 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推动了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将世界瓜分完毕,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促使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认识 ‎(1)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加剧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3)在亚非拉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猛烈地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4)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逐渐走上近代化道路 2.(2017·湖南永州名校调研)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培根开始从事黑人奴隶贸易。8年后,他已经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这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这一事例说明(  )‎ A.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殖民掠夺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D.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从事黑人奴隶贸易”,“赚了7.6万英镑”,体现了殖民掠夺,“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说明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故选择B项正确;A项中的世界殖民霸权、C项中的世界市场、D项中的工业革命都无法用材料中的事例说明,故排除。‎ 三、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 反抗: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发展至制度层面 社会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近代化 生活 3.(2017·山东聊城模拟)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推动这一“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金融中心的转移 D.中国市场的扩大 解析:选A。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手段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变化,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与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此时英国仍然是世界金融中心,未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中国市场的扩大,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手段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史学素养 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解决问题 理论阐释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现代化史观就是用现代化的视角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现象等。‎ ‎(1)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主线。也要注意从横向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时注意横向分析对比同一时期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 ‎(2)注意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模式。世界现代化开始于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3)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美落后国家。‎ ‎(4)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①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客观评价与认识。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②在我国,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我国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典题例证 (2016·山东枣庄一中月考)在关于现代化内涵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出:①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②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③思想上的理性化 ④社会生活的变化等核心要素。以下归纳最完整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生产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一般认为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其内容有: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故应选D项。‎ 答案:D 史学新论 史学界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新认识 ‎[史界观点]‎ 观点一 在许多方面,英国已经具备了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不过,最终将工业革命从可能变为现实的却是一群新贵,他们抓住了历史的潜在机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与声望。……当时,所有人都热衷于扩张、热衷于发展、热衷于投资。他们全都关心技术进步和生产过程。莫兹利工厂里的一名雇工说:“看莫兹利操作任何一种工具都是令人愉悦的,他最拿手的是使用‎18英寸的锉刀。”瓦特不知疲倦地试验着他的机器;威基伍德一看到别人粗心工作就生气跺脚,指出“这样给威基伍德干活可不行”;还有那个不知疲倦地追求利益的理查德·阿克莱特……在旅途中他还不忘保持商业通信。‎ 对英国新兴的工业资本家来说,他们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尊严和回报;至于工作所带来的财富,则是另一回事。当博斯韦尔在伦敦索霍区看到瓦特和博尔顿的大型发动机工厂时,他想起了博尔顿的一句话:“先生,我们在卖全世界都渴望拥有的东西——动力。”这些新贵就是企业家,他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精神。事实证明,这种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经济而非政治的角度来讲,他们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全面彻底且不可逆转的变革,因此他们堪称 ‎“革命者”。‎ ‎——罗伯特·L·海尔布隆厄《经济社会的起源》‎ 观点二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我只能推断,英国结束长达一个世纪的动荡后,在斯图亚特王朝的末期无意间开启通向现代发展的秘密之门,这一切纯属碰巧,而非刻意。”正如历史学家所言,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不列颠的崛起和现代化,是英国历史自然发展而远非外力强迫的结果,也是英国人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自然完成的,以至于拿破仑将英国称为“小店主的国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 ‎[思考感悟]‎ 观点一是对传统观点的批判,传统观点认为工业革命造就了“新贵”,而罗伯特·L·海尔布隆厄认为新贵们善于抓住历史机遇,热衷于投资建厂,关心技术革新和生产以及积极进取精神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观点二主要描述了学者对英国现代化发展的原因的看法。学者认为英国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偶然性,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英国人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自然完成现代化。实际上,英国现代化是英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及建立的民主制度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封建势力强大及传统文化所决定的;而且英国首先具备工业革命的基本条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