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历史 2020.6 一、选择题 1.下表是孟姜女传说的由来和演变。由此可知 春秋时期 杞梁是杞国战将,后来在与莒国作战时阵亡。国君准备在野外向杞梁妻表示哀悼,杞梁妻拒绝了。因为按照礼仪,不应该在野外悼念。杞梁妻是“孟姜女”的原型。 战国时期 齐国是一个鱼盐之地,商业比较发达,休闲文化发达。杞梁妻的故事开始进入歌谣和音乐,由于要传唱,就变成了杞梁妻会唱歌,哭腔都有韵律。 两汉时期 “天人感应”学说盛行,故事发展成为杞梁妻能哭,并感动了天地,连城垣都能够因之而崩塌。 南北朝时期 北齐大兴土木修长城,人们就把杞梁妻哭倒的城说成了长城。 唐朝时期 因为对外扩张、滥用民力,老百姓不堪其苦,就把修长城的故事与秦始皇挂上钩,杞梁妻的名字也被正式命名为孟姜女。 A. 民众价值观深受社会变迁影响 B. 民间传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 C. 统治者态度决定文学发展走向 D. 民本思想借助传说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出春秋战国时期周礼由盛而衰,乐舞得到发展;汉代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天人感应学说盛行,三纲五常影响广泛;唐代大兴土木,对外扩张,征用民力,孟姜女与暴君秦始皇挂上钩了,表达对统治者不满。从以上可以看出人民对孟姜女故事的演变体现了民众价值观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故选A;从材料看民间传说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变化,不能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B错误;材料中春秋时期国君没有反映统治者态度,其他时期没有体现,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排除D。 2.五代僧人所著《祖堂集》记载: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度人造寺,写经造像,达摩泛海来华,武帝问达摩“何为真功德”,达摩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武帝不解,变容不言。后达摩离开南朝,入魏邦。对这一记载的最佳解读是 - 13 - A. 《祖堂集》是研究南北朝佛教第一手史料 B. 佛教的迅速传播得益于南北朝政权对峙 C. 《祖堂集》的记载契合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D 佛教教义与统治思想冲突致其传播受阻 【答案】C 【解析】 【详解】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南北方政权对峙,从材料中的“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后达摩离开南朝,入魏邦”等信息来看,《祖堂集》的记载契合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故答案为C项;《祖堂集》是一部重要的禅宗史书,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佛教传播与南北朝政权对峙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佛教教义与统治思想的冲突,排除D项。 3.秦汉时期,平民百姓大都以素食为主,只有贵族,老者可以食肉,且对饮食礼仪有很多繁文缛节的规定。到了唐朝,食肉者不断增多,狂饮大嚼、粗放饮食代替了以往的精细餐饮。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食品结构的改变 C. 儒家思想的影响 D. 民族交融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导致中国古代餐饮从秦汉时期食素为主、礼仪精细,发展为唐朝时期平民百姓多“食肉”并且日益“粗放”化的主要因素是,民族交融的推动,D项正确;商品经济的繁荣不是推动中国古代百姓“饮食结构”和“饮食礼仪”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食品结构”改变是材料反映的部分现象,不是变化原因,B项错误;百姓饮食从精细到粗放、礼仪不断简化等,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无关,C项错误。 4.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的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其地位仅高于乞丐;而当代学者张元则认为,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造成两人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占有史料的多寡 B. 研究者的立场 C. 生产力发展水平 D. 社会制度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 - 13 - 元朝灭亡了南宋,因此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的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其地位仅高于乞丐,而当代学者离元朝时代较远,是从研究者的角度看待,因此认为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由此可知,造成两者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的立场,B正确;南宋遗民郑思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主观情绪的判断,与史料占有量无关,排除A;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影响历史研究手段,但是仅就题干所列现象,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联不大,排除C;当代距离元朝时代较远,制度变化并不会对元朝儒士地位的评价产生较大影响,因此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5.如图是朱元璋颁旨绘制的《大明混如图》,该图将中国描绘的异常庞大,而将印度半岛、印度洋、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及非洲大陆描绘的比实际更小。此图着重描绘了明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这 A. 推动了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 B. 