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公元前634年,齐国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起先祖?齐君下令退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分封制渐趋瓦解 B. 齐鲁始封君都是王室成员 C. 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D. 旧制度仍有一定作用 ‎【答案】B ‎【解析】‎ 齐国攻打鲁国,这说明诸侯混战,王室衰微,分封制渐趋瓦解,故A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鲁国的祖上周公是王室成员,齐国的祖上姜太公是异姓功臣,故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因为“世世子孙无相害”,齐国退兵,这说明旧制度仍有一定作用,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正确。‎ ‎2.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 A. 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B. 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 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 D. 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与宗法制有关,“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说明宗族势力的影响依然存在,故D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宗法制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故A项错误;B中的“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宗法制的影响,并不是封建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 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 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郡县制下“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而任命郡县长官的是皇帝和中央,通过官吏的任免,中央对地方上的垂直管理建立起来,从而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故选A项;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的是科举制,排除B项;官僚都是皇帝的办事人员,官僚制度的建立并没有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是征服或归顺,郡县制是巩固疆域、管理地方的手段,排除D项。‎ ‎4.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朝某官的马匹受惊踩死了农家孩子,出事后扬长而去。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们应该找( )‎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丞相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朝某官的马匹受惊踩死了农家孩子,出事后扬长而去。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可知孩子家长应该去找管理官员的官,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答案为B;太尉负责军事,丞相辅佐皇帝负责行政,郡守是地方长官,他们都不能处理违法的官员,排除ACD。‎ ‎5.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他的意思是 A.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 B. 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维护统治 C. 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D. 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最好的选官制度”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科举制维护君权,而不是提高行政效率,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题干与“崇儒重学”无关,排除。‎ ‎6.《宋史》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宋朝政治机构改革 A. 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B. 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专制 C. 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D.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是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措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可知,该朝代为宋代,宋代设置了政事堂、枢密院、三司等机构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等权力,以此来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是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没有反映削弱地方权力,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 ‎7.下面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朝代 地方行政区划 秦朝 郡一县 汉朝 州一郡(国)一县 唐朝 道一州一县 宋朝 道(路)一府、州、军、监一县 元朝 行省一路、府一州一县 明朝 省一府一州一县 清朝 省一府、直隶州一县、散州 A. 一级行政单位变化较小 B. 州的行政地位不断提升 C. 划界原则依据山川形便 D. 县行政地位十分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上图可知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县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根据上图可知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也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清为省,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根据上图可知州的行政地位不断下降,故B项排除。元朝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的做法,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故C项排除。‎ ‎8.“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自己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引文是对清朝军机大臣职责的形象评述,从材料中的“依样画葫芦”到小心翼翼“把葫芦仔细看”,可以判断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即“跪受笔录”。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共治国政,其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与材料中“军机大臣”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是三省六部制中的尚书省的职能,与材料中“军机处”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的职能,与材料中“军机处”不符,排除。‎ ‎9.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B. “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C.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 “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C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与以往两次鸦片战争要求商品输出相比,标志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C正确;A项是《马关条约》关于赔款的规定,但是赔款的要求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因此不能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A错误;B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规定,割地属于政治侵略,破坏领土完整,与题干中“经济侵略”不符,故B错误;D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要求增开通商口岸,但是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如《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天津条约》规定十口通商,因此不能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D错误。‎ ‎10.《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1900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1900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由“1900年”和“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指1900年到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A为1840-1842年,B为1856-1860年,C为1894-1895年,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00年”,结合所学,容易判定ABC时间不符,排除。‎ ‎11.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实力超过中国 B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 C.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 中国军事实力落后 ‎【答案】C ‎【解析】‎ ‎“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说明中国的军事物资储备并不是差,显然中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不是军事问题,故D项错误,应该是清政府政治腐败,故C项正确;材料中子弹和粮食比较显然不能说中国的实力超越日本,故A项错误;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故B项错误。‎ ‎12.下列中国近代的诗歌所反映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②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③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④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 ,再跟大清闹。‎ A. ②①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841年的三元里抗英;②是1879年左宗棠收复新疆;③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④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因此正确排序是①②③④,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13.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A. 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C.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盲目排外 D. 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人排斥帝国主义国家的事物,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是相符合的,因此A、D选项错误;B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民阶级之所以排外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本身的局限性,他们不接受知识文化加以改造,盲目的排外,从口号中也可以看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名师点睛】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爱国性:在民族危机的形势下,该口号反映了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同帝国主义进行抗争。‎ 局限性:“扶清”虽然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含义,但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的警觉,反而被清政府利用和出卖;“灭洋”虽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也表现为笼统的排外主义。这也表明农民阶级的局限,不能提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策略。‎ ‎14.“机密。……(五)无论从消耗敌人实力或击破敌人主力着眼,武汉必须坚守到底,并应疏散武汉人口,以期减少因敌机轰炸而发生之损失。”对这一文件理解正确的是 A. 属于淮海战役期间 B. 出现在抗战初期 C. 体现全面抗战略线 D. 作战任务如期实现 ‎【答案】B ‎【解析】‎ ‎“武汉必须坚守到底,并应疏散武汉人口”说明是武汉会战,此次战役出现在抗战初期防御阶段,B正确;A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抗战没有体现出全面抗战略线,C错误;D中如期完成错误。‎ ‎15.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C.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D.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给出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地的势力范围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趋势,这说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逐渐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的相关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儿童、妇女、青年、农民、工人等本来就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组织范围内,并不能说明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 ‎16.从如图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 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国民党军队一直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D. 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抗战比较积极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中信息可以得出,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较多,反映了抗战前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积极组织抗战,故D正确;抗战后期抗战的主战场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合作,故B不正确;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中国共产党,故C不正确。‎ ‎17.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全城都会拉响警笛,警策世人,以史为鉴,珍惜和平,永远不让悲剧重演。当年那幕悲剧发生于( )‎ A. 1927年 B. 1937年 C. 1947年 D. 1949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全城都会拉响警笛,警策世人,以史为鉴,珍惜和平,永远不让悲剧重演”可以得出所述为纪念南京大屠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与13日日军占领南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故B正确;ACD均与题干信息无关。‎ ‎18.学习西方以实现富国强民,一直是近代中国史的主旋律。