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八 第24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促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线索一 改革开放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1949~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 也有曲折和失误。 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二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 调整生产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目的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目的是通过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以此推进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转变发展观念。 第24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国营经济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三)“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朱汉国《新中国经济史研究》 核心论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指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一)成功的探索 1.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中共八大 时间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内容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八字方针:1960年冬,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二)探索中的失误 1.原因: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2.表现 (1)事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三)十年建设成就 1.工业 :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3.能源:石油实现自给。 (四)“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表现: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整顿 (1)周恩来调整和整顿经济,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2)邓小平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 3.危害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图解历史】 1.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信息提取: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其中,主体是工业化,起辅助作用的是三大改造。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信息提取:“过渡时期”,指的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心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漫画解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 信息提取:“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必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患。 【概念阐释】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教材补遗】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含义: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特点 ①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 ②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 ③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 ④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 2.统购统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 3.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1958年中苏决裂后,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中央领导层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战备基地的战略问题。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重点一 凯歌中奋进——“一五”计划的实施与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原因 【论点】 “一五”计划的工业项目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原因是:(1)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十分发达;(2)工业基础好;(3)地理位置优越,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史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 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史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史料三 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反映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及其原因。 (2)史料二中“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主要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 (3)史料三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试答: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试答: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试答: 【提示】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2)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不同: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试答: 【提示】 ①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②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③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且相互关联,被称为“一体两翼”。 “一五”计划的特点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一五”计划的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技术弱。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重点二 “赶超”的岁月——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论点】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成功的探索有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1971~1973年周恩来对经济的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对经济的全面整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这两大问题上出现的失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史料一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 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 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4月3日)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出现。其中“跃增至”一方面说明钢产量超越常规,另一方面也说明钢产量的增幅已经脱离社会实际。 (2)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 【问题思考】 (1)史料一表明“大跃进”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什么特点及有何影响? 试答: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中的人民公社会化有何特点和历史局限。 试答: 【提示】 (1)核心:大炼钢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影响:不仅造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破坏。 (2)特点:一大二公。历史局限: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 试答: 【提示】 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②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③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④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Ⅲ·T31)右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命题点: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建设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解析:选D。1953年,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再结合年画名称《数他劳动强》可知,当时年画成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形式,故D项正确。 年画《数他劳动强》是风俗画,不是文人画,故A项错误。1953年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因而年画所描绘的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 2.(2014·高考全国卷Ⅱ·T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命题点:计划经济的确立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选C。“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 3.(2018·高考全国卷Ⅰ·T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命题点:“一五”计划的开展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析:选D。材料漫画反映了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 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展开,D项正确。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时,排除A项;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排除C项。 4.(2016·高考全国卷Ⅱ·T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命题点:“一五”计划的特点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一五’计划”“住宅建设……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等可推断出,当时我国的工作重心在重工业建设上,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5.(2014·高考全国卷Ⅰ·T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命题点:“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在1952年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项。 6.(2019·高考全国卷Ⅰ·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命题点:“一五”计划与工业化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解析:选D。“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现象正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仍有很大差距,并且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不等于我国科研已和国际前沿接轨,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学习苏联,并非国人全面反思苏联经验,C项错误。 7.(2018·高考全国卷Ⅱ·T31)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命题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特点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解析:选B。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即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D项。 8.(2015·高考全国卷Ⅰ·T31)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命题点:“一五”计划与工业化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析:选A。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英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1958年中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特点)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 ) 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 B.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 C.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 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B。材料数据表明,石家庄1949年购、销商品中公营占主体,私营也占有一定的份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材料说明石家庄工商业发展已经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故选B项。 2.(命题点:“一五”计划)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工业增长主要来自重工业领域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 D.工业建设布局逐步趋向均衡 解析:选D。从题图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内地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沿海,表明工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故选D项;据题图无法看出工业增长来自哪个领域,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B项;题图无法反映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排除C项。 3.(命题点: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柳随年曾提到这样的小故事:某年秋,国家计委干部去河北徐水搞共产主义规划,问老农一亩能产多少粮食,老农两次都不吭声,问到第三次的时候才用嘴指着牌子上的800斤。又问能产800斤吗?他说,包括秸秆在内。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结构急需得到调整 B.“一五”计划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C.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D.“左”倾错误影响农业发展 解析:选D。根据材料“问到第三次的时候才用嘴指着牌子上的800斤。又问能产800斤吗?他说,包括秸秆在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经济上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使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影响了农业发展,故选D项。 4.(命题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53年后,中共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这一方式( ) A.有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 B.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 C.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解析:选A。由材料“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可知,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过渡,以减少对生产的冲击,故选A项。 5.(命题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下面是1959~1962年我国经济统计表(部分)。其中1960年至1962年的数据变化反映出( ) 单位:亿元 年份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9 867 616 497 1960 1 090 547 457 1961 611 451 559 1962 486 434 584 A.