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二编中外重大历史问题比较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二编中外重大历史问题比较教案

中西历史联系与比较 ‎ 第二编 中外重大历史问题比较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中西方比较 ‎1、中西方早期政治制度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1)不同的发展方向。‎ ‎①中国:春秋战国,中国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方:希腊是小国寡民、城邦林立,城邦处于奴隶制强盛时期,实行公民民主政治。‎ ‎(2)原因(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侧重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分析。)‎ ‎①中国:大河流域,多平原,逐渐形成了封建小农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因此需要国家统一,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来维持社会的发展。‎ ‎②希腊:山多、海多、港口多,这一地理环境适宜工商和航海业的发展,有利于希腊人形成平等、民主、协作的民族精神。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逐渐地形成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2、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 ‎ 相同: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不同:⑴对东西方社会思想和政治产生的影响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⑵ 形成原因不同:‎ ‎①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②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 ‎3、比较中国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西方智者学派的异同,认识东西方思想发展的起源 ‎4、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两种文明产生的不同影响 古 代 中 国 古 希 腊 自然地理环境 发源于中原地区,大河流域 多山地,没有肥沃平原;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海洋资源条件优越;‎ 生产方式 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 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政治特点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 文化特点 安土重迁,血缘宗族纽带牢固 平等互利的观念;积极勇敢,富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5、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 中 国 西 方 时 期 ‎ 春秋战国 ‎ 希腊文明 经 济 ‎ 农耕经济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相对落后 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兴盛,由于土地贫瘠,农业相对落后 政 治 分封制逐渐崩溃,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上移,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雅典逐渐建立了直接民主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下移,促进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文 化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法家思想尤为兴盛,强调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 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希腊文化的主流,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合理性,形成了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 ‎6、古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比较 古希腊城邦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产生 以一个城市为中心主要是从氏族发展而来的自然发展而成。‎ 宗主分封形成由周王分封的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的诸侯国。‎ 时代特征 古希腊城邦时期是奴隶制上升时期,古希腊城邦是奴隶制国家。‎ 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开始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 政体 希腊城邦普遍实行共和政体,贵族制 民主制为主,权衰微。‎ 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国家。‎ 基本特征 小国寡民 独立自治,希腊城邦始终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代世界。‎ 初期隶属于周王,听从周王命令,后来逐渐走向争霸和兼并,最终走向统一帝国。‎ 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 以农耕经济为主,大多主张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文化 思想文化繁荣富含民主和科学精神。‎ 礼乐制度发达注重等级观念。‎ 文明特点 孕育的文明依托海洋,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文明是依托大河和农耕,虽然此时的文化也具备多元化的特点,但不能改变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 ‎7、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当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欧洲正经历着人文主义的萌芽,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和东方文明的成熟期,而古希腊文明则是西方文明的成熟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春秋战国,而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在古希腊。其实中国儒家思想中也蕴含着人文主义,两者有很大相似之处,也有明显不同: ‎ 古希腊人文精神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 背景 人文主义思想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民主政治日益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儒学应运而生。汉代 民主政治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使古希腊的思想文化繁荣起来。‎ 儒学成为官方思想是因为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反过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内容 相同点 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但人文思想并不是西方独有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 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仁”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孔子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不同点 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辨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否定权威,敢于创新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担当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 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屁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斯多亚学派则认为人人生来都具有理性、人人生而平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西方人文主义核心理论,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三纲五常”在儒学家看来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天理,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 古希腊思想家对自然与人的探索采用不同的方式,所以,在其人文主义精神中充满理性和激情,理性是认知世界、发明技术、探索宇宙自然奥秘的力量;激情是追求浪漫、寻找快乐、欣赏美感的动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注的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讲究天人合一,但儒家在人与自然的研究方面,则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 地位不同 起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思想是西方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从古希腊文明到文艺复兴再到现当代西方个思想流派,人文思想都是贯彻始终。