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文献是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资政新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资政新篇》,是近代有识之士最早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故A选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在1853年颁布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革命纲领,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故B选项错误;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资政新篇》,而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C选项错误。‎ ‎19.‎ ‎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其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隧问其国籍。戴季陶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季陶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也”。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 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B. 老农非常惧怕日本人 C. 辛亥革命在人民群众中影响有限 D. 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季陶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也”可以看出,即使到了民国三年,国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仍然有限,故C项符合题意。‎ ‎20.有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剧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剧变的起点”的观点。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 A. 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开始 B. 由民主共和走向社会主义的开始 C. 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D项;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是辛亥革命,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新中国建立完成三大改造以后,故排除B项;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故排除C项。‎ ‎21.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A. 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民国十五年是1926年,“进入湖北,占领武汉”,结合所学,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势如破竹,1927年1月占领武汉,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1911年武昌起义,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1928年创建工农红军,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2.它“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直搞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调动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材料中的“它”‎ 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直接配合了延安保卫战 C. 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D. 改变了国共军力的差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直搞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可判断出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与千里跃进大别山无关,排除。‎ ‎23.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 都最终建立了民主革命政权 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D. 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都是近代民主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军没有建立统一 民主革命政权,故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没有体现无产阶级先进性,故B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统一战线作为指导,故D选项错误。‎ ‎24.《中国大趋势》载:“(新)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独特”的民主指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故B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材料“政党”无关,故A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物的机构,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基层村民选举制度,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合材料“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可知是一种处理政党关系的民主制度。‎ ‎25. 唐朝在西北边疆设羁縻府州,元明在西南地区采用土司制度,延至清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便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西藏”几大自治区域。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 B.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的成功结合 C. 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准确理解。“求同存异”主要用于处理外交事务,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B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政治协商制度的指导思想,C项错误。通过唐/明/清的历史经验可知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6.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文化大革命已全面发动 B.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 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 国家政治体制的倒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革时期“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是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这也是文革带给我们的教训,故B符合题意,选B。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的信息,故排除C。D项表述错误,应该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倒退,而不是体制的倒退,故排除D。‎ ‎27.下列有关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 中共一大:明确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B. 遵义会议:明确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 C. 瓦窑堡会议:明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中共二大明确了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A选项不符合史实;明确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是八七会议,B选项不符合史实;瓦窑堡会议明确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针,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选项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8.学者俞可平曾指出: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增量”的是 A. 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B.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民主增量”指的是改革开放后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开放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改革开放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因此属于这“增量”的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在政治民主建设方面获得的成就,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在1954年,属于“民主存量”,故A选项错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属于“民主存量”,故B选项错误;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通过第一届人大会议,属于“民主存量”,故C选项错误。‎ ‎29.“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辞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 和平统一祖国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一国两制”原则 D.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答案】B ‎【解析】‎ ‎【分析】‎ ‎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祖国统一问题,其中在“九二共识”中达成的原则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所以正确的是B项,ACD不符合题意。‎ ‎30.‎ 二十二年,弹指一挥间,香港历程不同凡响。从回归之初的亚洲金融危机,到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风暴;从经济一度负增长,到股市及楼价的大跌,香港社会经受的冲击和考验从没间断。香港连续21年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排名,香港由2012年起一直位列前十。这充分说明 A. 中国结束了被西方列强占领的局面 B. “一国两制”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基石 C. 新中国终于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 香港回归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香港回归后取得的各项成就表明,我国实施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是香港得以繁荣稳定的基石,答案为B;1999年澳门的回归,表示中国结束了被西方列强占领的局面,A错误;台湾还没有回归,C错误;香港回归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故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到1945年抗战胜利,一共十四年。‎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徐州会战等。敌后:百团大战。‎ ‎(3)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年抗战的主要依据是起止时间延伸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说明党对东北人民抗战的认可。‎ ‎(2)根据材料“……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结合抗日战争的背景可以判断出是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敌后战场如百团大战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意义需要从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材料二、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了一条辫子,革命失败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1920年前后在扭转“沉沦”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案】(1)新发展: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教”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领导阶级:从农民阶级发展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观点(不答理由不给分)成功: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失败(不答理由不给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3)成果: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一大,标志着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中国近代化。‎ ‎【解析】‎ ‎【详解】(1)从材料“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 ”“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在组织形式方面,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教”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领导阶级上,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在斗争目标上,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该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分别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入手作出辛亥革命成功或失败的判断。认为辛亥革命成功,原因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在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等。‎ ‎(3)根据时间提示,只要列举出从1920年前后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事件,适当加以说明即可。结合教材可知,这期间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做出的努力应该有:五四运动,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一大,它标志着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也属于此类努力的表现。‎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据《历史·必修一》等整理 材料三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八十年代初,政治体制改革也本着“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迈出新的步伐。‎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南京临时政府共和制政体的变化,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 ‎【答案】(1)明太祖;内阁制度,强化君主专制。‎ ‎(2)总统制到责任内阁制;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3)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1982年颁行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逐步形成内阁制度。联系所学可知,这些措施起了强化君主专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而之前是实行总统制。联系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3)联系所学可知,1954年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可以联系所学,列举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或1982年颁行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