阻断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完全控制 D. 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作为由明太祖朱元璋颁旨绘制,着重描绘并放大中国,将印度半岛等亚非其他地区缩小的地图,《大明混如图》体现了当时天朝上国的传统理念,这种旧观念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D项正确;《大明混如图》的绘制和理念,不是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的动力,A项错误;明初中外文化的交流并未被“阻断”,B项错误;《大明混如图》体现的是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不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完全”控制,C项错误。 6.《申报》对1873年冬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给予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在案件延续的三年中,发表新闻和评论60多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促成了冤案的平反。这表明《申报》 A. 及时传播大量时事信息 B. 深受统治阶层的重视 C. 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D. 推动清末司法近代化 【答案】C - 13 -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等信息来看,《申报》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平反过程中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慈禧太后重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而不是重视《申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申报》在清末司法近代化中的作用,排除D项。 7.以下是《民国二十四年至民国二十八年包头皮毛店手续费收入表》 时间/平均收入手续费 25家汉民皮毛店 11家回民皮毛店 民国二十四年 10637.41元 5909.09元 民国二十五年 17413.14元 4535.80元 民国二十六年 8836.33元 5981.75元 民国二十七年 9630.42元 5655.27元 民国二十八年 8412.36元 3592.64元 从上表能得出的最准确信息是 A. 汉民的产品质量更具有优势 B. 民国政府发展商业措施得力 C. 国内局势变化影响行业发展 D. 官僚资本挤压民族商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民国二十四年是1935年,民国二十五年是1936年。1935年币制改革,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到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结束时期,国民政府生产总值获得较大增长。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皮毛店手续费收入锐减,说明国内局势变化影响行业发展,故选C;从材料看汉民皮毛店手续费收入大于回民皮毛店是因为汉民皮毛店数量多,不能说品质高,A错误;从材料不能看出民国政府发展商业的措施,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官僚资本,D错误。 8.1926年,张太雷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大会的演讲中,引述了列宁总结的巴黎公社教训,包括“无产阶级应该专政”“以实力、武力,压迫反革命势力”“无产阶级的政府另有他的方式,就是公社、苏维埃制度”。这回应了当时 - 13 - A. 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B. 国民革命的动力问题 C. 国共两党合作方式问题 D. 社会改造的方式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张太雷强调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的作用和斗争目标可以看出,这一说法回应了当时国民革命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的动力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当时国共双方对此没有异议,排除B项;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共产党员以个人方式加入国民党,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观点与社会改造问题无关,排除D项。 9.自1950年到1952年底,我国农产品采购价格提高了21.6%,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提高了9.7%。工农产品比价平均指数以1950年为100,1952年则为90.3。这一变化说明我国当时 A. 土地改革推动了工业化 B. 农业生产有了快速发展 C. 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D. 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缩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0年到1952年,农产品采购价格提高幅度高于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提高幅度,工农业产品平均指数到1952年下降,说明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在缩小,D正确;1950年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当时的土改是将土地分给农民,并不能有效的推动工业化,是三大改造推动了工业化,排除A;1950年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农业同样处于恢复阶段,快速发展表述不当,排除B;题干与城乡经济联系无关,排除C。 10.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 A. 