人文主义思想是古希腊的主流思想,对后世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先秦孔孟的创立形成到宋明朱王的继承发展再到现当代中国新儒学的兴起,儒家思想一直都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儒学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就成为官方思想,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发展趋势不同 古希腊之后的希腊化和古罗马文化基本上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便进入了宗教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直至文艺复兴。文艺复兴高举人文思想的旗帜,反抗宗教思想的压制,宣扬人性解放。受文艺复兴之中人文思想的启迪,欧洲开始了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儒学后世多坎坷,近代“西学东渐”使儒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第二节 中国秦汉时期比较 ‎1、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比较内容 中 国 古希腊罗马 特 点 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 理性、个体、平等等 发展趋势 趋向专制 走向民主 政治改革、‎ 法律制度 加强君主专制、法制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 古希腊进一步实行民主,并以法律作保证;古罗马先是共和,法律限制专横,后是独裁,使君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文明延续与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并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有力保障,促使文明进一步延续 缺乏强有力的权威,国家不统一,经常分崩离析,但民主与法制影响深远 认 识 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2、比较罗马法与秦律的异同 同: 1、.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2、.都存在轻罪重罚 3、都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 异:1、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秦律则是为了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2、罗马法是由自然法演变而来,适用于罗马所有公民;秦律对不同阶级区分对待。 3、罗马法是西方法制的源头。秦律出现在中国的封建社会。‎ ‎3、秦朝法律与罗马法实施的目的、结果,说明“秦朝短暂而亡”、而罗马法的“第三次征服最为持久”的原因。‎ ‎①从目的看,秦律要加强皇权,巩固专制统治,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罗马法则要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或者:由于平民的斗争,由于查士丁尼接受罗马帝国灭亡的教训。)‎ ‎②从结果看,秦法固然有利于政府推行各种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成为秦亡的原因之一;罗马法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巩固帝国政权,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来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第二节 隋唐时期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比较 三省六部制 三权分立 同 体现的原则相同 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体现了“集体决策”的原则和特点,从而最终达到了集权。‎ 作用 都在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异 根本目的 通过权利的制约与平衡来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与皇权,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要通过权利的制约与平衡来限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防止专制,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融合了法家思想)‎ 启蒙思想(具体指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 经济基础 自然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内容 中央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其中尚书省下又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负责办理下行的文件,门下省负责审核上行的公事,尚书省总揽六部,负责所有的行政工作。‎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分权的对象 分割了相权 限制了君主或总统的权力 性质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 权利来源不同 三省六部制权力的来源是皇权 三权分立制的权力却根源于民众 第三节 明清时期比较 ‎1、中西方对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缺少雄厚的原始资本积累。明朝时期,中国早期的资本家----机户主要来源于生产规模较大的手工作坊主和富有的商人。但是这些作坊主和商人很多本身就是地主。原来不是地主的,发家致富后往往通过购田置地而成为地主,再不然就是建房买楼,放高利贷,很少把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这就严重阻碍了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缺少必要的资金。而当时的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等方式,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二、缺少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大都被固定在土地上。就是那些被雇佣的工人,大多也并非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与土地分离。受雇时还要受封建国家和封建行会的控制。这就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缺少必要的自由雇佣劳动力。而当时的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而政府又不准农民到处流浪,从而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三、缺少广阔的市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一直占居主导地位。这种自然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它对商品经济有顽强的抵抗力:一方面,农民受封建国家和地主的剥削比较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另一方面,农民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从事一些家庭副业。这就使工商业的发展难以在农村打开市场。另外,封建关卡的重重设置、行会制度的存在、对外闭关政策的实行,又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所需要的国内外市场日益狭小。而当时的英国,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农村市场;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又使其所需要的国外市场急剧扩大。特别是英国到18世纪以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 四、缺少先进的技术设备。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采取八股取士制,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教育青年子弟。这就使知识分子遭受压抑, 人才倍受摧残。再加上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这都使近代自然科学不能在中国有所突破,科技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从而也就不能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而当时的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人们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加强了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从而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力量。 五、缺少国家政策的扶植。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推行重家抑商的政策,明清时期尤为严重。他们为压制工商业的发展,采取设置关卡,征收重税,垄断贸易,对外闭关等措施,严格限制工商业的规模。这都严重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当时欧洲的封建国家,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大都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实行改革。如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等,这些改革在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所以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很快长成了参天大树。 