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历史 第6单元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历史 第6单元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通过叶剑英、邓小平等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等资料,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2.图示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实践。‎ ‎3.结合时政理解“一国两制”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一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含义 ‎(1)“一国”: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2)“两制”: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2.过程 ‎(1)酝酿:‎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2)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含义。‎ ‎(3)保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 ‎(4)确立: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知识点二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 ‎(1)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2.概况 ‎(1)香港回归 ‎①经过:1984年12月,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意义: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12 -‎ ‎(2)澳门回归 ‎①1987年4月,中葡双方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意义 ‎(1)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 ‎(2)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知识点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两岸关系改善 ‎(1)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停火: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3)交流: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4)会谈: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 ‎2.国家推进统一 ‎(1)新举措 ‎①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②立法: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成果:海峡两岸各领域的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成为两岸和平合作和祖国未来统一的强大动力。‎ ‎[图解历史] “一国两制”构想 ‎[概念阐释] “九二共识”‎ - 12 -‎ ‎1992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 ‎[轻巧识记]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区别 ‎[图解历史] 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图解历史] 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 主题 “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史料探究]‎ ‎1.“一国两制”的含义 史料 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好用武力来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注:①强调了和平统一台湾的重要性。‎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答案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 12 -‎ ‎2.“一国两制”的实践 史料 对英国来说,这(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①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撒切尔夫人 注:①体现了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坚决性和不妥协性。‎ 思考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分析中国成功收回香港的条件。‎ 答案 完成祖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民心所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一国两制”构想为中、英、港三方接受。‎ ‎3.“一国两制”的意义 史料 据《新京报》报道: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设立特别行政区①的过程中,两个年份是值得纪念的,一个是1984年,一个是1990年……,香港及澳门的回归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重大的。‎ 注:①是指根据宪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 思考 简述香港及澳门的回归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答案 开创了香港、澳门和中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史论形成]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大陆地区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依宪法规定,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2.意义 ‎(1)“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根据中国国情,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 ‎(2)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照顾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利益,维护了港、澳、台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 12 -‎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思路,对人类发展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题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史料探究]‎ ‎1.“汪辜会谈”‎ 史料 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①”。双方就两会会务、两岸经济交流、科技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达成了四项重要协议。‎ 注:①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也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断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触。‎ 思考 你认为这次会谈能够举行的最重要基础是什么?‎ 答案 “九二共识”。‎ ‎2.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史料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 000多人次。‎ 思考 据史料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答案 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史料 ‎ 台湾民众反“台独”示威 思考 目前阻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答案 “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史论形成] 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 12 -‎ ‎(1)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2)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3)祖国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 ‎(5)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不利因素 ‎(1)“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相当猖獗。(2)国际反华势力的粗暴干涉。‎ ‎[名家论史]‎ 观点:“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 ‎——费正清 导读:史料表明作者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海峡两岸仍然是一个中国。‎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首先成功实践于香港、澳门问题,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各领域的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1.(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为实现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B.民族区域自治 C.“一国两制”构想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中国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的方针。‎ - 12 -‎ 答案 C ‎2.(2017·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20 世纪 80 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  )‎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九二共识” D.“国共合作”‎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最终实现港澳回归,答案为A项。‎ 答案 A ‎3.(2016·浙江学业水平考试)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 A.“一国两制” B.“港人治港”‎ C.高度自治 D.实现“三通”‎ 解析 实现“三通”是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而不是香港问题,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故选D项。‎ 答案 D ‎4.(2017·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1997年6月30日23点50分许,英国查尔斯王子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说,这一重要而特殊的仪式标志着香港在一百五十多年英国统治之后,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这一仪式标志着(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C.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 D.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解析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7·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7年6月,台湾地区前任领导人马英九到台南市议员谢龙介服务处与干部座谈时表示,现在的台湾选择很有限,蔡当局不要老是讲一些做不到的事让民众困惑,他又表示,以“九二共识”与大陆维持互动是可行的。马英九所提到的“九二共识”是指(  )‎ - 12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海峡两岸实行同一种制度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解析 “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答案为A项。‎ 答案 A ‎6.(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重要共识,通称“九二共识”。它的核心内容是(  )‎ A.和平统一 B.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经济 C.一国两制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解析 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6·福建长泰一中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香港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在其新书《香港十年》中讲道:“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一天都代表着中国一整段历史的结束。……过了这一天,香港又站到了一个新起点上,中国也站到了新起点上。”‎ 材料二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1)材料中的“这一天”具体是指哪一天(年、月、日)?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的最终事件是什么?‎ ‎(2)请判断丘逢甲的《春愁》写于哪一年?“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案 (1)具体时间:‎1997年7月1日。最终事件:澳门回归。‎ ‎(2) 时间:1896年;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 12 -‎ ‎(3)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山东潍坊高一期末)1983年,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这表明他(  )‎ A.坚持和平统一为唯一方式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倡导两党间进行对等谈判 D.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坚持和平统一为唯一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第三次合作”,可知邓小平主张与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辽宁锦州期末)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两制”(  )‎ A.构想正式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C.有了宪法保证 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 解析 材料中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可见“一国两制”方针有了宪法保证。‎ 答案 C ‎3.(2017·福建厦门高一期末)“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 B.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C.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 D.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答案 D - 12 -‎ ‎4.(2016·山东滕州中学月考)下面的图片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制度的体现,两种制度下的地方最大的不同是(  )‎ A.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做主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解析 两幅图片分别代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C ‎5.(2016·江苏启东中学期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B.台独势力 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冷战格局 解析 由“海峡”“大陆”可知是指台湾问题,此是我国内政问题,是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败退台湾导致的现象。‎ 答案 C ‎6.(2016·重庆巴蜀中学期末)《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关系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D.倡导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解析 “一国两制”的构想不是出自《告台湾同胞书》,是由邓小平提出,故A项排除。“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属于九二共识,不符合《告台湾同胞书》的时间,故B项排除。倡导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不符合《告台湾同胞书》的史实,故D项排除。‎ 答案 C - 12 -‎ ‎7.(2017·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事长江丙坤表示,“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台湾同胞应该深刻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共同为两岸和平做出贡献。“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认同社会主义制度 C.承诺实现和平统一 D.认可“一国两制”‎ 解析 “九二共识”的内涵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A项正确。‎ 答案 A ‎8.(2017·四川资阳高一期末)‎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洪秀柱表示承认“九二共识”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这表明(  )‎ ‎①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心愿 ‎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③“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和政治基础 ‎④此次访问为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平等对话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国共双方都强调“九二共识”“一个中国”,符合两岸人民的心愿,①正确;“一个中国”的原则,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两岸和平,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要求,故②正确;历史上两岸同属一家,同宗同源,语言文化相通,二战后日本无条件投降,以文件的形式确认台湾回归祖国。而且国际上普遍承认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③正确;习洪会再次确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为两岸、两党和平对话创造了条件,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2016·吉林扶余一中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 - 12 -‎ 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现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答案 (1)窃取: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 ‎(2)现状:台湾与大陆分离。历史原因:中国内战遗留问题。解决方式:“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我们也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