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 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 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 - 13 - 1965年至1975年中苏关系恶化,因此我国在西南西北等三线地区投资基建,而且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比例较高,这样有利于促进该地区工业发展,改善我国工业布局,D正确;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受到国际形势影响,与经济发展规律无关,排除A;1965年至1975年我国已经是计划经济体制,三线建设是国家计划内容,并不是国家对经济管理的强化,而是计划经济的体现,排除B;国民经济结构指的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者关系,题干仅仅涉及的是基建投资,属于工业,因此不能证明三线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排除C。 11.在古代雅典,政府官员上任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一般官员由公众法庭审查,执政官除由法庭审查外,还要接受议事会的审查。官员任职期满,由公民大会进行政绩审查,发现有危害国家、受贿和其他违法行为者,都要受到惩罚。这说明 A. 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B. 公民对公职人员有严格监督权 C. 民众法庭与公民大会相互制约 D. 雅典城邦的法律体系臻于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政府官员任前接受资格审查,任职期满接受政绩审查,而且审查多由民众参与,说明公民对公职人员有严格监督权,B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公民大会的权力,排除A;题干主旨是对官员的审查监督,而且政府机构的相互制约,排除C;对官员的审查与法律体系无关,排除D。 12.恩格斯说:“16—18世纪,几乎任何地方的手工工场工人都占有生产工具,如:织布机、家庭用的纺车和一小块在工余时间耕种的土地。这一切,无产者都没有。手工工场工人几乎总是生活在乡下,和地主或雇主维持着或多或少的宗法关系”。这一主要反映了 A. 手工工场工人具有小私有者的特点 B. 无产阶级开始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C. 手工工场发展深受封建宗法关系的束缚 D. 手工工场工人与无产者的根本区别是拥有个人财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16—18世纪,几乎任何地方的手工工场工人都占有生产工具”意味着当时的生产者本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且手工工场工人几乎都生活在乡下,和地主或者雇主存在一定程度的宗法关系,这些信息表明手工工场具有小私产者的特点,A正确;题干中的手工工场并不是无产阶级,排除B;手工工场的工人和雇主以及地主存在宗法关系,这种关系对于手工工场,尤其是手工工场的工场主而言相对有利而非不利,排除C;是否拥有财产是手工工场工人和无产者区别的表象,而非根本,从生产力角度分析,前者主要是手工生产阶段,后者是大机器生产,这是两者区别的根本,排除D。 13. - 13 - 有学者认为:“议会只能以人民的福利为立法的宗旨,以人民的授权为存在的基础,其权力不能滥用和转让并随时可以被人民收回,立法机关仅在制定法律时才存在,其成员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旨在强调 A. 议员应由人民选举产生 B. 法制是民主的前提和保障 C. 立法权应受到严格限制 D. 立法要体现全体人民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强调了议会立法宗旨是人民的福利,需要得到人民的授权,而且其立法权不能转让,但是可以被收回,其存在的价值体现在立法上,而且其成员需要受到法律约束,这些都是对立法权的相关限制,C正确;题干主旨是议会立法权实行原则和条件,而非议会产生方式,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立法宗旨是为人民的福利并不等同于立法必须体现全体人民的利益,排除D。 14.如图是德国某漫画家的作品。漫画中德国士兵戴着头盔全副武装,一手向俄国挥拳,一手扼住法国的脖子;奥匈帝国正与俄国和塞尔维亚战斗;法国是一幅害怕的模样;英国则站在钱袋子上;俄国张开大嘴,想要吞掉德国与奥创帝国,手里拿着酒瓶子,脚边还放着一个火药桶。该漫画 A. 揭示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B. 反映了欧洲民众对战争的不满 C. 讽刺了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D. 体现了工作者极端民族主义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作者是德国人,漫画中德国是威猛强大的,而对其敌人如英国、法国和俄国都进行了讽刺。表明作者认为本民族是本国,乃至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全副武装”的意思是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它民族的人民,获得利益,这是典型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的表现,故选D;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材料无从体现,A错误;材料反映德国的威猛和对其敌人的歧视,没有体现民众对战争的不满, - 13 - B错误;绥靖政策是二战时期的,C错误。 15.1966—1970年,苏联经济增长较快,国民收入年均递增7.2%,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5%,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9%,均超过60年代上半期。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这表明苏联 A. 工农业生产比例趋于合理 B. 已经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经济建设中浮夸现象严重 D. 扩大经营自主权改革效果显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从材料中的增长率来看,这一改革效果显著,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工农业生产比例,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存在严重浮夸现象,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前期选后妃必要“妙择天下令族”。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嫁薛绍,薛绍兄妻们非贵族,武则天就说“我女岂可使与田舍女为妯娌邪”。