六、缺少先进的经济意识和社会观念作指导。明清时期,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仍相当严重。“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的思想,使地主和商人发家致富后,不能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商业资本不能转化为工业资本。受重家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的地位比较低下,很多人耻于经商,因此有“文不经商,仕不理财”之说。而农民做为小生产者,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保守,他们理想的生活也不过是“二亩耕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些传统的观念都在不同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当时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欲、对金钱的占有欲都十分强烈。16世纪英国的街头戏剧中常有这样的一句台词:“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快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珍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到的偶像。”这就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们对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必将有新的突破,这也必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对比,我们不难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会发展如此的缓慢。总之,都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性造成的。‎ ‎2、李贽与文艺复兴比较 相同 从背景上看,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 从主张上看,都追求物质享受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权威。           ‎ 从影响上看,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不同:‎ 从背景上看,中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神学 从主张上看,李贽的思想属于民本思想,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 从作用上看,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不同的根源: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3、明清民主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比较 明清民主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 条 件 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专制制度的腐朽;理学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推动 内 容 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 批判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设计了比较完整的方案 本 质 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影 响 对专制制度形成一定冲击,未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产生广泛的世界影响 ‎4、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的区别 明 朝 西 方 产生背景 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事务繁杂,皇帝的精力和才能有限而设置内阁 西方的内阁制始于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行政事务,议会逐渐控制行政机构 产生方式 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内阁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对议会负责 权力大小 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是,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负责国家的内政外交 性质 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突出了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资产阶级专政机关,体现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特点 ‎5、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比较 中国 西方 类型 传统科技 近代自然科学 代表成就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 牛顿经典力学 科技领域 主要是应用科学 主要是理论科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仍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大多数科学有是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差异原因 政治方面 中国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严厉打击和压制工商业,无情扼杀有损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如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进行闭关锁国。‎ 西方的专制王权奉行重商主义等措施,客观上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从而推动了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经济方面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与狭隘性,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一方面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大量素材,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基本科研条件和动力 教育 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为皇帝服务的忠实奴才,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教育方式上是私塾教育,既不利于各学科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大批培养人才。‎ 早在18世纪,西欧各国便相继产生了一些综合性文学,其教育手段较为正规,学术气氛浓厚,从而为科学家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思想文化方面 中国历史封建统治者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明清时期更是登峰造极,突出表现为对知识分子的压制与摧残,一方面以功名利禄为诱饵,把大批知识分子推向只钻研儒家经典的死胡同;另一方面,他们以高压政策对待所谓“异端”分子,从而把大量知识分子逼入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 历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解放、欧洲群众性的家教改革运动等,而且专制王权也站在了天主教的对立面,动摇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较自由地去研究和探索自然奥秘。 ‎ 总体差异 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技术是建立在手工生产的基础上,基本上是经验的产物,没有上到理论高度。所以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也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黄昏时期。‎ 西方科技与机器大生产密切相连;理论研究为主,是科学实验的产物。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采用观察、实验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所以欧洲升起了“近代科学的晨光”。