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 B.纠正“左”倾错误取得成效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D.“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持续扩大 解析:选B。由材料中重工业产值大幅缩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所提高可知,1960年至1962年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纠正“左”倾错误,故选B项;“显著增加”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重工业产值大幅下降,说明减少了对重工业的投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大跃进”的调整和纠正,排除D项。 6.(命题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1963年,从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这表明( ) 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 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 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人民政府对重工业的管理加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政府对重工业的管理加强,未涉及工业、农业、商业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政府对重工业的管理加强,工业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中心,未涉及工业、农业、商业之间的比例,排除B项;重工业属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深圳二模)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道:“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一思想( ) A.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 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选A。材料中刘少奇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为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处理好四方面关系,这一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的工作重心从革命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选A项。 2.(2020·山西大学附中二模)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 ) A.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B.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D.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模仿 解析:选A。据材料“1953年……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开展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选A项。 3.(2020·宝鸡二模)下表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分科学生数比例表(%)。 年份 工科 农科 医学 师范 文科 理科 1949 18.7 20.9 18.4 5.8 9.8 22.6 1956 53.5 10.6 7.2 15.3 5.0 5.1 年份 政法 财经 体育 艺术 人数 1949 - 3.8 - - 2 272 1956 1.1 1.2 0.4 0.6 22 322 数据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 ) A.适应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B.符合了工业化初步建立的具体国情 C.响应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客观上造成文科人数的腰斩式下降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1956年工科、师范的比重明显上升,文科比重明显下降,这一变化旨在为“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故选A项。 4.(2020·成都二模)如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这一作品( ) A.旨在动员农民积极参加人民公社 B.意在刻画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 C.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风格 D.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解析:选D。据材料“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开展合作社运动,故选D项。 5.(2020·济宁二模)“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工医药3个。这些项目的建设(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 B.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 C.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 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解析:选B。题干中提及“一五”计划建设的150个项目涵盖了重化轻工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B项。 6.(2020·南通二模)右图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 ) A.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过急 B.农轻重产业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解析:选C。“一夜风吹一尺长”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人们渴望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的愿望,故选C项;该漫画不存在讽刺寓意,排除A项;漫画不涉及产业比例,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排除D项。 7.(2020·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联考)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这一规定( ) A.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 B.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固化了社会阶级结构 D.有利于产业结构的稳定合理 解析:选A。据材料“195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据材料“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分析可知,严格的户籍制度是为了保证工业化建设和农村对城市的供应,有利于计划经济的稳定,故A项正确。 8.(2020·博雅闻道高三联考)“一五”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 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由此可见,“一五”期间的企业布局( ) A.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 B.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迅速恢复 D.避免了重工业投资的盲目性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一五”期间的工业布局考虑资源条件和巩固国防需要,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故选A项;根据材料“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可知,这一布局是出于军事上巩固国防的需要,排除B项;1952年社会生产迅速恢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一五”期间的企业布局未涉及工业结构,排除D项。 9.(2020·合肥质检)“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对此记述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厂志、学者的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由此可推知( ) A.亲历者撰写的历史可信度较高 B.工厂与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 C.“三线建设”的研究比较混乱 D.历史书写的群体呈现多元化特点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参与书写“三线建设”历史的群体构成比较多元,学者、政府人员、媒体人、“三线人”等群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书写动因、方式、作用和特点,故选D项。 10.(2020·江淮十校联考)下图反映的是1957~1960年经济建设中的相关数据。其中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B.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C.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 D.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解析:选C。1958年通过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题图反映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国民经济各产业比例失调,故C项正确;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的标志,与题意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7~1960年”得出,此时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探索,国民经济开始好转是在1952年,与题意不相符,故B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开始的,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D项错误。 11.(2020·北京朝阳区期中)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这反映出当时( ) A.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铺开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 D.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实现突破 解析:选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经济,“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说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故A项正确。 12.(2020·吉林市三模)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指出,新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政策,“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物资管理要像商业部门管理商品一样,既要管理,又要搞活”。这种政策反映了政府( ) A.依然严格地执行计划体制 B.强调消费资料的政策调整 C.物资管理引进市场调节机制 D.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 解析:选C。“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物资管理要像商业部门管理商品一样,既要管理,又要搞活”反映了在物资管理框架内引进市场机制的做法,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徐州期中)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编写) 材料二 1949~1957年中国城市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从长远以及从城市化本质来看,导致中国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并滞后于工业化,以及后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种子”已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只不过由于“时滞”的缘故,在“一五”时期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实际上,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积累方式等左右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经济框架已经形成,后来中国城市化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城市化发展,都是这一框架的补充和延伸。 ——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三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摘编自肖金成《实施新型城镇化的 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其原因与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1)特征:1952~1960年,初步发展;1960~1978年,停滞;1978~2002年,迅速发展。 (2)存在的问题: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节;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主要依靠抽取农业积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任答两点即可) (3)新现象:城镇化。原因: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影响:拉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削弱二元经济结构。(任答两点即可) (4)认识: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言之有理皆可,任答两点) 14.(2020·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热播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通过小酒馆为切入点,讲述了女主人公在经营过程中久经磨难,最终成为女强人的故事。下面是该电视剧的部分故事梗概: 1955年,新婚不久就失去丈夫的徐慧真,继承祖产,当了小酒馆的老板。居委会召开动员大会,号召所有商户搞公私合营,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了公私合营。1958年,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各家各户把废旧的铁锅和铁盆捐出来支援国家,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大炼钢铁”的模范。为了小酒馆的经营,徐慧真虽历经坎坷,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经营理念。1979年,改革春风吹来,小酒馆重新回到徐慧真的手里,并再一次焕发了青春。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 指出它所反映的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 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此题为提取信息进行说明题。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指出其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并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材料“1955年……居委会召开动员大会,号召所有商户搞公私合营,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了公私合营”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1958年,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各家各户把废旧的铁锅和铁盆捐出来支援国家,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大炼钢铁’的模范”反映了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材料“1979年,改革春风吹来,小酒馆重新回到徐慧真的手里,并再一次焕发了青春”反映了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 答案:示例一 情节: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了公私合营。 历史现象: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确立起来,完成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但由于当时急于求成,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冒进性。 示例二 情节: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大炼钢铁”的模范。 历史现象:1958年我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出现了全民炼钢的现象。 评价:1958年,为了赶英超美,国家号召全民大炼钢铁;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平衡;由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大跃进”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和劳动力,也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困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