当时婚姻习俗中有“陪门财”、“卖婚”的现象,即新贵与旧门攀亲,要花费巨额钱财,门望不够要给对方陪门财,如同卖婚。太宗时,“见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尤被偃仰”。 ——据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宋代后妃出身简表 时期 后妃总数 出身于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僚家庭者 出身于五品以上的中级官僚家庭者 出身于九品以上的低级官僚家庭者 出身于非官僚家庭者 北宋 24 9 37.5% 3 12.5% 1 4.2% 11 45.8% 南宋 17 2 11.8% 1 5.9% 4 23.5% 10 58.8% 41 11 26.8% 4 9.8% 5 12.2% 21 51.2% - 13 - 合计 ——据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婚姻习俗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在婚姻观念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特点:注重门当户对(门第观念浓厚);可用钱物弥补门望的不足;择婚时更看重祖先名望。 (2)变化: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原因:士族制度(门阀制度)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市民阶层的壮大。(答出其中3项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嫁薛绍,薛绍兄妻们非贵族,武则天就说‘我女岂可使与田舍女为妯娌邪’”可知唐朝婚姻注重门当户对;根据材料一“新贵与旧门攀亲,要花费巨额钱财,门望不够要给对方陪门财,如同卖婚”可知可用钱物弥补门望的不足;材料“见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尤被偃仰”可以翻译为现在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想和前朝旧族联姻,即使多送财物聘礼,还要遭受轻慢。表示唐朝择婚时更看重祖先名望。 (2)变化: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后妃“出身于五品以上的中级官僚家庭者占到9.8%”、“出身于九品以上的低级官僚家庭者占到12.2%”、“出身于非官僚家庭者占到51.2%”,说明不再像唐朝那样重视门第,表明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门阀制度的衰落等都是宋朝婚姻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17.福泽谕吉和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对当时中国发生的变革也非常关注。阅读材料,间答问题。 材料一 日中两国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一个止于外形。中国国民与西洋人接触已有百年,其交接的方式只有商业贸易,外来者为利而来,内应者为利而应。交往的动机,除了利以外一无所有……终究不能指望今天的中国人能够开化。 - 13 - ——摘编自福泽谕吉《必须摒斥清国风》(1884年) 材料二 伊藤博文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发表评论道:“所谓革新党者之所为,其策划未可谓尽得其当。窃料其事难成,果不出数月,其党立败,进锐退速,自然之理……必俟有英迈逸群之帝者出,而以才识卓拔之士为之辅弼,然后能创立大英业也”。 ——摘编自汤志钧《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泽谕吉关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认识,归纳这一认识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析伊藤博文的观点。 【答案】(1)认识:中国向西方学习仅限于商贸方面,只停留于表面,不能成功。时代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开启了全方位学习西方历程;中国封建统治根深蒂固,洋务运动未改变封建制度,仅学习西方“器物”。 (2)评析:伊藤博文认为维新派策划不当导致戊戌变法失败,这有一定的道理;他把变法成功的希望寄托于明君的出现和卓越人物辅佐,属于英雄史观,是不恰当的。他没有认识到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行不通。 【解析】 【详解】(1)认识:根据材料一“日中两国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一个止于外形。中国国民与西洋人接触已有百年,其交接的方式只有商业贸易,外来者为利而来,内应者为利而应”可知作者认为中国向西方学习仅限于商贸方面,只停留于表面,不能成功。时代背景:根据“摘编自福泽谕吉《必须摒斥清国风》(1884年)”可知此书写于1884年,联系当时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进行分析。即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启了全方位学习西方历程;中国封建统治根深蒂固,洋务运动未改变封建制度,仅学习西方“器物”进行回答。 (2 - 13 - )题目要求用唯物主义史观评析,就要求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的看待,同时要认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同时没有认识到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等,这些都是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所谓革新党者之所为,其策划未可谓尽得其当。窃料其事难成,……必俟有英迈逸群之帝者出,而以才识卓拔之士为之辅弼,然后能创立大英业也”结合所学可知伊藤博文认为维新派策划不当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同时他把变法成功的希望寄托于明君的出现和卓越人物辅佐,属于英雄史观,是不恰当的。他没有看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行不通。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山东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是在战工会成立后逐步展开的。1942年5月,省战工会颁布法令:公私租佃土地,均须实行二五减租(减租25%);减租后按约交租,不得预收地租或收取押租。