‎ 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始终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第二,要调整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 第三,加大对教育的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四,全社会形成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 ‎6、中 西 绘 画 比 较 中 国 ‎ 西 方 文 ‎(1)魏晋:顾恺之,绘画理论是 人 山 水 画 ‎“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 ‎(2)隋唐:创制法度 ‎(3)宋代:更加注重意境 ‎(4)明清:艺术风貌不拘成法 浪漫主义 重感情轻理性,不满现实,追求幻想,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重色彩轻素描 现实主义 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通 俗 画 ‎(1)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民间风情 ‎(2)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印象画派 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他们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光的强弱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现代主义 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7、明清时期中外历史的不同走向:‎ 类别 中 国 西 方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达,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家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思想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文字狱,厉行文化专制 先后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洗礼,人文主义兴起并发展 外交 实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几乎与世界各国隔绝 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第二单元 中国近代史时期比较 第一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 项目 ‎ 中 国 ‎ 西 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社会 国 内 环 境 政府 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封建 政府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模,‎ 征收重税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自由主义 市场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关卡林 立,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商品经济发达,国内市场统一 技术 依赖西方技术,国内人才不足 教育发达,技术先进 资金 缺乏原始资本积累,资金匮乏 拥有雄厚的资金保障,金融业发达 国际环境 缺乏国际市场的开发,海外利 益无法得到政府的保护 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2、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③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3、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  ‎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封建危机严重(2)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思想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4、1861年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②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③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⑤客观效果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⑥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⑦结果相同: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不同之处:①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②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不同: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国力发展超过俄国,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宪法的异同点 相同:1、都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  2、都反对君主专制,提倡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纲领相似;‎ ‎  3、都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1787宪法和临时约法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都是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司法,行政)。‎ ‎  异:‎ ‎1、美国是总统制,总统权力大,中国是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可制约总统权力 ‎2、 原则和指导思想不同,1787是自由民主,人权,独立.临时约法是三民主义(民权,民族,民生).‎ ‎6、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欧洲启蒙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 ‎ 相同点 背景 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期,发生在西欧的一些封建国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反对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时期。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具体来说是: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造成的。‎ 倡导者 新兴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都是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理性主义 民主、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都有具有人文精神 内容 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倡导法制,主张建立一个理性王国。 ‎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都反专制王权,追求自由平等 , 都强调理性 ,4都强调民主和法制。‎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都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倡导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没有直接引发中国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中外近代化历程的比较:‎ (1) 近代化开始的社会背景不同:①西方近代化是在本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的前提下开始的。②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逐步加紧侵略的情况下逐步开始的。‎ ‎(2)近代化的过程不同:西方近代化的基本过程: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精神——制度——器物)‎ 中国近代化变革:外国侵略之下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器物——制度——精神)‎ ‎(3)领导阶级和目的不同:‎ ①西方的近代化无论是思想革命、政治革命还是工业革命。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②中国的近代化中出现的新思潮以及洋务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维新变法运动及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领导,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4)中外近代化的阻力不同:①西方近代化的阻力主要是本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经济,所以近代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神学以实现民主政治;反对封建经济制度,进行工业革命,实现生产力的飞跃;反对封建思想,提出自由、平等、法治、民主的资产阶级新思想。②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不仅有本国的封建势力,而且还有外国侵略势力,所以中国实现民主化、工业化的前提是首先要推翻外国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 一、相同点 ‎ 1.背景:(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外国资本控制俄国经济命脉,国内矛盾尖锐;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国内有“三座大山”的重压,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重重。(2)无产阶级不断壮大,政党建立。(3)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  ‎ ‎2.过程:(1)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2)有正确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措施。(3)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人民大革命。  ‎ ‎3.影响:(1)在革命中,列宁和毛泽东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两次革命的成功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对世界无产阶级和民族解放运动是极大的鼓舞。  ‎ 二、不同点  ‎ 比较点 俄 国 中 国 历 史 背 景 ‎(1)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2)工业虽落后于西方,但比中国较发达,工人阶级力量较强 ‎(1)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是中国人民的主要革命任务(2)工业发展远落后于俄国,工人阶级力量较弱,农民阶级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 革 命 道 路 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暴动,由城市到农村,从而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理论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历程 革命一夜成功 ‎28年的斗争,创建新中国 任务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反帝反封建 领导 布尔什维克党 中国共产党 革命力量 工人和士兵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意义不同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吸取了十月革命的经验,它的胜利,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第三单元 中国现代史时期比较 ‎1、中国城市发展与西方城市发展的比较 ‎(1)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三个阶段:隋唐之前、宋元时期及明清时期)‎ ‎ 不同特点及原因:‎ 隋唐以前:城市布局规范、重政治与军事功能、重心在北方(长安和洛阳等)。‎ 原因:政治统一和北方的中心地位,交通的发达,盛世局面讲究法度和传统。‎ 宋元:打破了坊市界限、侧重经济功能、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南宋时期:广州、泉州、宁波、福州等)。‎ 原因:商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不求法度的文化倾向。区域经济的发展,重心逐渐南移。‎ 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 原因:长途贩运、商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交通的发达,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基本原因:农耕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繁荣,政治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也对城市具有深刻的影响。‎ 影响: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文学艺术的不断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演进。‎ ‎(2)西方近代城市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前后与工业革命时期)‎ 不同特点及原因:‎ 新航路开辟前:中心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等)。‎ 原因:意大利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中世纪后期地中海成为商业中心,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后:中心在大西洋沿岸(萄、西、英、法、荷)。‎ 原因:大西洋沿岸成为商业中心,兴起了一系列工商业国家,海上交通、海外贸易不断发展,重商主义兴起,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工业革命时期:主要分布在英、西欧和北美地区。‎ 原因:蒸汽机的改良使工业摆脱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工业城市不断兴起,铁路时代的到来及洲际联系的加强也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方的城市规模超过东方。但也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的环保问题和社会问题。‎ 欧洲城市化影响:‎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演变和欧洲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也推进了欧洲的民主化进程。也造成一定的生存问题和环境、卫生问题,社会的矛盾问题。‎ ‎(3)中国近代城市:‎ 特点:在东部、沿海地区兴起了一系列近代开放城市,明显带有外国殖民色彩,工商业发达,中西文化交融,近代社会生活(衣食住行闻礼)发生重大变化。‎ 原因:外国的侵略(商品倾销和租界),逐渐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促使城乡商业发展(外国势力、中国商帮、洋务民用经济、买办势力),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西学东渐(各种技术、文化、语言等的传入),政治和经济上的变革。‎ 影响:便利了资本主义对华的侵略,也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结构的演变、思想观念、社会生活、区域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的进程)。‎ ‎(4)中国现代城市(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与世博的联系——国家与人民生活):‎ 特点:中心是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四个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几个城市群等)。‎ 原因: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繁荣,大量民工进城扩大了城市的规模,交通的发展加剧了城市化的进程,国家的稳定和政府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中国的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影响:有力地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与世界接轨,社会的文明进步。‎ ‎2、中西不同时期的经济思想和商业组织及活动 ‎(1)东西方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重农抑商(整个封建社会)、闭关锁国(明清为主)。明末清初的新发展:工商皆本。民国:实业救国,政府统制经济的政策。新中国初期: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关注经济平衡;20世纪50年代末一度出现要经济上的“大跃进”思想。新的时期: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 ‎16世纪——18世纪重商主义,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自由主义,19世纪末垄断主义,20世纪30至7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减弱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经济思想。‎ ‎(3)商业组织及活动:‎ 中国:商帮——特点(官商合作、重乡谊血缘、义利伦理、诚信集体、拼搏精神、勤俭务实、扶危救困、心忧家国、兼济天下)。目的:形成垄断,获取利润,类别:内陆商帮(晋商和徽商)和沿海商帮(闽浙)。‎ 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宗法社会传统的影响,商业利润的刺激和专制制度的作用及外来经济的冲击 西方:商业垄断公司(东、西印度公司)‎ 特点(国家为后盾,对外侵略扩张殖民,以掠夺及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具有欺诈性、扩张性和垄断性)‎ 原因:手工工场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所决定,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殖民扩张的兴起,欧洲的思想解放探险进取的精神(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 ‎3、人口的迁移与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古代几次人口的迁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时期、宋朝、明清时期)‎ 原因:‎ 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北方的寒冷期及环境的不断破坏)、政治因素(国家的统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专制统治的政治迫害)、军事因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交通因素(大运河等南方重大交通道路的开拓)、、经济发展(南方经济的开发和重心的不断南移)、民族融合等因素。‎ 途径:由北到南,由中原到边疆,内陆到台湾,由中国到东南亚。‎ 影响: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变化、文化的传播融合、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 西方国家:新航路开辟后由欧洲向美洲、由非洲向美洲的迁移。中国劳工的输出。‎ 主要途径:由欧洲到美洲、大洋洲、由非洲到美洲、由亚洲(中国等)到美洲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联系的加强,世界市场的不断形成和发展及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资本和人口的流动,美洲经济(工商业、种植园、矿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技术和资金。‎ 影响: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和工业的发展,殖民地的开发(促使美洲的开发加快),资本主义的发展。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