抗战前借款,年利率超过15%者,减为15%,低于15%者照原约。债务人付息还本一倍者,停息还本,付息达原本二倍以上者,债务消除。随着减租减息运动的全面开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纷纷参加各类群众组织,截止到1944年,山东根据地参加农会、工会、青会、妇会和儿童团五大群众组织的成员达到4042089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6.55%。根据地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中上层开始改变了对我们的态度,趋向对我依靠,并积极参加民主与经济事业。游击区人民人心向我,地主回家,难民灾民内逃、根据地壮丁出口现象基本克服,根据地人民及民主秩序较前安定”。 ——据陈国庆《试析山东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合理的解释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说明运动实行的背景。 角度一: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角度二: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角度三: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 (2)指出运动的特点。 角度一:允许地主剥削,农民要交租交息。 角度二:限制地主剥削,地主要减租减息。 (3)探讨运动影响 角度一:从提高农民积极性角度作答。 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调动了农民生产和抗H的积极性。 角度二:从团结地主共同抗日角度作答。 照顾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角度三:壮大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力量,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角度) - 13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作出合理的解释,应当联系所学说明运动实行的背景,依据材料信息指出运动的特点,以及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探讨运动的影响。关于运动背景,可以联系所学从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来回答;对于运动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均须实行二五减租(减租25%);减租后按约交租,不得预收地租或收取押租。抗战前借款,年利率超过15%者,减为15%,低于15%者照原约”分析得出:允许地主剥削,农民要交租交息,但同时限制地主剥削,地主要减租减息;对于运动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上层开始改变了对我们的态度,趋向对我依靠,并积极参加民主与经济事业。游击区人民人心向我,地主回家,难民灾民内逃、根据地壮丁出口现象基本克服,根据地人民及民主秩序较前安定”等信息,从对提高农民积极性、团结地主抗日、壮大抗日根据地力量等方面来回答。本题在解答过程中在根据材料信息的同时要注意联系所学,多角度分析解读,作出合理解释。 19.以下是不同时期的初中历史教材对冷战的叙述及内容安排。 根据上表,指出两种版本的教材关于“冷战”内容处理的一处变动,并说明2018年版教材变动的理由。(要求:明确指出变动之处;说明理由时要合理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变动:教材目录顺序发生变化,冷战内容前提至二战结束后。 - 13 - 理由:冷战的发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不可分,日录变动突出了冷战与二战的时序与因果关系。同时,战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冷战政策中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影响密不可分;战后日本的崛起也与冷战开始后美国的政策有关;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及亚非拉国家的发展均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示例2:变动:教材目录标题发生变化,由“冷战中的对峙”变为“冷战”。 理由:冷战中不仅有对峙,也有对话与谈判、妥协与缓和,还有在很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2008年版标题“冷战中的对峙”无法涵盖冷战的方方而面,2018年版教材用“冷战”作为标题,既简沽全面,又高度概括、内涵丰富。 示例3:变动:冷战定义出现变化。 理由:2008年版教材的定义侧重于美国带领西方国家发动冷战,且采取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018年版教材的表述“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一方面指出冷战的发生与美苏两国均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指出两大阵营之间并非在一切问题上都采取了“敌对行动”,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有合作,2018年版教材的定义更加客观全面。 【解析】 【详解】变动:根据题干可知,2008年教材中冷战在第七单元,二战在三单元,但是在2018年教材中,二战在第四单元,冷战在第五单元,因此可以看出教材目录顺序发生变化,冷战内容前提至二战结束后。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侧重说明冷战和二战的关系,以及冷战格局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存在的内在因果联系,即冷战的发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不可分,目录变动突出了冷战与二战的时序与因果关系。同时,战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冷战政策中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影响密不可分;战后日本的崛起也与冷战开始后美国的政策有关;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及亚非拉国家的发展均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 13 -查看更多